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正在热播。
剧版《我的前半生》讲述的是一个人到中年的美丽女人罗子君,因在家做全职太太,放弃了自我成长,而被一个平凡女人夺走了丈夫。离婚后,她走出消沉,选择坚强,在变得更美丽,更成功后,终于遇见一个值得托付余生的男人。
说实在话,剧版《我的前半生》对原著的改动幅度实在大了,几乎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电视剧几乎只保留了原著的空壳,除了几个重要角色的名字没变外,内容已是天差地别,以致众多的“亦舒粉”认为,该剧有借原作名气炒作之嫌疑。
首先,电视剧女主人公子君与其小说形象的背道而驰。
亦舒笔下的子君是一个单纯、忠厚,有教养的女人,而电视剧里的子君则是一个不体贴,不温柔,打小三的作女,是一个全职太太的反面教材,甚至还被安排了抢闺蜜男友这样的狗血桥段。
其次,电视剧与原著在整体风格上的背离。
亦舒原著的风格是冷静、理智和悲观的,充斥着对男性敏锐与辛辣的评判。
而电视剧呢?却充溢着上海市井里的琐碎与温情,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处理陈俊生外遇这件事上,给了太多暧昧的铺垫和理由,减弱了对这个朝三暮四的男人,在本质上的否定与批判。
这一点,也是让“亦舒粉”失望的地方。
因为冷静又尖锐的批判性,才是亦舒作品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
亦舒,香港的言情小说作家,著名作家倪匡是她的兄长。
曾有人称她是香港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存在,说她跟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她的言情小说,跟同时代的琼瑶、岑凯伦、玄小佛她们的作品不同,没有如梦如幻的浪漫,没有柔情似水的缠绵,更没有不切实际的矫情和虚无缥缈的幻想。
她的文字,活泼幽默,同时尖锐泼辣;她笔下的言情故事,总是理性又现实,还带着一丝抹之不去的苍凉。
有人说,亦舒身上具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能使平凡无奇的文字变成令人眼前一亮的警句。
的确,她的心思慎密,却不优柔;她的表达平实,却很深刻。甚至,有许多女性拿她讲过的`话,作为人生的“葵花宝典”,指引着自己情感与生活的方向。
记得她说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上两者都没有,有着健康,也是好的。”
多么理性又睿智的见解呵。
因此,亦舒笔下的女性,多半是知世故、懂进退的精明女人。她们早就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的风花雪月,只以自爱、自立、自强为本。
她的代表作《玫瑰的故事》、《喜宝》里刻画的女性,都是这样的人,自立、执着而不肯放弃。
当然,《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也是。
子君在跟陈俊生离婚后,将自己一切归零,并在闺蜜唐晶及等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自我。后来,她意外地结识了优雅稳重的翟有道,经过一番波折后,最终,子君拥有了幸福的归宿,理想地结束了她的前半生。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剧版《我的前半生》和原著在主题表达上是一致的。
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呢?那就是女人终生寻觅的不是爱情,不是快乐,而是一种安全感。
而女人的安全感从何而来呢?
