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行榜,那你是怎么看待中国自古以来不同地区的方言特色的呢?
排名第十:东北话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东北话因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连话,沈阳话等等,最标准的东北话还是在铁岭朝阳一带,而且东北话有个别字词的发音还是让外地人很难听懂,但是这样的字词在东北话里并不长使用。
所以东北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十位,难懂指数2,上口指数9
排名第九:天津话
天津话可以说从骨子里就透着那种天津人的幽默,相声艺术经常使用到天津话,以达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让人听不懂的字词,但是由于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要是说话语速过快,还是让人听不懂。
所以天津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九位难懂指数3,上口指数7
排名第八:山东话
山东胶东半岛的城市说话发音和东北的大连话相当接近,一般人都能够听得懂,但是要是到了潍坊等内陆城市,其地方方言就有些晦涩难懂了。山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但是听长了就会感觉到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通过这浓厚的山东味体现出来,别忘了当年孔子孟子说得也都是山东话啊!
山东话难懂指数4,上口指数7
排名第七:四川话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
四川话难懂指数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六:长沙方言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
所以长沙话作为湖南话的代表排名第七难懂指数6,上口指数6。
排名第五:陕西话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陕西话难懂指数6.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四:上海话
上海话和浙江的杭州话以及宁波话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
上海话难懂指数7.5,上口指数6
排名第三:苏州话
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
苏州话难懂指数8,上口指数4。
并列排名第三:闽南话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辈子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闽南话难懂指数9,上口指数3。
排名第二:广东话
广东话可以说现在是流传广泛,很多人都会说几句简单的广东话,但是我把广东话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广东话不只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还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在广州的公交车上都是先用广东话再用普通话进行报站。
广东话难懂指数9.5,上口指数3。
排名第一:温州话
温州南通话,南通南通,难通难通.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南通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南通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南通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南通话,可以说当时的南通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南通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南通话有多么难懂。而且南通政府已经将南通话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南通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一位,难懂指数10,上口指数1
中国过年民俗的民谣
北京
“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东北人
“姑娘要花、男孩要炮、
老头要个新烟袋、
老太婆要副裹脚套。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山西太原
“二十三,灶王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刷下对子写大字;
二十五,家家户户糊窗户;
二十六,上街去割过年肉;
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脚;
二十八,糕儿馍馍两笸箩;
二十九,提上壶壶灌烧酒;
年三十,供上祖宗摆上肉。”
太原还有一首《避债谣》也很有意思:
“二十三,保证还;
二十四,我发誓;
二十五,找老姑;
二十六,找老舅;
二十七,不要急;
二十八,再想法;
二十九,明天有;
三十不见面,
初一碰见拱拱手。”
河南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打酒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杀只鸭;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豫东
“二十六,蒸馒头;
二十七,洗一洗;
二十八,贴年画,
二十九,门上瞅;
年三十,吃饺子”。
“年来到,年来到,
闺女要花儿要炮,
老婆要个煊(xuan)棉袄,
老头要个新毡帽。”
广东
“初一龙船起,
初二龙船忍,
初三初四游各地
,初五龙船比,
初七初八黄竹歧,
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
“初一就话初一头,
初二又话新年头,
初三又讲穷鬼日,
初四就话*一日,
初五又话神下天,
初六又话结团圆,
七不去,八不归。
九九十十看打狮,
十一十二龙灯出,
索性半月正来归。”
“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
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
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
耕个耕,读个读。”
中国过年民俗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倒贴福字
春节习俗有哪些?春节习俗大全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春节食俗
春节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放爆竹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熟悉的乡音让人想起故乡、记住乡愁,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以及普通话推广工作(以下简称“推普”)的进行,使用方言交流的人们越来越少,地道的方言严重退化、萎缩,甚至有人预测,方言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语言资源,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实施了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意味着,方言的保护工作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孩子就是未来,您的孩子还会说家乡话吗?方言在各地的保护与传承情况如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能否不形成“你进我退”的结果?带着这些问题,本网记者选取了我国七大方言所属的典型省份进行了采访调研。
人民北京8月24日电 家住广州白云区的陈阿姨自从孙子上幼儿园后,就多了一件烦心事——“孙子说,幼儿园老师要求大家都要讲普通话,说粤语会被小朋友笑话‘土气’,所以他不要和嬷嬷(粤语:奶奶)讲粤语了,而且还要求嬷嬷学好普通话。”小孙子的举动,让陈阿姨哭笑不得,她还发现,以前在孙子面前都用粤语交流的儿子儿媳,现在也改用普通话了。
如今,在各地方言区,不少家庭都遭遇了和陈阿姨同样的情境:家乡话在家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逐渐退出日常交际。
您的孩子还会说家乡方言吗?
