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 诗,从题材看都是 诗。(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 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 虞世南/ 蝉 李商隐/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蝉
虞世南
垂緌(ru)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同是唐人,又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阅读练习二: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 谁为表予心。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 ,后者是 。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 ,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1)南冠 薄宦
(2)器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3)高洁(举家清
4)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首联出句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对句的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是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只是借蝉来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就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引出颔联,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道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总写咏蝉,有的话就不好说了。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约619-约687),唐代著名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传说他七岁时,就写出了著名的《咏鹅》一诗。有江南神童之誉。仪凤三年(678),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时,多次上书议论朝政,常含贬刺讥讽之意。触忤了武氏,获罪入狱。狱中作《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抒发悲愤,是感人至深的名篇。
首联承题而来,正切主旨。西陆,秋天。南冠为用典。《左传成公九年》记,晋景公到军府检查,见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被囚系着,便问那个被捆着的戴着楚冠的人是谁。有司回答说是郑国献来的楚国囚犯钟仪。后世遂称絷囚为南冠。此处的南冠是作者自指。客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首联两句十字用工整的对仗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深秋里,寒蝉发出了阵阵凄楚的叫声,打动了囚絷在牢的骆宾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虑。思深二字,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诗之源。诗中的玄鬓白头露重风多及种种联想,皆由此遣发派生。
颔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玄鬓,黑色鬓发,这里指蝉的双翼。白头吟,汉魏乐府名篇,据说为西汉卓文君所作。卓文君慕司马相如之才,私奔并与司马相如结成伉俪。但司马相如爱情不专,文君闻知,作《白头吟》以自伤。相如见诗悔悟。此联有表里二层意思。表层的意思是说,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作者悲吟,使他无法忍受。里层的含意则更为深刻,它抒发自己失去朝廷宠信,受贬遭困的怨愤。作者蝉、人对举,玄、白并用,睹蝉翼而起悲,闻蝉鸣而不堪,是因为他也有过鬓发玄黑的青春年华。跻身仕途,以图报效。然而刚升为侍御史,便被捕入狱。报国之想,终成泡影,何堪忍受。
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那么颈联的重心则转在感慨议论的抒发上。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这既是描写寒蝉的艰难处境,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朝廷内外奸邪势力的浓露重霜不但冻僵了他的翅膀,锁住了他的声音,而且会将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宇宇写蝉,意不在蝉。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尾联诗人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而愤情冲天,遂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仿佛对苍天呼吁,又像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在狱咏蝉》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用典贴切自然,比喻精辟传神,寄情寓兴深远。这真正是深领题中之精蕴,又兼得题外之远致,因此能够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
1. 虞世南的《蝉》的点睛之笔是哪句?为什么说它是点睛之笔?
2. 李商隐的《蝉》中首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3.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首联 生情, 起兴,颔联 并举,叙中 ,颈联字字写蝉,意不在蝉。 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4.虞诗借蝉的垂緌状、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来喻其不与 的高洁品格。骆宾王的《咏蝉》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 的境界。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借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 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是哀中有恨, 之声和 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
1.答:点睛之笔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因为虞世南借蝉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2.答: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3.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颈联宇宇写蝉,意不在蝉。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4.虞诗借蝉的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骆宾王的《咏蝉》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借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是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
蝉的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联系实际
1、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10 蝉
脱壳 奇怪的体操
唱歌 天才的乐师
视觉 非常灵敏
听觉 十分特殊
蝉的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短暂。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图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得自由遨游。在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其实我们不必感叹为什么奇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个奇迹,能活了这么长时间,长了这么大,更是一种奇迹。活着是一种幸福,只要活下来,那就是一种无比的幸福。所以要珍惜现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下面我说四个谜语。
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学生回答(蝉)
对,是蝉,大家知道蝉分哪些吗?
