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妹妹打来电话时正值凌晨,说她在医院,她婆婆摔了一跤,中风了。哦,是吗?我询问了大致情况,大概还提了些建议,这种情况下的一般性建议,然后挂了。
也不知怎的,这几年与妹妹会隔膜的这么厉害。
我从小病弱,妹妹比我小三岁,从记事起,就是妹妹照顾我。为我煎药,端茶递水,在我受优待,吃好吃的时候,妹妹瞟都不瞟一眼,妹妹记得妈妈的话。你姐身体不好,得让着点。那时候,农村家庭,孩子也得干活,一些家庭副业——比如编柴帘,搓绳,织草包,孩子干得不比大人差。这些,妹妹干得比我多。烧火做饭,洗完抹锅,打扫卫生之类就不必说了。因此,小三岁的妹妹,劳动社交方面,就更像我的姐姐。我唯一强于妹妹的是功课。每年寒暑假,父亲都命我检查她的作业。错得多时我便会责备:你怎么学的?连这也不懂!妹妹一脸茫然,很无助的等我的正确答案。我并不在意,我看小人书时,妹妹在做家务;我卧床休息遐想联翩时,妹妹为我揪心,做着一切她能做的事情——为我,为家里。因为疾病,我的童年仿佛拉长了;因为我,妹妹的童年却缩短了。姐,加衣服;姐,吃药;姐,我们把饭做好,爸妈快回了。妹妹的成熟仿佛与生俱来。我望着天边的云头发呆时,妹妹想着的是多打点羊草;我惊异于水中树影婆娑蜿蜒时,妹妹想着的是把家里水缸水加满。
我们就这样的一起度过了童年少年。
十七岁,我出外读书了,妹妹第一个听到这一消息,不知怎么竟哭红了眼,好几天都不太说话,走路脚都懒得抬起,那年妹妹考初中,成绩不佳。我在外的三年,写过不少信,也有给 妹妹的,不多,多是些好好学习的话。有零钱也会买几本书或者彩色封面的本子寄回,我想象着妹妹得到它们时的欣喜,自个儿乐得心儿满满的。妹妹来信说,数学考了95分,班上第一;
我师范毕业,妹妹初中毕业,我理所当然的选择妹妹就读的学校任教,因为妹妹中考落榜了。那时农村高中的录取率很低,还不及现在的大学录取率。我安排妹妹复读,用我的工资供她读书到高中毕业。一直觉得妹妹是该感激我的。
我的路走得不平坦,潜意识里总觉得是起点低的后果——如果毕业后不是在落后闭塞的农村中学工作,便不会如此,隐隐觉得自己是为家庭作了牺牲。长长生病,严重时走路都困难。精神尤其抑郁。很多时候,妹妹都在安慰我开导我,也在照顾我。妹妹个子没我高,却能用自行车载着我骑几里路,送我上班或接我回家。遇桥都不让我下。坐好,姐,上坡了啊!别怕,姐,过得去的,我车技好着呢!妹妹总是那么自信,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我这个姐姐理所当然该由她照顾,义不容辞。
我们前后脚结婚,我女儿比妹妹的女孩大一岁。总觉得我们姐妹情深意厚,下一代也会相处很好。相比妹妹的孩子,我女儿乖巧,少操心;妹妹事事处处照顾着宝贝女儿,再任性都顺着她,到反而难伺候。两个女孩渐渐显示出差异来,且越来越明显。一向温厚的妹妹竟有让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她没来由的建议我让女儿留级,好让俩小孩一块上初中,一块成长。我当然不能同意。一些意想不到的咀牾也随之发生。都是些琐事,摆不上桌面,就只藏在心里。我其实是很希望妹妹的孩子能像自己女儿一样优秀的。但是一向得到优待的这位小侄女,却很不领情,有点自负,有点虚荣,尽管还只是小孩,人生走向也大致明了——不爱读书,却爱与男孩交往。我向妹妹提过,妹妹不以为意。
妹妹是很容易被环境左右的。社会上流行什么,妹妹便信奉什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那么多的暴发户证明,知识与财富并不成正比;智慧与幸福也并不等价。妹妹尽管也尽力让孩子学文化,受最好的教育,但,也许,成功另有蹊径,所以,小侄女用名牌沐浴露,妹妹自己却连肥皂都要节省。
我是越来越觉得妹妹说不通了,说不通就不说,人各有志即使姐妹也难免啊。
妹妹辞职了,下海了,买房了……我都是后知后觉,她已习惯于自己决定一切。这样的一直到现在。
终于为妹妹担心起来。刚买房,正忙着装修,为了省钱,装修材料都是自己批发,劳心劳力。小侄女刚进大学,学费不菲,妹夫在外打工——买房欠了一笔债。陡然间又出了这档子事,该咋办啊?
