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英籍中国人说的话汇集80句

英籍中国人说的话汇集80句

时间:2020-03-22 06:06

国际上,英国的社交礼仪以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比,英国社交礼仪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同的地方,如果不了解一些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差异的话,很容易闹出笑话,制造出不必要的尴尬,更有可能因为一些细节上的疏忽影响生意的顺利进行。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

华夏文明以礼貌谦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西方比如英国则与之大不相同,这种因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各式各样,了解并掌握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还是十分有趣的。

并当面打开礼物

中国人在送给英国人礼物时,往往会为了显示客套和谦虚说“礼物没什么好的,略表心意”。当英国人当面拆开礼物时,看到实物明明很好就会很困惑:这么精美的礼物,为什么要说不好,既然认为不好,为什么又要送人呢?

通常,我们国家在收到礼物时是不会当面打开包装的,而要致谢并收起来等客人走后在打开。但是英国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当着送礼人面打开包装,表示欣赏和赞美,是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

接受对方的赞美

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见笑了”等表示谦虚。但是英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大方接受,并说“谢谢”,表示感谢对方对他的鼓励和尊重。

同样是谦虚,英国人的自谦首先是自信,然后对他人的欣赏和夸赞表示感谢;而我们国人则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表示自谦。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在英国人看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受到他人尊重。如果你看到一位哈弗大学的毕业生却在做服务生的工作,千万不要为了表示恭维说他做这份工作可惜了。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现在的这份工作,也瞧不起他,脸色会明显不悦。

老人要求独立和尊重

英国人不喜欢别人称他老,言谈中也不允许出现对他的年龄段有所暗示。他们不接受不必要的搀扶和谦让,这样会导致不快。但是在中国,一般都会“论资排辈”,对年长和地位高的人必须表示恭敬。在英国,孩子对父母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事情。

英国社交礼仪常识

英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东北部,英国国土面积为24。41万平方公里。大不列颠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全国人口5736。7万人,其中80%以上为英格兰人,其次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玫瑰是英国的国花。

服饰礼仪

充分体现英国男士绅士分度的.燕尾服

在穿戴上,英国人是最讲究的,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淑女”之风。英国的燕尾服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那是绅士风度的服饰,女士则一般是穿深色套裙或是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的服装是首选。

交谈礼仪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他们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

谈正事时,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角。英国人说“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讨价还价。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

交通礼仪

英国的交通,车辆都是靠马路的左边行驶;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虽然这个听起来有点混乱,但是过马路左右看是肯定不会错的。在英国坐出租车是要按车费的10%付小费的。

饮食礼仪

英国的宴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茶会和宴会,茶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茶会。英国人在席间不布菜也不动酒,全凭客人的兴趣取用。一般要将取用的菜吃光才礼貌,不喝酒的人在侍者斟酒时,将手往杯口一放就行。客人之间告别可相互握手,也可点头示意。

在英国,邀请对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观看戏剧、芭蕾舞等,会被当作送礼的等价。

商务礼仪

到英国从事商务活动要避开7、8月,这段时间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圣诞节,复活节也不宜开展商务活动。在英国送礼不得送重礼,以避贿赂之嫌。在商务会务时,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光临,不得早到或迟到。英国工商界人士办事认真,不轻易动感情和表态,他们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为缺乏教养的表现。

英国社交礼仪主要禁忌不要加塞。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即使是少数的几个人乘坐出租车,也要排队等候。加塞对于英国人来讲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不能砍价。在英国购物,最忌讳的就是砍价,他们认为讨价还价是很丢面子的事,有失绅士风度;英国人认为13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13日与星期五相遇更忌讳,这个时候,许多人宁愿呆在家里不出门;在英国,忌讳谈论男人的工资,女人的年龄,政治倾向等。他们忌讳四人交叉式握手,还忌讳点烟连点三人。

在于英国人交往过程中,切不可把中国礼仪习惯照搬,认为我们是怎样的,他们必然也是怎样的。

说起社交礼仪,在国际上,英国的社交礼仪以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而华夏文明则以礼貌谦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西方比如英国则与之大不相同,这种因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各式各样,了解并掌握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还是十分有趣的。

