“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的英语原文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关于教育的定本质之类的问题,研究了很多,得一句话说的最简洁,最有力,指核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修道之谓教——所有的一切内容都包括在里面了。
下面列一点教育名言来对比看看吧。
教育是学做人——修人道教育是认识世界——修自然之道教育的核心在于人的心灵——天地之道:万法由心教育在于给人以无限的可能——得道者得势,得势者得天下教育是涵养人的精神——人的最伟大的精神从道中来教育是让人幸福的学问——违背大道者必不幸福教育是让人有独立的思想,不随风摆动——明于道,则住于道,自然不随风摆教育是开放的心灵——水之道:海纳百川。
。
。
最简洁,最核心。
同时,道,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
如何教育孩子、学生,老师家长要用什么方法
要激发孩子的自主性,不能过度代替孩子的责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学会观察和理解孩子,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压迫————上善若水教育要等机缘,要在合适的时候教,学会等待————潜龙勿用1.理想主义者说。
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1]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 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 另外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 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有灵魂的教育意味 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 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 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 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 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 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 长的准职业者。
」[2]2.社会学意义。
后来思考教育的社会意义。
起初天真地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过努力都最终都可以「能者居其位尽其才」。
而冲突论者告诉我,教育减少社会不平等不过是个骗局,教育更大程度上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再造(再生产)。
而非实现阶层流动的美好愿望。
[3]好听点说,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志向提供目标,拓展时代的思想内容,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
是的,新社会得有新公民,新机器得有新工人。
大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有点训政的味道),通过教育传承本国文化,灌输意识形态以及培养爱国主义。
(功能主义视角)[4]当我坐火车穿行在云贵川边界山区高架之上时,我看到了下午放学回家,走在山路上的小小红领巾,活蹦乱跳。
我更加确信,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几分,决定我们命运更多的是我们诞生的脚下的土地,我们所热爱的出生地。
一个家长的天问:小学6年后,我将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
编者注:林爻是一个小学新生家长,此文写下了他对小学教育的困惑和疑问。
在被朝阳染成金色的清晨,三两成群的孩子不断地、从被警戒线隔开的小小通道里向小学校门走去。
一个纤细的小女孩的身影一直被我的目光锁定着。
背上那个跟她身材相比显得十分巨大的书包,让她不得不用力把身体往前探才能保持平衡。
这个小小的女孩就是我6岁的女儿。
一个月前,我坚定地把她送入了小学校门,用每天清晨亲手烹制的早饭、傍晚的第一个微笑作为礼物,庆祝她人生中重要的成长。
然而,随着小学生活的真正开始,我的坚定却变成一天浓似一天的疑虑。
从文具到写名字的格式 学校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我用了6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让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
刚过去的这一个月,我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
几十年前,自己也曾是一名小学生,知道学校里最大的规矩就是整齐划一,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个社会到处都在张扬个性,依此推断,现在的孩子即使不能张扬,至少也不至于被压抑。
没想到仅准备学具一项,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