前几日,妹妹说要收稻子,家里没个打下手的,让母亲去照应一下。母亲去了,回来说了一堆关于妹妹的事。
据说婆婆跌倒时,话都不能说,只能比划,不能坐,只能躺着。花了一万多才出院,也只能两人架着才能挪步。食欲却一如既往的好。不给吃好的还不行,不高兴就给脸色。两难之下,也只有寄希望于婆婆能尽快好起来。妹妹每天要用半天陪婆婆锻炼,带上小凳子,带上饮料,水果,点心……走几步,奖励一个香蕉,歇一会;再走几步吃块饼干,哄着她,让她自己把饼干送到嘴边。学婆婆的样子逗她开心……有好奇的路人问:
“老婆婆,这是你女儿吗?”
“不,不是,是媳妇。女儿忙赚钱呢。”
“你好福气啊,有这么好的媳妇!”
“好,好,媳妇好……”
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我还听说,现代的婆媳,是“要得好,大作小”,婆婆哄着儿媳是常事。可是,妹妹,我的妹妹,却能够毫无怨言的承担着应当承担的一切,尽一切所能……
我的眼睛有点湿润,我恍然看见幼小时的妹妹,为我熬药,端茶递水;恍然听见妹妹的声音,姐,加衣服,天凉了!姐,吃药,趁热……
我的妹妹,那么小就懂得了责任和分担,一直都把别人的事,扛在自己的肩上。婚后的妹妹,几乎放弃了自己的成长,一心一意相夫教女,她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幸运之神总是不肯青睐。失去自我的妹妹,难免把孩子的一切看得过重,孩子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只是小侄女没能理解当妈的一份苦心。为了陪伴叛逆的女儿读书,她放弃了已经驾轻就熟的工作,回到家乡重拾已然荒疏的农活,江南江北,城市乡村……妹妹有过委屈么?两人都没有固定工作,却要挣一份像样的家业,妹妹有过心酸无奈么?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沟沟坎坎,妹妹真的就像外表表现的那么镇定自若?商品社会,物竞天择,你不笑人人笑你,妹妹想让女儿走别样的路也情非得已吧?
道德的优越感,我,有过么?阅历不同,认识不同。子非鱼,安知鱼之悲喜,我有什么权利鄙视妹妹?而且,除了教育观,妹妹的善良诚恳执著又有哪点逊色呢?很多方面,甚至是我难以企及的……
突然发现,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了解过妹妹,一直没有设身处地为她着想过。哪怕是回忆往事时。我总是慨叹人心不古,造化弄人,以为妹妹变了。其实,妹妹一直是妹妹,一直那么善良,那么宽厚,那么无私而坚强。
妹妹曾经做过幼儿教师,如今,她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家庭中,因为婆婆成了老小孩。老人还不能独立行走,但在妹妹的训练下,日日进步,老人表现得相当听话甚至温顺。抽空一定要看看老人去,看看辛苦操劳伺候婆婆的妹妹,那一定是人世间一面美丽风景。
写这篇文章,妹妹不会看到,不会看到这些年,我对她的的责怪已化作歉疚和尊敬;我希望天下的姐妹,看了我的文章能够珍惜曾经的一切,能够懂得:血浓于水,时光,会把误解冲淡,消解。
拂去岁月的苍凉,你还是原来模样,妹妹,姐祝你一切吉祥安康!