一、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在英国人看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受到他人尊重。如果你看到一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却在做服务生的工作,千万不要为了表示恭维说他做这份工作可惜了。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现在的这份工作,也瞧不起他,脸色会明显不悦。

二、当面打开礼物

通常,中国人在收到礼物时是不会当面打开包装的,而要致谢并收起来等客人走后再打开。但是英国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当着送礼人面打开包装,表示欣赏和赞美,是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人在送给英国人礼物时,往往会为了显示客套和谦虚说“礼物没什么好的,略表心意”。当英国人当面拆开礼物时,看到实物明明很好,就会很困惑:这么精美的礼物,为什么要说不好,既然认为不好,为什么又要送人呢?

三、接受对方的赞美

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见笑了”等表示谦虚。但是英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大方接受,并说“谢谢”,表示感谢对方对他的鼓励和尊重。

同样是谦虚,英国人的自谦首先是自信,然后对他人的欣赏和夸赞表示感谢;而我们国人则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表示自谦。

四、服饰礼仪

在穿戴上,英国人是最讲究的,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淑女”之风。英国的燕尾服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那是绅士风度的服饰,女士则一般是穿深色套裙或是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的服装是首选。

五、饮食礼仪

英国的`宴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茶会和宴会,茶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茶会。英国人在席间不布菜也不动酒,全凭客人的兴趣取用。一般要将取用的菜吃光才礼貌,不喝酒的人在侍者斟酒时,将手往杯口一放就行。客人之间告别可相互握手,也可点头示意。在英国,邀请对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观看戏剧、芭蕾舞等,会被当作送礼的等价。

六、商务礼仪

到英国从事商务活动要避开7、8月,这段时间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圣诞节,复活节也不宜开展商务活动。在英国送礼不得送重礼,以避贿赂之嫌。在商务会务时,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光临,不得早到或迟到。英国工商界人士办事认真,不轻易动感情和表态,他们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为缺乏教养的表现。

七、交谈礼仪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他们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谈正事时,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角。英国人说“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讨价还价。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是正儿八经的满族人,父亲是正红旗,母亲是正黄旗。1899年2月3日,老舍降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小羊圈胡同一个姓舒的平民家庭,那天恰好是旧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第二天正好又是立春,所以家人图个喜庆,取名“庆春”。

满人在大清可是皇朝贵胄,可惜老舍生不逢时,这时候的大清帝国只能用气息奄奄日薄西山来形容了。“庆春”这么个吉利的名字并没有给老舍带来好运,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保卫皇城的护军,在巷战中阵亡;十多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大清帝国也灭亡了,所以老舍在自传中说“三岁无父,十岁无君”,跟寡母、哥哥还有一个同样是寡妇的姑母艰难度日,八岁那年,得到一位刘大叔(刘寿绵,1925年出家,即宗月大师)的资助入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小学,与著名音韵学家罗常培同班。以老舍清贫的家境,是没有能力上大学的,当时的师范学校不收学费,宿费、膳费也免,于是,上了半年中学的老舍考入了北京师范学校。老舍的文章写得漂亮,又是一个很能办事的人,所以师范毕业后被委任为北京公立第17小学的校长,那是1918年,老舍刚刚20岁。由于成绩突出,两年后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员,1922年,又被南开大学创办人张伯苓聘为南开中学中学部教员,1924年夏天,经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推荐,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就这样,老舍来到了英国。

在老舍为时不长的国外生活中,五年的英伦经历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在英国,老舍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西方文化,并以作家特有的敏锐感悟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他的前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都是在英国完成寄到国内发表的,笔名老舍也是在那个时候首次使用的。因此,归国前的老舍在国内已是声名远扬了,但是,跟那些拿着官费来读书的留学生不同,他必须靠自己的工作来养活自己,生活中的寂寞、独处异乡的种种不习惯再加上伦敦大学菲薄的待遇,让老舍的五年英国生活非常不愉快。

