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很多的文字,却从未想到要为婆婆写点什么,前天给婆婆买了一只流感疫苗,想找人给她带过去,就是先给她打了电话,婆婆接了我的电话,竟语无伦问我你怎么了啊?怎么很久也不回来了,我说我从烟台回来没多久就又回去了一趟。
我和婆家不在一个城市,相距300多公里,虽说在铁路上工作,坐火车很方便,也不用花钱。可我还是很少回去,结婚到现在20多年了,没有在婆家过上一个春节,因为的是工作的性质所决定吧,在售票窗口工作,每年春节就是春运的高峰期,单位都不会批准春节休假的。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出自于我老公本身,婆婆不是我老公的生母,而是他的亲姨,婆婆当初就是因为不生育才领养了自己妹妹的孩子,领来是已经三岁,刚来时我婆婆和公公对他很好,可是多年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对他就不那么好了。我老公说在家里没少受他妈妈的欺辱,他爸爸为此也没少和他妈妈干架,他爸爸是个很善良和蔼的人。但因为妈妈的蛮横无理,还是让他受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委屈,所以他发誓长大再也不回这个家。我见到婆婆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点都不慈祥,长得人高马大俨然就像一个刁钻的继母。他们母子之间的关系一直不融洽。
记得我生儿子那年,天气很冷,岁末年初,老公在家伺候我月子,奶水不够吃,孩子整夜的哭,婆婆也不管,婆婆一点也不和气,经常会为一点小事摔摔打打,我哪受过这种委屈,执意要回娘家去,妈妈和爸爸一遍遍的打来电话劝我,怎么也要凑乎到满月啊,不然邻居也会笑话的。我对爸爸说你的女儿不开心很难过,邻居知道吗?求求你们快来接我吧,否则我就自己回去;妈妈拗不过我也担心落下月子病,就来婆婆家把我接了回去。看到妈妈那一刻,我委屈的就像是和妈妈分开了一个世纪。妈妈说你都做母亲了怎么还这么任性?我说妈妈我好想你和爸爸,也好想家,你就带我回去吧。就这样在孩子出生12天,就和妈妈一同逃难似的离开了我的婆家。也根本没有顾忌我走了之后婆婆心里会有什么想法。现在想来,我当时也很自私,从心里抵触婆婆,从未体谅她内心的感受。本就是养母,儿媳妇没满月就回了娘家,周围的邻居会怎样的看她。
回到家里,心里舒服了很多,爸爸早就买好了营养品和鸡鸭鱼,孩子基本不用我操心,由妈妈全权管理,我只是到点给孩子喂奶,爸爸戏称我就是奶牛。爸爸把猪蹄煨在沙锅里,随时想吃就吃,吃饱了不是看书就是睡觉,全然没有了坐月子的感觉;妈妈每天都换着花样给我调养,孩子的奶水充盈,孩子也不那么爱哭了,因此就更不想回到婆婆家;打心眼里更多了一份对婆婆的抵触。
很快五个月的产假结束了,必须去上班,孩子还没有断奶,!妈妈说实在不行她就跟着我去带孩子。我知道爸爸的工作很忙,车站的工作根本离不开他;妈妈跟我去带孩子,爸爸吃饭就是问题。问了婆婆,婆婆也以种种理由不愿来带孩子,我知道婆婆一定还是在为我没满月就离开家的事耿耿于怀。妈妈说雇保姆吧,保姆工资我们来出,就这样,妈妈帮我给孩子雇了保姆,我们一家的吃用以及保姆工资都是父母给我的,夫妻两地分居,大部分的重担都在我的身上,很快我的体重就从生孩子之前的104斤,掉到了82斤,走路就像是在水上漂,父母都很心疼我,妈妈说给孩子断奶吧,不然你的身体也就垮了,万般无奈就给孩子断了奶。记得有一段时间保姆不做了,婆婆来带了几天孩子,不到一周就突然走了,害的我只好把孩子带到我工作的播音室,电话一响,或是一播音孩子就醒了,唯恐孩子会哭或是孩子的声音传出去,我只好把孩子抱到走廊里,不想回忆那段时间我是怎么过来的。
婆婆依然是那么的刚毅,从来对孩子们都是横眉竖目,或许是因为为两个小叔子太淘气,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家境不够宽裕,日子过得很艰辛,很难在她的脸上看到笑容。老公公虽然是很善良也很无能为力,因为在家没有地位,只能多婆婆的话言听计从。稍有异议就要吵架,直到孩子三岁时,公公去世,婆婆都是飞扬跋扈的不可理喻。回到婆家永远也见没有祥和宁静的氛围,所以我就很少的回去,回去之后也会向客人一样,住上一宿第二天就匆匆离去。尽管不回去,我会按时把养老的钱给她带回去,遇上过年过节我都会给她买些东西。每每这种事都是我来操心,老公根本就不管。我自己也是做母亲的人了,有了养育孩子的经历,知道养育一个孩子,是多么的不易,我总是想生恩没有养恩大,无论怎样我们也要回报她。
生活就这样平淡无奇的过着,记得是1999年婆婆患了白内障,在家没人管她,我就把她接到我居住的城市,为她做白内障手术。婆婆住在医院里,就是我和老公轮流做护理。记得有一天,是因为单位很忙我脱不开身,就让我妹妹去给她送饭,旁边床的一位老太太跟我妹妹说,姑娘,她的女儿好女婿不行,女儿来了又干这又干那的,女婿来了把饭盒一撂,理也不理。我妹妹说她的女儿女婿都在外地,来送饭的小伙子是她是儿子我的姐夫,女的就是我的姐姐,是她的儿媳妇。临床的老太太说儿媳妇比他儿子好啊!
