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古代皇帝发怒的时候的话细选60条

古代皇帝发怒的时候的话细选60条

时间:2018-11-23 02:02

唐雎不辱使命

作者:刘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1.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上。《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 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秦王:即秦始皇帝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使:派遣

谓:对...说。

许:答应。

虽然:即使这样。

曰:说。

终:始终。

守:守护。

欲:想

以:用

之:的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1]

许:可要,必须。

易:交换。

加惠:给予恩惠。加,给予。

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弗:不。

以:用。

且:况且。

而:但。

以:凭借。

秦灭韩亡魏: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故,所以。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逆:违背。

轻:轻视。

与(yú):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直:只,仅仅。

谓:对…说。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怫:盛怒;然:……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这是秦王暗示唐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

伏尸:使尸体倒下,使动用法。

流血:使血流,使动用法。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的是下文所说的“士”,即游说诸侯的策士。他们有胆识,有本事,但没有爵位,所以也称布衣。

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徒,光着。

跣(xiǎn):赤足。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仓,通“苍”,青色。

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 与臣而将(jiāng)四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于,从。

若:如果。

必:将要。

怒:发怒。

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是:这样。

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如果跪着则耸身挺腰,身体就显得高(长)起来,所以叫“长跪”。谢,认错,道歉。

谕:通“喻”,明白,懂得。

以,凭借。

者,原因。

徒,只。

以,因为。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评析

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个软钉子,因此当唐雎出使来秦,秦王便在强迫对方服从的基础上,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淫威,唐雎则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强烈的轻蔑。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秦王自以为无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头上猛击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成功地刻画出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

百事孝为先,那么有关《弟子规》入则孝,大家阅读学习了?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以及解说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入则孝】

第二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答。

末学也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吗。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吗”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吗”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地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他在童年当中,在四五年当中,从两三岁到七八岁,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不短的时间,他已经养成自大、骄慢的这种态度,所以就很难及时地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晓得,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像在冬天,也曾经问过小朋友:会自己叠棉被的,请举手?几乎非常少,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这么小,几乎一生出来他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难免就会反抗。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写功课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我们也晓得,由这一点来看,我们知道从小有很多家长,他就不明白应该如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也有很多人,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爱,就让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爱。什么都舍不得,这个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过去的人,从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时地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说非常的散漫。我们从很多学生的习惯,他们的习气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我们再往下看: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个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地听你讲。我们看现在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就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为什么?因为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他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礼貌。一个人在家里不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也可以说很难用虔敬之心去服从别人、去听从长辈的话,或者长官所命令的话,可以说很难有那种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弟,要有这样

的态度,以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而且从小就能建立这些德育的观念。

“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是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地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等他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已经太慢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在爱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权利,教导自己孩子的权利,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们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教育他,让他改过向善。也要观察小孩子,他在犯错之后,他会不会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没有顺从。所以从小我们对自己的子女,对家庭的每一个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来教育他们。如果这一条最基本的,我们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将来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这种人格。为什么?犯错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地接纳。有很多学生会跟我反映,他说:妈妈很无理,她都这样严格地要求我。我就会告诉他: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你要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严格的督促,完全出于一片慈爱之心。

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弟时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学习的?我们看完第二条之后,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条: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则温”,什么意思?“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稍微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的这种孝心,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此地只有讲冬还有夏,春、秋也一样。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夏天比较炎热,父母在照顾方面会比较费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们晓得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让他睡得安稳。现在借着高科技的产品,我们有空调,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很凉爽,我们也可以借助冷气机、电风扇,可以让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适。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问早安。同时问完早安之后,还要关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稳?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这些都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还有孝敬的这一份心。“晨则省,昏则定”,“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为什么?能看到子女每天来问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兴的!

