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代表作
美国建筑师。
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4-1956年在罗马的美国艺术学院学习,后曾在O·斯托诺洛夫、E·沙里宁、L·卡恩等人的事务所任职。
1957-1965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
1958年起在费城开设共同事务所。
1964年和洛奇一起开办事务所。
1965年曾代表美国国务院赴苏联讲学。
1966年任罗马美国艺术学院住宅建筑师及该学院理事(1966-1971),197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顾问。
罗伯特·文丘里的作品与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抗礼,成为建筑界中非正统分子的机智而又明晰的代言人。
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
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
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牌、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就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于是过去认为是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化得以在学术舞台上立足。
罗伯特·文丘里的代表作品有费城母亲之家、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俄亥俄州奥柏林大学的艾伦美术馆、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马尔巴罗·布朗赫姆旅馆的改建等。
文丘里声明自己是“现代的”建筑师,他批评后现代派“只强调回收历史,是复旧”。
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形式追随功能是在()
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1883年5月18日生于柏林,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
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
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
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
纳粹德国期间,他受到迫害和驱逐,他所创建的包豪斯学校几经辗转后于1932年被纳粹强行关闭。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
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
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
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
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
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
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
格罗皮乌斯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
另外可见2.彼德•沃克 彼得•沃克,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哈佛大学设计系主任,美国SWA集团创始人,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的代表。
随着西方,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社会变得日益动荡不安,这种急剧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反思,艺术家们当然也无法置身其外。
于是,各种新兴的艺术类型,肩负着反映社会各阶层现实状况的使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其中就包括有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
最初,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
很快,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
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不管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大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所打动,这也是彼得•沃克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园林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
彼德•沃克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
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
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
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
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sasaki)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
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彼得•沃克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
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
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事务所。
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沃克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
如今看来,彼德•沃克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是有其客观因素的。
早年他在哈佛求学时,受到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导师、学长们对于现代主义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彼德•沃克,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的忠实追随者。
随着对园林认识的不断深入,彼德•沃克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喜爱的极简艺术结合到园林设计中。
需要说明的是,彼德•沃克曾是一名狂热的极简主义艺术爱好者,这也成为他日后运用极简艺术的主要动力源泉。
其后的欧洲之旅,尤其是法国古典规则园林带给他的巨大冲击更加坚定了他将极简艺术运用到园林设计中的决心。
在进行了一些初期的尝试之后,沃克发现这种结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们所反映出的那种鲜明的特色“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了昏暗的天空。
”当时他设计的那些作品包括1980年和舒瓦茨合作的尼可庭院和1983年伯纳特公园等。
初期设计尝试的成功促使沃克更加努力的发展自己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
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他这种风格的成熟,如1984年的唐纳喷泉、IBM索拉那园区规划、广场大厦以及1991年的市中心花园等。
其中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唐纳喷泉尤为典型。
它位于一个交*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巨石组成的圆形石阵,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则排列状。
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
唐纳喷泉充分展示了沃克对于极简主义手法运用的纯熟。
巨石阵源自他对英国远古巨石柱阵的研究,同时质朴的巨石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完全协调,而圆形的布置方式则暗示着石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与其原型:安德鲁的雕塑作品“石之原野”比起来,这件作品从内容和功能上都已经超越了它,唐纳喷泉也因此被看做是沃克的一件典型的极简主义园林作品。
步入晚年的沃克仍然在执著的追寻着设计的真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沃克的作品中有着相当明显的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子,这既是他对日本园林的兴趣与研究的成果,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极简主义与日本禅宗园林的某些设计思想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简洁与自然。
当然,作为一名西方设计师,沃克运用得最多的还是日本园林中的要素:竹子、石块、水体、沙砾等。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日本播磨科学城、索尼幕张技术中心、丰田艺术博物馆等设计作品中。
极简主义与日本传统园林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做是沃克设计思想的又一重大突破。
彼得•沃克作为一位著名的园林设计师,数十年来设计了无数佳作,他因此也获得了包括ASLA设计奖在内许多重要奖项。
此外,他还出版过《极简主义庭园》和《看不见的花园》这两本书来详细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
对于他作为极简主义者这一重要特征,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各种极简主义风格的园林作品,同时也对其他艺术门类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你漫步于沃克的极简主义园林中时,不知是否会想起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那句名言:“少就是多”———简洁的形式中往往却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
要一些关于石头或建筑的谚语或一段话。
Eat to live, but do not live to eat.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或者不是为了吃饭。
Eating little and speaking little can never do harm. 吃少病少,话少祸少。
Bitter pills may have wholesome effects. 良药苦口利于病。
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 每个人都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师。
Fortune fowours those who use their judgement. 动脑者交好运。
Life is long if you know how to use it. 善用人生,即长寿。
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个苹果,疾病远离我。
The first wealth is health.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Walking is man's best medicine. 行走是人的最佳良药。
Mischief comes by the pound and goes away by the ounce.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