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恋爱的犀牛》观后感
今天看了两个版本的《恋爱的犀牛》,1999年,郭涛和吴越版。2003年段奕宏和郝蕾版。虽是同一个导演所排的,但是因时隔4年,两个版本在一些部分处理了不一样了,如:灯光、场景、道具。
《恋爱的犀牛》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讲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性感神秘的女孩明明在年轻人马路面前出现的一瞬间,马路的生活彻底改变了。马路为了她做了一个人能所做的一切,而明明有着不可思议的铁石心肠,无论是鲜花、誓言,还是肉体的亲昵都不能改变。剧中的主角马路是别人眼中的偏执狂,如他朋友所说过分夸大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之间的差别,在人人都懂得明智选择的今天,算是人群中的犀牛实属异类。所谓“明智”,便是不去做不可能、不合逻辑和吃力不讨好的事。在有着无数可能、无数途径、无数选择的现代社会,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都能在情感和实利之间找到一个明智的平衡支点,避免落到一个自己痛苦,别人耻笑的境地。这是马路所不会的,也是我所不喜欢的。不单感情,所有的事也是如此。没有偏执就没有新的创举,就没有新的境界,就没有你想也想不到的新的开始。
看了两个版本的《恋爱的犀牛》,但在马路这角色上,两个主角处理的不一样,郭涛版的让人感觉为了明明不顾一切,不为自己,就为了心爱的明明,已经爱她爱疯了。段奕宏版的让人感觉他渴望明明,想得到明明的心,那种偏执狂的心态,他爱明明已经爱疯了,甚至有点神经质。
在剧中,好几次马路和图拉进行交流,运用图拉“生病”和不愿意进笼子反映马路自己的
剧中以发行彩票为开头,结尾以马路中了500万元大奖,但明明不要马路的钱和马路的人,也反映了明明是无可比拟的,纯净的近乎透明,执着的接近疯狂。在她的生命中,只有爱情是有意义的,所以她说:“可我要是不爱他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在很多剧中,要么是以悲剧结尾,要么以美好事物结尾,但《恋爱的犀牛》确没任何结尾,因为在剧中明明的执着一直疯狂地爱着心爱的那个他而不是马路,而马路深爱着明明,想把他自己和图拉的心,其实也就是马路他自己的心都给明明,但明明还是那么执着。我想这就是本剧的作者想告诉观众是在这明智的社会里,马路对爱的执着,对事物的执着的精神,而不是这爱情的结果是好是坏。
马路和明明都奋力追求心中所爱,即使对方毫无感触、不理不睬。虽然这剧在现实社会中并不现实,但能让观众感受到马路和明明他生命中有一些值得去坚持的东西,那就是爱情。爱情,则让马路和明明对除了爱情以外的整个世界视而不见。
这部剧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因为太柔软了,痛触必然会随之而来,但没有了与世界,与人最直接的感受,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是否还有人会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爱情呢?
篇二:《恋爱的犀牛》观后感
对于孟京辉的戏剧早有耳闻,而且常常被冠于“先锋”或者“实验”戏剧之名。周末应朋友之邀看了正在上演的《恋爱的犀牛》,看过之后备感失望。导演想揭示执着与坚持之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生命、爱情或是事业莫不如是,甚至还扮演起上帝的角色给守此信念的人带来好运。
如此主题并无不妥,就看如何建构这个故事,对主题进行挖掘和演绎。遗憾的是导演对社会的认知过于表面和粗浅,带来的是内容的杂乱和结构的松散,对主题的演绎缺乏深度的支持。插科打诨似的无厘头表演内容,除了说明该戏的社会背景外,能够支持导演这么做和选择的恐怕也就是商业因素了,作品深刻不深刻不重要,让大家傻乐一下,钱收回来就好。
说起“先锋”或者“实验”戏剧,从这个戏中看不出有什么能体现出先锋的概念。也许这个标签也不是孟京辉自己要的,是别人硬给他贴上的。戏中看到的是过多的手法和技巧,缺乏一个大的理念来统一整个戏的方向和灵魂。想到了电影镜头在戏剧中的表现方法、充分利用表演的场地与空间、沉浸式地表演体验,男主人公与犀牛符号化般地隐喻等等,可这些只是手段而已,而且国外很多年前就在玩这些了,如果这也叫“先锋”的话,那在我们这里就真不知谁是傻子了。让我印象深刻的倒是导演对性交这个话题很是热衷,借着戏剧舞台自己过瘾的同时,也让有点文化的小资们在这个貌似高雅的殿堂里听到自己心里久违的放纵。同乐,同乐!