婆婆好了之后,回到自己的家里,仍然没有改掉以前的脾气。可是我也渐渐的发现,婆婆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锐气,渐渐地对我很依恋,只要我回去,就会滔滔不绝的和我说东说西。和我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一会说二儿媳是如何的不懂事,一会又说小儿子怎么让她生气。她说的事我也并不了解,但我还是会认真地听,因为很少回去,家里的事我基本上都不搀和。但我也会很婉转的劝劝她,帮她解解气。她跟我说,邻居说她跟前的两个媳妇都很好,她说再好也比不上大儿媳妇。其实我们离得很远,琐碎的小事都是两个小叔子和妯娌操心费力。两个妯娌和小姑子也说,嫂子你在老娘面前的地位是最高的。但我深深的感觉到,是我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婆婆,是她刚毅的性格,也不愿在我的'面前表露吧。生恩没有养恩大。想想养育了我老公的婆婆也真的很不容易。
我会像孝敬自己的母亲一样孝敬她,每回回去,我都会给她买些日用品和常用药,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也会给婆婆买礼物。或许是我的所作所为,真的感动了她,我两次手术都没有告诉她,她知道后就愧疚地说,应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伺候伺候你。听了这话我心里也暖暖的,我说不用啊,妈,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很满足了,只要你的身体好好的,就是我们做儿女最大的福气。
那天她接了我的电话,就激动地说过两天你就回来啊!来家住上一段时间吧!这两天还不行,一楼不供暖气很凉的。听到老人家语无伦次的话语,我就体会到她是多么渴望我能回去。我说好的,妈,我回去之前给你打电话。因为不能轻许我回家的话,她会早早的告诉街坊邻居,大儿媳妇要回来了;每次我回去邻居们都会说,你可回来了,你妈早半个月就跟我们说了,她的大儿媳妇要回来。所以我都是明天要回去,今天再告诉她。每回我去看婆婆,回来时她都执意要送我去火车站,问我什么时候再回来,看着她依依不舍的样子,再看看她蹒跚的步履,苍老的身影,心里也很难受,我就会说,妈我有空就回来看你。心里也在默默的说,妈妈我理解了你的不易;生恩没有养恩大,你永远都是我们的母亲。
都说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是的,那是她没又把你当最自己的闺女,你也从未把她当做自己的母亲。人心换人心。是我对婆婆的好,才换取了婆婆对我的依恋。现在婆婆老了,她需要的不再只是金钱,而是那份亲情和交流,我真的要回去陪婆婆住上一段时间了。我哪强悍的婆婆曾经为儿女们撑起了一片天,现在婆婆就像是夕阳西下,渐渐的老去,我们做儿女的要为她撑起这片天,很想对婆婆说那句难以启齿的话-----妈妈我其实也很爱你。
我们居住城市和婆婆家相距300多公里,公公20多年前就去世了,一直是婆婆自己单过,两个小叔子和她在同一个城市。我们已经快一年没有回家看望老人家了。
春节将至,总觉得该回去看看。前两天我和老公回去去看望了婆婆,因为是提前告诉了婆婆,她一直在家等着,看到我们回去非常的高兴,年近八旬的老人,身体很硬朗。看到我们回去,高兴地就像个孩子似的,嘘寒问暖,里里外外的紧忙活。不知道给我们弄点什么吃的合适。
婆婆家住一楼,房间里温度不是很热,我们居住的小区是地暖,室内温度都在26.7度。婆婆家室温也就18.9度左右,我总是觉得冷,身上穿的羊绒大衣都不敢脱,婆婆说你上床盖个小被暖和暖和就不冷了,我上床婆婆拿来个小被盖在我的身上,慢慢的就不觉得冷了。
她一边和我唠着家常,一边在忙乎着晚饭,问我想吃点什么,我说不要那么麻烦,随便做点什么吃的就可以,可能是因为暖和了,我竟然眯着了,睁眼一看,老太太在忙活着。毕竟是年事已高,昔日手脚麻利的婆婆,忙活了半天,就是把鸡腿剁了剁,还把她忙的够呛。我赶紧起来搭手炒菜,不到半小时,饭菜全上了桌。炒菜的时候婆婆就说,你就别回去了,在这过年吧,我说您这里太冷了,婆婆说不冷啊,住两天就习惯了。我说我什么也没带,过年的时候我再回来吧。婆婆还是不太高兴的说就在这过个年吧,我说下回吧。
饭后婆婆不让我洗碗,又让我上传躺着暖和,给我身后放了个靠枕,端来自己炒的瓜籽,又把烟灰缸放在床边,让我放瓜籽皮,给我切脐橙放在果盘里,叶端到我面前,我说,妈你就别忙乎了,她说,吃吧,坐在那也没事。好温馨啊!