自古中国人崇尚百善孝为先,好一个孝字,说起来容易,可要是做起来岂能是一个难字可以形容的!也不是一个难字可以概括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床前百日无孝子”之说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不是也一针见血地告诫大家:“世上都说神仙好,唯有儿女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心儿女谁见了”。可当今社会,就在我们农场,就在我们身边,孝心儿女却比比皆是。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老人也越来越多,同时各种各样的怪毛病也向老人们袭来,常见的是老年人中风,有的老人倒床几年甚至十几年,吃喝拉撒不能自理,就连翻身的能力也没有。而老年痴呆,不但生活不能自理,还要时刻小心老人走失,照顾这样的病人要多么大的毅力,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一、没有一句抱怨的儿子
笔者的老邻居刘老师两老几乎是同时倒下,他们家住没有电梯的四楼,儿子媳妇为了照顾方便,为了常推老人出来晒晒太阳,找到一处离家不远的一处小平房,每天忙着喂父母亲吃饭,为父母擦洗,照顾父母大小便。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儿子陈忠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特别是寒冬腊月,北风呼号,大雪纷飞,牛皮凌让人举步维艰,可儿子还没有睡下,父亲电话里一声召唤,儿子披衣下床,从四楼一路小跑,父亲要翻身母亲要方便,二老要吃药喝水。这一轮刚料理完儿子上床还没有焐热被窝,下一轮又开始了,一晚上如此这般来来回回好几次,儿子根本无法入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儿子也熬倒了,儿子突然从颈椎以下没有知觉。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真是灭顶之灾,而且还不敢要二老知道,只说儿子有事要出去几天,好在通过治疗儿子慢慢恢复了。整整五个春秋,父亲走了,剩下母亲一人,这时的母亲就是一个老小孩,只要儿子一个人照顾,女儿媳妇都不让插手,就连那内衣裤也只能儿子洗,白天的三餐要按照她的习惯,半上午半下午单独为她弄吃的,而且一顿饭下来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每天天不黑儿子就开始陪着母亲,刘老师本来就是一个很磨叽很磨叽的人,吃饭,洗澡,上厕所,一切操持完毕,最早也到晚上12点多了,就这样刘老师一躺就是整整十三个春秋,最要命的是今年春节前夕,刘老师病情突然加重,不但不能翻身,就连语言能力也消失了,这时的病人情绪非常不好,脾气坏极了,白天晚上儿子不能离开半步,就是儿子上厕所离开一会,母亲也会大发脾气,坐在椅子上陪伴妈妈两三个月,就没有沾沾床的边,白天不能上班,晚上不能睡觉,就是铁打的身体也难以承受,何况儿子身体本来就不好,儿子腰椎出问题,坐下难以起来,妹妹陈红实在是心疼哥哥,怕哥哥又一次倒下,好说歹说接走了她老人家,儿子陈忠才可以暂时有了调息的机会。
十三年如一日,谁也没有听到过半句抱怨,常常有人问起陈忠:“老天,这日子你是怎么熬的啊?”他就是浅浅的一笑,“唉,习惯了。”好一个习惯了!这一声“习惯了”包含了一个孝心儿子对父母全心的爱,也体现了一个孝子对父母无私的回报,同时也是对那些不孝之子无声的鞭笞,为如何赡养老人树立了榜样!
二、我母亲绝对不能上养老院
张秀丽的婆婆在笔者心中是个通情达理而且干练的老人。可还不到七十岁竟然什么也不知道了,身边的人也不认识了,不要说自理,还常常作出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儿。在她还知道回家的时候,常常胡乱买东西,儿子媳妇给的零花钱买完后又到处借钱,所以她们还要常常帮母亲还债,同时还要忍受不道德人的敲诈,因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借了这些人的钱。儿子不忍心母亲一个人吃饭,但是妈妈竟然用筷子把所有菜搅个底朝天,她老人家特别不愿意洗澡,还把衣服一天中换下一堆,儿媳秀丽为婆婆洗一次澡就是一次大拼搏,她老人家不但不停地大喊大叫,还疯狂地打闹,每次洗澡盆不知道要打翻多少次,媳妇浑身也被婆婆揪得青一块、紫一块,而且旧疤没好又添新伤。就这样年复年,日复日,本来身体壮实的儿媳秀丽,现在可算苗条有余,她的朋友调侃说她,这比减肥有效果。儿子媳妇本来工作就忙,家里外面忙得不可开交,还担心老母走失,只有请人照顾,可是没有哪个保姆能忍受她老人家逮谁骂谁,儿媳的娘家母亲因为心疼女儿,帮他们操持菜园,可婆婆逮住老亲家不依不饶,破口大骂,娘家妈妈也是一大把年纪,气得老泪横流,可又无可奈何。秀丽的老公是两弟兄,本来老母亲是分给另一个弟兄的,老母在秀丽他们身边已经生活习惯,她老人家还有点明白的时候,就说过不愿意去。所以至今儿随母愿,他们还是自己亲自照顾,无怨无悔。曾经有人建议,你们这样怎么受的了,什么时候是个头,不如把老人家送到养老院。可是儿子一听非常难过,斩钉截铁地说:“那不行,那就是让我妈妈早死,绝对不能去,这苦我们自己受。”养老院再好也比不上自己儿子媳妇照顾得周到,母亲只有在自己身边做儿子的才放心!