我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戏剧工作者的努力都是要多加支持和鼓励的。加油吧!我相信孟京辉们的努力工作会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
篇三:《恋爱的犀牛》观后感
晚上去看了话剧《恋爱的犀牛》,幸亏葡萄牙对西班牙是凌晨才打,不然我得多纠结啊,呵呵。这部剧据说都演了7年了,我今儿才去看,还是朋友请的。我发现我适合生活在极慢节奏的社会,这样才不会太落伍。不过这样也好,抗的住时间能留下来的都是经典。可以说,这部话剧,算得上经典。
很好看,甜蜜的诗人的话语混合着犀利的很紧跟时代的台词,网络用语还有脏话,连说带唱呵呵;
很先锋,悬空的床,灌满水的舞台(模拟雨后的大地),花洒模拟的雨,传送带模拟的“大路”,奔跑,尖叫,都给人别样的感受,你获得一种“通感”,看完这部话剧的感受,就好像你坐在吧台,喝下了一杯特别的饮料,似酒非酒,似茶非茶,不过可以确定里面一定不会少了柠檬和蜜糖,它的名字就叫做:爱情
在想为什么是犀牛而不是河马或着长颈鹿,哦,对了,犀牛顶着一个牛角尖啊,是的,这是一个钻牛角尖的恋爱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简单讲,a爱b,b爱c,爱前面的状语均为疯狂的,呵呵
爱情令人盲目,并且诗兴大发,呵呵,有个妞说她渴望被一个诗人爱上,因为可以收到热辣辣的情诗,真没这个必要,呵呵,就算他不会写也会抄,就算写的很烂也没事,因为一颗充满爱情的心太容易被打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诸如《老婆老公我爱你》的恶俗的歌能够流行的原因。要是空心人那还是免了吧,哈哈
具体的故事就是,这个疯狂的男主角的充满了纯美的爱情和世俗的麻痹的心灵之间的征战,当然了,这个作为动物园饲养犀牛的饲养员的男孩子为了坚持自己美好的爱情对自己进行了一系列符合世俗化标准的改造,学英语,学电脑,,,呵呵,想起那个娶了瑞典公主的健身教练。
最否定这个男主角的疯狂行为的一句台词就是:“盲目的夸大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之间的差异就是你痛苦生活的根源”其实这句话很有道理,盲目的爱情是不值得提倡的,爱情应该是两情相悦的,要是很痛苦那还是算了吧。坚持美好固然很重要,但是还是坚持应该并且能够坚持的吧。所以年轻的时候该疯狂的就好好的疯狂吧,到了该结婚的时候就踏踏实实的结婚吧。
我成熟了,我感觉,不对,我已经熟过了,哈哈
演员谢幕后,一直被男主角最后大段台词所吸引很沉静的gy非常动情的说:“真好啊!!!”,她的表情深深的触动了我,我突然意识到,很多观众都被拉入了这疯狂的炙热的爱情里被深深的被打动了,而我,不过在旁边看戏,如此淡然。
“让我轻抚你的后背,让你重新长出天使的翅膀”,我最喜欢这句台词,我特别喜欢这句台词。
这份爱,也许每个人都可以彼此给予。
让我轻抚你的后背,让你重新长出天使的翅膀。
【七夕节
七夕,因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小时候我也曾痴痴地等到七夕那一夜盯着牛郎星和织女星看是否能在银河相遇,还傻傻地钻到葡萄架下去聆听过他们的“情话”,结果都是徒劳而返,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我坚信牛郎和织女的存在,因为毕竟这个故事太诱人了,否则这个故事也不会流传至今。而今天,人们更把它当作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来过了。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故事还真不少,尤其是那些凄美的爱情故事。比如莎士比亚的话剧《罗密欧和朱丽叶》,还有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等等等。但是我都感觉不如牛郎和织女爱得深厚爱得透彻。纵观罗密欧和朱丽叶也罢,梁山伯与祝英台也罢,还是焦仲卿与刘兰芝也罢,虽然他们最后的结局都是以死殉情,但试想: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这对一见钟情的男女如果当时不受双方家庭的激烈反对而结婚,这对激情男女是否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相爱的心?毕竟社会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是难处,再加上孩子的教育问题和一些生活琐事等等,难道他们就能做到事事都保持一致,就没有纠葛与分歧?所以当自己心中的高期待破灭以后,一切都会归于平淡或是矛盾。还有那梁山伯和祝英台 ,如果当时他们的同学恋顺理成章结合了以后,也未必就会事事顺心万事如意,所以还是不如化蝶飞走了的好,尽管一个凄美的结局难免让人有些惋惜。假如焦仲卿和刘兰芝不是因为焦仲卿的母亲百般刁难的话,他们也就失去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当这个共同“敌人”不存在的时候,他们究竟还有多少共同的东西,尤其是一辈子的?
