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2、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3、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4、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5、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6、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7、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8、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9、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10、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11、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12、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13、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14、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15、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16、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17、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18、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19、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20、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21、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22、二十五两——半疯(封)
23、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24、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
25、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26、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27、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28、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29、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30、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31、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32、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33、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34、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35、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36、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37、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38、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39、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40、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41、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42、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43、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44、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45、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46、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47、小姑娘梳头——自便(辫)
48、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49、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50、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
51、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52、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53、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54、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55、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56、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57、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
58、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59、精装茅台——好久(酒)
60、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61、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
62、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63、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64、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65、小苏他爹——老输(苏)
66、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67、二三四五——缺衣(一)
68、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
69、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
70、土杏儿——苦孩(核)子
71、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72、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73、小碗吃饭——靠天(添)
74、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75、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76、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77、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78、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79、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拓展阅读:歇后语的主要分类
歇后语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 谐音字归入一类,其余按照比喻部分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 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 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 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 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 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 了然于心。
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 琵琶——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 谐音类。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 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一、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二、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三、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四、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五、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六、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
七、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八、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九、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
十、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十一、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十二、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十三、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十四、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十五、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十六、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十七、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十八、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十九、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二十、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二十一、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二十二、土杏儿--苦孩(核)子
二十三、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二十四、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二十五、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二十六、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二十七、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二十八、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二十九、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三十、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三十一、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三十二、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三十三、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三十四、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三十五、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三十六、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三十七、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三十八、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三十九、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四十、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四十一、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
四十二、小姑娘梳头--自便(辫),
四十三、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四十四、小碗吃饭--靠天(添)
四十五、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
四十六、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四十七、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四十八、精装茅台——好久(酒)
四十九、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五十、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五十一、小苏他爹——老输(苏)
五十二、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五十三、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五十四、莲(怜)子心中苦
五十五、梨(离)儿腹内酸
五十六、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五十七、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五十八、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五十九、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六十、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六十一、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六十二、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六十三、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六十四、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六十五、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拓展:歇后语的分类
一类是喻意的。
即“比喻―――说明”式的。它是用鲜明、形象的比喻,委婉而又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人们的认识。这类歇后语,其特点是先有一个比喻部分,即“前语”,用物或事构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后面接上一个说明部分,即“后语”。“后语”是对“前语”的判断、推理或解释,亦即比喻的揭晓。“后语”的意义完全是由“前语”推断、联想出来的'。这种语言形式,其比喻部分有许多是表现实际生活的,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和丰富联想的基础上的。例如:
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类喻意的歇后语,主要依靠比喻部分来说明道理,比喻部分是人们赖以推断歇后语逻辑的根据。比喻部分构成的材料很复杂,有的是以历史人物、事件或民间传说为比喻的。例如: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如果对这一类歇后语所举的比喻事件不清楚,就很难推断出其“后语”部分的意义了。例中前两个比喻部分出自《三国演义》,后一个“姜太公钓鱼”则是根据民间传说来的。有的是以一般事理或经验来作比喻的,这种比喻能深刻地反映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例如:
针尖对麦芒―――尖对尖
白布掉在染缸里―――洗不净
有的是以想象为基础的比喻,这种比喻无论是谁都不相信是事实,然而,比喻的结果却是有说服力的。例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老虎戴佛珠―――假慈悲,假充善人
这种比喻都是非现实的虚构,根据这种虚构的比喻,推断出后面的结论,比喻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一种极强的说服力。这类歇后语有的比喻部分的情况是事实上可能办到的,而其结果却与事实相反,通过内部的不协调关系构成了饶有风趣的比喻。例如:
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门缝里瞧人”是可以的,但看的结果―――被看的人不会因为从门缝看过来而呈扁形,这里偏说扁了,为一种很有意思的夸张。人们在使用这类歇后语时根本不去核对它的真实性,而是作为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看待的。
一类是谐音的。
这类歇后语,其“后语”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的,比喻意的歇后语多了一层语音关系,实际上是“同音现象”在歇后语中的积极利用。这类歇后语经过同音转换成另一意义,而这个意义才是说话人所要说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音相谐的,如: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檐(言)
“书”与“输”同音,“尽是书”转意为“尽是输”。搭不上“言”也是谐音转义。一种是少数两音相谐的,如:
十文钱少一文―――九文(久闻)
“十文钱少一文”是“九文”,“九文”与“久闻”同音,于是谐音转义为“久闻”。
歇后语是一种群众语言,应该说是健康的、生动活泼的。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含蓄、幽默,增强表达效果。如说小王卖东西账目清楚,一向是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夸小李商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就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都是用得恰当的例子,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使用歇后语时,我们应该加强语言修养,使语言幽默而不庸俗,俏皮而不流于尖刻。若能恰当运用歇后语,定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喜欢童话,是因为把它当成了童年。下文是有关关于a4童话的手抄报资料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童话作文300字
一天,两只小鸟相遇了,其中一只小鸟撅着尾巴说:“小东西,你认识我吗?我的胆子可大了.”另一只小鸟冷冷地说:“我不认识你,不过我的胆子也挺大,你一定知道我,我有一个令人害怕的名字,叫虎雀.”“我叫牙签鸟,你一定听说过我,奥!我还有一个名字叫燕千鸟.”突然,它们异口同声地说:“既然都胆大,那就一起来比试比试.”
第二天,两只小鸟找来了乌鸦做裁判,牙签鸟带着大家来到大湖边,乌鸦问:“不是比胆大吗?来这儿干嘛?”牙签鸟笑了笑,飞向一只张着嘴的鳄鱼,飞进了鳄鱼的嘴里,它在这里啄啄,又在那里啄啄,乌鸦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可虎雀只是吐吐舌头说:“这有什么,我还在虎口中夺食呢!”
