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的父亲,有一次,在热闹的商店里为女儿系鞋带。他蹲下来,就在这瞬间,无意瞥见一幅幅令人不舒服的“图像”:晃来晃去的一条条大腿,裤子,裙子,摇采摆去的一只只大手,单调生硬的一个个皮包,手袋……此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他猛然省悟,孩了稚嫩的小脸和矮小的`身体,原采是被这些又陌生又庞大的东西包围着,压迫着,看不见爸爸妈妈的脸,看不到小伙伴的脸,当然,也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新奇的文具,更不必说像满商场走动的大人那样,尽情享受购物的乐趣了,对他们来说,置身在大庭广众,没有什么比这更“倒胃口”的了!这位父亲直起身子,站起来时,情绪激动,说:“要这样蹲着,别说孩子,我自己也不想待下去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去逛商场,孩子很不情愿(除了能为他买玩具以外)。
所以,若要和孩子说话,那么,请蹲下来——
走近他们,平等对视,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一个“伟岸”的大人,只要蹲下来倾听(哪怕孩子的话多么“孩子气”),孩子的心理压力就相对减少;
“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是对小孩的尊重。大人这样做,树立了一个平等待人的榜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和自尊的人格;
蹲下来与孩子脸对脸,以平静的音调说话,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幼童容易分神,这一招却能对症下药;
蹲下时对孩子轻声细语,能给他创造一个安宁的环境,孩子在这时候最乐于接受教育。
一句话,要孩子听话,你得先蹲下来,向他看齐。
教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演讲稿1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应该说,碰撞所产生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它所达到的高度也是没有止境的。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不要满足于初见成效,而应该学习教育的艺术,不断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
根据许多成功的经验,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倾听、发现、童心未泯、老谋深算、哪壶先开提哪壶、说话算话等几个方面。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来孩子一串串心里话,使沟通变得很容易。有一位家长向我咨询"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和我谈起汽车来却是口若悬河。后来我终于发现原因就是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
在半小时内,只听见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讲,又被母亲抢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到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常常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
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着"夹生饭"。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
"说话算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哪里还谈得到两代人的沟通?
教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演讲稿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我就如何与孩子沟通说以下几点: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 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 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 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七、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平等相处
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
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动力了。
点评:“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 喜欢受人委托。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八、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学会倾听孩子
3岁的小新是家里的小皇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宠爱。小新的爱好是看图画书,等爸妈回来,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汇报“读后感”,但由于他说话不清楚、表达吃力,爸爸往往听到一半就看报纸去了,任由小新自说自话。
点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九、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勿以亲友做对比
“你看,隔壁的小涛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还什么都不会,你怎样才能赶上人家啊?”“楼下的那个妮妮实在太不像话了,去年读一年级以 来,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将来你可别这样。”读大班的小菲现在最怕听到妈妈提小涛、妮妮,原来大家常常在一块玩,可是自从听了妈妈的唠叨,她都不知道自己 还要不要和他们一块玩了。
点评: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 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 子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
教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演讲稿3
