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合适。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经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从今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在我开始的现在,我并不知道我会说什么,而只是练习去表达一些什么。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是因为我在看书时特意要求了我的速度。为了提高速度,我用手指划动文字,虽然看得眼睛疼,不过却在提高了注意力的时刻也加快了阅读速度。
莉迪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整本书的迷之所在。从开头写她的失踪、死亡,一直到最后的真相大白,中间从她的父母的结合开始写起,写他们认识之前的身份、写他们相遇的经历,也写他们结合的美好,当然更多的还有他们婚后生活的惯性,这是一种迪莉娅的父母带自他们各自家庭的思维惯性。当这种惯性在现实的现实生活中经受考验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也由于他们的不自知,又将这种状态呈现给了自己的孩子。
有句话是,这世界上最爱你的,是你的孩子。父母对莉迪亚的期待成了莉迪亚对这对可怜父母最大的爱,她不断地满足父母的要求,却也在不断地消耗着自己,用一种父母期待的样子活着,而不是真正莉迪亚的样子活着。
重压之下的迪莉娅叛逆了,她坐上了淘气小子杰克的车,却没想到从这个别人眼中最不堪的人身上得到了做真正自己的力量。当她面对一个那样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的时候,终于轻松了,她要做自己,因此她回到那个失落自己的地方,想要重新开始,却没想到,那里既是她的开始,也是她的结束
莉迪亚的死对这个家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她寄予厚望的父母。她的死彻底摧毁了父母炽烈的.期望,但他们不能再依靠莉迪亚来实现他们心中的愿望时,他们都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爸爸和年轻的助教有关系,借此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苦闷;妈妈则是借着愤怒来发泄内心对无法实现生活梦想的痛苦。
哥哥则是因为妹妹的死开始留心最后和妹妹在一起的杰克,才了解了杰克心中的秘密……唯有一直不受重视也不受“迫害”的小妹汉娜保持着孩子的天性,感觉到了人们内心的苦痛与挣扎,用默默守候、陪伴、倾听来安抚这些受伤的大人和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故事在最后的揭晓谜底和父母的和好、哥哥的平静中结束。
掩卷长思,书最一开始的那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摆脱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成为我们自己”,一句看似如此简单的话,往往却需要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换来。是别人给与我们的太过沉重,还是我们太过软弱,因为爱而软弱,因为怕而软弱?
周六晚上那期的奇葩说讨论的话题是“我们该不该向父母出柜”,也就是向我们的父母承认,要做我们自己。高晓松在最后的陈词时说,这个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同性恋,甚至是脸大、腿粗都是,但这个社会也是因为如此也激发出人们的不断进步和改善。不要因为不同而自卑,那些相同的人里也有很多王八蛋。
在那个现场,最不同、最勇敢的就是蔡康永和金星了,他们一个是同性恋,一个是变性人。他们都是同行业的精英,他们都非常坚强……他们都做了自己。
说到这里就又想到蒋勋里不断提到的“自我的完成”,最常提到的就是竹林七贤,相同的是都在挣脱那个时代对“不同”人的束缚,说重些就是别人眼中的“异类”。
通过那些成功的完成了自己,让自己从沉默的螺旋底端转动到上面来的那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点,即他们的力量源泉,书籍!
这段日子的读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书籍真的会铸就人的血肉和灵魂,改变一个人,给人以力量,导向人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路途。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买了电子版后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是我读书最快的速度了,读的过程中,内心时刻充满着激动和恐惧,激动在于我心中的价值观被这本书很好的展现出来,恐惧是因为我怕自己会踏上莉迪亚的“不归路”。书本花了很多的时间描绘人物心理和细节,但总的内容这篇文章就可以涵盖,但是它带来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用莉迪亚死亡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死亡前现实的生活交织描写。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华人,靠着父母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点,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后最后也许是因为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同时由于詹姆斯的儿子性格软弱,这也让詹姆斯想起了年轻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过去的自己。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欢现在的儿子。当他儿子告诉他他的梦想是去外太空,当宇航员的那一刻,他不知觉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牵绊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觉得莉迪亚很像年轻的玛丽琳,那么合群、惹人喜爱,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关爱给了莉迪亚,因为内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轻时可以像莉迪亚这样。
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让家庭支离破碎。害怕父亲每天对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虽然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每次目前都带着强烈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业本身就无法分隔开,一旦产生它们势必会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图把家庭和生活分开的手段都是徒劳,因为梦想再大也逃不过人心。我记得毕业后不久面试了白鹭芳洲艺术基地的销售岗位,后来得知它主要是个性化婚礼策划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经有了培养孩子的根本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一切的基础是承认孩子是一个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个体。
他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载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的器皿。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帮助,知道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他喜欢动物不喜欢英语,用动物组成英语字母的形式或许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会变成他的兴趣。
我的原则是,如果你本身足够厉害,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无巨细的关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过你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你只需要倾听孩子,给予指导和建议。学习生涯中有两个东西极其重要,兴趣和朋友。
