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意、蒙台梭
2、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意、蒙台梭利
3、儿童的进步不是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能够自由地观看他周围的一切。——意、蒙台梭利
4、当儿童还没有发展起控制能力的时候,“让儿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与自由观念相违背的。——意、蒙台梭利
5、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意、蒙台梭利
6、教育体系是以感官基础,以思考为过程,以自由为目的。-—意、蒙台梭利
7、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意、蒙台梭利
8、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意、蒙台梭利
9、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意、蒙台梭利
10、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意、蒙台梭利
11、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意、蒙台梭利
12、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 意、蒙台梭利
13、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意、蒙台梭利
14、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意、蒙台梭利
“蒙特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幼教方法,近几年在中国蓬勃兴起。专门的研究人员研究和传播它,一些“蒙特梭利”幼儿园也颇受很多年轻家长的青睐。究其原因,很多年轻的家长认同西方的幼教理念,而“蒙特梭利”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尤其强调孩子的自由成长,因而备受推崇。
我们也算是比较认同西方幼教理念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自由成长,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于是我们买了“蒙特梭利”的书来学习,从网络上了解“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家长反馈。渐渐地,我们开始思考“蒙特梭利”是不是适合我们孩子的教育方法。“蒙特梭利”实际上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理念和理论。在实践中还有许多实际的问题和争论。其实践的成效少见报道,倒是有比较多的负面试验结果。在美国,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率明显偏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我相信“蒙特梭利”在实践上走入了误区,它过份强调孩子的完全自由,而忽视了孩子和他(她)周围的人的交往,忽视了孩子必须在自己的“社会”中成长。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考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成长。而家长总是不由自主地从成人的方法和思维去的干预和施教,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这反而扭曲了孩子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所以“蒙特梭利”反对家长的积极施教,坚持让孩子自己成长。
不可否认“蒙特梭利”包含着正确的`观点。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学说。如其所说,孩子是有自己独有的认知和思维,可是他(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几乎为零。如果单纯依靠自己的五官和触觉去体验世界,从而增长自己的认知,其成长的缓慢是可想而知的。要知道,人与动物是不同点在于他(她)能够通过语言,通过交流,通过社会使自己的知识能充分积累,思维能日臻成熟。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成长,结果可想而知。
我恰巧观察过一位坚定实践“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妈妈和她女儿。她女儿在我们小区的游乐场独自玩,她就在旁边看,决不参与。女儿需要帮助的时候,她无动于衷,要女儿自己想办法。自始自终,她都没有碰她女儿一下。我相信这位妈妈对自己的方法有自己的认识,但是我无法认同。我也常陪着女儿在游乐场玩,她摔倒的时候,我也会要她自己爬起来。觉得她能自己做到的动作而且没有危险的时候,我会鼓励她自己去做。但是,如果她没有和其它小朋友一起在玩的时候,我会和她一起玩,跑跑跳跳,捉迷藏,喂鱼,踢皮球……因为,我相信跟孩子一起玩,不仅可以增加爸爸和女儿的感情,还可以教会她更多的知识,教会她如何与人交流,教会她如何面对挫折。
当然,有时候家长确实会无意识地用成人的思维和方法去教育孩子,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去让孩子懂得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但是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篇一】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篇二】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全国。最近,我也仔细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原著《发现孩子》,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个幼教的新手,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长篇理论,而是贴近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确切遇见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导,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
在本书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就不由的让我想起现在我带的大班孩子,他们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让幼儿玩其他的游戏,或者让他坚持下去,但是通过研读本书,知道了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走的更远,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走的更远,更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