家长朋友们: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为家乡的教育多做一些工作,为家乡的百姓多培养一些优秀人才”是我们办学的基本思想。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我们的共同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出发,我们的家长会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圆满成功!我们都非常清楚,学生是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的,他们的成长需要家长、社会和学校共同配合。希望我们在交流、沟通中,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从而在教育好孩子的问题上能形成共识。
如何对待孩子的每一点成绩与每一个错误,是做家长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取得了成绩应该表扬,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但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很难把握。不鼓励不批评是不行的,可鼓励与批评过急了孩子的心态往往出现反常,除了发现孩子的长处外,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不足。
如何对待孩子的优缺点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管他说的是不是有道理,我首先要肯定他的可取之处,发现并呵护好孩子的优点。面对他的闪光点,给予适度的赞扬与肯定,并鼓励他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让孩子自信、自豪的心泉永不枯竭。同时鼓励他对某件事情发表看法:“你自己是怎么想的?“若是换成你,你会怎么做?”。
一直以来我都很反对父母用其他孩子的长处与自家孩子的短处比较的做法:时常把孩子身上的毛病挂在嘴边,经常抱怨孩子的坏习惯,指责孩子这不如甲那不如乙,说来说去孩子只剩缺点、没有优点,那会从心理上打击孩子的优势,非但鼓不起孩子的气势反而会令其自卑,自暴自弃,教育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是优点和缺点的结合体,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定的优点和缺点走过一生的。
我们要睁大眼睛看孩子的优点,闭一只眼睛看孩子的缺点。要用心去观察,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对待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忽略了孩子无意间的努力,只要我们抓住一切机会在第一时间给予他赞许、鼓励,孩子就会在我们充满期待、赞许的目光中大步前进!但当孩子好心却办坏事的时候、满心真诚却帮了倒忙的时候,也不会盲目地给予批评,给他一点犯错误的空间,在他知错时要抓住时机,理智地对他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复杂社会和多变环境的能力,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缺点和不足人人都会有,不要因为一点不足就将孩子全部否定。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人各有各的优势,我们必须以积极、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多找优点,放大优点,只要鼓励和赞美孩子,就能使孩子获得乐观的情绪和自信的精神。
上周休假,但假期并不愉快,可以说非常非常糟糕,好在我并不是一个喜欢深陷泥潭不愿挪步的人,所以经过自我调节,终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但是我亲爱的婆婆还处在生气中,呵呵,声明一下,不是生我的气,是某个“极品人”的做法严重伤害了一向善良、宽容、忍辱负重的婆婆。原本是一件很微小的事情,但在某个“极品人”黑白颠倒的唆使和挑拨下,事情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大,并且向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样“极品”的人,自私、贪婪、谎言、欺骗,甚至不为刚出满月的小宝宝考虑一点点。
就此打住,不然会有更多的贬义词出现,当然这个“极品人”和我的生活其实关系并不密切,但还是有关系,想到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会造成生气愤怒,决定就此不提。其实我内心深处还是觉的比较惭愧,毕竟起因和我有关系,但事情闹到现在,已经严重偏离原来的轨道,确实没有想到会弄成现在的模样,但是婆婆说的对,他们的事情迟早要面对,只能说因此而提前了。
人与人产生矛盾和误会往往是缺少沟通造成的,很多问题一旦说开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有时善意的隐瞒也会造成很大的误会,尤其在已有前科的情况下。所以告诫自己,以后无论在哪里,面对什么人,都要加强沟通,清楚表达自己的意图,呵呵,不过前提是对方也愿意接受这种沟通,否则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沟通成功。
还有一点是尊重,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对家人、对同事我们都要学会尊重,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很好的理解、尊重别人,那么一定会得到别人百倍的理解和尊重。尊重可以让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甚至得到对方的帮助,尊重可以把许多负面情绪消灭在萌芽中,尊重只是一种感觉,却比伶牙俐齿的解释和辩解更行之有效的多。
至少我是一个这样的人,别人尊重我,我会尊重你,考虑你的处境、你的感觉,如果你无视我的存在,那我就无需考虑你的感受,你眼中无我,我何必眼中有你。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有时并不讨人喜欢,但人的性格很难改变。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一个不高尚但绝不卑鄙的人、一个心胸不算很宽广但绝不小肚鸡肠的人。
其实我更向往的一种人是:胸襟宽广、大肚能容、好事坏事一笑置之的人,哈哈哈,恐怕这辈子我是修炼不到这种层次了。
沟通与尊重作文二:沟通与尊重
如今,大多数家长对刚成年孩子的生活过分关爱,但往往忽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在成长中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他们稍不如意,就是斥责,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下去。其实,孩子虽还小,他们也有独立的尊严,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欲望。因此,作为父母要善于沟通,学会尊重孩子。