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中文部是一个小单位,只有四个教职员,头儿就是曾做过宣统皇帝老师的庄士敦。庄士敦本来在英租界威海卫当文员,后来经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介绍进入紫禁城,成了皇帝的教师爷。一个老外能教中国皇帝英文,不算什么能耐,却是一种值得让人羡慕的资历,也就成了以后向上升的资本。所以,这个庄士敦,虽然中文水平一般,据说连中文报纸都看不来,更别说经史子集了,回国后摇身一变成了伦敦大学的中文教授。以老舍北京人的地道中国话和扎实的国学根底,在这么个半吊子下面做事本来就够憋屈的,更何况这个庄士敦还假充内行,装腔作势地对老舍的讲授计划指手画脚,老舍的怨气就可想而知。

老舍虽然是被伦敦大学邀请来授课的,待遇却低得可怜。那时一个平常家境的大学生每年要花300英镑,牛津、剑桥的学生可能会用400—600英镑,老舍的年薪只有350英镑,英国人精打细算的本领可谓高明。这350英镑,除了安排自己的生活,老舍还得把其中一部分寄给老母亲和寡居的姑母、不争气的哥哥维持生活,这样,老舍数着铜子过日子,非常窘迫。据当时跟老舍来往密切的留英学生宁恩承回忆:“一套毕几青色洋服冬夏长青不换,屁股上磨得发亮,两袖头发光,胳膊肘上更亮闪闪的,四季无论寒暑只此一套,并无夹带。”穿着这样的衣服给大学生授课,虽有点难为情,不过在万般无奈之下,也只有处之泰然了。

伦敦大学并未给老舍提供住宅,他只能自己找房子。当时的留学生为了省钱,大多数住学生公寓,房东一般都是老太太或者老姑娘,她们的生意算盘拨拉的震天响,拼命从学生身上挤油水。以老舍的经济能力,只能住这种社会最底层的学生公寓了。而反观当时国内的大学老师,生活条件之优越舒适,老舍简直望尘莫及。教授的薪金一般在500左右,是一个普通工役的几十倍,相当于现在的2—3万元,而住所更是高级。萧公权回忆任教燕京大学时说:“我们这一进的正房坐北面南,一排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当中有一个约四丈见方的院子。此外还有浴室、厨房、男仆卧室各一间。我们一家大小四口,加上男女仆各一人,住在里面,绰有余地。我把西边的厢房用作书斋。窗外古藤一架,西府海棠两株,把这三间小屋点缀成读书的胜地。学校早已装设了电话、点灯、自来水、抽水马桶等设备。这样一来,我们的寓所便有‘中体西用’的妙用。”虽然,老舍是讲师待遇,但如果在国内的话,也要比英国强得多。不过,那个时候的老舍是没有资格在国内大学授课的,因为他没有放过洋,没有博士学位,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半大小子。

英国是岛国,四季阴冷,国人来后很不适应。加上英国人喜欢摆绅士的架子,很有点自恋式的故步自封,没有熟人的正式介绍,一般不大愿意和人说话。不过英国人的公民意识比较强,守法、讲理,这一点给老舍的印象比较好。然而,资本主义文明发达的英国毕竟是个商业社会,没有钱是要让人瞧不起的,老舍屡受困扰和刺激,有一个周末,公寓的人都出去了,只剩下老舍。公寓的服务人员是个年轻姑娘,就因为老舍一个人在而不能“放假”,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如果你也走了,我出去逛逛或者跟男朋友约会岂不是很好!老舍也很不安,午饭后,他说:“晚饭我不来吃了,我上街。”那个女服务员冷冷一笑:“Marvelous!”一顿奚落,把老舍噎得瞠目结舌,后来几次跟朋友聊天大骂英国人没有人性。诸如此类的不愉快,老舍深感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印象颇不佳。他把这种愤懑化解在小说中,对英国人薄情的讽刺毫不留情面。并在自传里说:”对于英国人我连半个有人性的也没写出来“,也就不奇怪了。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到英国,最不习惯的是饮食,淡而无味,尤其是老舍的日子又那么拮据,把胃吃坏是很正常的,“我的胃病应该由英国人负责”。穷人自有对付贫病的法子,老舍发明了一种治疗胃病的特效药:一碗汤面。可惜,身无长财的老舍连吃一碗汤面的福气都不常有,所以,胃病也就越来越厉害了。

