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左转弯?右转弯?左转弯,向哪个方向走?哪边是东或是西,是南还是北。对于一个路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感觉全身的细胞都在嘲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迷惑了好久。辨别了好久,问了路人才敢鼓起步伐往前走。此刻此景,正如现在的自己,停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分岔口很多,但选择只有一个。或许我太贪,永远觉得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拿决定得需要别人帮助自己。我知道那不好,可现在又变不好。纠结复杂的心情像是夏日里的蜘蛛,想逃又不知去向。
如果说琼瑶的小说太过美好化,那我的思想就是太过虚拟化。把所有的事情想得太过人性化,等到一个转身就真相大白。
想得多的人被称为心眼多,而我这种想得多就是泛滥成灾……不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只知道什么都想要。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在电视剧里我这种人头两集就被人骂死了……
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有的是匆匆回家,有的是有事在身。我只观察徒步行走的人,那些开车出来在路上的人。从现在的感观来看,本不是相同的人。又如何做到感同身受……
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有病,思想太过偏执,倔强不听人劝告,骨子里散满了骄傲,现实中又太过谦卑。复杂又矛盾的怪物和人类结合体,讨厌同时又接受着觉得够格的自己。有时候就在想估计是妈妈怀胎没有把我教育好。
知足者常乐,看似简单人人知晓的一句话,很少人有人能做到。而我就是那个脑明,心不静的人。
思绪万千又回到原点,会计、编辑究竟那个是我想要的,其实我也不知道。在选择与下决心的'那一刻,我的心似乎是静止的。有人说:跟着你的心走,追寻你想要的。可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的大脑和心就分开了,一直没有相遇。在选择和大脑一起行走时,我的心拽着我让我无法呼吸。选择和大脑一起行走时,大脑的信息反馈给我,慎重思考。这么多年,一直在大脑和心之间挣扎,而她们两个就像原配和小三,究竟我爱谁,差不多还是看我的心情。我就一直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中活着。
天渐渐地接近傍晚,而我大步行走着,赶着回归宿的路。或许这样匆匆忙忙就会给自己一个答案,我也在等,等着清晨醒来睁开眼想到的第一个想法,或许那就是我想要的吧。
我走到马路的另一边,努力地去接近阳光,似乎觉得那样好像就可以得到希望与明亮。而路上那些形同陌路之人:年迈已老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年幼无知的少年。形形色色,斑斑点点缤纷了马路的色彩。而我们走同一条路,去往的方向不同。
走着走着,停下来了。我要去的方向在哪里?站在阳光下,眼前是否就一片光明?估计也没有谁如同我一样迷茫了……
人活到一定的年岁就会看透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从而更能看透人性的本相。我们对于人性既不能神化也不该魔化,因为人性既不高尚也不龌龊。中国古代对于人性有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说法,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就分别持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观点。
由于《三字经》的广为流传,“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早已广为人知。也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注重“善良”,所以“人性本善”被更多人接受,包括我自己。从我童年开始到我成年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笃信“人性本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后来我觉得人性应该是光明与暗影的交织,是善与恶的博弈,是一种动态的发展与平衡,到最后就是一种自己的权衡与选择。
人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人性中的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并不完全矛盾。况且,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英文中有句话叫“存在即合理”。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土壤,包括‘善’与‘恶’”。我一直相信人性最终体现并实施的多数是“善”而非“恶”,这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我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想要思考和探讨一下人性中的“暗影”,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存在状态。
社会有法律和道德,它们为了人性中必然存在的“恶”而存在。在理想状态下,即排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对法律和道德的利用,法律和道德都是用来匡正人们的行为的,是为了防止人性中的“恶”不受人的控制而跑出来“作恶”。所以法律和道德的大部分作用是“作恶前”的“震慑”,然后才是“作恶后”的“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真正的恶人畏惧的只有法律制裁,沽名钓誉的人也畏惧道德谴责,心中有良善的人一旦为恶,还要加上一条“自我谴责、良心不安”,所以想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彻底的“恶人”也很有难度。