做父母的,你能带领自己的子女来向长辈问候,爷爷奶奶看到孙子也过来,他当然会更为开心。我们知道老人家年纪大了,往往会比较孤单,

比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脸来面对长辈,面对父母,父母一定也会很高兴。但是我们再看看当今的环境,几乎老人很少跟子女住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们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时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历史上陈日方这一家,他们有十几代统统居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温馨的场面。

但是社会的变迁,使现在的父母往往没有像以前那么幸福。所以为人子女者,我们没有办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生活情形,有空应该拨个电话问候父母。假日也应该携带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让父母高兴。回到家里,能为父母下厨做几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会吃得很高兴。即使他没有办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会觉得生活相当的幸福。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们今人刚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问他,你起来了没?好不好?完全相反。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时代会变成这样。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为什么不孝?从小我们就没有好好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们也看见现代很多职业妇女,孩子一生出来就是保姆带,保姆带大了,上学。所以亲子关系,母亲的责任与古人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种亲子的互动很少很少,子女对你没有亲切感。既然没有亲切感,他又如何来孝敬你?更何况从小又没有好好地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那这个也真的是理所当然。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我们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里也讲到出门一定要跟双亲禀告。孔老夫子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你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为人子女一出门就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到哪里,或者说到同学家,到哪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回来,都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地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个“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们都晓得,子女长大以后都会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学,一旦我们在外面已经立业或者成家,我们也要让父母宽心。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让父母晓得,不要经常变换,让父母担心儿女在外头居无定所,好像到处漂泊流浪一样。所以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读书求学,或者经商做事,我们也要让父母知晓我们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们的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居住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要有规律。有规律地生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你不懂得节制,不晓得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生活不正常,也会让父母为你担心。这个也是为人子女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里头,几乎子女长大之后,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会照顾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什么?人要懂得会照顾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创业,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种体力跟精神。

“业无变”,这个“业”,我们可以说事业、学业,或者说你的工作。我们晓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两个月,他就很想再换一个工作,这个都是不对的。学习任何的才艺,或者我们求学的过程,我们也要专注,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定心,不能一门深入,可以说将一事无成。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法”的意思,就是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来;你没有这个忍的功夫,你就会经常变换。人无定,事业经常更换,父母当然也会为你操心,这个都是为人子女应该要避免的。

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清”,一直到“居有常,业无变”,也告诉我们长大之后,应该如何来孝养父母。从冬温夏清、晨昏定省,已经逐渐告诉我们,长大之后,你的方向是应该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们日常生活起居中,也应该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和事业方面都应该懂得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样,才算是一位真正的孝子。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地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中庸》里头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这种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

孔子也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我们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不自禁地东摸西摸,这些都是犯了事虽小而擅为的情形。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为什么?你去做了以后,有可能就闯了大祸。有一些人他非常的好奇,看到电铃,看到这个按铃,或者有按钮,他随便一按,结果就闯出了大祸,这都有可能。或者小朋友不晓得,在家里随便乱开瓦斯,或者电器的开关,这些也都非常的危险。所以从小在家里,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诫小孩,凡是不能做的、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它、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很危险,同时也是不礼貌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苟擅为,子道亏”。事情尽管是这么小,但是不能做。万一你去做,这个“苟”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子道亏”,就是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们的人品,每一个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优秀的,不但品学兼优,课业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优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同意,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我们再看底下:

【物虽小,勿私藏。】

这里也讲到所有的物品,虽然很小,可能是一颗糖果,但是不该你吃、不该你用的,你统统不可以私自把它藏匿,变成己有。这里也特别告诉我们,凡是不应该拿的,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应该征求别人的同意;经过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些也是有损我们品德的。所以:

【苟私藏,亲心伤。】

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来,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地占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重大的瑕疵。所以会让父母亲感到伤心难过,他会难过你为什么要犯这样的过失。因为小偷这个名,实在是很难听,犯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所以为人子女的,从小我们在家里,凡事应该请示妈妈,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动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应该去碰它。哪些可以拿来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经过同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样做对品德就有很大的伤害。尤其在学校或者没有人见到的地方,东西很多,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为己有,这样也是不对的,这样还是犯了这种偷盗的错误。所以为人父母的,从小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子弟,经常要查看他们的书包,是不是有多出一些文具,或者多出一些用品。如果发觉他的书包里头,或者口袋当中,有不明来路的东西,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特别的注意,说不定小孩的手已经做出了不干净的行为。所以,从小我们在这方面要特别的谨慎注意。请看第五条: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关心体贴父母。我们都晓得有时候父母年纪大了,他所需求的,他不方便自己出去买,或者他不好意思开口,为人子女的这个时候应该要善察亲意。譬如说看到母亲什么东西比较缺乏,我们应该要主动地为她补充。母亲喜欢吃好吃的,她经常喜欢吃的食物,我们也要尽到孝心,经常满足她的愿望,希望她能吃到她想要吃的。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可能胃口差一点,如果我们可以经常关心体贴他,双亲也一定会非常的高兴。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自己的子女,将来他们长大,我们年纪大的时候,他也会记住当时母亲(父母)是怎样来孝敬爷爷、奶奶的。