“养老院不能去,这苦我们自己受。”这朴实无华的话语,是真情的流露,是感恩情怀最好的理解和诠释,它承载一个儿子对母亲满满的疼,体现一个儿子对母亲沉甸甸的爱!
三、他们领养我就是为这一天
笔者的老表,是笔者老姨妈领养的女儿,老姨妈一辈子没有生育,领养了表姐刘远菊,领养时表姐已经十多岁,没有上过什么学,来了就是姨妈的小帮手,长大后招女婿在家,二老长寿,活到近九十,可有十多年是二老相对躺在床上度过的,一个床上躺着两个不能自理的老人,每天一个个洗澡,一个个喂饭,这个翻身,那个小便,马不停蹄,车轴转,几千个日日夜夜。
老姨妈是个脾气很怪的老人,十分不好伺候,饭菜必须单独为二老做,首先要达到老人爱吃又咬得动、易消化的标准,吃鱼的时候鱼刺要为他们慢慢剔去,稍不留神姨妈吃到一个小刺,那就是表姐犯了大错,姨妈不但大发脾气,弄不好就绝食,来个几天不吃饭。有一次姨妈突然要吃汤圆,可当时正是抢插的农忙季节,表姐实在忙不过来,晚一天才为姨妈磨汤圆,煮熟出锅慢慢摊凉,吃每一个都先用自己的嘴试试,吹吹才送到姨妈嘴里,可是不小心有一个稍大的汤圆没有凉透烫了姨妈,这下不得了啦,姨妈什么话伤人就说什么,而最使表姐伤心的就是那句:“到底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表姐为这句话偷偷哭了多少次。姨妈每天的大便不能排出,表姐要用手一点一点慢慢小心翼翼抠出。老人的房间尽管他们打理的很勤便,还常常推出来晒晒太阳,这么多年来,两老人虽说没生过褥疮,可老人自身发出的那种体气味道也够人受的,没有这样经历的人难以想象老人房间的那种刺鼻的怪味,无论你怎么收拾,怎么清除,都难以去掉,这种气味可不是谁都可忍受的,当时表姐两人也不年轻了,六十多岁还要照顾八九十岁的卧床老人,那种艰辛不言而喻,知情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表姐总是说:“他们养我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只要我能管的好,我就不会放弃。”
“他们养我不就是为了这一天!”为了这一天,他们付出了十几年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个领养的女儿,一个招来的女婿,为了养父母可以说是鞠躬尽瘁,试问亲生儿女又有几人能做得这么好呢?
四、层出不穷的.故事
如今孝道已被淡化,没有几个人还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没有几个人还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老的“鹿乳奉亲、卧冰求鲤”的故事已是鲜为人知,可我们身边感人故事却层出不穷;笔者的同事余明慧已经退休一年多,用她的话说,一辈子没有过二人世界,从结婚那天起,一直陪伴在公婆身边,他们本来有一套很漂亮的的私房,可是不忍心父母孤零零的单住,处理了自己的房子搬到父母身边,现代人谁都喜欢过自己的二人世界,谁也不愿意忍受老父母的罗里吧嗦,可他们不但一切生活习惯以父母为主,就是看电视也在客厅陪着父母,而且电视节目的选择权永远是婆婆的。她老公是个很潇洒的人,公婆还能自理的时候,老公常常和朋友聚聚玩玩,可公公坐轮椅十几年,老公没有敢晚回来一回,婆婆年事已高,也一度中风,他们就把床搬到客厅沙发上,白天忙上班,晚上忙病人,老公本来帅气的模样如今看上去比同龄人老上好多,那满头白发满脸沧桑记载着他那十几年艰辛与磨难。说起来这一切不惊天不动地,可那细微中的真情,那平凡中的伟大,几个做儿女的能比!