网上的新闻中除了宣扬正能量的,也有部分是报道坏事的,让人们引以为戒或仅仅作为饭后谈资。坏事中排除大奸大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出轨小三小四的。因为大奸大恶常人难以办到,小三小四却层出不穷,所以小三小四更加“常人化”。其实关于小三小四的新闻,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种:一种是小三上位,把原配逼得很惨;第二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原配撕得很惨;第三种就是无疾而终。
社会上对于这类事情有一种惯性思维或者说“集体无意识”——很多人觉得出轨的事情是原配和小三的战争。但是,这其实是一种认知的谬误。我猜想很多人读到“小三小四”的时候,直觉反应是女性小三,但实际上每一个女人都对应一个男人,否则这出戏码就演不下去。所以,除了女小三,也有男小三,但是当男小三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只说其中的女性为小三,男人很容易被忽略。这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男女不平等,这种习惯由历史积累而成,朝夕之间无法更改,社会的进步尤其意识的进步是漫长的过程。
我想浅析一下原配、小三、男人各自的“人性”。当然,如果性别反转,男原配、男小三、女人这种情况也可参照。
在这样的关系里,原配很痛苦,这是人性。原配拥有道德制高点,但遗憾的是道德制高点丝毫不能解决问题,顶多让别人说一句:“看!这个女人真可怜,遇上了陈世美,都是老公和小三勾搭惹的祸”。这样的话都已经算好的了,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幸灾乐祸的、落井下石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想要真正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就只有靠自己。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否则容易犯方向性错误,努力的最终结果往往与预期南辕北辙。原配首先要自问,自己的目标是离婚还是不离婚。人要洞察自己的性格,判断对方的性格,评估自己的能力,包括经济能力和心理能力以及对婚姻煎熬的承受能力,然后才能理智地确定自己是否选择离婚。不论选择离还是不离,这对原配来说都是极大的痛苦和考验。每个人都不同,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任何选择都值得尊重,包括他人的选择和自己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极大的痛苦往往会引出人性中的“暗影”。
网上有不少原配撕小三的新闻,但是却很少有撕老公的新闻。原配的“暗影”在于把怒气发泄在了小三身上,却把该撕的老公轻轻放过。若细究婚姻问题的本质,更该撕的是老公。因为对婚姻负有忠诚责任的人是老公,而不是小三。简而言之:老公归原配“管”,但小三不归原配管。从更本质的角度看,老公也好老婆也好,配偶都是没法管的,而是归本人自己管,所以唯有自律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当原配“管”不了老公的时候,就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忍,另一种是离婚。否则即使原配使尽招数赶走了小三,以后还会有小四小五甚至小六。如果原配的性格中对配偶的忠诚度有要求,那么“忍”会让她陷入无边的痛苦和折磨。当然,原配的'痛苦老公未必懂得,即使懂得也未必理会。如果他懂得了理会了,又怎么会出轨?还有一种更过分的人,这里的“人”不分男女,他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并且认为自己出轨理所当然,对方出轨天理不容,并且对方还必须无条件忍受自己的出轨,否则就是“不懂事,没见识”。
事实上,选择撕老公的原配要么把老公治服帖了,要么去离婚了,不会有这个闲心专门去撕小三。当然,小三主动送上门来就别怪原配照撕不误了!原配要“撕”老公的话,首先必须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否则“撕”了老公,自己得喝西北风。若不具备基本的经济能力,原配就只能头上顶着一片碧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忍耐中提升自己的经济能力,等具备实力以后再决定是否“开撕”,否则弱国无外交,撕与不撕都是海市蜃楼。当然光有经济实力还不够,心理能力也是必须的。总结陈词——实力是王道。
再来说说“男人”,当然反过来放在“女人”身上也成立。有些男人希望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他甚至觉得彩旗飘飘是能力的体现,只要自己还愿意把红旗留在家里就已经是对红旗的恩典了。他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当外面彩旗飘得欢的时候,这面红旗是不是还愿意留在原来的阵地上。这年头,谁离了谁不能活?是谁给了他这样无知的自信?
男人敢于出轨甚至家暴,往往因为他笃定自己的妻子不会主动离开他,所以他稳赚不赔有恃无恐。或者,即使妻子会离开他,他的损失也不大。至少在当时他觉得小三比妻子更好,或者小三带来的利益大过抛弃原配所耗费的成本。更有甚者,他原本就觉得原配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究其本质,这是一种利益的权衡,虽然这种权衡往往在潜意识中发生,他自己都未必觉察。可到最后,往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种所谓的聪明,实质是愚蠢。除非他真的算计得滴水不漏,并且抛弃原配或者被原配舍弃都是他乐于发生的。
对于小三来说,通常有两种套路。一种是为了钱,另一种是为了情。为了钱的好理解,为了情的就有些难说了。情是什么?是一种情绪上的依赖,是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那些为了钱的小三,和男人之间也算各取所需,有时甚至把男人都坑了,那也算各得其所。那些为了情的小三下场往往比较惨,弄不好就赔了夫人又折兵,无疾而终已经算好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文中所述只是九牛一毛,远不足以涵盖生活中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但是人际关系,尤其有关婚姻的男女关系是一门学问,是一个体现某些人性的特殊角度。
总而言之,婚姻不易,应当懂得经营和珍惜。另外的杂念是极度考验智商情商挫折商的,没事不要瞎玩,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当人看到和接受人性,就能淡定地看待很多事,理性地处理很多问题。不论人性如何,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人生最终由自己负责!