安全感只能产生于女人自身。也就是说,不管女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生在怎样的环境,重要的是,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
也正如亦舒说的:一个女人,无论是什么年代,什么身份,都少不了这一盒胭脂——胭脂是一种象征,过去的女人,现在的女人,这种女人,那种女人,都要努力让自己活得更美。
让自己活得更美,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这就是安全感的来源。
我一直认为,亦舒是一个悲观的女权主义者,因为她刻画的女性,虽自爱自立,但最终都会把幸福寄托于婚姻。
而当今时代的女性,更应该乐观开明一点,我们的幸福从来不靠他人成全,与其担心未来,与其依附他人,不如经营好自己。
拥有了离开谁都能过得好的能力,对女人,尤其是对子君这样的全职太太来讲,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我的前半生》改编自香港著名通俗小说家亦舒的同名小说,该本小说写于1990年代,至今诞生了20多年,是亦舒多产达300部的同类小说中知名度较高的。
热播剧《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写于20年前的小说,故事是香港背景。该小说出版时,当时的中国内地还没有多少人是“专职太太”,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地的这类女性越来越多,也因此这部小说有了触动社会话题的潜力,让很多现在的全职妈妈有了危机和不安全感。原本,这是一部相当妙的女性
首先,女一号子君的“作”和“蠢”从一开始让观众感到了不适,虽然她后来变成了自强女性,看起来似乎是“励志”的,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大家会发现,她最后抢走了好闺蜜——在她跌入低谷时惟一帮她的袁泉的恋人靳东。这种结局多少会让观众感到“三观崩裂”,原本亦舒的小说中在处理这个事件时做了诸多铺垫,但是由于电视剧将女主角的人设做了颠覆式改变,很难让观众相信这样的结局不是子君的“刻意为之”。其次,有观众认为,剧中台词显示了这个主角家庭及周边人物的现实、势利,作为一部都市情感剧,这样聚焦在都市女性的生活情感问题上,虽然意在弘扬女性的蜕变和女性独立的主题,但总还是让人觉得好像哪里“如鲠在喉”。
热播剧《我的前半生》观后感二
靳东、马伊琍、袁泉、雷佳音、吴越、邬君梅、梅婷,还有已经5年多没有在电视荧屏上露面的老戏骨陈道明,不论流量,仅谈演技,《我的前半生》如此明星阵容,在近期的电视荧屏上,恐怕要数“豪华配置”了。因此,该剧刚刚登陆东方卫视第一天,就拿下了收视1.18的高收视,30+的全职主妇婚姻遭遇第三者插足的现实话题,也引发观众热议,不少人称,在剧中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影子。然而,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部改编自香港小说家亦舒的影视作品,也因为颠覆的人设和故事走向,受到“原著党”的集体吐槽。众口难调的观众,两极分化的口碑,让人不禁思考,IP改编“还魂”到底有多难?
剧情让人看尽婚姻冷暖
弄堂公主一朝逆袭,成了养尊处优的全职太太;享福日子没过几天,婚姻却意外遭遇教科书级的小三,不漂亮不性感,看似单纯无害实际掌控一切;丈夫曾经对自己说过的甜言蜜语,如今用在别人的身上成了插进自己胸口的刀子……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这些似曾相识的桥段,让不少电视机前的女观众,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前半生。有网友坦言:“马伊琍在里边说的台词我好多都说过。比如说我妈妈要去公司闹,我拽着我妈说不行,去的话,我们就没有退路了。”不少人经历过其中的彷徨、徘徊和抉择,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女人究竟该不该全职?全职太太如何在婚姻中保持优雅受到尊重?当婚姻遭遇第三者,是忍辱负重还是重新开始?
靳东饰演的贺涵在剧中站在男性立场的一番台词,更是让不少女人看尽婚姻冷暖,“男人内心的深深深处都是希望老婆永远是老婆,情人永远是情人,像两颗行星,永远保持在三万光年的距离,且平行运转,永不相交。”
本以为又是一部大热的现实题材力作,没想到,随着电视剧收视的越来越热,围绕作品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口碑甚至呈现了两极分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该剧的豆瓣评分,从刚开播的8.2分,直降到了如今的7.3分。这其中,批评声最强烈的,恐怕要属亦舒的原著党了。
市侩人设颠覆原著精神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里有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琼瑶有江雁容、李梦竹、汪紫菱;那么亦舒就有姜喜宝、黄玫瑰、罗子君。三城三代三人,各成一派,但她们对整个华语女性文坛影响甚深,无有非议。
在亦舒的世界里,“做人最要紧姿态好看”,即便故事被放到了如今上海的时代大背景下,至少也应该配得上“涵养”两个字。但电视剧里,子君却浑身上下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调色盘造型,总在不合时宜时发嗲,成了“师太”笔下最看不起的市侩小女人。甚至有观众吐槽称剧中的子君是“曲筱绡式的性格+樊胜美式的家庭”,尤其是剧中,子君在丈夫公司对女同事发难,被羞辱没教养时,她的一句台词让很多观众震惊:“等你到了我的境地,你就会明白对于婚姻和家庭而言,教养不值一提。”连身为第三者的凌玲都知道要优雅地上位,而在开始几集的子君身上,观众看到的却是电视剧人设完全不受原著控制的“自我放飞”。
作为影视剧,为了先抑后扬,尽快吊住观众胃口,在前两集中,需要突出子君作为全职太太的浮夸形象并非不可理解,但浮夸也必须在令观众信服的基础之上——剧中,子君在衣品、言行等审美上的硬伤是该剧受到最多吐槽的部分,不仅“放飞”了原著,和当下上海全职太太人群的普遍形象也相去甚远。
一个失婚女性如何走向独立人生的都市励志故事,就这样生生被掰成槽点满满的婆妈剧,也难怪“原著党”要大声喊“No”了。
影视剧改编如何还魂
豆瓣上7.3分的成绩,相较于前阵子同样引发争议的改编剧《深夜食堂》,已经算得上体面,但两极分化的口碑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影视剧改编要做到原著精神的还原,到底有多难?