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可到了实处儿子一点也不逊色。邻居小赵母亲股骨头摔伤,八十岁的老母做手术时三个儿子媳妇无微不至,至今手术已经做了两三年,老人已经可以自理,可儿子们还是不放心,他们天天有空就陪伴母亲,而且老大天天跑去为母亲烧火做饭。老母生日那天儿子媳妇孙子也让老人浪漫浪漫,那满桌的佳肴,大大的蛋糕,儿孙们庆生的歌声,老人合不拢嘴的满脸笑容,勾画出一副子孝、媳贤、孙乖、老来乐的动人画面。
王明红的老父是位老机务工人,今年九十有四岁,不但不能自理,头脑也不清醒,儿子先他而去,只有大女儿和小女在农场,小女王明红还没有退休,照顾老人的重担就落在大女儿身上,年近七十的大女儿老公已经不在,每天床上床下搬动老人就是一项大工程,何况老人吃喝拉撒要人侍弄,特别老人大小便不受控,一眼看不见老人就用手抓起大便到处撒。大姐不停地洗衣服床被,院子里嗮的像万国旗,天气好的时候还好点,要是阴雨绵绵,或者寒冬腊月,晾晒是个十分头痛的问题,而且手常常泡冰冷刺骨的水里,那份罪又怎么受得了,实在难过大姐只有到小妹面前诉诉苦,可活还是照样干,苦还是一个人吃,即使伺候老人再难,老人有点头疼脑热,两姊妹也不敢丝毫怠慢,连忙送到医院细心照料,从没有因为老人太麻烦放弃过。这样的日子已经好几年,如今还不知道那天是个头。
一分场袁立衬的老父亲早过古稀之年,可家中还有一个百岁老母,一个中风多年的老妻,儿子打工常年不在家,小闺女工作又忙,照顾老母,伺候老妻他老人家从早到晚脚不沾地,袁立衬的老父从原来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到家里家外一切家务从头学,真是难为他老人家了。而且他那老母虽然年过一百,可吃东西一点不愿马虎,老儿子天天想着花样弄吃的,老人还是一百个不满意。笔者有一天问起他老人家,老人摇摇头一声叹息,那一声深深长叹,是一个古稀老人无数心酸岁月的倾诉,是一种对过往生活无可奈何的折射!
这样的故事太多,笔者无法一一道来。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人性使然,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些人与这个传统美德擦肩而过,渐行渐远。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美德教育,“百善孝为先”的标语随处可见,我们农场与时俱进,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在农场党委的倡导下,孝敬父母蔚然成风,大家以孝敬父母为荣,以不敬老人为耻,人们不比金钱多丰厚,不比权利多了得,“只将孝心与君比,愿做泰山不做尘!”
孝顺的妈妈作文1
我的妈妈今年36岁,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天天给我检查作业,给我辅导功课,但是她具有中国妇女的贤惠与孝顺,我非常爱她。
妈妈长得不太漂亮。高高的个子,乌黑的头发很短,眼睛虽然不大但很有神采。妈妈不爱说话,总是勤勤恳恳地在家里忙碌,显得那么憨厚、慈祥。
我爱妈妈不仅是因为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因为妈妈有一颗善良的心,孝敬老人。
去年奶奶突然中风了,伯伯和姑姑们全都在外地工作,不能来伺候奶奶。爸爸的工作相当忙,常常加班,于是照顾奶奶的重担就全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了。
奶奶的手不听使唤了,拿什么东西都吃力,可是她天生就是一个不服输的性格,非要自己吃饭不行,结果把饭菜全都泼在了衣服上。妈妈见了,就赶紧给奶奶脱下脏衣服,泡在盆里,然后给奶奶换上干净的衣服。再端起奶奶的碗,一勺一勺地喂给奶奶吃。奶奶的牙不好,吃起饭来特别慢,妈妈一点也不着急,耐心地喂。有的时候奶奶把汤喝到了下巴上,妈妈就赶紧用手绢给擦掉。好不容易才把饭喂完了,可是妈妈的那碗饭却凉透了,凑合吃两口凉饭,妈妈又给奶奶洗衣服去了。
在奶奶住院的日子里,妈妈几乎没有歇过,累得她脸上都起了皱纹。在妈妈的照料下,奶奶终于出院了,院里的护士都说奶奶有个孝顺的“女儿”。
奶奶出院了,回到家身子骨还很虚弱,需要补补营养。妈妈整天为奶奶做一些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菜,看着妈妈给奶奶做了那么多可口的饭菜,我真想也去尝一口,每每这时,妈妈的话又响在我耳边;你奶奶有病,咱们做晚辈的要把好吃的留给奶奶,奶奶才恢复得快。
