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上,我走了好一会儿神。
化学老师有些生气地叫我站起来:
“你来说说什么才是化学反应?”
“青春!”我脱口而出。
化学老师愕然。
这是我认真思考过的问题,青春到底是什么?在我眼里,青春是一个时间段,可以爆发出许许多多的“化学反应”。
青春的“化学反应式”里的“反应物”大概就是梦想与目标。初一刚入学时,我认为生活都无比平淡,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开始让我吃不消,甚至想反抗,可是一到初三,同学们都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每次月考看似波澜不惊的.成绩单下是每一位同学内心竞争的暗潮涌动。我想扬眉吐气,在考场上一骑绝尘,大概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就当我意识到这些时,我有了一个梦想或是目标:走向那个让人心生向往的最高学府。(原创
青春“化学反应式”的反应条件大概是“勤奋”与“
面对青春的“化学方程式”,我还从来未仔细想过“生成物”的样子。但我确信,它不是一张张奖状,不是试卷上满满的红对勾,甚至不是他人的肯定或赞美,而是一扇熠熠生辉的高中大门,没有黄金,却光芒万丈。我知道这是我改变人生的第一步,我一定要牢牢抓住它。
在梦里我无数次幻想过青春“反应”式:
美得发光,没到爆炸!作者:张靖驰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三部分,主要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卤素"中学习,新旧教材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来,新教材有三个特色:
1、结构合理:新教材从研究燃烧出发,导入氧化还原,先由复习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入手,对照Fe2O3+3CO==2Fe+3CO2类属判断的矛盾导出氧化还原,顺理成章。全节拟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纲目清晰。
2、表述生动:用拟人漫画形象生动的表述概念,激发兴趣,便于理解。
3、联系实际:列举生产、生活中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了解初中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不同分类的'关系。
(3)会用"双线桥"式表示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谁是氧化剂、还原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课时分配】
3课时:
(1)学习"一、二";
(2)学习"三",练习写"双线桥"反应式;
(3)课堂小结,课堂训练及作业评析、补偿。
【教学设计】
1、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
教学内容要点
教与学活动建议
一、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学习了化学反应分类共有:
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数、类别分:
基本类型: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复分解:AB+CD=AD+CB
2、根据反应物得失氧分:
氧化:物质得到氧
还原:物质失去氧
3、判断反应属于何类型:
Fe2O3+3CO==2Fe+3CO
CuO+H2===Cu+H2O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 + H2 = Cu + H2O
↓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 得氧
↓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 升价
↓ ↓
电子转移分析:得e 失e
↓ ↓
反应结论: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 + Cl2 === 2NaCl
(2)电子对偏移:H2 + Cl2 === 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
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实例分析:
CuO + H2 = Cu + H2O
↓ ↓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
被还原 被氧化
↓ ↓
氧化剂 还原剂
↓ ↓
得电子物质 失电子物质
------------------------
从反应物中找
2、用"双线桥式"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询问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引入:
1、初中化学学习过那些类型?各有何特点?(引出左列各基本类型的特征)
2、从得失氧的角度还学习过那些类型?(以CuO与H2的反应为例,它属于何类型?)
3、Fe2O3和CO的反应属于什么基本类型?(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由学生按照左列(1)-(3)的三个层次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结论。指出;从价态变化和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
可以扩展到对许多没有氧参加的化学变化实质的认识.
(引出Na与Cl2,H2与Cl2反应)
▲最好能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本图1-2,1-5,1-8改成动画,配合分析各概念放映。
▲学生以左列两反应为例,分析Na、H2发生氧化反应,Cl2发生反应。也可扩充至其他实例。
教师提示学生全面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
▲由学生说出课本图1-7的含义,以明确氧化还原与基本类型的关系。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被氧化-还原剂"的内联系
(配合课本图1-8的动画分析)
▲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 判断依据 元素变化 反应物称为 反应物性质
失e —→ 升价 —→ 被氧化 —→ 还原剂 —→ 还原性 得e —→ 降价 —→ 被还原 —→ 氧化剂 —→ 氧化性
1、离子反应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分析
1、向盛有2mL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氯化钠溶液
2、向盛有2mL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氯化钡溶液
(2)离子反应的概念
电解质溶液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电离出的某些离子之间的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不一定所有的物质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但至少有一种物质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步骤:“写、拆、删、查”。
“写”: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出现;如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物质)、氧化物、非电解质、多元弱酸酸式根(如HCO3-、HSO3-、HS-)等。
“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
“查”:检查两边_______和________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注意事项:
①只有离子反应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参加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反应,虽然反应物都是电解质,但此反应不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两种物质都没有电离出离子,即此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另浓硫酸、浓磷酸与固体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②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若是悬浊液写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写成化学式(标↓)。
③氨水作为反应物时写成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时,可写NH3(标↑)。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注意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铁与稀硫酸反应写成2Fe+6H+=2Fe3++ 3H2 ↑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注意看离子反应中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即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和电荷均应相等。如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铁粉的反应写成Fe+ Ag+=Ag+Fe2+是错误的,因为电荷不守恒,而应写成Fe+ 2Ag+=2Ag+Fe2+。
③注意看离子反应中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写成CO32- + 2H+=CO2↑+H2O是错误的,因为CaCO3不能拆成Cu2+ 和CO32-。
④注意看离子反应是否漏掉反应的离子。如硫酸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写成
Ba2++SO42- =BaSO4↓是错误的,漏掉了Cu2+和OH-的离子反应。
⑤注意看离子反应中离子配比是否正确。如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恰好中和写成
H++SO42-+Ba2++OH-=BaSO4↓+H2O是错误的,应写成2H++SO42- +Ba2++2OH- =BaSO4↓+2H2O。
⑥注意看离子反应的反应用量。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等。如少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写成CO2 + OH - = HCO3-是错误的,这个离子方程式是过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应写成CO2 + 2OH - = CO32-+H2O。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发生变化。我们所学过的离子反应有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两种类型。
(1)复分解反应
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都属于离子反应。对于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由于生成物中必须有气体、难溶物或水中的一种产生,才能使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少。所以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气体、难溶物或难电离物质(如水)中的一种产生。
(2)置换反应
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也属于离子反应。如锌与硫酸铜溶液混合,硫酸铜溶液中电离出的铜离子会减少,其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属单质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前面的金属单质(K、Ca、Na除外)可以把后面的金属元素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金属单质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单质可以把酸中的氢元素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4、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能发生离子反应的不能共存
①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②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等
③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2)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①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常见有色离子有:Fe2+(黄色)、Fe3+(浅绿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
②酸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如OH-、CO32-、 HCO3-、 SO32- 、 HSO3- 、 S2- 、HS- 等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存在。
③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OH-,如H+、Cu2+、Fe3+、Al3+、Mg2+、NH4+、弱酸酸式根(HCO3-、HSO3-、HS-)等在碱性不能大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