开学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份极为详尽的PPT文件,对买什么样的本、笔、文具袋、舞蹈鞋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对每一本书包什么样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写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写也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那个周末,我们奔波在家附近的几个大超市和批发市场里,一项项地落实。
没想到,很多孩子的用品都不合格,也包括我女儿。
向学校“规定”妥协 真的是我错了吗
那天回来,女儿着急地怪我:“为什么不给我买一双白色的舞蹈鞋
” 因为女儿一直在学舞蹈,家里有好几双规范的芭蕾舞舞蹈用鞋。
怎么会不合格
女儿说,老师交待一定要买白色的,前面是宽宽的松紧带而不是细鞋带的。
“平时上课用,有必要这么统一吗
”几天的奔波焦躁,让舞蹈鞋成了压垮我的“那根稻草”。
“就穿这个,不用非得换。
”我生硬地对女儿说。
女儿没出声,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脸上写着焦急和恐惧,小声说:“有小朋友已经挨批评了。
” 我怎么可能让刚上学的女儿因为这点儿小事就受到责备,怎么能让她这么无助
我立刻到老师推荐的商店去买了合乎要求的舞蹈鞋。
女儿平静了,我却异常难受,不停问自己:是我错了吗
“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观 到底对不对
什么才是对的
我用6年明白了孩子的成长是“三分教七分等”,但这一个月,我不得不加快脚步。
因为明白学龄前的孩子应该以游戏为主,一直坚持没让孩子上能学更多知识的学前班,她手中的笔更多是用来画画的,很少写字。
上学了,写字成了必须的一课。
知道孩子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孩子写字时,我认真观察她,她每写一个字的时候都很努力,一笔一划地、很用力。
虽然每一个笔道还歪歪斜斜,页面看起来也不太干净,但看着她这么认真,我知道她一定能顺利渡过这一关。
但是,没过两天就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孩子的书写很不好,家长监督孩子把每个字写好。
” 书法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刚上小学不到一周就要求孩子把字写得横平竖直、像模像样,可能吗
孩子不是神童就得从幼儿园抓起。
我所学会的“等待”到底对不对
如果对,为什么给孩子带来了比别人更多的痛苦
如果不对,那到底什么才是对的呢
对家长“只有服从没有商量” 对孩子会有不同吗
我用了6年试图让女儿明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互相尊重。
我也深知,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首先要对她尊重,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就颐指气使。
但经历了这一个月后,我不得不忧虑。
现在的学校在出入校门方面有着极严格的管理,没有特殊的情况,家长很难看到孩子平时在学校的状况,也很难了解老师与孩子是如何互动的。
从开学起,老师就与家长间创建了短信沟通渠道。
看到老师长长的信息、详尽的各种要求,首先想到老师很辛苦,父母两个人管一个孩子都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更何况一个老师要管全班40个同学。
我在收到信息后会回复老师信息已经收到,并由衷地表示感谢。
两天之后,老师给所有家长发了一条信息:接到老师的短信通知,没特殊说明不必回复。
接到短信突然一愣,缓过神来再读每天必到的短信,发现老师的短信虽然多以“家长好”开头、“谢谢合作”结尾,但是通篇看下来基本都是各种命令,比如,“明天必须带……”等。
这是一个只有“下达”没有“上传”的渠道,老师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没有“商讨”只有“服从”的方式。
老师跟家长的沟通尚且如此,对孩子会不同吗
“小红旗”是家长买东西换的 这是怎样的教育观
还有一个困惑,我用了6年让孩子明白礼物不是做事的动因,我尽量不把获得礼物作为让孩子做事的交换条件。
但是,这些天女儿已经用“小贴画”成功地换回了两块橡皮,又用几张印着图案的小纸片换回了一块棒棒糖,她还在一个小本子上积攒着另外一堆“小贴画”,据说攒够了10个就能换回更大的礼物。
为了让孩子自己在班级墙上“热爱集体”一栏中插上更多的“小红旗”,我们给班里买了绿色植物、餐巾纸,送去了美化墙壁的墙贴、参与本该由学生自己参与的班徽设计…… 与现代教育观尖锐对立的教育方法,在我女儿入学后都在硬生生地发生着。
如此整齐划一 女儿会不会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
这些年社会舆论不是一直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吗
现实的小学课堂是:下课会有人喊,都去喝水上厕所了;上课都把小手交叉放在课桌上;回答问题都把手举得一样高;所有的铅笔都是2H的,连笔尖都要一样的粗细;连书皮上的名字都要一种式样写在同一方位…… 如此的整齐划一,6年后,我的女儿怎么可能不像流水线上的产品
我一直坚信一位教育家的名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他的灵魂,激发她体内巨大的创造力。
我用6年尽力把我身边这个孩子当成一个比我小一号的人,让这么一个小小的孩子沿着她特有的生命轨迹长大、长高。
现在我怀着满腔热情把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送到了学校。
再过一个6年,我会收获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现在,我有些恐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