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韩非子最近说的话集合86句

韩非子最近说的话集合86句

时间:2019-04-20 16:04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版本自宋以后略分二系。第一系的祖本是南宋乾道元年福建刻本,这一宋刻本今已不存,但尚有几部明清时期据此影抄本的本子传世。从这一系出的略分两支,第一支是明万历间赵用贤《管韩合刻》系统,赵本据以宋本为底本并据他本改正,且本身有初印本与后印挖改本的区别,这一支还有万历间周孔教黄策刊本、吴勉学刊本、凌濛初刊本、沈景麟刊本、赵如源王道焜校刻本、葛鼎刻本,但这些翻刻本都受到下面第二系《韩子迂评》本的“干扰”;另一支则是清代吴鼒仿宋刻本,此本直接据宋乾道本影刻。并有据吴鼒本校勘翻刻的《二十二子》本。

第二系祖本也应该是一个宋本,这个本子在元代蘖分成两支,第一支现存最早的是据宋代道藏翻刻的明正统《道藏》本,此后有明嘉靖张鼎文刻本、明正德严时泰刻本。第二支和第一支的差别是删去第一支所有的小注,最初是元代何犿校本,但元刻本已片纸不存,从这一支出的.是明万历七年《韩子迂评》本和万历十一年的修补本以及这两本的翻刻本数种。

韩非子在继承和发展先秦法家思想的同时,也对各家学说加以改造。如把荀子“法后立”的思想发展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观,显现了对历史和时势的深刻审视以及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勇气。《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的宝贵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答案】D

【解析】过:错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

B. 侍公而食

信而见疑

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且为所虏

【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

【解析】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1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2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3分)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2.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和。(2分)

13.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6分)

参考答案

8.(3分)B(显:表面)

9.(3分)D(见:助词,表被动;A以:介词,用;连词,因;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接;C因:连词,表承接;介词,依据、凭借)

10.(3分)D(正确的理解是: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

11.(5分)

①(2分)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②(3分)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12.(2分)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13.(6分)(概括启示、观点3分,评价3分)

【相关启示、观点】:

郑武公伐胡: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要触及听者所刻意隐匿之事。

智子疑邻: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要注意自己和听者关系的远近。

弥子瑕失宠:进言者要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以及这种爱憎的前后变化。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