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动作描写的概念、作用和一些基本技巧。
2、通过对具体语段的品析感悟,体会到动作描写各种技巧的显著效果。
3、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在练习中初步形成动作描写的技能。
4、培养追求准确、生动的描写效果的意识与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写记叙文,通常只会做简略的叙述,而不会做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人物描写指导训练,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方面的训练,学生对于人物描写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能把人物动作写细致、写生动,难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究其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表述不够准确,不善于修饰渲染。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和实际训练,使之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技能。
三、重点难点
1、重点:领悟动作描写的技巧,训练动作描写的技能。
2、难点:在训练中实现知识迁移,形成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记叙文,人物描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此前,我们学过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今天,我们来学习动作描写。
(二)、了解概念及作用:
1、屏幕显示“动作描写”概念,齐读:
“动作描写就是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
2、屏幕显示“动作描写”作用,齐读:
“动作描写能具体表现事情的发生过程,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善用动作描写,能给文章增色很多。”
3、结合语段,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秋天的怀念》
这段文字,表现我瘫痪之后变得“暴怒无常”,写了“砸”、“摔”两个动作,就显得生动形象了。
(2)、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这段话,写母亲劝慰我的动作,一个“扑”,一个“抓”,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三)、技法训练:
1、诀窍一:认真观察,细化动作
(1)、讲解要领。
看得清楚,才能写得细致。具体来说,我们要注意观察人物头部、躯干、胳膊、手、腿、脚等部位的姿势和动作,并且清楚细致地描述出来。
(2)、品读感悟。
齐读两个语段,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她走过去把蝴蝶逮住了。可是一不小心,蝴蝶又飞走了。她很生气。但很快,她又追赶另一只去了。
②她弓着背,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走到蝴蝶旁,猛地探身,双手一捧,就把蝴蝶逮住了。可是,一不小心蝴蝶飞走了。她又急又气,噘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只去了。”
引领学生体悟:同样是写“捉蝴蝶”,前一段写得很粗略,没有写出具体的动作,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后一段则分别写出了弓背、踮脚、探身、捧、蹦蹦跳跳等具体动作,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很显然,看得清,写得细,效果才好。
(3)、实战训练:我来做,你来写
教师做出下面的动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背着手走到一位同学旁边,俯下身子看他的练习本,然后点点头,向大家伸出右手,竖起大拇指。
学生描述出老师的动作后,老师指定两人读一读,大家评价写得是否细致。 2、诀窍二:仔细推敲,选准动词
能写细致,只是初步要求。要准确地描述动作,还得注意第二个诀窍——仔细推敲,选准动词。
(1)、讲解要领。
齐读福楼拜的一段名言。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教导莫泊桑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满足于差不多,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不断推敲,找出最适合的词语。
(2)、品读感悟。
学生自读下面语段:
“我终于(爬、登)上去了,(蹲、站)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挪)。——《走一步,再走一步》”
读后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3)、实战训练:看情境,填动词
根据特定的情境,揣摩人物心理,填上准确的动词。
天啊!要迟到了!
我 开被子, 下床来, 过衬衫, 上鞋子, 进洗手间, 出牙刷, 上牙膏,在嘴里胡乱 了几下,顺手 下毛巾,在脸上 了几把,飞快地 出屋子??