其实我以上举的例子并非危言耸听 ,而是客观事实的存在,那有朋友就会问了:“人世间难道就没有真正的爱情故事了吗?”有!当代女作家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间的爱情故事就堪称楷模,他们为我们演绎了一场真正的“人间四月天”。众所周知,林徽因不仅是一个才女,也是一个美女,当然身边也不乏一些优秀的追求者,比如徐志摩,比如金岳霖。所以当林徽因决定嫁给梁思成的时候梁曾经问过这么一句话:“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当时是这么回答的:“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可是在后来的某一天,林徽因还是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在当时对梁思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但他在痛苦思索了一个夜晚之后毅然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而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因为她认为他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所以决定用自己的一生来偿还梁思成。梁思成爱他的太太可谓爱到极致,他曾诙谐的对自己的朋友说过:“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而林徽因这个有着显赫家世和地位的美女加才女也做到了“夫唱妇随”,她跟着梁思成辗转于全国各地研究古建筑,风餐露宿的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还染了一身病。可她又是一个热情好客聪慧好学的女作家、诗人……因此在她北京寓所的客厅里,常常搞一些文学沙龙,到场的有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还有周培源、胡适、朱光潜、沈从文等,而林徽因又总是大家的焦点和中心。冰心作家还曾经写了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小说来讽刺林徽因,而林又是何等的聪明。知道冰心是有些嫉妒自己,当时正赶上林从山西出差回来,就送了冰心先生一坛山西老陈醋……其实林徽因真的是一位值得大家去爱的奇女子,金岳霖为她孤独一生,徐志摩也为她和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却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为那个为她“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的男人倾其了自己一生的青春岁月。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是在“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呢?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难道她心里就不痛吗?金岳霖也是在“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但是他承受住了,就这样默默地爱着一个女人,默默地替她排忧解难,默默地
在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我想没有一个人能承受那种重负。让我们也默默地为那些为爱“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的人们送去祝福吧,祝福他们七夕情人节快乐!
【爱在七夕】
爱在七夕,你在哪里,这一天,我在鹊桥边守候着你,你懂得我的爱吗,我最爱的人。
还记得吗,我们那时的爱恋,那是幸福的美好回忆;还记得吗,我们曾经的思念,那是彼此相见的心愿;还记得吗,我们离别后的眼泪吗,那是留给彼此的牵挂。爱在七夕,你在那边等我吗。
爱在七夕,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日子。
爱在七夕,是我们每年相聚的日子。
还记得那天吗,你被无情带走,我伤心的哭了。彼此的眼泪在天地间挥洒,这就是天地之间的差异吗。当时的伤心化作对你的思念,为你祝福,为你泪流满面。那一刻,我的爱不知去向,因为我的爱,只为你一人绽放,只为你一人盛开。
是老天为我们的爱情所感动吧,所以允许我在这一天与你会面。一年一次的相见,对我来说无异于天大的惊喜,即使是十年一次,我也愿意等,因为我的爱只为你,我的思念唯独有你。
都说流走的光阴,会带走很多的东西。我愿意抛弃一切,这对我来说都是过眼云烟。时光可以带走人的记忆,感情和回忆,但我会向你保证,我今生爱你一个人,如果有来世,我也只会只爱你一个,无怨无悔。
爱在七夕,不知你是否在思念着我。我想对你说,你存在我的心里,你的身影占满我的世界,我的日日夜夜,都是你,都是你的回忆。
爱在七夕,我知道你也在思念我,如果你能听到我的心声,请你把对我的爱化作雨露,让我看到你相思的泪水,默默陪着你流泪。
