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cuī mián cán sānɡ zhuānɡ shì shuài lǐnɡ yún tián
二、多音字组词。(4分)
yīng ( ) guān ( ) quān( ) sè ( )
应 冠 圈 塞
yìng ( ) guàn ( ) juàn ( ) sài ( )
三、请用“——”画出句中的错别字,改正后写在括号里。(3分)
运河之中,装满乃桶的船只在舒缓平隐地行使。 ( )( )( )
四、我会选。(3分)
跑 竖 翻
1、男孩子( )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 )跟头,( )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爬 搭 攀
2、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 )一瓜架,让那些瓜藤( )上棚架,( )上屋檐。
五、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3分)
( )前屋后 ( )肥体壮 默默无( )
成群( )队 辽阔无( ) 此起( )落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分)
独特的( ) ( )地欣赏 微弱的( )
迷人的( ) ( )地歌唱 ( )的原野
七、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写一句拟人句)
2、人们进入梦乡。(扩写句子)
3、草地上有几只数不清的小鸡在悠闲地散步。(修改病句)
八、用线将左右两边相关联的句子连起来。(5分)
昼出耘田夜绩麻 悠然见南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 青草池塘处处蛙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黄梅时节家家雨 村庄儿女各当家
采菊东篱下 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默写古诗《乡村四月》。(5分)
十、在“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请把你的学习收获写下来。(3分)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读《乡下人家》片段,回答问题(15分)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进水下去觅食。( )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 )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1、“谐”字是( )结构,部首是( ),音序是( )。(3分)
2、在第一自然段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倘若( ) 吃惊( )
4、用“——”画出文中你喜欢的一个句子。(2分)
5、第二自然段写作者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时看到的情景。作者看到了
(3分)
6、你对文中描写的哪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原因是什么?(3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我爱花城
我刚到花城,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记得,春节时节,那昂立枝头的就是被誉为“英雄花”的木棉花。它色彩鲜艳,蓬勃向上,给人以坚定、凝重、朴实的感觉。
当热风吹走带有几分寒意的春季时,花城已成为白兰花的天地了。我漫步在白兰花盛开的树下,陶醉在白兰浓郁的清香里。
继白兰花之后,最美的要数凤凰花了。它的花似红云,像彩霞,一枝枝,一片片,开满了枝头,看上去一片红火,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
秋风飒飒,群花中的佼佼者要数菊花了。当我走进菊花园中,不禁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瞧!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还有黑里透黄的……色彩各异,五颜六色。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真是千姿百态啊!
一阵风吹过,百花凋零。路边似乎看不到什么花了,其实不然,在每家的窗台上,不正有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它那碧绿的`叶子衬托着黄白的色的小花,散发出芬芳,越发惹人喜爱。
啊!我爱花城,我爱花城的一年四季,我更爱把花城点缀得如此绚丽的人们!
1、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本文的中心句是:
(1+2分)
2、根据下列提供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下来。(3分)
(1)眼睛看着复杂纷繁的景物感受到迷乱。 ( )
(2)形容看的确良东西太多,看不过来。 ( )
(3)形容女子体态修美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 )
3、第五自然段,作者写了菊花的 和 。(2分)
4、用“﹏﹏”画出描写菊花色彩各异,五颜六色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菊花千姿态百态的句子。(4分)
5、你喜欢花城吗?为什么?(3分)
第三部分 习作(30分)
乡村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田园风光又是多么迷人!这次的习作就让我们写一写与乡村有关的内容吧。
要求:
1、可以写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或者从其它方面了解到的关于乡村的生活、风光、人和事,还可以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2、把想写的内容写具体,表达清楚,注意用上积累的优美词句。
3、字体端正,标点正确,字数不少于350字。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侧面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闻水声,如鸣珮环。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 似与游者相乐。
比喻: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
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迁移拓展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小石潭记》写得有景有情,富有诗意,十分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下面是《小石潭记》基础练习,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 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二) 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
【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 古今异义 【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
3.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
(三).常规词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往来翕忽 ( ) (3)悄怆幽邃 ( )
(4)乃记之而去( ) (5)斗折蛇行( ) (6)潭中鱼可百许头( )
(7)不可名状( )(8)伐竹取道( ) (9)佁然不动( )
(10)以其境过清( )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 )
(12)蒙络摇缀( ) (13)参差披拂( )(14)影布石上( )(15)往来翠翕忽。( )(16)悄怆幽邃( )
(1)尤:特别(2)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或轻快敏捷) (3)忧伤(的样子) (4) 离开 (5) 像蛇一样 (6)大约,大概 (7)说出 (8)砍 (9)呆呆的样子(10)凄清(冷清)(11)【势】姿态。参差不齐(12)【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13)【参差】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14)【布】散布,铺开。(15)【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悄怆】忧伤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伐竹取道 ②齐师伐我 B、①乃记之而去 ②停数日,乃去
C、①不可知其源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2.B.动词,离开。(A.砍伐/攻打;C.代词,它的/副词,难道;D.连词,因为、由于/连词,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C
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缀,参差不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四面的竹子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环境过分凄清,不能长久停留,就题字离开。
⑤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翠翕忽。
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二、 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 潭中景物第三段写 小石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突出了小石潭幽静、凄清的特点。
3.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答: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8.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 作者怎样的心情:孤凄悲凉。
9.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答: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0.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答:侧面衬托水的清。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和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凄神寒骨”,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答:柳宗元因 被贬失意, 忧伤悲凉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的景物让作者感到快乐。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1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第一段采用了 移步换景 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 动静结合 的写法。第三段主要运用了 比喻。
1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1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案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