——越来越多人产生母语危机感 保护方言成共同愿景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在长沙潮宗街旁的一条巷子里,几个小朋友正在一边玩耍一边说着方言。记者问道:“小朋友,你们会讲长沙话不?”“晓得港类!”一个穿黑色衣服的小男孩骄傲地回答,而另外一个小朋友马上纠正道,“我们老师说了,要说普通话。”
另一边,在南京栖霞区仙林街道一大型小区内,记者也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不太会,我家只有爷爷奶奶讲。”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共随机寻找了20位年龄在4岁到13岁不等的孩子,其中,有10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说方言,但能听懂;7人表示不常说,但也能听懂;表示经常说方言的仅有3人。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大多数人表示,并不会刻意教孩子说方言,“我家孩子现在几乎不会讲方言了,上课听老师讲的是普通话,和同学交流说的是普通话,回家跟我们张口也是普通话,哪有语言环境啊。”
来自福建三明市尤溪县的肖女士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我母亲说的是尤溪洋中话,我在城关长大,听的多是城关话,我爱人是中仙人,说的是中仙版的尤溪话。一个家里有三种方言,小孩肯定会犯晕啊,索性我们都跟他说普通话。”肖女士说,现在学校教学也统一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孩子对方言也就没什么概念了。
“我们从农村来城市,这边人都说普通话,我觉得说普通话更洋气一些,说方言就比较土了,而且我和他爸爸现在定居在城市里,很少回农村,孩子从来没有在农村待过,没有必要学方言。”来自湖南益阳的李女士说。来自哈尔滨的商先生也明确表示不会教孩子说方言,他的理由是怕孩子在幼儿园被嘲笑。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仅是孩子,现在连一些上了岁数的人说方言的能力都退化了。来自南京的孙先生告诉记者,尽管自己也算是一个“老南京”,但对于方言,如今自己讲得也不是很地道了。
仅就福建为例,知名编剧林瑞武联合有关专家对福州、厦门、莆田和龙岩4地各200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掌握方言且经常使用方言的学生中,福州23.65%,厦门36.68%,莆田38.97%,龙岩仅17.53%。
河南科技学院语委办主任王新宇告诉记者,除了说方言的人在慢慢减少,河南方言承载的`一些传统文化、民俗、生活习惯等,都在慢慢消失,在新的社会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们,学会后甚至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
在广东,普遍存在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使得许多广东的年轻人已不懂得一些专用名词的粤语读法,不知道粤语歇后语及习惯用语的意义,这使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
在广州工作20多年的李小姐就后悔没有学会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她说:“在广州住久了,如果外出逛街、吃饭,和本地朋友聚会也说粤语的话,感觉同这个城市的亲密度更高了,如果还说普通话还是有异乡人的感觉。”
“一听到东北话就亲切,就像回家了一样。”常年在东南沿海一带打工的王磊说,外出打工多年还是忘不了家乡“大碴子味儿”的土话,“见到老乡,不用介绍,一听就知道是东北人!”
“毕竟方言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种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在江苏扬州市开发区八里镇,48岁的市民李孟告诉记者,打小都是说着方言长大,如今看到下一代方言说的越来越少,从心里感觉还是很遗憾的。“但也没办法,毕竟方言太小众了。”
如今,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之际,留住乡音,保住地方文化也越来越成为许多人的共同愿景。
推普与保护方言矛盾吗?
——“双语人群”逐渐增加 专家:普通话和方言共同发展是时代需要
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一方面又要留下世代相传的乡音,这看似矛盾的双方关系该如何处理才较为妥当呢?