还有许多家长总是望子成龙,恨不得将所有自己的梦想都集中在自己孩子身上,这种脱离实际的幻想一但实现不了,于是,孩子常常挨骂,“你真笨,没出息……你怎么样样不如别人等等”,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都能从家长的嘴里说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很难培养出有自信心的孩子的。
很少与孩子平等交流,很少注意听孩子说话,每一位家长在社会、工作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占用了自身大多数的时间,耗费了大部分的精力,回到家中给孩子的往往是满脸的倦容和浑身的疲惫。同时,家长常常以“没时间,太累了”为借口,很少与孩子交流,以“你小了,懂什么?”为理由,很少注意听孩子说话。即使与孩子交流也往往是家长式的,而非平等的`、朋友一样的交流。父母和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长要善于运用鼓励法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是一相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的成长内容,是父母应时刻关注的步骤。孩子在试着做事情中,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有意识鼓励,避免用任何言语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要让孩子有勇气去犯错误并自觉去纠正和改正错误。对家长来讲,自己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不要讽刺孩子,也不要过分赞扬他们,而要用鼓励法教育成熟中的孩子。要让孩子能够真正对自己充满信心,家长还要不断引导孩子拥有的理想和抱负,孩子的志向越高,就越容易成为自信的人,而孩子的自信心也正是在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也不会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了。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以后他也就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正确爱孩子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只有要求孩子尊重大人,大人却很少接受到要尊重孩子的教育义务,孩子服从大人,听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而如今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只知道像小绵羊那样的服从别人,而不懂得人与人该如何相互尊重,这对他们的人格健全是一大缺陷。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其实,父母也需要和自己孩子一起成长,如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能等问题出现了,家长才后悔莫及。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也不可能一样。但尊重、信任和理解永远是家长和孩子实现友好沟通的桥梁与保证。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自尊来源于受到尊重。孩子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自尊感就会萌发起来。这种自尊感受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我们周围往往有一些不懂得尊重人的成年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多是不好的,并由此给生活、工作和他人造成消极的影响。究其根源,多是因为他们缺乏被尊重的感觉,缺乏尊重人的教育。因此,培养孩子尊重人,首先要从尊重孩子入手。
沟通与尊重作文三: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
唠嗑,可以拉近你和孩子的情感距离,还可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进而肯定其成绩,增强其自信心。如果爸爸们经常能够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坐在一起唠唠嗑,沟通沟通,孩子是很愿意和爸爸说心里话的。孩子心理轻松了,做其他事情,也同样轻松了。
程老师发现,最近班里的刘欢同学成绩明显提高,而且课堂上一改往日调皮的现象,对此他感到奇怪。趁着周末空闲时间,程老师去了一趟刘欢的家,想拜访了刘欢的父母。
接待程老师的是刘欢的爸爸,他深有感触地对程老师说:“父亲只有放下架子,才能和孩子平等交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鼓励和帮助。”
爸爸说:“两个月前刘欢迷上了网络游戏,我打他了,骂他了,但是刘欢对我的话无动于衷。我为此感到心灰意冷。”
程老师急切地问:“那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呢?”
爸爸说:“一次,我向一个朋友寻求帮助。他问我是否了解过孩子的内心,孩子是不是因为对学习感到厌烦才误入网络游戏的。朋友的话使我猛然惊醒,一直以来,我只是不停地督促刘欢学习,却不了解他对学习的感受。一天放学后,我真诚地问儿子学习累不累,儿子起初感很意外,接着他就说累死了,真不想学了。我接着说自己在工作上遇到很多烦心的事情,希望他帮我拿主意。这时,我把儿子当作知己,将工作中苦恼倾诉出来。”
爸爸继续说:“想不到刘欢分析起问题来一套一套的,我第一次由衷地称赞了儿子一句‘你比爸爸强多了!’没想到,儿子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他也将内心的郁闷告诉了我。从那以后,我和孩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不再痴情于网络,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平等沟通的作用是巨大的。爸爸和孩子只有平等地交流,才能让孩子充分倾吐自己的想法,只有平等的交流,孩子才会独立的、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活中,许多爸爸忙碌在工作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缺少沟通与交流,矛盾也就出现了。从而导致了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的苦恼,父母无从了解。而真正交流的时候,有的爸爸却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把孩子倾吐的权利剥夺,使孩子感受不到平等,他自然不会跟父母说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