它们又来到一只正在吃一只兔子的老虎身边,虎雀飞进虎口中,老虎闭上了嘴巴,乌鸦大叫:“太残忍了!太残忍了!”可牙签鸟却打了一个哈欠说:“没什么,它这是自找的.”它俩刚准备离开,虎雀又挺着沾着血的胸脯,打了一个饱嗝说:“吃得好饱,乌老哥,谁赢了?”“原来你们是这样比赛大胆呀.”乌鸦心想着,便进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乌鸦一锤定音:“今天的冠军是——谁都不是!”“什么?!”牙签鸟和虎雀跳了起来,乌鸦问虎雀:“你敢到鳄鱼嘴中夺食吗?”它又问牙签鸟:“你敢到老虎口中夺食吗?”两只小鸟吓得魂飞魄散,一头向树下栽去.
童话故事作文600字《急救》
在原始森林里有一位活了524岁的老榆树,大家都尊敬的叫他树爷爷。
有一次,森林里已经过了五个月没有下雨了,树爷爷已经开始树叶枯黄了!
怎么办呢?就在树爷爷旁边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可是树爷爷的树根就是够不着,怎么办呢?树爷爷的喉咙已经直冒白烟了!小鸟正好路过树爷爷那里,看见树爷爷的`样子,慌张的去通知了,村里的所有动物都来了,长颈鹿、大象、豹子、猴子、狗、猫、小蚂蚁……
大家商量着怎么办?你一言我一语“什么用竹子做成水管。”“用毛巾沾水再挤出来”……
怎么办,想了一下午都没有想到一个万全之策,眼看树爷爷就快渴死了,怎么办呢?大家七嘴八舌的商量可是就是没有好办法呀!坐在草地上的猫头鹰副族长一声不吭,大象族长可看不过去了,大象族长大摇大摆的走到猫头鹰面前火冒三丈的说:“我们都在热火朝天的想办法,为什么你却安逸的坐在草地上,我看你这个天下第一机智是白得了,你傻坐着干嘛,快想办法啊!”猫头鹰做了一个它想办法的标准姿势,然后提高嗓门说道:“你们的办法都可以派上用场!”“太好了,树爷爷有救了。”大家欢呼着。
猫头鹰飞到离溪边最近的一棵大树上然后站上面,对大家说:“小猴子,我记得你有一个水桶快去拿来装水,小兔子我记得你有个不漏水的盆子,你赶快去拿来。大象族长,你用你的长鼻子吸水然后再喷到树爷爷那里。蚂蚁你去叫你的家人来让他们每人拿片叶子来,好装水。老虎,狮子,狗熊在村子里你们三个的力气最大快点去小竹林里面去找竹子婶婶让她拿一根最长的竹子然后劈成两半,再把溪水放到竹子上,让竹子形成水管,你们快去呀!其他动物回去拿锅碗来装水,可以多拿几个,没有的去借,快去!再不快一点树叶就会死了,难道你们想看到树爷爷死吗?”猫头鹰用很快的速度说完了这一大串话。然后又对脚下的大树们说道:“树姐姐们,我知道你们没有办法帮助树爷爷,但是我想到一个办法——你们离小溪比较近,所以你们用树根吸取一点水分,然后再传递到树爷爷那里好吗?”“行。”树姐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儿就到了傍晚,小溪的水位下降了,每一个动物的汗水都可以给自己洗个澡了,猫头鹰声音有些沙哑了,指挥了一下午。树爷爷已经慢慢恢复正常了!树爷爷感动的流下来泪水,一个劲的感谢大家,大家也都坐在树爷爷的脚下欣赏晚霞带来的美丽……
有关童话起源
报上说童话诞生的初衷是恐吓儿童、警醒少女,并不是现如今的温情脉脉、轻声细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中世纪的欧洲,孩子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而是被当作小大人来看待。传统社会中,儿童是被漠视的,甚至成年人认为,儿童太像小孩子就不是好孩子。有学者称,在古代中国,对儿童的最高评价是“少年老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有给儿童看的文学作品,比如《千家诗》,就是从成人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在欧洲,也没有专门给孩子看的童话,大部分都是民间故事。
直到安徒生童话集,才开始有了专门的文人童话,但结尾都很阴暗,情节阴郁,并且充满血腥、阴谋和暴力。很多时候,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从文化的解读上并不那么温暖,比如,马克.吐温写的《哈克.贝利历险记》,整部小说虽然感人,但是并没有人性温情,直到改编成影视后,才显得温情。在西方,真正的温暖童话直到上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出现。在中国,“童话”这个词是“五四”以后才出现,是从日语中音译过来的。
世界上最早的童话作者是一位名叫乔姆巴迪斯塔.巴西尔的意大利人,用西西里方言编成50篇故事,发表于1636年,另外一位名叫查尔斯.佩罗特的法国人于1697年发表了一本故事书,里面有8个故事,其中“灰姑娘”、“小红帽”、“睡美人”等7个故事成了经典。
最初的《小红帽》就训诫女孩贞操的重要,在格林童话里,小红帽突出女性的服从和父权,宣扬维多利亚时代欧洲家庭生活规范。
记得以前大略读过一篇批判格林童话的文章,认为童话太血腥、太暴力,甚至被植入法西斯的疯狂和反社会。如果结合童话起源来理解,似乎有点释然。但是,给孩子看如此血腥、暴力的故事,太过不合时宜。如果按当前主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加以适当修改,向孩子们讲一些正面的道理,是不是更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