学生自己填好后,前后桌互相读给对方听,比较谁填的词语表达效果好。然后老师指读二人,大家比较表达效果。最后老师逐空显示自己所填的词语,同时品析其表达效果。明确之后齐读一遍,动词要读成重音,语速要快,以突出内心的急切。
3、诀窍三:抓住情态,恰当修饰。
(1)、讲解要领。
其实,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状况下)做同样的动作,也会有轻、重、快、慢??的差别;其神情姿态,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在动词前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语,就会使文章更富于表现力。
(2)、品读感悟。
教师朗读两个句子:
①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的老师(魏巍)》
②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秋天的怀念》
解析修饰语的表达效果:用“好像”修饰“落”,表明看似要落下来,实则不然;用“轻轻”修饰“敲”,体现了力度之轻;表现出老师假装生气,实则疼爱学生的心理。用“悄悄”修饰“躲”,用“偷偷”修饰“听”,表现了母亲既担心我,又不愿被我发现,好让我畅快发泄的苦心。
(3)、实战训练:想情态,加修饰
想象人物情态,在下面各句的动词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语。
1、我[ ]站起来,[ ]地向老师办公室走去。(领取奖品)
2、我[ ]站起来,[ ]地向老师办公室走去。(接受批评) 先让学生写下来,再指问两人,大家分别评价。
4、诀窍四:把握特征,巧用修辞
(1)、讲解要领。
如果只是原原本本地描述动作的.过程,效果往往十分有限;假如我们能够采用恰当的修辞——例如比喻、夸张等等——加以渲染,就很容易出彩了。
(2)、品读感悟。
指读下面的语段
爸爸双手紧紧攥着车辕,一条腿向前跨出,另一条腿努力往后蹬,身体用力地向前倾,又瘦又长的身子弯成了一张弓。
齐答:
A.这段文字描写爸爸做什么事儿?<拉车>
B.他的体型有什么特点?<又瘦又长>
C.他的姿势有什么特点?一个字?<弯>
D.句中用什么修辞方法来形容他?<比喻>把他的身子比喻成什么?<弓> E.这个比喻表现了什么?<表现了爸爸拉车的费力和艰辛>
结论:可见巧妙使用修辞,可以收到极好的表达效果。
(3)、实战训练:看一看,填一填
观察图片,然后根据语段意思,填上合适的喻体:
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刘翔像 似的
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挥动着双臂,抬腿越过一个个
栏杆,身轻如 ,姿态优美,很快便把对手甩
在身后, 般地冲过了终点??
学生先填好喻体,再和同桌交流。然后老师指
名读两份,大家评价表现效果。
(四)、课堂小结:
1、知识回顾:动作描写的四个诀窍。
2、写作提示:在做人物描写时,把各种描写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举例:
矮胖老师(外貌描写)站在讲台上,(动作描写)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神态描写)待全班42双黑眼睛,惊讶得每一双都放大半公分后,他突然转过身去,面向黑板,挥手写下了排球大的三个字:王玉琳。(动作描写)
赏析:这段文字对王几何老师进行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把王老师业务能力极强而又十分自信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合成演练:
在单项练习的基础上,做一个综合的片段练习。
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掰手腕。大家仔细观察他们身体每个部位的动作,然后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清楚细致地写出来。写好后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看谁写得更细致、更生动。
写好后,同桌互相听读。然后自发展示或老师指名展示,大家按本节所学动作描写的各项要领,评点描写效果。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动作描写的一些方法,并做了相关训练。大家在平时学习中,还要用心观察、勤于练笔。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写出更加传神的精彩语段!
板书:
动 作 描 写 细化动作
诀窍:选准动词
恰当修饰
巧用修辞
《老人与海》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一.老人与海内容梗概
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84天一无所获了。在前40天,有个很佩服他的男孩曼诺夫和他一起出海,但他父母认为老头倒了霉,让他跟别的渔夫去打鱼了。晚上,老头昏昏睡去,他又梦见了儿时见过的非洲、海滩、大山和狮子。第二天清晨,他带着曼诺夫给他的鱼食和祝福又出海了,他划向远远的大海,在天亮之前撒下鱼食。中午他吊到一条巨大的鱼,他怀着对这条大鱼的敬意与之搏斗了两天两夜,第三天,他射死了鱼。然而在归途中,鱼血招来了一群一群的鲨鱼,他用尽了船上的所有工具保护大鱼,却不能阻止,鱼只剩下了骨架。半夜他驶回了小港,早晨,渔夫们围过来,曼诺夫哭了,他给老人送来了热咖啡,要跟他一起出海。茅棚里老人睡着了,他又梦见了狮子。
二.《老人与海》的经典句子摘抄
1、那些上了年纪的渔民都回来身来看着他,知道他好多天没打到鱼了,心里替他难受。不过他们并没有流露出来,只是慢慢地围到老人身边,斯文地谈起海流,谈他们把钓绳放下去多深,谈这连续不变的好天气,谈他们出海的所见所闻。
2、男孩看着老人每天驾着空船回来,心里十分难受。他总要走下岸去,帮老人搬钓绳扛鱼叉,再不是就是帮他卷拢那张裹着桅杆的船帆。那张破旧的船帆用面粉口袋补了又补,卷拢以后,看上去就像一面打了败仗的破旗子。
3、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那样老迈,只有那双眼睛,像海水一样蓝,透出一股开朗、不屈的精神。
4、他们到了小餐馆里坐下了。一些年轻渔民不断地拿老人打趣,还讥笑他,可老人并不生气。
5、“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6、老人想:“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是爱它。如果你爱它,杀死它就不是罪过。也许是更大的罪过吧?”