所以“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他们的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所以母亲或者父亲或者长辈,他们有任何的需求,为人子女的要尽心尽力为他去准备。如果你现在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学生,父母最喜欢的无非是你的功课要很好,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努力去做;应该学的,也应该努力去学习。我想父母在你幼小的时候,一定最希望你能在功课上好好的努力,这个时候你也应该要尽心尽力在你的课业上努力,让父母得到欢喜。

“亲所恶,谨为去”。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地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譬如说父母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自己应该要赶快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

这个“恶”,它还有其他的解释,譬如说父母不想见到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要帮他支开。所以这个好跟恶,完完全全要看子女平常与父母相处的时候,要仔细地去观察父母心里所想要的。如果你能体贴父母,他一定能得到宽心。我们再看下一句:

【身有伤,贻亲忧。】

“伤”就是身体有受伤,或者有病痛。“贻亲忧”,“贻”就是遗留,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忧”就是挂心。我们想一想,从小到大,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病痛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忧心,忧心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没有办法好转。我们能有这样体会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那一份心情,我们就懂得爱护、照顾自己的身体,免得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子女长大之后,我们在外面结交朋友,更要特别的小心。结交不好的朋友,如果有不好的习惯,也会让父母伤心。为什么?如果年长之后,你在外面,如果你不懂得处理你的感情,你因为心情不好,你受到创伤,父母也会为你担忧。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可以说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们,所以我们也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这样才是孝顺的表现。如果不懂得照顾自己,长大之后还让父母操心,那也是不应该。

如果我们现在年纪很小,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衣食,自己的穿着。冬天、夏天添加衣服、减少衣服,我们都要特别的注意。还有我们的饮食习惯也要特别注意,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子女都要特别的注意,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德有伤,贻亲羞。】

这一句是说父母他们最大的期望,无非将来小孩在社会上能有成就。不但有成就,也希望所有的子弟都能成圣成贤,那是父母最期望不过的。假使我们不能做到如此,反而还有品德上面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为什么?从小我们在父母这么辛苦养育之下,才能长大成人。我们如果不懂得珍爱自己,没有报恩的心不打紧,还让我们的品德有瑕疵。这个品德有瑕疵,就是什么?譬如说在外面跟同学打架,就是你品德有瑕疵;在外面逗留,晚上不回家,也是你品德有瑕疵。为什么?那么晚了还在外面游荡,肯定没有好事;年纪轻轻就跟人喝酒,这也不是好事,这些都是品德有瑕疵。或者赌博、打电动,输了很多钱,这些都是品德上有很严重的瑕疵。所徒留的只有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而已。

《经·蓼莪篇》里头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就在赞叹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确是非常的辛苦。我们有今天健全的身体,我们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哪一样不是父母恩赐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要想到饮水思源,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定要想到父母,看他们年纪大了,我们有能力应该要尽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应该有瑕疵让父母蒙羞。古人讲到孝顺这个最高的境界,他能光耀门楣。如果今天我们不能光耀门楣,起码我们要做一个好人,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品德有缺陷,徒让父母伤心,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再看底下: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这里也提到了,双亲从小就这么爱护我,我孝顺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之事,怎么可以不孝!如果我今天不孝敬我的父母,将来我的后代,同理也是不会孝敬我,想想人可不能像人家所说的“衣冠禽兽”。人为什么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一定会孝养他的父母。

“亲憎我,孝方贤”。“憎”就是讨厌。即使双亲不喜欢我,讨厌我,我还能恪尽子女的孝道,这个“孝”才称为贤。“贤”是圆满的意思。历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顺的故事,我们都听过虞舜,他的父母对他不好,可是他还能顺亲意,顺母意。即使后母对他相当的不好,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都能顺从,逆来顺受,最后感化他的父母。这一则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跟父母亲的缘分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让父母能改变。为人子女,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至诚可以感通。如果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孝心,肯定可以感动父母的。所以,最后这里也提到了,父母亲这么爱我,我们同样用父母亲爱我们的心,也能来爱我们的父母。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分年龄老少,不分大小,我们都可以做到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叫陆绩的小朋友,他有一次跟他的父亲去做客,小小的年纪才六岁,主人招待他吃了橘子。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所以就把这个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袖子里头。回家的时候,拜别了主人,跪拜礼谢主人,这个橘子就掉下来。主人就笑他说:你这么贪吃!可是这个小朋友就跟主人讲:因为我母亲她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他就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虽然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想到母亲。因为他想到母亲平常对他的爱护,现在看到母亲喜欢吃的东西,他没有忘记母亲,所以他就顺手多带了两个,放在这个袖子里头。由此可知,孝顺不分贫贱,不分年龄,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你能体贴父母。你能让父母得到欢喜,你就是孝顺。