说句心里话,在娘家,被爸爸、妈妈、老公这样的呵护是常事,在婆家让婆婆这样的呵护着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老公弟兄三个,我们排行老大,三个儿媳妇当中,能享受到婆婆的这份礼遇的也只有我。看过我写的《婆婆也是妈》的读者都知道,原来我们婆媳的关系不是很好,因为彼此都很要强,婆媳关系处的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付出了努力,来修复我们之间的感情,因为我的老公是她的儿子,和她的关系处理好了,夫妻的感情才会更好,逢年过节我会为婆婆买礼物,平时婆婆家的大事小情,我也都会事无巨细的想得很周到。或许就是这点点滴滴感动了老人,渐渐的老人对我很依恋很依赖,家里的事总爱和我商量,每次我跟她通电话,她都会滔滔不绝的总有说不完的话,说说家里的琐事,说说她的身体状况。完全没有长途电话的概念。每一回也都是我说,妈!先这样吧,你自己多保重,注意身体,过两天我再打电话给你。她才会说,好吧!你也注意身体。
生活就是这样,婆婆细小的动作感动着我,或许,也是我哪一个不经意地小节感动了婆婆,婆婆才会像待女儿一样待我,我决定不再以“冷”为托词,过两天一定会去陪老人住一段时间,满足婆婆的愿望,享受天伦之乐。
“是小于啊,你搬到这个小区了啦?”正低头走路呢,耳边传来一声问询。
“李姐,是你啊!原来你也住这个小区。我搬到这边五六年了,一直没碰到过你。”我一眼就认出,跟我打招呼的,是以前租房住的时候,房东李大叔的大女儿。七八年不见了,从她那眼角的皱纹里,我看到了光阴的匆匆,岁月的无情。弹指一挥间,我们都不年轻了。
“儿子很大了吧?上几年级了?”李姐笑着问我,胖胖的圆脸上一双大大的杏眼,还是那么漂亮。
“八岁了,上二年级。这么多年没见过你们了,你爸你妈都还好吧?”
我最关心的,是我以前那两个老房东。
李姐脸上的笑容倏然不见了,脸色凝重,眼神也暗淡下来。
“我妈前年过世了,爸在民勤老家,和二哥一起住,身体也不行了,常年吃药。”
心像被撕扯了一下,生疼。这些年,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一个“死”字,一个个亲人的离去,刺激地神经极度脆弱。有时候,看到小区里死了人,楼下摆满花圈,也会忍不住叹息一声。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谁又能逃脱最后无奈归去的结局。和两位老人在同一个屋檐下住了四年,在心里,也早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长辈亲人一样。
那年,我还在乡下老家。因为做了阑尾炎手术,身体一下子垮了,瘦了十几斤。老公心疼我,接我到打工的城市,亲自调养。老公那时租住在一个小院里,住的楼下一间平房。我到的那天晚上,老房东夫妇下来看我,我从老公的介绍里知道,他们是民勤人,这个小院包括前面的二层小楼,都是李叔的私房,自己住楼上一套,其余全部出租。
我在那里,大概住了快一个月,因为身子骨弱,也不熟悉环境,每天只是一个人在小屋里躺着,很少出去。楼上的李叔李姨下楼来的时候,准会敲门进来,问问我吃过了没,闷不闷。李姨拉着我瘦瘦的胳膊,直摇头:“这样单薄的身体可不行,农村里活苦,可得把身体养好了。要多吃肉,多喝鱼汤……”
李姨说话是民勤方言,有些话我听不懂,只能笑着点头。她那慈祥的眼神,唠唠叨叨的话语,像极了妈妈。妈妈去世刚两年,听着李姨的话,我心里酸酸地就想哭。如果妈妈在,看到我动手术,岂不是心疼死了。
老公工作忙,常常加班,中午有时不回来,就给李叔打电话,让他帮我去买饭。李叔答应着,却不去买,让李姨做饭的时候多做一碗,给我送下来。我生性腼腆,不习惯接受别人的照顾,总觉得欠了人情似的,难为情,一再推辞,说我自己出去吃,饭馆就在他们楼下,挺方便。李姨就恼了,说饭馆里的饭调料重,不适合病人吃,还说外面风大,出去容易受风。她那说话的语气,特像训任性的女儿。她还禁止我看书,说生病看书,会看坏了眼睛。也不能多看电视,眼睛和耳朵都会受刺激。我不知道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哪来这么多讲究,我妈和婆婆也这样,在我坐月子的时候,没少训我。用她们的话说,年轻时做的病根,老了才受罪。我对她的训导,乖乖地听从,听到她的敲门声,就赶紧把书塞到枕头下。吃着她端来的饭菜,肉汤,却不能道谢,说了,她就皱眉头,说我见外。