7、“年纪是我的闹钟,”老人说。
8、“想点开心是吧,老家伙,”他说,“每过一分钟,你就离家近一步。丢了四十磅鱼肉你航行起来更轻快了。”
9、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10、他的衬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弄得象他那张帆一样,这些补丁被阳光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
11、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12、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
13、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
14、他不多久就谁熟了,梦见小时侯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耀眼,还有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在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在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戏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
三.老人与海佳句赏析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一句充分表现出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捍..
关于人生的优美段落
因为,人生是没有草稿的。面对人生,有人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以求尽可能有一个完美的..
·老人与海好句赏析
·关于《异乡记》
·成功与失败优美段落摘抄
·关于人生的优美段落
一.老人与海内容梗概
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84天一无所获了。在前40天,有个很佩服他的男孩曼诺夫和他一起出海,但他父母认为老头倒了霉,让他跟别的渔夫去打鱼了。晚上,老头昏昏睡去,他又梦见了儿时见过的非洲、海滩、大山和狮子。第二天清晨,他带着曼诺夫给他的鱼食和祝福又出海了,他划向远远的大海,在天亮之前撒下鱼食。中午他吊到一条巨大的鱼,他怀着对这条大鱼的敬意与之搏斗了两天两夜,第三天,他射死了鱼。然而在归途中,鱼血招来了一群一群的鲨鱼,他用尽了船上的所有工具保护大鱼,却不能阻止,鱼只剩下了骨架。半夜他驶回了小港,早晨,渔夫们围过来,曼诺夫哭了,他给老人送来了热咖啡,要跟他一起出海。茅棚里老人睡着了,他又梦见了狮子。
二.老人与海佳句赏析
1.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赏析:吸引人的悬念。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一开始就设了两个悬念:老人一连84天一条鱼也没捉到,他准备第85天继续捕鱼,他很背运(孩子的父母这样看他),那么,他能否捕倒一条大鱼?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气可能不支的情况下,认为自己有信心有诀窍,认为像他这样一个“古怪”的老头子会做好一切的,那么,他有什么样的信心和诀窍?他的“古怪”又表现在哪里呢?这是读者迫切想要知道的,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牵着你去寻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后读完作品才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答案。
2.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赏析:“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书中虽然没有写出老件轻时的快乐生活,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得出,这在描绘老人屋内陈设时已作暗示.