“亲憎我,孝方贤”,虽然有一点困难,但是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这么动人的故事,也说明,人本性还都是善良的。即使父母对我有不善之处,只要我们肯用心,肯定可以感化父母对我们这个态度的转变。所以孝顺不是困难,孝顺也不是挂在嘴上,一定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则,请看第六条: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这里就讲到在家里,假使父母亲有过失、有不对,为人子女要基于尽孝,我们也要劝父母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在劝勉父母的时候,这个“谏”就是劝谏。在劝谏父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神情,我们的表态,是不是很尊重?是不是很客气?是不是我们的脸色也和颜悦色这样来劝勉?“亲有过”,这个“过”的意思就是有过失,或者有不当的这种行为。谏就是劝勉的意思,劝解的意思。

“使”就是使他能更正,或者能及时停止。我们晓得,这种事情相当难为。可是我们看到也有一些不是的父母,譬如说染上恶习,好饮酒,或者沉迷赌博,这时为人子女的要来劝解、劝谏,也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态度、举止。古人说,如果劝勉三次之后,这里就有讲: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就讲到,如果我们和颜悦色地劝谏父母让他能及时更改,或者能停止。万一父母不能接受,“谏不入”,不入就是不能接受。“悦复谏”,我们可以委婉地再劝谏。古人告诉我们,如果劝谏三次之后,可能会觉得很难过,很伤心。说不定我们第四次劝谏的时候,就会“号泣随”,就会觉得很伤心、很难过,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我这样的建议?所以难免会伤心、会落泪,“号泣随”。

如果这样父母还不能接纳,“挞无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恼羞成怒或者他不愿意听到我们这样劝他,即使被打了,也不应该有所怨恨。在此地,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一个人如果发怒的时候,往往出手的力量非常的大,所以没有办法节制。因此,假使有被打的时候,我们也要衡量当时的情景,应该要躲避的时候,我们也要赶快离开现场。

像历史上很有名的曾子,因为有一次他的父亲觉得他有过失,于是当时就拿着手上的杖,就是一根木头,就打他。结果一打,大概是打中了要害,曾子就昏迷了。孔老夫子针对这一件事情,他就说是曾子的错。为什么?你昏迷了,万一你死了,你不是害了父亲杀人的罪名吗?所以我们在此要特别的注意。

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唐太宗,当他年纪很轻的时候,他随着父亲李渊到处平定,当时因为天下很乱,所以他就陪着父亲一起打仗。在当时父亲有一个决策,就是连夜拔营要攻打另外一个地方。当时还没有当皇帝,李世民就跟他说:这样做的话,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可能后面有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得到胜利,可能后面又被围剿,反而不利我军。当时唐高祖(也就是他的父亲),他不采纳。三次之后,他仍不采纳。

眼见明天父亲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唐太宗就在这个帐篷外面号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举动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唐太宗已经看出他相当的危险。李渊在帐篷里头,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而且哭得非常的伤心,所以就走出去看。看了之后,他才晓得他的儿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问他是什么原因。唐太宗这个时候就做最后一次的劝解,说他为什么哭泣的原因。他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项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他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过,就在那里唉声叹气。他的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他所分析的道理又这么的中肯,就及时停止这项军事行动。后来唐高祖跟他儿子太宗,终于平定各地的这些贼寇,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由此可知,当我们对父母有所劝解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不能义正词严,这种脸色很凝重,或者好像是很有正义,然后那种脸色好像是以大来说服小,这样是完全不对的。所以晚辈如何用和颜悦色,还有委婉的神情来告诉长辈,来为他们建议、分析。千万不可以大人的这种角色,用训勉的话来对待父母,父母肯定不能接受。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谈都希望对方能尊重。最先的接触一定是看到你的脸色,如果你的脸色很难看,表情非常的严肃,而且是一派指责的言语,肯定没有办法让对方接受。更何况此地所讲的是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当然我们如果碰到这种事情,为人子女的应该要三思,而且也要掌握时机。时机的掌握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时机不对,我们所说的话不但别人不能接受,父母更不能接受。