人们谈论大国兴衰、民族复兴、中国崛起,最关注的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其实,“婚恋危机”在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中的作用,更值得研究。
美国在危机中——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导致全球震荡,全世界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拖累和折磨。
中国在危机中——中国“婚恋危机”暗流涌动,正在冲击社会和谐的根基,动摇大国崛起的基石。不仅中国的男女老少,都被中国的“婚恋危机”所困扰,连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也开始研究中国“婚恋危机”将会引发的“全球动荡”。
婚恋危机,是人类再生产的危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宗接代”、“世代更替”、“繁衍生息”、“持续发展”的“生命危机”、“生存危机”、“发展危机”。
离婚容易、结婚难。中国适龄男女的结婚率在下降,更多的男女结不了婚、成不了家,但是离婚率却在上升,更多的婚姻在解体,更多的家庭在破产。中国成为世界离婚大国,中国婚姻和家庭的脆弱性,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后代健康成长。
世界离婚潮,波峰到中国
在过去的40年里,从欧美开始,刮起了一股离婚风,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离婚大潮。有人说,“饱暖之后思淫欲”,离婚率上升是发达国家的“发达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离婚,高潮迭起,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离婚潮,中国在这方面是后浪推前浪,迅速赶超、后来居上,中国从“离婚发展中国家”,迅速变成了“离婚发达国家”。
离婚“加速度”——全球数第一
中国离婚率到底是多少,说法不一。有人说,中国离婚率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有人说,中国离婚率还没有成为世界第一。无论如何,中国离婚增长速度是世界第一,恐怕没有疑义。
张绍明2009年12月在“39%的离婚率说明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高离婚率的城市依次如下:北京39%,上海38%,深圳36.25%,广州35%,厦门34.9%,台北34.8%,香港33.8%,大连31%,杭州29%,哈尔滨28%。39%的离婚率意味什么?意味着10个家庭有4个解体;意味着越是发达的地方离婚率越高;意味着离婚率会随着年龄的下降而不断增长。张绍明指出,都说西方性开放,但西方人婚前性自由,婚后性保守,因为毕竟有宗教信仰约束,有社会责任感制约。在中国,没有宗教,也没有信仰,离婚率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吸毒、性病、单亲家庭、性乱、个人至上等,会像恶魔一样纠缠,成为社会发展的羁绊。
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说,2006年北京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有24952对,其中有1/3是在婚后5年以内离婚的,有1/5是在婚后3年内离婚,结婚不到1年就离婚的有970对,大约占4%。还有52对是结婚不到一个月就离婚的。这些闪婚又闪离的年轻人多数属于“80后”。中国独生子女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心理,结婚后不能包容,难以相处,婚姻脆弱,很容易解体。
人口专家易富贤在《大国空巢》中说,中国2003年离婚率比1979年增加了5倍。中国人的离婚水平早已经超过了日本和韩国。2002年,北京市的离婚率高达50.90%,也就是说,在2002年这1年,北京市每两对结婚的夫妻,就有1对以上要离婚。一个结婚比例低而离婚比例高的国家,一个离婚成风的国家,在婚姻上的“穷折腾”,其代价和成本是很大的。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成为一些人对现代婚姻的理解?有的年轻人把结婚当做快餐,只要觉得不开心就离婚?2007年,昆明四城区总计有2万余对夫妻喜结连理,却也有6000多对夫妻劳燕分飞。2009年,平均到每天,无锡有23对、苏州有32对、郑州有40对夫妻离婚,成都平均每天106对夫妻分道扬镳。在济南,44.2%的离婚者结婚不超过5年。
“世界离婚潮”,波峰到中国。中国离婚率的增速,数倍于中国GDP的增速。在一些人那里,婚姻诚信的丧失、婚姻责任感的丢失,使婚姻成为一场游戏,使离婚成为一种时髦。
中国式离婚——两种人是主力军
中国离婚大潮中的“弄潮儿”,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80后”年轻人群体;一种是“成功后”中老年群体。这两类人占了离婚人群的绝大部分。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可是,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却先离婚。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发展状况与离婚率成正比,经济萎缩时离婚率下降,经济繁荣时离婚率上升,中国的情况证实了这一点,在中国,正是先富起来的那批人,成为中国离婚大潮的领潮人。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离婚率很低,1978年统计的离婚率仅为3.4%。199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3.18%。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离婚率急速上升,其特点是中年、老年的离婚率高于任何其他年龄段的人。