生命无法回溯,现在的一切终究会连点成线,在你年老时刻,回忆起来,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或许,生活里还有诗和远方。 断断续续,也不知道自己多久又没有写文了,白天工作的时候,忙中抽空上了一下。看到我们江山编辑部的编辑们,在群里面开着玩笑。陌上阡尘社长在群里面,鼓励写手多投点散文和小说之类的题材。好多写手觉得诗歌短,好写,连我也不例外。
然,诗歌其实应该是最难写的题材,那么多的人生哲理和感悟,都浓缩在寥寥数语中,大概只有能读懂诗歌的人,才能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心情。渐渐的,写多了诗歌,我们又有些迷惘,不知道心里面想要呐喊什么。“ 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高晓松写过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貌似每个人都在“苟且”的活着,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无数个漫漫长夜,我都在翻来覆去的难以入睡。想远方的亲人;想邂逅过的红尘;想经历的.种种过往。正如吉林主播周峰朗诵的一篇文章,里面这样所说: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做家乡,我一直向往着,却是比远更远的地方,寻找一个能容身和写诗的田野。
我们都在向往着,还能让我们可以倾诉的原野。
我不常转载别人的文章,更多的时候,喜欢自己去静静的抒写。还有一种喜欢,就是听周峰朗诵,他的嗓音似梵音,你在静坐;似流水,你在聆听;似花香,你在沉醉。
向往中的北方,他是万丈豪情,我欣赏北方的村庄,低矮的平房,屋里一尘不染的干净。上炕,大口的喝酒。这里,没有江南的鸟语花香;没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没有江南的吴浓细语。北方,是一壶沸腾的浓浓烈酒;是一树妖娆的银装素裹;是一曲悠扬的驼铃。
其实,自古以来,南方就多了少许惆怅,北方多了几分悲壮。我置身在北方的这座城,柔弱的女儿身,渐渐有了几分北方男儿豪情。孤寂的行走在北疆的这片黑土地,每迈出一步,似乎都那么艰难,那一行行深深的脚印,这样的刻骨铭心。我们风雨无阻,顶着酷暑严寒,为生活奔波着。很想把每次的经历,浪漫的去诠释诗意。活着,有时候又觉得不是一种“苟且”,是为了自我提升的价值吧。
昨晚,还做了个梦,梦里我与一个女同伴一起出差,一路上险情重重,暗礁汹涌。
记得我以前写过在外闯荡的那些文章,也有朋友质疑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每次来北方,都看到你困境重重,还是在自己的故乡呆好了。其实我想说的是,不是我碰到这样的,任何人都会碰到,那种在异乡拼搏时候的孤寂,坚强和迷茫。面临困境的恐惧,你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只有自己能懂。
亦或我平时抒写惯了心情,善于用伪装的坚强,去掩饰自己的软弱。昨日梦境里面,我一直徘徊,梦中与同伴碰到很多过匪夷所思。今早醒过来,看到朋友圈里面,一位朋友发的一段《我是创始人》,董明珠在这档栏目里面,与阿雅的截然反差,正如朋友看后的感慨:创业不易!虽然是个节目,反映了很多人性问题与交际场残酷的暗流之说。恍如间,与我梦境里面的险情有些相似,是暗喻,是指点?我们要流着泪对自己说,坚强,加油!虽然我们不富有,但我们冲破层层堡垒,勇往直前,彼岸花开,你只要闻到花香,生活中的诗意和幸运,一定会降临到自己身边。
我用温暖和祥和,去拥抱出现在我生命里面的朋友们!因为,我把他乡当做自己的故乡;我把远方当成停靠的驿站;我把自己谱写成诗意的强者。那些辛酸苦辣的刻骨铭心,其实就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无时不刻,它都在彰显着,精彩的不朽篇章!
应该文字的抒写,是一种经历;一种感悟;一种坚强。朋友们,尝试着与我的文字共鸣吧,或者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我一直都喜欢,那座有着悠久文化传承的北疆之都!因为,我相信!生活里,不止有所谓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喜讯传来,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
当地媒体报道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了她。在电话里高晓松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特意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最后两人互相约定,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他会把学费汇过去。
半个月后,女孩打电话给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当高晓松第二天准备汇款时,那女孩又打电话来了:“高叔叔,非常感谢您的好意,可是我不能接受您的资助了。两天前,一位好心的伯伯已经资助了我大学四年的学费。昨天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我答应过您,被录取后一定要通知您。”
当时高晓松非常惊讶,也被女孩的诚实深深打动。他仍然想帮助她,于是说:“我知道杭州的物价很高,既然有人帮你出了学费,那我就负担你四年的生活费吧,每月500,你看怎么样?”“谢谢您!不过,我的生活费那位伯伯也资助了。希望您能帮助别的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女孩真诚地说。
其实,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也没有人会去查证。这笔钱,可以还债,可以让父母家人过得宽裕一点,可以给弟弟买一个新书包,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滋润一点,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选择了诚信和善良,再次让高晓松感到震撼。
这位内心富有的贫家女孩名叫李小萍,家在四川省内江市的农村。
此事传出之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很多人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动,由衷地敬佩;也有人说她傻,以她的境况,同时接受两笔捐助也不违背情理啊!面对褒扬与质疑,李小萍依然平静,解释说——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到汗颜?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
(2)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选择了诚信和善良。
2.高晓松告诉女孩自己决定资助她时说:“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文中哪个句子写出了女孩的才华?请把它找出来。(2分)
3.文章第2段对女孩贫困的家境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3分)
4.文章开头说“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结尾又提到“一位普通的.中学生”,首尾呼应,反复强调女孩的“普通”,有什么深意?(3分)
5.文章结尾写道:“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到汗颜?”句末为什么不用“!”而用“?”?(2分)
6.文章标题是“贫困不是理由”,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标题扩展成一句具体的话。(2分)
贫困不是的理由。
7.读完这篇文章,听了女孩简单的一句话,你会感到汗颜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2)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2.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
3.更能显示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而她不假思索地拒绝了第二笔资助,表现了她的诚信和自立精神
4.更能表现出女孩的纯真善良,她的诚信和自立精神的伟大和高贵,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用“?”具有余味无穷、发人深思的作用
6.逃避承担诚信和自立的责任
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