因为惦记女儿,我住了二十多天就回家了。临走那天,李叔和李姨都来送我。李姨依然絮絮叨叨,叮嘱我回家不要急着干活,不要多走路,造了病,老了受罪。听着她暖心窝子的话,我眼睛湿湿的,出门在外也能受到关爱,那份温暖,更让人感动。
两年后,我带着女儿,再次来到李叔的院里。这次,是长住。老公说城里教学质量好,托人问好了市里的小学,我自然得来陪读。楼下都是平房,被前后的高楼夹在缝隙里,阴暗潮湿。李叔楼上的房客正好刚搬走,老公提前跟李叔打了招呼,说我们住。楼上是一小套房,里外两间,前后有阳台,虽然也窄小点,但总比楼下的平房里敞亮。我来以后,便搬到了楼上,与李叔他们一墙之隔,既是房客又是邻居。
住在一起,走动地就更勤了,李叔李姨没事就来我们房里坐坐。李叔跟老公谈工程,李姨和我唠家常,唠他们的儿女。大多时候,我都是静静地倾听,微笑或者点头。从他们的神情和话语里,我能感受到的,都是对女儿们的担忧,儿孙们的挂牵。我也明白了他们为什么喜欢和我们亲近,楼下的租户,几乎都是做生意的,早出晚归,只有我不上班,闲的时间多,他们老了,儿女都不在身边,心里的那份孤独寂寞,也需要与人倾诉。
和他们住一起的,还有他们的外孙,一个小男孩,和我女儿一样大,上同一所学校。那孩子看着机灵,也聪明,学习成绩却很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外公外婆能关照他生活,却不会辅导他功课,干着急。看我来,李叔挺高兴,过来跟我商量,让两个孩子晚上在一起做功课,有不会做的题,我也能一起教。
孩子是他们三闺女的`,从小就跟着外公外婆生活。李姨说,三丫头傻,在毛纺厂上班的时候,认识了个当兵的,二十岁就怀孕,生下了娃,两个人却没走到一起。孩子的爸爸复员回了老家,早结婚了,三丫头却带着孩子,一直漂着,对象换了一个又一个,三十多岁了,还没个着落,让他们忧心。
李姨谈起自己的孩子们,就开始叹气,眼睛里,也闪着泪花。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四个闺女,两个儿子都不让他们操心,大儿子招了工,在外地上班,小儿子留在老家,继承了家业。李叔是最早当包工头的,那时候工程好干,地皮也廉价。李叔干了几年,攒下一笔钱,就在城里修起了这栋楼房,后院还有一溜平房,一年光租金好几万,足够他们生活了。几个闺女,却都不让他们省心。大女儿离婚了,带着一个女孩单过。二女儿也三番五次闹离婚,最小的闺女快三十了,到处瞎折腾,没个正经工作,也不肯安安分分找个对象踏实过日子。
“你说,我们把几个丫头都带到城里,不就是想让她们离开农村,少受苦,有个工作,过好日子吗?咋就一个一个,都不让人省心呢。”
人上了年纪,就爱唠叨了。几个闺女,成了老两口的心病,提起来,都又气又无奈。
“等过两年,鹏鹏初中毕业了,我们把这房子卖了,回家养老去,不操这份心了。”
李叔进来,接过话茬。怀里,抱两个大西瓜。
“天热,杀西瓜吃。儿子昨晚拉来的,民勤瓜,又沙又甜。”
我接过来,也不客套,反正吃他们送的东西,已经习惯了,跟他们在一起,就像家人一样。民勤地处沙漠边缘,日照足,适合种植各种瓜果。李叔讲起自己的家乡,总是眉飞色舞,满脸放红光,也许,这也是每个人的恋乡情结吧。
坐在我面前的,则是两位善良的老人。岁月的风霜在他们的脸上刻满沧桑,飘忽不定的光阴送我们一路前行,无论驻足在什么地方,那黄土地一样善良朴素的秉性都不会改变。
红红的西瓜切开,空气里飘着清香的甜味。我们吃着西瓜,唠着磕,平淡的生活因这些暖味儿,多了许多温情。
孩子上了学,家里就我一个人。我一向喜欢安静,不爱出去转街,看看电视,翻几页闲书,一天的日子也就打发了。李叔老两口也寂寞,儿子们隔得远,很少来看他们。大女儿和三丫头,倒是常常过来,来了就跟客一样,往床上一躺,等李姨把饭做好,吃完,嘴一抹,走人。李姨年轻时应该也是个美人,几个丫头都长得像妈,个个漂亮。站在阳台上,看着三十多岁了还打扮得花枝招展,像个小姑娘似的三丫头,李叔总是摇头。李姨毕竟是当妈的,女儿再不好,也不忍心责备。他们担心的,是外孙鹏鹏。缺少父母的关爱,对一个孩子来说,也会造成心理上的缺陷。可闺女不听劝,不肯安分守己做人,放浪形骸惯了,他们也管不了。他们除了帮她养孩子,又能咋办呢。