由于妈妈对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奶奶的病情大有好转,现在已经完全好了。
多好的妈妈啊!您就是这样孝敬老人。我爱您,妈妈,因为您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
孝顺的妈妈作文2
在我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一直有着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陪伴着我。是她为我撑起了我蔚蓝的天空,是她教育我宽容待人,是她在我困惑时给我指明方向,是她让我懂得什么是孝道。有人会问我:“她是谁”?那我会骄傲地说:“她就是我的妈妈。”
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没有人照顾奶奶,妈妈就主动请假,帮奶奶擦身子,洗脸,晚上回去做菜,烧饭。自己还没有吃就先送到医院喂奶奶吃。无论奶奶想吃什么,妈妈总是竭尽所能的去买、去做。爸爸下班后,带我一起去看奶奶。那天,奶奶咳嗽厉害,一点胃口也没有,妈妈亲自给奶奶包了点小馄饨。奶奶看到很开心,一口一口地吃着。我和爸爸看到奶奶吃得那么香,真是太高兴了!吃饭时奶奶又咳嗽起来,妈妈看到奶奶咳嗽,赶紧给她端水,“砰“的一下,奶奶吐了妈妈一身,妈妈一点也没有嫌弃,还帮奶奶擦嘴,清理呕吐物。爸爸不好意思地说:“你快回去休息吧,白天晚上已经忙了好几天了,妈这里我一个人可以的”。妈妈却说:“我能顶得住。”奶奶也劝妈妈回家休息,说这些日子拖累你了。妈妈说:“做儿女的应该孝敬长辈,您老有病,伺候您是应该的。”听了妈妈的话我连连点头,我长大了也应该孝敬父母,要向妈妈学习。我笑着对奶奶说:“后天双休日了,我可以来伺候您,让妈妈好好休息一下。”奶奶那次住了将尽一个月的院,就这样一天一天我觉得妈妈变老了许多,白头发也冒了出来,比原来瘦了许多。奶奶隔壁床的人都说妈妈是个孝顺女儿,奶奶高兴地说:“这不是我女儿,是我儿媳。”他们说:“这个儿媳妇是真的好,比闺女都好。”听了这一番话奶奶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我的妈妈勤劳、善良,尊老爱幼,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妈妈,为我做出了榜样,你是我生活中的楷模。
孝顺的妈妈作文3
一开始我觉得我的妈妈是一个很好的人,因为她总是很耐心很温柔地照顾我照顾爷爷奶奶。后来我看了《弟子规》这本书,我觉得里面很多的话就是在说我的妈妈。我觉得我的妈妈便是一个懂得孝顺的人。关于孝顺关于待人处世方面,我觉得都是需要向妈妈学习的。
妈妈孝顺长辈的故事要是一一说出来,那么我觉得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因为在生活里的时时处处都可以发现妈妈孝顺长辈的故事。令我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外婆得了胃病,需要去住院打点滴,妈妈听到后心急如焚的赶到医院探望生病的外婆。
由于外婆念佛吃素,妈妈就帮她去医院挑素菜,有时候还自己新手做好送去。每当外婆需要打点滴时,妈妈就坐在外婆旁边耐心地候着,以方便帮外婆叫医生。有时要等到半夜,妈妈实在困得不行了,不在扶手上睡一会儿,但每次都不会超过十分钟,只要外婆轻轻一动,妈妈马上就惊醒了。望着妈妈日益憔悴的面容,全家人都看了心疼。
妈妈不仅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还对奶奶关照至及,每个星期六晚上都打电话给奶奶,对她问长问短,有时连我外婆也不免有些嫉妒。每次奶奶来我家,妈妈都会亲自扶她上楼,扶进屋就对奶奶盛情款待——又是沏茶,又是切水果,一阵忙活过后就会到奶奶身边,边给她捶背,边给她按摩,还会与奶奶聊些家常。对于奶奶提出的意见妈妈也虚心接受,从不与奶奶发生过争执。所以婆媳俩一直关系很好。
妈妈不仅孝顺家人,还经常参加社区里尊老爱老的活动,左邻右舍都很喜欢她。妈妈还和楼下的汤婆婆结成对子,婆婆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都会找妈妈来帮忙,还亲切唤她小名,不认识的还以为她们是母女呢!可谓是“不是母女,胜似母女”!