与来英留学的那些天之骄子相比,老舍每每慨叹:“你们各有专长,各有所长,我拿什么呢?”“贩卖大官话或者是一条活路”。正赶上胡适一帮人搞文学革命,老舍就决定多写小说,靠版税为生:“情况好的时候,买得起火车票,可以和二三好友到杭州西湖走走。喝几杯酒,聊聊天,再像我们这样,泛论天下大事,就是最理想了。”因此,老舍在英国,除了教书外,就成天泡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欧洲文学著作。这对他一生的创作起了非常大的影响。

可惜,这样梦一般的美好日子老舍从来没有享受到过。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作家,老舍不幸是中国人,而且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中国人多,但都是穷人,都是不识字的穷人,识字的、买得起书的未必买,买了也未必看,中国养活不了作家,他们注定只能在那个时代漩涡中扎挣。而且又逢着国破家亡的时候。先是军阀混战,接着抗日,然后又是国共内战,一波一波的仗粉碎了老舍的“西湖走走,喝几杯酒,聊聊天”的梦。尤其是抗战胜利之后,随着战争而来的社会病:贪腐、道德败坏、贫富悬殊等等,在英时的不愉快加深了老舍的印象:资本主义并非十全十美,一定要铲除不平等现象。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当时的英国正是“费边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以拉斯基为首的英国工党政治思潮蓬勃发展,而伦敦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恰好是英国式社会主义的渊薮,照常理来讲,老舍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因此,性格公允的老舍越来越激进:“对国事的失望,使一个有些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像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失望之后,想规劝,而规劝总是妇人之仁的。一个完全没有理想的人,能在粪堆上找粮食;一个真有理想的人根本不将就粪堆。只有半瓶子醋的人想维持这粪堆而去劝告苍蝇:‘这儿不卫生!’我居然去劝告苍蝇了。”于是曾经对国民抱有很大希望的老舍,终于决定放弃这个粪堆,帮人打扫卫生进入革命者的行列了。

不过,老舍毕竟是个知识分子,虽然没有留学过,没有接受知识层面的有关自由和民主的学理,但亲历过“五四”,自由、民主的追求已在心中扎了根,在数十年的国内民主运动中,这种观念更是牢不可破,更何况他还有五年的英国生活和美国讲学的经历。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国外生活的经历,它会将一个人关于自由、民主的观念与现实一一印证,民主的真谛不在书本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讲,老舍更加尊重创作自由,依着事实说话。

所以,即使他已决定帮人清理这个“粪堆”,但与主持者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上都有着很大不同,他总想在工作中保持那么一点点独立性。“譬如说革命吧,青年们只要有点知识,有点血气,哪个甘于落后?可是,把一位革命青年写成一举一动全为革命,没有丝毫弱点,为革命而来,为革命而去,像一座雕像那么完美……天下没有这么完全的人。艺术的描写容许夸大,但把一个他写成天使一般,一点都看不出他是由猴子变来的,便过于骗人了。”这是老舍的看法,他始终贴着历史行走,而且希望用自己的步伐迈出每一步。可惜的是,建国后的情势并不允许老舍按照自己的步伐行走,他也搞不懂是自愿还是“形势比人强”的非自愿,反正一点一点的,逐渐跟着别人走了,尽管心里总觉得隐隐有些不妥,所以这种“跟别人走”的效果也就在两可之间。到了最后,终于跟不上了,就投了颐和园的昆明湖。这一次,老舍是按照自己的步伐行走的。不过,是最后一步,却又是惊心动魄的一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