有时候,会有周围的老太太来找他们打麻将。李叔胖,高血压,坐一会就头晕,撑不住。李姨过来叫我,让我和他们一起玩。我一向对玩都不感兴趣,纸牌和麻将都不会玩。李姨非拉我过去,李叔站我后面教,一个下午,我居然就学会了码长城。以后每次他们赶上三缺一,就喊我过去,陪着他们消磨光阴。日子,也就这样晃晃悠悠地,都成了过往。
后来,我怀了第二个孩子,也多亏他们照应着。强烈的妊辰反应,让我疲惫不堪,不停地呕吐,食欲不振,脸色蜡黄蜡黄的,整天懒懒地躺在床上,没一点精气。李姨每天都过来,看我半死不活的样子,心疼地直摇头。说她当年怀几个孩子的时候也一样,害喜害得厉害那时候农村里条件苦,没吃没喝的,老遭罪了。
“唉,辛辛苦苦怀孩子,养孩子,孩子们长大了,不听话,也累心啊!”李姨有开始叹息。我听李姨说,三丫头跑兰州去了,几个月没回。四丫头在折腾开麻将馆,一个单身的女孩子,正经营生不干,干这个,能有个好么。李姨一提起丫头们,心情就变坏了。其实我也知道,她主要是还是为女儿们的将来担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歉意地笑笑,又开始说我。让我忍着,吐也得吃饭,多吃新鲜水果,有空了出去走动着,精神也好点。不想做饭就去买点爱吃的,别亏了肚子里的孩子。看着李姨那张慈祥的脸,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妈妈,当年怀女儿的时候,妈妈也常这样说我。在这个城市里,我只是他们一个普通的房客,可我们这老少两代之间,更像是亲人,虽然没有任何的亲缘关系,他们的这份情,也让我常常感动地眼角潮湿。
李叔出去买菜时,会过来问我,吃啥菜,他给我捎带着买。买了菜,也不忘秤几个苹果,香蕉,时令的水果,让我调节口味。也许,人和人在一起住久了,就会不自觉地融为一家人。他们把我当女儿一样关照,我在心里,何尝也不是把他们当作最亲的长辈。李叔高血压,高血糖,上楼梯气喘吁吁的,像拉风箱。李姨有严重的关节炎,膝盖骨都变形了,走路一歪一歪,上下楼要抓着楼梯上的铁栏杆。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亦用他们的热心,给别人一份温暖。
生下儿子从医院回去,李叔李姨高兴地合不拢嘴,像他们得了亲孙子一样,满脸的喜气。我住院七八天,女儿一直是他们照顾着。我刚进屋躺下,李姨就端来一砂锅香喷喷的小米粥,盛在碗里,腾腾地冒着热气,一颗颗红枣闪着亮光。我借故转身看孩子,悄悄抹去涌出来的热泪。除了妈妈和婆婆,这世上还有谁能这样贴心地像女儿一样疼我。
“看看,这小脸蛋,小嘴巴,多可爱!”李姨特喜欢孩子,每次进来都抱着儿子逗,脸上的皱纹开成了灿烂的花。“啥时候四丫头安分了,好好找个对象,安个家,生个娃,我这心里,也不揪得慌了。”李姨又想起自己的女儿。四丫头也三十过了,一年一年晃荡着,成了他们的心病。
我笨嘴拙舌,不知道说什么去安慰她,只能笑笑,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她们都是成年人了,会处理好自己的生活。李姨说,丫头啊,你不懂,孩子们长到多大,在妈的心里,都是孩子,不扯心,能行吗?可不是么,妈妈在的时候,不也一样对我们牵肠挂肚的。这人啊,都是在父母离开之后,才会念起他们的好。
儿子五个月大的时候,老公说房子太小,影响女儿学习,看好了马路对面一套两室两厅的楼房,尽管租金比这里高得多,但四口人挤到这两间小屋里,憋屈不说,也给不了女儿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虽然住惯了这里,对老房东夫妇也是百般不舍,但还是决定搬走了。
搬家那天,下着雨,淅淅沥沥的雨丝,也像我牵扯不断的思绪。心里湿湿的,喉头哽咽,竟不知该怎么和他们道别。
“丫头,别难受,去收拾屋子吧,空了抱孩子过来给我们看看。一起住了这几年,你这一走啊,我们想说话都没个知心的……”李姨攥着我的手,也是一脸的不舍。我除了点头,话都说不出口,我怕忍不住,当着他们的面掉眼泪。抱着孩子,下了楼,看着阳台上两个老人,一头白发,满脸沧桑,朝我微笑着挥手,忍了很久的泪,终于落下来。