爱你,给你幸福,给你快乐,给你一个温暖的家,给你一个呵护深爱你的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为爱等候每一年的七夕。因为爱你,我不会放弃,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相信会有一天我们会不再离开。
爱在七夕,我在鹊桥边等你,等你一起看满天的星星。我希望每天都这样,与你在天上看星星,看月亮的阴晴圆缺,看滑过的流星,看那四季的光阴。
对你的爱,剪不断;对你的思念,像流水一样,随时间日夜流淌;对你的爱,我是无怨无悔的。
爱在七夕,爱在七夕。
让我们一起在鹊桥上散步,诉说着彼此的爱恋,互相倾听来自彼此的光阴故事;让我们的爱在这一刻化春雨,化成温柔的清风,让日月随我们的话摆动。
爱在七夕,等着满天星雨,守候着我最爱的你;爱在七夕,守候爱的美丽,用心抒发爱的乐曲;爱在七夕,抒发爱的乐曲,在这一刻,让爱在七夕,让彼此的爱定格在这一刻。
爱在七夕,还记得吗。我爱的你,我的爱人,我最亲爱的你,希望我们把爱抒发,共同谱写我们的爱情故事,把美好的记忆定格在七夕。
七夕节;七夕之恋
很久以前,你我相隔天地之间
许下诺言,在每年的七夕相见
我知道,飘下的雨是你的眼泪
天边的云霞,是你寂寞的相思
你的魅力,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在一起的时光,令我无法磨灭
因为爱,因为我爱你无法改变
4.爱情散文精选
唯美青春回忆的爱情片《你的名字》观后感一: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一部电影的观后感。这部电影是新海诚的新作《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一部能给新海诚的粉丝甚至是路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不同于《秒速五厘米》和《言叶之庭》的哀伤主题,观众明显能感受到电影里洋溢着轻快、活泼的氛围,令人捧腹的同时又有感动,男女主人公不再埋头于自我世界,而是像普通人一样周旋于家人、朋友与社会的关系网中,男女主角之间曾经无法传达的思念也终于有了明确的落脚点。
这部电影确实称得上是新海诚在编写剧情上的一大进步,《你的名字》里的剧情不像《言叶之庭》那样索然无味,而是一波三折,抑扬顿挫,总能给观众带来惊喜,男女主角之间的灵魂互换这个设定已经非常吸引人了,你还能想象到新海诚居然把彗星划破夜空这样人们一般会认为是“幸运”预兆的景象作为毁灭一整座小镇的征兆吗?
虽然有些剧情来的太突兀,但基本上算是一部好电影了。
人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们作为已经相处了一个多月的同学,将来还要同窗两年,互帮互助、互相调侃两年,这样的缘分是我们的前世经历了多少次相遇,多少次擦肩而过才换得的?从我们共同踏进高二(5)班这间教室开始,在班上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作紧张地自我介绍,艰难地叫出未曾谋面的同学的名字,到为表演一场简单的话剧讨论剧本,为了每一场篮球赛能正常发挥,几乎每一个下午都奔跑在夕阳下的篮球场上,直到投中最后一个球,直到获得冠军,还有大家坐在一间教室里月考,以及现在我在大家面前作演讲,到将来会发生许多事情,直到高考……“一面之缘”已是幸运,更何况我们还获得了两年时光的厚重缘分。
不仅是与同学、朋友的缘分,我们与父母的缘分更是如流水一般源远流长。从受精卵起,我们与父母的缘分,与父母的情感便开始了。有人会感谢上帝对他的宠爱,把他降临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也有人会抱怨他的出身,不好的出身给他的生命历程设置了太多的障碍。但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人,千千万万个精子和卵子,我们的父母没有擦肩而过,而是相识相知相爱了,我们也平安地出生了,在父母的悉心哺育下长大了,共同聚集在一个班里。
这种看似寻常的现象是何等的珍贵啊!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同学不是别人,而是现在坐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朋友不是黑社会的老大,而是愿意和自己一起犯二,自己也愿意陪他(她)一块欢笑和哭泣的人;在红线的另一头不是别人,而是他(她)……
能与你们相遇,我已为自己是一个“幸运儿”而兴奋不已,能喊出你们的名字,能与你们相伴多年,我更是感激不尽。
唯美青春回忆的爱情片《你的名字》观后感二:
作为日本动画的两大泰斗级人物之一,新海诚是非常有风格的。不同于宫崎骏老爷子略显印象派的画面风格,新海诚的作品画面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副画。这部《你的名字》延续了新海诚系列作品一如既往的风格,虽然画面更加自然流畅,但是相对于故事的进步和风格的变化,画面在本作品中的提升倒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在故事性上,新海诚的想象力显得更加丰富饱满,而且贴近地气。不同于宫崎骏的天马行空,新海诚的想象力显得更有逻辑性和合理性,也显得更接地气。