其实,作为一部几十年前的香港小说,搬到当下的上海,不做大刀阔斧的改动,显然不可能,就连该剧编剧秦雯自己都说:“我们基本上是拿艺术生态非常珍贵的`种子,种在我们自己的泥土里,用我们现在的阳光,我们的感情去浇灌它,它长出来的是一棵不一样的树。”在她看来,这部电视剧更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女人走出婚姻失败之后的成长,并以此来探讨当代环境下人与人的情感模式。”且不论此后的剧情是否会如主创所言,聚焦女性的独立成长,但从目前的争议来看,显然子君的全新人设没能让原著党们认可。
无论是翻拍还是改编,从来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深夜食堂所为人诟病的,是不合时宜的照搬——将日本的居酒屋文化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中国,连大厨的造型都如出一辙。而《我的前半生》,却又因为改动太大而受到争议。亦舒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本就成功者了了,小说里可以缓缓铺陈的人物与剧情,到了影视作品里,如果不能在两集中迅速抓住观众,可能就会惨遭滑铁卢,更遑论原著里可能要过2/3才会出现男主角这种事情了。但接地气的人设和忠于原著之间的尺寸拿捏,是否还有更多精细考量与平衡的空间?
不论是“微整形”还是“大手术”,在影视作品一窝蜂冲向“大IP”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争议也许并非坏事,它让我们可以冷静地想一想,影视剧改编到底应该如何还魂:背景可以换、人设可以改,但如果原著中的神与魂丢了,空挂着原著的名字亦或原作者的名气,难道真的有那么多的“傻白甜”观众会买账?
热播剧《我的前半生》观后感三
这两天上映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一个岁月静好,相夫教子的幸福美人罗子君(马伊琍饰),她不用工作,不关心柴米油盐,一心只做丈夫陈俊生的家庭美主妇。
三十好几没有工作,不懂人情世故,心思纯良,过着自己小幸福的女人,老公出轨了竟然完全不自知。还傻傻地和小三凌玲(吴越)做朋友,和她分享自己关于婚内出轨,小三上位的想法和愤怒。
在罗子君的眼里,凌玲为人低调友好,长得一副“大婶儿”模样,缺少保养还不好好化妆穿衣,根本不会是老公陈俊生能看得上的类型。
她认为只有公司那些年轻漂亮的小姑娘才是她的潜在“情敌”,因为她们年轻、漂亮、想傍大款上位,而那些长得家庭主妇模样,看上去比自己年纪还大的人根本入不了丈夫的眼。
在餐桌上,贺涵(靳东饰)借用“不新鲜的虾和大螃蟹”暗示罗子君:其实螃蟹是不是澄阳湖的不重要,倒是你吃的虾不太新鲜,你的关注点是错的,面前的才是你最大的麻烦,直指坐在罗子君对面的凌玲,但是她依然单纯地以为贺涵在和自己说虾和螃蟹的事情。
就是这样一个心思单纯的罗子君,她相信丈夫说的,我没有爱上别的女人,她相信大婶模样的凌玲不会是自己的情敌,哪怕是闺蜜唐晶(袁泉)已经明确告诉她了,还是将信将疑!
然而看上去像一个大婶儿模样的,为人低调友好的“无害婊”凌玲这边是怎么做的呢?