我们搬家后不久,李叔过来找我,让我去搬他养的几盆花。他说,他已经把这边的房子都卖了,准备回老家,和小儿子一块住。落叶归根,这把年纪了,还是回老家吧,和儿孙们在一起,也有个照应。
我买了礼物,和老公一起过去,既是探望,也是告别。我知道,从此以后,我们恐怕再也无法相见了。李姨泪眼婆娑,舍不得撇下抚养了十几年的外孙子。三丫头找了个对象,有房子,她要把鹏鹏接过去。可孩子从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对妈妈很疏离,十几岁的娃了,正是叛逆期,也不愿意去过寄居的生活,情绪很抵触,让他们更放心不下。可对孩子们,他们该尽的心,都尽了,随他们吧。
我们静静地听两位老人的诉说,点头,或者说几句安慰的话。住一起几年了,彼此的心性都已熟透,他们有时候需要的,也仅仅只是个能够听他们说说心里话的人。或许,有些话,只有说出来,感觉才能稍微舒服一些,就像倒苦水,倒空了,心里就不堵得慌了。
李姐走了,我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心里一直湿漉漉的。抬头望望天空,瓦蓝瓦蓝的,几朵白云悠悠地飘着,还有明晃晃刺眼的太阳。可是,再灿烂的阳光,也晒不干落在我心上的雨。恍惚中,两位慈祥的老人,笑着,近了,又远了,如一朵云,飘啊飘,最终,都会散了。
散了,就没有牵挂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从此,我的心上,又添了一道新的伤疤。
有些家庭,婆媳关系剑拔弩张,幸运的是,我和婆婆的关系一直都很融洽,这些都得归功于我有一个好婆婆。
婆婆是个热情随和、心直口快的人,她乐观开朗,个性直爽,声音洪亮。婆婆的嗓门比较大,记得我在家里养胎、带儿子那两年,婆婆每次去赶集,还没到家门口,我便知道她回来了。因为未见其人,已闻其声。只要她一走到村口,我就能听到她和乡邻们打招呼、聊天的声音,这声音对我来说是那么地熟悉,是那么地亲切和温暖。
婆婆和公公是同村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经过媒人的撮合,就组建了家庭。那时候公公家里一贫如洗,婆婆也不嫌弃,她看中的是公公的勤劳和能干。婚后,公公婆婆白手起家,从分家时的家徒四壁到后来的锅碗瓢盆、家具物什等开始慢慢添置。可以说现如今家里的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是他们二老年轻时用辛苦的劳动换来的。
那时候,公公是村里的队长,经常要出门开会,忙于村里的工作,因此家里的大小事都需要婆婆一个人操心。婆婆和公公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我老公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在他们兄妹几人上小学时,公公婆婆考虑到孩子大了,现有的几件老房子不够住。于是婆婆又开始着手准备盖新房,公公是个大忙人,盖新房又要靠婆婆一个人操心。在婆婆的操劳奔波中,七间崭新的砖瓦房拔地而起,房间布局分为四间正屋外加三间偏房,我们现在还住着这七间房子,前几年政府补贴危房改造,又把正屋的柱子换了一下,墙壁重新粉刷了一遍,地板也重新铺了水泥,凝聚着婆婆的心血、汗水和深厚感情的沧桑老屋又焕然一新。
后来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公公的勤劳能干加上婆婆的持家有方,老公一家五口的生活也逐渐好转。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公却患上了肝癌,从此一病不起,最终撇下妻儿走了。那时,大哥和大嫂还没结婚,老公才二十出头,操持几个儿女的婚事这个重任又落到了婆婆的肩上。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仿佛天都要塌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婆婆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默默流泪,她思念自己的丈夫,担忧儿女的未来。逝者已去,生者还要坚强,面对这个晴天霹雳,婆婆选择了坚强面对,她像个男人一样,天天夜里扛着铁锹去田里看水,领着孩子们干活,后来又逐步让三个孩子成了家。