从《她和她的猫》开始,到《秒速五厘米》再到《叶言之庭》,新海诚的叙事风格一直都是小清新式并且采用分段描述或者多视角叙述。这种描述的方法适合这样的故事,因为细腻的故事总是需要细腻的理解手段,很难想象,如此细腻的故事竟出自一个男人的脑海。而如今的.《你的名字》依然采用分视角和分段叙述方式,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故事细腻的如长画一般的铺展在观看者眼前,时而幽默、时而轻松、时而紧张、时而悲伤。两个世界,一个故事,我们是不同的人,却又有着相同的地方。大概,这就是新海诚导演对于世界的理解吧。而最终圆满的结局也终于圆了广大新海诚粉丝的梦,新海诚,在他多部作品中,终于给了我们一个圆满开心的结局。
故事的发展围绕三叶和泷互换身体展开。不明的原因导致了两个原本完全不会相识的人犹如两条线一般,彼此开始交汇、打结。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怎么会突然遇到那个人?只要记住你的名字,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地方,我一定会,去见你。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台词,而更像是一个承诺,一个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承诺。当一切向着美好大结局进发时,故事的剧情陡然直下,泷来到了三叶生活的小镇时,却突然发现,原来三年前的流星早已毁了这个地方,而在图书馆留下的死亡民单上,泷发现了那个人的名字:宫水三叶。
那一刻的观众相信和泷一样,不仅是不相信,更是对新海诚的逻辑产生了质疑,已经是死人的三叶为什么会和泷互换身体这么久?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我看过的一个故事,两个天上的神打赌,赌的内容大概是,人类会有多么深情。于是,他们让两个原本没有机会相识的人彼此相识,展开了一场有趣却又残忍的赌博。最终的结果,我忘记了。而在这个片段中,我再次想起了这个故事。当泷喝下三叶(也是他自己)放在那里的口嚼酒后,奇迹发生了,仿佛神的神力一般,泷回到了三叶的身边,也获得了改变三叶命运的机会。
成功了,三叶活下来了,但代价是,泷和三叶都忘记了彼此。多年后,三叶和泷在东京的天桥上遇到,彼此虽然觉得熟悉,却也大踏步的转身离开。终于到最后,二人终于面对面的时候,心里忽然那么开心,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为什么,感觉我认识你?你的名字是?
看完这部电影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如果剧情一帆风顺,也就不是新海诚了吧?
在作品的制作发表会上,监督新海诚说这个故事的来源是小野小町的一首有名的和歌:“梦里相逢人不见,若知是梦何须醒。纵然梦里常幽会,怎比真如见一回。(原文:思ひつつ寝ればや人の见えつらむ梦と知りせば覚めざらましを。)”
在结局时,我也发出过疑问:新海诚到底要讲什么?电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通过艺术形式,电影总要表达出一个作者的思想,那么,新海诚到底要讲什么?
我想,他要讲的,是一种心境吧。正如三叶的外婆所说,人就像一条条的线一样,彼此交汇、打结、断裂在交汇。犹如佛家说的轮回,也犹如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缘分使然。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和很多的人相识,也会忘记很多的人。承诺、记忆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都显得十分的脆弱。在这个故事中,即使泷用自己的笔画下了小镇的样子,却在醒来后也忘记了那个地方。即使和三叶有着那么深刻的认识却也彼此忘记。不知道真的是神明的安排还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当我们重逢时,你还会记得我吗?在影片的最后,二人在两列经过的列车上彼此看到的那一刻,新海诚用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相遇,肯定一眼就能认出彼此!那一刻,留给我的,是忽然的感动。
当你忽然走进我的世界,我只能相信这是上天的安排。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呢?那我就找下去。如果找不到呢?那我就一直找下去,直到永远。当泷决心寻找三叶的时候,他改变了三叶的命运,虽然丢失了对于彼此的记忆,但是,最终他们还是相遇在茫茫人海的东京。曾几何时,我们不再相信所谓的缘分和命运,曾几何时,我们亲手扔下了关于自己最好最纯真的际遇。当二人在阶梯上相视,笑着流泪的那一刻,突然画面外的自己也泪流满面。还好,我找到你了。
有人说,电影、书籍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如果以阴暗的心理去揣测,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侵略和感染。像病毒或者毒品一样,更容易让人上瘾,也更容易改变人。我的理解是,这句话应该是褒义的。新海诚的每一部作品也都在有意无意的传播着日本的传统文化。比如在叶言之庭里的那首《雷神短歌》,在看完新海诚的每一部作品后,我都会捧着手机搜索着电影里提到的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