所以在这一条里,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我们读到这一条,也更应该警诫自己,经常反省自己有无过失。有不良的习惯,我们要及时把它改正;不能一时戒掉,我们也要慢慢地来戒除,这样才能做好榜样让子女效法。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七条: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第七条就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来侍奉汤药。我们晓得在过去,这个药几乎都是水药,刚煮起来的汤药一定非常的烫。我们要端给父母的话,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烫到父母。所以在古者,他往往会倒一点点,然后喝喝看,舀一小瓢试试看,它是不是温度太高,或者太低。所以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昼夜侍,不离床”。昼就是白天,夜晚都侍候在旁,不离开床边。为什么要做到这样?我们晓得父母养我们,这样的恩德非常大。我们想想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当我们会走路,他怕我们跌倒;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半夜不晓得要看我们几次,摸了我们的额头,一摸再摸,怕我们发烧。随时随地都在关心我们,体贴我们。这个时候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所以说“药先尝”,应该的。“昼夜侍,不离床”,也是应当的。

我们现在医药发达,现在父母吃药就方便多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要按时让父母服药。这个时间我们要经常注意,不可以服错药,就是照顾的时候不可以服错药,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尤其病情危急的时候,更应该守在床边,稍微的闪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恶化。所以在照顾年老的父母,这个时候为人子女应该要很细心很仔细的来服侍。能让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得到好好的照料,不但是父母所期望的,同时为人子女有这样的机会为父母尽孝,我们也应该要好好珍惜这一段因缘,一定要尽心尽力侍奉自己的双亲。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之后,这时候如果办丧事,我们也一定要尽孝,尽到为人子女所应该尽的这些礼节。礼节,不在于铺张,不在于浪费。如果父母有信仰,我们应该要用他所信仰、他所期待的这个丧事来为他办理。佛教徒有佛教徒的仪规,基督教、天主教也有他们不同的弥撒祷告,我们在送走父母最后的这个丧事,也要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敬与追思。

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尤其古人都有守丧三年的美德。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因为在过去,父母养育子女,他们哺乳都有三年,为人子女在父母过世守丧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以前,经常孝子就会在坟墓的旁边筑一个围庐,就在那里居住。

历史上有很有名的王裒泣墓。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裒的人,他的母亲生前很怕打雷。母亲过世的时候,他就在墓旁边筑一个小屋,就在那里居住。每一次碰到风雨交加又是打雷的时候,王裒都会跑去墓前,跟母亲呼叫着说:妈妈!你不要难过,你不要害怕,你的儿子就在这里。他经常在打雷的时候,下雨的时候,在墓前安慰自己的母亲。

由此可知,每一个人都有孝心,只是我们在现在这样的大时代环境里头,很少人提到孝道。但是当我们看到古人尽孝的表现,我们也会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确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王裒这样的故事,也可以给后人很大的启发,是值得我们效法的。效法他的精神,对父母那样的追思,那样的仰慕,即使母亲过世了,他还念念不忘母亲最怕的是什么。

所以尽孝,不在一时,也不止三年,有道是孝子终身仰慕父母。所以“丧三年,常悲咽”,只是形容父母刚过世的时候,我们因为思念他,经常不自禁地眼泪会涔涔下来,这也是为人子女所经常有的。如果有的父母已经过世,即使已经多年,我们想到当年父母跟我们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也不免会伤心落泪。

“居处变,酒肉绝”。这里就提到当我们面对家里有过世父母,生活应该要简朴,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茹素,那是最好不过的,为父母祈祷。在这个时候,我们想到平常父母跟我们一道吃饭,此刻一个位子空着,我们看到这种景象,往往是吃不下食物。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深信有很多人也无心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当我们守孝的期间,应该要遵从古人的礼节。我们的饮食、我们的日常生活都要特别的节俭,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一种哀悼。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环境这么好,但是在这一段时间之内,我们也可以让父母的钱财遗留人间,替他布施或者做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种尽孝的表现。我们再看底下: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里就提到办丧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很铺张,很浪费,应该要庄严肃穆。在庄严肃穆当中,我们也要树立良好的典范。什么典范?我们也看到一般民间的这种丧礼很铺张,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个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在办丧事的时候,也应该以庄重肃穆为主。每一个人、每一个子女,或者晚辈,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礼节,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