一个女人,力气单薄,无法独立完成农田里的活,儿女们又不愿意在家务农。无奈之下,婆婆只好改嫁,经人介绍,婆婆与邻村的黄叔叔结了婚。有了黄叔叔的帮衬,婆婆肩上的重担才轻了几分。我认识老公的时候,已是公公去世三年后,家里已经没有了悲伤的气息,他们把对公公的思念隐藏在了心灵的最深处。和老公订婚后,我们就双双南下打工,因此和婆婆相处的时间非常少。真正和婆婆的深入相处是在我们结婚后,那时我怀了儿子,在家里养胎,生了儿子,我又在家里带他,一直到儿子快两岁的时候才出门打工,这期间和婆婆在一起差不多有三年的时光,也是从认识老公到现在,我和婆婆在一起最久的一次。
刚开始,因为对婆婆不太了解,我也是小心翼翼地和婆婆相处着,生怕不小心做错了什么,让婆婆不喜欢我。可是接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婆婆非常直爽、大气,也很疼我。那时候家里因为我们结婚花了不少钱,还欠了一些债,但婆婆还是隔三差五地去集市买一些水果和蔬菜来改善我的伙食,每次做了好吃的饭菜,婆婆总是让我先吃,看到我的凉拖鞋旧了,马上就去买一双。有时我洗好澡了,衣服放在盆里还没来得及洗,婆婆洗衣服的时候也顺便帮我洗了,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儿子出生后,婆婆更是尽心尽力地伺候我坐月子,婆婆要给家里人做饭,还要给我准备一日三餐,每天都杀一只老母鸡给我吃,我的衣服还有儿子的衣服和尿布都是婆婆在洗,这些事情婆婆都是不厌其烦地去做,毫无怨言。刚出生的孩子,浑身软绵绵的,连骨头都是软的,刚开始我不敢给儿子穿衣服、洗澡,婆婆一边侍弄儿子,一边耐心地教我。婆婆偶尔有空,就抱着儿子,看着他的小眼睛和他说话,我在一边看着就觉得好笑,忍不住问婆:“妈。孩子那么小,你和他说话,他能听懂吗?”婆婆说:“当然啦!你别看孩子小,他也会看大人的脸色,你有空的时候要多对着他笑,多和他说话,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更加聪明活泼。”我半信半疑地点点头,偶尔也学着婆婆的样子和儿子说话,刚开始会觉得很别扭,感觉像是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慢慢地,我也习惯了,后来儿子大一点会对着我笑,我终于觉得婆婆的话有一定的道理。那时候大哥大嫂在外地打工,侄女也托付给婆婆带,婆婆带着四岁的侄女,还要伺候我们母子,还要干活做家务,实在是辛苦了婆婆。
那两年,我在家里只负责照看儿子,婆婆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有时我早上爱睡懒觉,婆婆把早饭做好,他们吃过饭后把碗洗了,把我的早饭留在锅里温着,自己就下地干活去了,等我睡到日上三竿自然醒的时候,锅里的饭还是热乎乎的。就连现在偶尔回家,婆婆也总是起得比我们早,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婆婆做早饭。我想回娘家了,婆婆和黄叔叔就把我和儿子送回去,有时候妈妈他们也会过来接我们。在娘家玩了十天半月,婆婆又让黄叔叔开着拖拉机把我们母子接回去。
为了以后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儿子快两岁的时候,我又把儿子托付给婆婆照顾,自己出门打工了。儿子留在老家,我的心也在老家,时常会牵挂他,就在他四岁半的时候,动员我老公把儿子接到了身边。那时候侄女也早已经被大哥大嫂接到城里读书去了,本以为这下婆婆也该过上轻松安稳的日子了,可不曾想到老天又和婆婆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儿子来到南方半年后,在那个夏日午后,黄叔叔像往常一样背起药筒去田里给水稻喷洒杀虫剂,疑似农药中毒,他反复地腹泻和呕吐,最后在家里挂点滴的时候骤然离世。那晚深夜十点多,当我们接到妹妹的电话,听到那个噩耗的时候,内心也非常地震惊和难过。黄叔叔是个好人,老实勤快,心细,脾气也好。农闲的'时候,他会把从山上捡来的木头,用斧头劈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柴火,整整齐齐地堆在屋檐下,就连做饭、洗碗、扫地、洗衣服的活都会去做。以前就听婆婆说过,黄叔叔非常疼爱儿子,有时儿子不听话被婆婆惩罚,黄叔叔总是拦着、护着,不让婆婆打。