电视剧中的入场,便是她在办公室内递给陈俊生一盒胃疼药,这是和罗子君完全不一样的做法,用温情和关怀,一点点地渗透别人的丈夫。
在车上,当陈俊生和自己抱怨罗子君的时候,她不说罗子君的一句坏话,但言语中全是对别人老公的同情和心疼,以及感同身受。让陈俊生觉得,我们两个都一样,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里煎熬。
后来索性告诉陈俊生自己已经离婚,又装作“我离婚是因为我的婚姻很糟糕,但是我不想逼你,你不离婚也不能阻止我爱你”的模样。
当罗子君把她当做朋友,掏心掏肺地聊天的时候,一面在罗子君面前扮演一见如故的好友,一面在陈俊生面前抱怨自己受不了这样的关系。
然后告诉陈俊生这样的关系要结束了,既然你没有做好准备离婚,那我主动退出,直接删除微信,手机关机,直接拿出杀手锏逼陈俊生就范。
我不能说作一个全职太太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女人做了全职太太照样兼顾自己独立的能力,保持与这个社会的互动,而有的女人做了全职太太就像罗子君,在她的世界里,老公孩子和了了闺蜜便是生活的全部,她的丈夫就是她的依附。
所以我不打算说罗子君到底对不对,我只想说有时候想凌玲这样看上去人畜无害的人,在生活中才是我们真正的威胁。
你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一群人:他们看上去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说话的时候轻声细语,还特温柔,让你帮着做事的时候也很礼貌。
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绵里藏针的感觉。
这种“无害婊”,通常看上去真的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他们对每一个人微笑,和每一个人说话都轻声细语,从不和人红脸吵架,也从不埋怨生活不公。
他们太懂得,别人需要什么,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笑,什么时候应该哭,什么时候应该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什么时候应该表现,什么时候应该收敛。
看上去毫无攻击性,但是一旦你和ta站上PK台,杀人不见血,分分钟你就败了,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在爱情里还是友情里。
只有当面和你吵架的人才光明磊落,那些在你背后捅刀子的人,你永远看不见ta的刀有多长。
保护自己,远离那些人畜无害的人类。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一
在罗子君的旁白中开始,平静而通透。 唐晶——因为父母早年离异,和本身女强人的个性,使她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独立性格。
唐晶在工作中非常强势,个性使她始终觉得自己的选择更正确,而无视客户的需求,对在咨询业中已经浸淫多年的贺涵的决定也要说不,工作理念的冲突很容易使他们之间产生分歧。不清楚之间唐贺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她对贺涵总是不够相信,或许是因为俩人在某些价值观的不同,或许是她父母的影响,似乎她总是不能真正的放开自己接受贺涵,不敢与贺涵更进一步。
而,在贺涵已经做出了努力和让步后,她并没有为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而努力。 贺涵——业界精英,高端合伙人,外表绅士,骨子中高贵而强势。理智的他,在职场上信奉一切都是交易,和就职公司只是利益交换关系,赚钱才是王道,眼界高,嘴巴毒,除了唐晶之外的女人难入他的法眼。他对自己伴侣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是能让他看得上眼,可以和他比翼的人,所以对温室花朵般的全职太太罗子君只有BS和嘲讽。
而同时,也许是因为工作中无往不利使得他非常的自信,自信给人的就是别人想要的,自信他想得到的,终将会得到,这种自信使得他在感情经营中无视了对方的需要,无疑在情感上,到目前为止他并不成功。 罗子君——一个前半生一直生活在丈夫暖房中的温室花朵,十几年全职太太的安逸生活,使她除了懂得追求高消费,只是个不学无术的家庭妇女,俗称的花瓶,所以她在追求富足生活之余就是担心丈夫不要出轨。每天的话题也不过是:老公孩子斗小三,早中晚饭鱼尾纹。
对她来说丈夫和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一但失去家庭,她就一无所有了。子君这样的女性和贺涵原本是两个星球的人,但由于他们共同的朋友唐晶,而不得不经常见面,价值观、生活观的不同致使他们两看相厌风面就怼,金句不断。 生活轨迹完全不同的三个人,由于子君的离婚,唐贺为了帮她走出困境,而戏剧性的交织在一起,又因为子君的自我改变,影响了他们三人间原本的关系。在这场感情的变化中,原本的恋人贺涵与唐晶的分手,并不是他或她单独的错误,或者说感情没有错误,双方在对感情,事业,价值,家庭观的分歧,使得追逐太阳的人终于疲惫了,停下了追日的脚步。
