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哲理句子篇一: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0、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庄子》的人生哲理句子篇二:
1、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2、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6、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7、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8、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9、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10、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11、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2、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官为贤。
13、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14、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15、 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
1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17、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18、 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
19、 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20、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庄子》的人生哲理句子篇三: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不走路当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如果一个人又要走路又不留下痕迹,这就很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这便是“因果”了。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为一点人间利益你争我夺,是智者所不愿意做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9、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会因为遇到困难、灾祸而互相抛弃。
以名利为出发点的友谊,会因利益关系的结束而结束,真正的友情,来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以义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样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样甘甜。君子之间的交情虽平淡,却能保持长时间的亲近;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甘甜,却一点也不牢固,容易断绝。
儒家经典名言摘录
国学十六句
1、《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孟子》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5、《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孝经》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8、《礼记 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9、《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0、《庄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1、《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2、《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13、《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4、《心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6、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德篇: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治学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宋·司马光《劝学文》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梁·沈约《长歌行》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宋·朱熹《劝学文》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 《菜根谭·后集百九》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 《尚书.舜典》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周易.乾》
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荀子.天论
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 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 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 《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隋炀帝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春秋 孔子《论语》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前蜀 王衍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 朱熹
学道几人知道味,谋生底物是生涯。庄周枕上非真蝶,乐广杯中亦假蛇。身后功名半张纸,夜来鼓吹一池蛙。梦中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元刘从益
英雄到老皆归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
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漂流在外头。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唐太宗
自从踏着涅磐门,一枕清风几万年。弱水蓬莱虽有路,释迦弥勒正参禅。谁将枯木岩前地,放出落花雨后天。两个泥牛斗入海,至今消息尚茫然。--白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