这就是我孝顺的妈妈,提起她的孝顺,邻舍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赞美她的。我为有这样一个母亲而感到骄傲,感到幸福!
孝顺的妈妈作文4
一双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高高的鼻子、瓜子脸,整齐的卷发每天脸上挂着笑容,构成了我孝顺的妈妈。怎么,你不信?那你就看看吧!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妈妈带我去奶奶家,准备把新买的衣服送给奶奶。到了楼下,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呢?因为平时我要来奶奶家,奶奶无论有什么事都要下来接我。我问妈妈:“奶奶呢?”妈妈说:“那谁知道呢?”到了门口,我敲了敲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咦?奶奶今天怎么了?连房门都是爷爷打开的`。”我心里想到了屋里,我走进了厨房,竟然什么也没有,因为我每次来奶奶都会给我准备很多好吃的,今天怎么什么也没有?
妈妈问爷爷:“咱妈呢,是不是生病了?”然后大喊“妈,您是不是病了”没有人回答。接着爷爷说“没病,生气呢!”“你们都多大了,还吵架?”“你可别冤枉我,是他自己跟自己怄气,早上买菜让人找了50元假币,心疼呢”妈妈把钱拿过来看了看,对奶奶说:“妈,这钱是真的!”我把钱拿过来也看了看,的确是假的呀,可妈妈怎么说是真的呢?奶奶从床上下来,边走边说:“你别骗我了,我都用验钞机验过了,是假的。”“真的,只是旧了点?”“真的,不信我拿去银行换换。”说着,妈妈就拉着爷爷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妈妈和爷爷回来了,拿着5张10元的纸币给了奶奶。奶奶嘴咧到了耳根,并给我们做了很多好吃的。走的时候,妈妈把新买的衣服给了奶奶。
回家的路上,我对妈妈说:“现在验钞机都得打假。”妈妈笑着摸摸我的头,笑着说:“验钞机不假,其实我和你爷爷联合起来来了个‘调包计’,假钱在这呢!”说着妈妈从口袋里掏出那50假币给我看。我恍然大悟。
虽然妈妈损失了50元钱,但换回了奶奶的健康,真好!
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我妈妈很孝顺吧!
孝顺的妈妈作文5
我的妈妈是个孝顺外公外婆的人。在我的家乡,提起她,人们都为她竖起大姆指,说她是外公、外婆的好女儿,年轻一代的好榜样。
外公开始生病的时候,妈妈还是一个初中生。那些年,妈妈因为求学,不能陪伴在外公身边,这成了她心中的遗憾。毕业后,妈妈本来有很多机会到外地发展,但为了照顾外公,毅然选择留在家乡,当了一名普通的公务员。8小时以外,妈妈都回到家中,陪着外公说说话,给外公捏捏病肢,活动活动关节。外公住院时,妈妈像只陀螺,活动线路就是“三点一线”:单位——医院——家里,她不停地团团旋转着。外公生病多年,不仅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舌头不灵活,妈妈给外公喂饭时,常常有饭菜顺着他的嘴角流淌出来,妈妈总是用纸巾轻轻地擦去,生怕把外公弄疼了;给外公洗脸、洗脚、擦背、端屎端尿,更是妈妈的日常功课。大人们经常说,在我妈妈身上,丝毫看不出她们那一代独生女遇到事情时的柔弱无助,或者骄横怕累的痕迹。在我们家,无论大小事情,在决定之前,妈妈都要与外公、外婆商量,让外公感到自己仍然活得有价值,他仍然是一家之主。
从上个世纪的19XX年3月至今,21年零8个月呀!在人生的长河中,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妈妈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外公。妈妈用这份孝心唤回了外公求生的欲望,唤回了外公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唤回了外公笑对人生的乐观精神。
孝,流传千古的中华美德,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反复冲刷下,仍然能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我的妈妈,就是“孝”的践行者。作为女儿,她无愧于我的外公,也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妈妈的孝心,感动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感动了亲朋好友,更感动了我。
妈妈的孝心,早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要向妈妈学习,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不仅孝敬我的父母,而且孝敬天底下所有的老人,孝敬我们伟大的祖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