蝉,古称蜩(tia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 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下面大家看图片。
① 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 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
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交配,等待死亡。
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蝉,那么在诗人眼中的蝉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诗人浪漫,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眼中的蝉是餐风饮露,高洁的,他们常常以蝉来托物言志,在唐朝咏蝉的诗歌有三绝,一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李商隐《蝉》,其中唐 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大家看黑板。(赏析)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二、作者简介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提问学生
《蝉》选自( ),作者( ),本名( ),( )作家。
三、朗读
1、示范朗读。
学生朗读。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展示生字。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蝉( )收敛( )颤动( )聒( )宽恕( )
(2)字义。
卑微: 一丝不苟。
四、分析文章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思考并理解
1、找出全文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蝉》一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先抑后扬
3、作者写蝉,先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4、《蝉》中揭示出蝉生命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5、说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心烦——宽恕——震撼
6、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中,“秋风颜色”怎么理解?
“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1、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2、文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释
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思路清晰:起——承——转——合
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弱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九、练习
1、《蝉》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蝉》告诉我们:无论生命多么短暂,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2、名师学案P77-11题。
板书设计:
《蝉》
理解: 思路: 鉴赏
一(1):蝉鸣 点题1、思路清晰
二(2):厌烦 承接2、结构完整
三(3-6):生命 转换3、欲扬先抑
四(7):宽恕 结论4、托物言志
知知不休 惹人厌烦 抑
微弱细小 微不足道
17年只活一个夏天 惊讶
好好地活 宽恕 扬
【目标】
1.复习第一单元内容;(重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
3.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难点)
【过程】
一、内容要点:
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的形象富有象征意义。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奔向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一件小事,写怎样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要学会分解困难,从而战胜困难。
《短文两篇》中的《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先抑后扬,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它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也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它启示我们,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仔细、精致,一丝不苟。
《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
《童趣》极富于想像力,表现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综合性学习”中的活动,以介绍自我为中心,旨在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展现自我风采与个性
二、基础知识:
1.听写
2.解释
忍俊不禁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3.积累
吟咏花木的诗句:
——含“花”的诗句:
雪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含“树”的诗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花木象征义
莲——纯洁高尚
牡丹——富有高贵
银杏——古老文明
松柏——坚强伟大
芝兰——正气清远
百合——团结友好
紫荆——兄弟和睦
竹子——正直虚心
杨柳枝——依依不舍
并蒂莲——夫妻恩爱
梅花——坚贞不屈
万年青——友谊长存
吉祥草——鸿运祥瑞
寿星草—延年益寿
桂花—高尚不俗
红豆——相思
橄榄枝——和平
黄月季——胜利
含羞草——知耻
夭桃——淑女
铁树——庄严
菊花——高洁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概括选文叙述的事件。
指导、引导、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
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没有解除恐惧心理。“似乎”、“小心翼翼”、“探”几个词语都能表现这一点。“似乎”,表了“我’’对迈出第一步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则表现了“我”依然恐惧的心理。)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成功迈出第一步,“顿时有了信心”;成功迈出第二步,则“信心大增”;完全爬下悬崖之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状态是在获得成功的行动中变化的。)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
请说明理由。
(例如:他具体指导儿子第一步应踏在哪块石头上,引导儿子成功地迈出第一步。理由:这使儿子产生了自己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激励儿子独立走向完全成功。)
5.在
(例如:字要一个一个地认,书要一段一段地背。只要克服一个一个小困难,学习任务总是会完成的。)
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每一穗花都是上
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联系后文,回答:“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
2.如何理解“香气似乎……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一句话的含义及其作用?
(这淡淡的浅紫色的芳香,带着点淡淡的哀愁,亦不乏宁静,作者由这梦幻的芳香引入回忆。)
3.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段?
(写这紫藤萝也曾遭遇不幸,为后面点题作铺垫。)
4.谈谈对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通过看花,感受到花多年后重新开放的生命的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生命的
长河是无止境的”“加快脚步”表示抓紧时间,珍惜生命。)
三.阅读下面《童趣》,回答文后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驱之别院。
1.“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的“山”指(土砾),“树”指(丛草)。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为之怡然称快”和“兴正浓”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物外之趣”)。
3.从选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 复习
1.读课文,摘抄精彩句子,以应对语感检测题。
2.复习课后作业和同步训练。
3.结合自己手中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