离婚最集中的三个年龄段依次是:40~44岁、50~54岁、60岁以上。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三个年龄段的人的经济地位变动最明显。到90年代,夫妻的年龄差距也开始拉大,90年代中期丈夫比妻子大10岁的比例,比1987年增加了14.5个百分点,这种“大男小女”的婚配状况,一般都是男子富裕以后,与原配偶离婚后再婚而形成的。
“80后”年轻人不仅成婚难,而且已经成婚的,婚姻危机严重,婚姻周期短暂,成为离婚率最高的一代。“80后”年轻夫妻如何“经营婚姻”,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课题。由于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属于我行我素的“独立大队”,个性强,不懂得忍让、协商和妥协,缺乏生活能力,不善于应对家务纷争,像不满意对方烧的菜、洗碗应该谁来干这样的芝麻粒问题都可能闹成轩然大波。在这个群体中,婚姻难以成为爱情甜蜜的继续,婚姻往往成为埋葬爱情的坟墓。
中国式离婚,是“成功中老年”的天堂,是脆弱“80后”的情伤。
讨伐婚外情,打赢“婚姻保卫战”
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国家安全,这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底线,为了国家的安全,要同“军事入侵者”进行殊死决战;一个家庭的最高利益,是婚姻安全,这是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底线,为了婚姻安全,要同“感情入侵者”进行决战。同“军事入侵者”进行的“国家保卫战”,同“感情入侵者”进行的“婚姻保卫战”,是关系到“国破”和“家亡”的大问题,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是可歌可泣的.“正义战争”。
进行“婚姻保卫战”,首要任务是讨伐“婚外情”,因为婚外情是感情入侵的主要力量,是破坏婚姻与家庭的头号杀手。对婚外情要实行“零容忍”,对婚外情决不能留情,任何对婚外情的同情和留情,都是对正常家庭和婚姻的残酷和无情。
丑化“原配”是缺德——美化“小三”是无耻
中国“二奶”风光、“小三”横行,重要原因是中国婚恋舆论中逆流泛滥。婚外情本来不道德,却成为一种“不伦文化”,在社会蔓延。这些年,关于隐私、外遇的报道和文艺作品蔚然成风,银屏上涉及“第三者”的故事十分流行,一些描写婚外情的影视作品,都收视率很高、煽动性很强,成为进行婚外情具体操作的案例教学。
其特点是对“第三者”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谴责转为同情兼隐隐的赞美,其效果是赚取人们对于婚外情的理解和同情。有的电视剧干脆将妻子描述成非常讨厌、令人难以忍受的庸俗妇人甚至泼妇,而第三者却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是将男人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天使”。还有人公开撰文,为婚外恋辩护,认为不包容第三者就是观念落后、思想陈旧,声称“第三者”对当代中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对于婚外恋的舆论颠倒,使一些人失去道德约束,陷于无耻。现在,有情妇的中国男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可观,居住在城市。商人、公务员、银行职员、IT人士,是婚外情的高发人群。热衷于婚外情的中国男人,他们过去对自己的婚外情严格保密,现在更新了观念,解除了伪装,认为婚外情是自己成功和价值的体现,对自己的婚外情,不仅不保密,还适度宣扬和炫耀。结果,现在连大门口的保安,都知道大院中的主人们谁有几个情妇。
讨伐婚外情——“婚外情侦探公司”生意兴隆
《环球时报》2010年6月22日报道:婚外情入侵东西方家庭,中国、日本、韩国离婚率日渐上升,欧美人容忍度直线下降。
世界各国的调查结果显示,婚外情成为现代婚姻的头号杀手。而在中国,婚外情处于高发时期。中国2009年离婚率增长了8.8%,排名第一的离婚原因中,就是婚外情。在中国,进行婚外情咨询的人群在扩大,专业化调查婚外情的私家侦探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仅仅在中国深圳一个城市,调查婚外情的私家侦探公司的数量,就由过去不足10个,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个,而且这些侦探公司生意兴隆。某位侦探在10年前每个月接手的婚外情案子只有一两件,而现在每天收到的电子邮件和电话不下6个,感到应接不暇。中国深圳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反映,在他们处理的全部案例中,有80%是属于婚外情的。
总之,中国“婚恋危机”,是瓦解家庭、社会稳定基石的“家庭危机”。婚恋的载体是家庭,婚恋危机直接瓦解的是家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家”立“国”的国家,家在稳定社会、兴旺国家中,有基础性的战略作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并不能弱化更不能代替家庭的作用。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整个链条中,家庭是一个核心环节、关键环节。中国“婚恋危机”动摇的是中国家庭这个社会的“基石”。家庭基石不牢,社会地动山摇。
所以,中国“婚恋危机”,说到底,是两性地位失衡、男女比例失调、老幼更替断层、结婚生育困扰、家庭基石动摇、人口生态破坏的一种局面和态势,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的危机,是中国“家庭建设和发展”的危机,是动摇和损害中国“国本”的危机,是折磨中国“男女老少”的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