由于时间太仓促,我们没来得及回去,是大哥和小妹在家里处理了黄叔叔的后事。大哥怕婆婆一个人待在家里太伤心寂寞,想接她去城里住一段时间,可好说歹说,婆婆就是不肯去,让妹妹陪她住了几个晚上。后来我们回家无意中提到此事,我就问婆婆,问她当时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婆婆说,害怕也没有用呀,你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迟早都要面对这个空荡荡的家。
婆婆刚强又能干,送走了两任丈夫,对找老伴儿也失去了信心,如今我们常年在外地打工,大哥和小妹也有自己的家,也只能偶尔回去看一下她。婆婆常年累月守着我们的老房子,一人,一狗,一群鸡鸭,就是婆婆的生活,婆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婆婆曾经说过,她的眼泪都流干了,以后只想自己好好地生活。婆婆虽然老年在感情上有些孤单,但手头却不缺钱花。因为我们那里以前是农场,所以那里的老人都和机关单位的老人一样,享有养老退休金。婆婆从五十岁时的一两百元到现在已经可以领到一千七八的养老金了,去年回家,我打趣地对婆婆说:“妈,您的命真好,再过几年您的工资比我还高了。”婆婆笑眯眯地回答:“娃儿呀!还不是因为国家政策好,咱都是享国家的福呢!”婆婆是个勤快人,养老金除去必要的花销,剩下的都存着,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都是用她自己的钱买的,这么多年来,从来不曾开口问我们要过一分钱。大部分时候,她都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菜园子里种着各色蔬菜,忙月里,就去给人家插秧,一天也可以挣一百多元。秋收的时候,就去田地里捡稻谷、拾花生,再不然就开着她的电动老年三轮摩托车去山上捡柴火,人家卖完树筒后砍下的树枝都是很好的柴火,婆婆把那些树枝拉回去,自己用斧头劈成小块,码成柴火垛。每次回家,望着那高高的柴火垛,对婆婆的心疼和敬佩便多了几分。
我真的挺佩服婆婆的精明能干,婆婆不仅干活手脚麻利,还会操办家里的大小事宜。听婆婆说三个舅舅的婚事都是婆婆一手操办的,老公三兄妹的婚事以及生儿育女和孩子过生日,还有她自己的六十大寿,也都是婆婆操办的。这么多年来,婆婆独自撑起一个家,婆婆的独立能干,我这辈子都学不到一半。
婆婆性格开朗,没事的时候,也会打点小麻将,乐呵乐呵,经常去左邻右舍串串门,聊聊天。婆婆心直口快,乐于助人,在村子里人缘也很好。婆婆为人热情随和,每次娘家来客人了,婆婆都是热情大方地招待。婆婆生活节俭,自己舍不得吃穿,有时我们给她买的新衣服,她挂在柜子里几年都舍不得拿出来穿。虽然她自己生活节俭,对儿女却是慷慨大方的,每次回家过年,婆婆都早早地把年货置办齐全,我们回去只是稍微帮忙打扫一下卫生,再帮忙煮一些过年吃的卤菜,准备一些饺子和包子之类的食物就可以了。每次出门,婆婆都会提前将腊肉、腊鱼、腊鸡、土鸡蛋、皮蛋、菜油、蜂蜜等土特产准备好,让我们大包小包地带出门。
婆婆待人宽容大度,有时候我们对她说话语气不好,她也不计较。这么多年,婆婆都是拿我当亲生女儿一样疼爱的,十几年的婆媳情,让我们成了最温暖的亲人。也许有人会觉得婆婆和媳妇天生就是冤家和克星,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婆婆就是我生命里的贵人和福星。婆婆一个人独自在家,是儿女心中最大的牵挂。不孝儿孙不能承欢膝下,愿您老人家能够照顾好自己,健健康康的,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