现在非常的期待子君在经历生活挫折后的蜕变过程,也想看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变化,使得眼光极高的贺涵能将目光从他的太阳身上移开,转而对子君产生了好感。期待看到这三个人在生活的波折中,是怎样的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审视自己的前半生,选择自己的后半生。 道明老师饰演的老卓像一位看透人情的世外高人,短短的几个镜头,只言片语点拨着世中人,陈老师的表演也是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点赞。 小三必须鄙视,出轨更加不能接受,但在批判陈俊生和凌灵的行为时,也必须反思,子君为什么会给了她可乘之机,而为什么在剧中看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渣男的陈俊生,有过挣扎也有过愧疚,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避免家庭出现危机,是剧中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最后,导演与编剧在整个剧的节奏把控非常到位,剧情紧凑,演员演技到位,值得一看。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二
改编亦舒小说,是件不讨好的事,目前看到的根据亦舒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从《喜宝》《朝花夕拾》《流金岁月》《珍珠》到现在的《我的前半生》,都和亦舒小说的气质相去甚远。这大概也是亦舒很少授权影视改编的原因吧,她自己也知道,她的故事好就好在一股气韵,那股气韵,很难变成视觉的东西。
《我的前半生》尤其如此,原著的故事比较平淡,尽管也有出轨、外遇、逆袭这样的情节,但亦舒都是用一种绵密的、带点自嘲的语气去写,尽可能多地消除了其中的狗血元素,但要改编成电视剧,还非得戏剧化、非得狗血不可,不然没有话题度。所以,原著和电视剧,在气质上差别也很大。
不过,《我的前半生》的原著和电视剧,核心的部分没有变,它们其实都在讨论一个非常迫切的主题:我们都低估了人生的漫长,我们并没有为人生的漫长做好准备。
人们常说,人生太短。是啊,人一辈子的那百八十年,放到宇宙的历史里,连一瞬间都算不上,所以,奇幻小说里,常常要夸大人的寿命,主人公的寿命动不动就几万年,为的是满足人们长寿的愿望。
但有时候,人生又太长了,尽管也就七八十年,却已经足够经历许许多多的事件。这些事件,会给人生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例如,人们都以为,青春会持续很久,和青春有关的热情、生机勃勃、好奇心以及对事物的新鲜感会持续很久,但事实上,青春很快就过去了,每个人都要用之后的五六十年,去面对感受力消失、毫无新鲜感的生活。
例如,人们都以为,爱情可以保持很长时间,足够让两个人白头偕老,但事实上,科研结果表明,人的所谓真爱,只能持续三年,其余的时间,都要靠相处的艺术以及双方对情欲的压抑来度过。有人在相处两三年的时候,就已经被疲惫感淹没,如果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五十年,那的确是一场漫长的煎熬。
例如,人们都以为,经济永远平稳上扬,足够让一个人安然度过一生,但事实上,人的一生,起码要经历六七个大的经济周期,这些经济周期,有上扬,有硬着陆、软着陆,充满各种变数。和经济周期同步发生的,还有各种社会动荡。所以,我们永远可以看到传奇故事,贵族小姐后来靠捡垃圾生活,某个行业的大王变成了街头小贩。
我们都是用已经经历过的时间来预测将来,从来不会想到,未来的时间,其实漫长到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就没有准备好迎接人生的漫长,她以为只要结婚了,只要嫁给了有钱人,从此就一劳永逸了,每天只需要购物和防备小三,就能安然度过一生。
但事实上,结婚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场生命马拉松的开始,必须要用极大的体力、耐力和技巧去面对。所以,当变故发生的时候,她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没有一劳永逸,没有尘埃落定,人生实在太漫长了,每分每秒都充满各种可能,已经发生的还会再发生,没有发生过的正在骚动,三五个月,就足够埋藏一段巨变。
就像夏多布里昂说的:“人不只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我们只有重新评估人生的漫长,为漫长人生里的无穷变化做好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