对此,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府文化研究专家黄伟宗表示,推广普通话与推广方言其实并不存在“谁抑谁扬”。“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大量外省人口流入,他们中的大部分也接受了粤语,有的完全会说,有的会听不会说,这都促进了粤语使用范围的扩大,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推广了粤语。”
黄伟宗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印证。在广州送快递的小张本是江西人,但因工作需要要和讲粤语的客户沟通,他便向同事学习起说粤语。几个月下来,他和客户用粤语沟通完全没有问题,“准不准唔(粤语:不)重要了,反正大家听得明就得(粤语:好)。”很明显,他的表达已经“粤语化”了。
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同时掌握普通话和粤语的“双语人群”不断增加,年轻人普遍认为,这种“双语模式”更灵活、更高效。在很多正式场合,用普通话早已成为大家共识,而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对粤语的要求就比较严格,很多招聘启事中都写有“粤语优先”的要求。
“语言的传承和发展,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黄伟宗强调,“在广东,粤语完全可以和普通话共同推广,共同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
福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黄萍也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方言的学习和普通话的普及并不矛盾。她说,语言的普及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价值,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言来说,应对其的保护和传承给予更多关注,“我们看到一些闽南的孩子,即便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习生活,也经常用家乡话交流,这也是对方言的传承。”
不过,在采访中,也有一些语言专家认为,部分方言的消失,其实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语言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社会自然发展的一种结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华先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总会出现一些对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不可抗拒的,保护方言应保持理性,顺其自然。“从目前状况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方言可以说与普通话的共性会越来越多,而自己原本的特色会越来越少,变化也会越来越快。”
长期从事方言研究的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方言学会理事戴昭铭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东北人与南方方言区的人之间没有通话困难了,哈尔滨的话比起辽宁话来与北京话更加相似,乡音特色不鲜明,人们对普通话和黑龙江方言的界限认识不清楚,虽然保护的积极性很强,但是保护的目标不清楚,给方言保护造成另一种困难。
——如何留住乡音、留住乡愁?
保护从未停步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将在各地设1500个调查点
语言总处于变化中。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会进一步加深,然而国家和各地对本土方言的保护却从未停步。
据悉,早在2008年,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就开始建设,已经过了7年试点探索。去年起实施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则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大约1500个调查点的工作任务,对语言和方言进行调查、采录、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未来,除建设数据库、提升语言的信息化水平外,还将编写濒危语言志、方言志,以真正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和省语委办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黑龙江汉语方言调查”,其中林口县是全省首批5个调研点之一,负责该地调研的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吴媛媛介绍,工作人员首要任务是遴选发音人,发音人的方言语音和影像将被国家永远留存下来。另据所知,虎林也是国家语言保护工程所设的黑龙江省唯一一个濒危汉语方言点,虎林方言岛的调研已纳入该调查项目范围。
黑龙江省的方言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在戴昭铭教授看来,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他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一体的,黑龙江方言应该在地方曲艺中传承。“黑龙江方言既要保护在文档里,也要融入到民间文化中,寄存在二人转、民间相声等活体文化中。”
早在2009年,江苏便开始启动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江苏省语委在全省设立了70个调查点,遴选了近500名发音合作人,采录了时长超320小时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话有声数据,以及地方戏曲、童谣吆喝、民歌等方言文化有声视频资料。
下一步,江苏省将进一步对原有中国语言数据库进行扩充整合,在省内官话区每3至4县取一个点,吴方言区的每一个县取一个点,增加35个调查点,科学保存当地方言。
今年,福建省21个县(市、区)的22个调查点(其中仙游县2个点)列入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年内将完成录音录像等工作,将仙游版莆仙方言永久保存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中。
在河南,除了18个省辖县(市、区)各分布一个点外,还选择了比较有代表的林州市、灵宝市、兰考县等7个地方作为调查点。目前已完成开封市鼓楼区和兰考县的数据采集,八月底完成新乡市卫滨区和林州市的数据采集。
河南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处副调研员柳建伟告诉记者,当前存在的困惑是,从河南的现状来看,国家给的25个试点还有点少,不能反映河南方言的全貌。下一步,河南准备争取科研资金,继续扩大调查点,争取把河南整个方言保护工作做得更多、更详细。
据了解,广州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开展对学生的粤语教育。2008年起,广州越秀区先烈中路小学便开设每周一天“广州话日”:周五除上课和早读必须使用普通话外,下课时间孩子一律讲广州话(粤语公认的标准语),孩子们互纠语病、音准。华南师范大学在学校建有“岭南文化研究”社团,每周定期开设粤语课堂,通过教学粤语的同时传播岭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