“祭尽诚”,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时候要真诚。我们祭拜祖先,或者祭拜刚过世的父母,要有怎样的心?要有他仿佛就在我们旁边这样的心。所以,我们不可以好像我有拜一下,我有祭祀这样就好。我们说“祭神如神在”,虽然他们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在祭拜他,就好像我们呼请他回来一样,这样的亲切,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得到宽慰。为人父母的,你能这样做给你的子女看,让他也能了解什么叫对父母的一种礼敬。

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能感恩祖先,能感恩过世的父母,这样我们就不敢胡作非为,我们有父母在,我们有祖先在,我们不敢贻羞祖先,我们不敢丢自己祖先的脸。所以,我们祭拜的时候,能用这样的心,很诚敬,好像他们就在我们周遭,跟我们在一起,这样的祭拜才有意义。

“事死者,如事生”。这个也就是刚刚所讲的,祭拜的时候要把过去的人,虽然他已经远离我们了,但是也应该像他还在我们身旁一样。过去舍姐曾经住在末学家里有几年,她过世后,我们吃饭的时候、喝茶的时候,都不忘摆一副碗筷、摆一个茶杯在旁边,也请她随时随地都回来与我们团聚。为什么要这样?我们这个感觉,就是她永远都在我们身旁。虽然她已经不在,不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是我觉得她的精神就常在左右。

所以追思父母,不一定是形式,经常能想到父母他所教育我们,他所指导我们,所教诲的种种言行,或者其他这个很有道理的情形,我们都要牢记在心里。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因为我们要秉承父母所教我们的,能一代传一代,这样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才不辜负古人为什么要立教垂范于后世。

为什么要教我们孝?为什么要教我们悌?因为没有这些基础的话,我们又如何能做人?所以,最基础的应该从“入则孝”,在家里这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学习如何孝养父母。做父母的也更应该好好把握时间,在他们三岁到七岁入学的年龄当中,不要任意放弃这一段宝贵的时光;这一段时光他们没有好好建立这种家庭教育,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唐雎不辱使命》注释:

1、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安陵国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战国的一个小国,即现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3、易:交换。

4、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5、加惠:给予恩惠。

6、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7、弗:不。

8、说:通“悦”,高兴、愉快。

9、谓:告诉。

10、欲:想。以:用,用作介词。

11、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12、之:的,助词。

1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14、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15、逆:违背。

16、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17、直:只,仅仅。

18、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19、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20、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21、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抢,撞。徒,光着。跣,赤。

22、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4、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迷信的说法。

25、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杀了。

26、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通“苍”,灰白色。

27、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的预兆。祲,凶险的预兆。

28、与臣而将(jiāng)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29、若:如果。必:将要。怒:发怒,动词。

30、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缟,白绢。素,白绸。

31、是:这样,代词。

32、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33、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没有凳椅,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为了向对方表示敬重,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就是长跪。谢,道歉。

34、谕:明白,懂得。

35、以:凭借。存:幸存。者:的原因。

36、徒:只。以:因为。

《唐雎不辱使命》创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文章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诸侯只有对下才可自称寡人,这就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是斗争的开始。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此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以前秦使者迥然不同。“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

这是第一次交锋。唐雎的话说得理直气壮,果断坚定。但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

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本领,而且胜任愉快,把这个场面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仿佛亲临其境。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作者懂得写好唐雎这段反驳痛斥秦王台词的重要,让他来作这个回合的斗争的主角,给他大段的独白,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动抽不出笔墨来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必要写,因为秦王早已被这意外的一击打昏了,他来不及思考一下眼前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已经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写唐雎,突出了他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虚写秦王,也更符合这一特定情景。

第三回合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反而画蛇添足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秦王先因为自己是大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

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同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篇文章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

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后层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论,至”长跪而谢”,国绕着安陵国土的“易”与“不易”,通过“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澜起伏,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论战,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见义勇为的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的理想;同时也勾勒了秦王虚伪、骄横和凶暴的丑恶面目,从而阐明反抗暴秦、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正是唐雎所以能够战胜强秦的精神力量,也是这篇文章永具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文章节奏紧凑,语言生动犀利,口吻神态毕肖,表现出很高的写作技巧。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编订整理《战国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又有《五经通义》,已佚,清人马国翰辑存一卷。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