3.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减退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赏析: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写,看似无景,实则有景,老人多么想看到这一切啊,他太孤独了,可他什么也没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4.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
赏析: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5.一个鱼食送下四十英寸的深处,第二个鱼食送下七十五英寸的深处,第三个和第四个鱼使分别送到了大海下面一百英寸和一百二十五英寸的地方去了。
赏析:《老人与海》产生的视觉形象,画面感很强,这与作者应用部分电影化手法是分不开的。作品一开始就使用了特写镜头,对帆和老人的面部做了展示。近景在老人下鱼食的细节上体现最为充分:一个一个放钓丝的动作那么仔细、真切。
6.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
赏析:剪接手法在这里也得以恰当的运用,表现在老人非常疲倦时,为了使自己增加信心,回想起年轻时与一个力气最大的黑人码头脚夫在一家酒馆里比赛掰手腕胜利的情景。这种剪接自然妥贴,他有存在的前提:这就是他左手抽筋、右手受伤的情况下,他想起了比赛,很符合老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所以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是合情合理的。这就使的故事做到了连贯和统一,而且也加大了容量。
7.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已经费下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
赏析: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8.“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赏析: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一句充分表现出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捍卫了人的灵魂和尊严”──无疑这正是海明威的价值观──被捕杀的大马林鱼的生命是老人的牺牲品,大鱼和老人又一起成为鲨鱼的牺牲品,而鲨鱼最终会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这是海明威式的固执的悲观主义情结的反映。如果生命意味着一场牺牲,人类只能无能为力。但是海明威又是极敏感与自尊的,他执意要让老人的行动具有意义,老人的努力虽然成了自然界的牺牲品,但老人的精神胜利了,他的精神力量超越了以往的海上生活,超越物质的结局。在这一层面上老人已然实现灵魂的和谐,不再心怀懊丧。
1.
2.
3.
4.
5.
6.
7.
8.
9.
10.
海明威《老人与海》解析: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人物特点解析
引言
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在其著名作品《老人与海》中塑造了圣地亚哥和马诺林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其中,在对圣地亚哥这个“硬汉”形象的塑造上极具创造性,突破了他以往的小说中那些身强体壮的“硬汉”形象,深入挖掘,生动鲜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故事背景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要人物圣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孩子。故事的开始,马诺林跟着圣地亚哥一道出海打渔,但苦苦的等待了四十天却仍是一无所获,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于是,孩子的父母认为马诺林跟着圣地亚哥只会一直倒霉,不会交到好运的,便把马诺林安排到了另一条船上。于是,老渔人继续孤军奋战着,但到了第八十四天依然没有钓到一条鱼。此时的圣地亚哥已经奄奄一息,就快要被饿死了,但他却不肯认输,执着的继续等待与奋斗着。在第85天,老人终于钓到了一条非常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从没听说过的。这条鱼比他的船还要长两英尺。鱼的劲非常大,拖着老人的小船整整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从未经受过的艰难考验,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圣地亚哥终于将大鱼杀死,并把它拴在了船边,开始往回赶。但是,大鱼受伤造成的血腥味引来了许多小鲨鱼,这些小鲨鱼前来抢夺圣地亚哥的战利品。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圣地亚哥拼尽全力将它们一一杀死,到最后,他连武器都没有了,手中只剩下一支已经被折断了的舵柄。但是,大鱼仍然被鲨鱼们吃光了,只剩下一副鱼骨头。最终,筋疲力尽的圣地亚哥拖着这副鱼骨头回到了家中。他躺在床上,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他进入了梦乡,并在梦中寻找那昔日的美好时光。
二、硬汉圣地亚哥
1 外在特点。小说一开始,海明威就描写了圣地亚哥的生活环境,并对其外貌特征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于是,一个憔悴,瘦削,脸上满是褐斑的老圣地亚哥跃进了读者的眼帘。海明威写道,圣地亚哥身上的一切都老得像古老蚀地,而且他孤独到几乎有任何朋友,只有小男孩马诺林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忘年之交。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老圣地亚哥的品质特点也慢慢清晰的展现出来。
(1)勇敢。圣地亚哥是勇敢的,海上风云变化,环境极其恶劣,还经常会遭到各种凶狠鸟类的随时攻击,甚至还有鲨鱼的威胁。但圣地亚哥却毫不灰心,在海上搏斗了整整两天两夜。当圣地亚哥经过80多天的坚持与等待,终于捕获到了一条大马林鱼的时候,却难逃许多小鲨鱼来抢夺他的战利品的厄运。此时的圣地亚哥没有伙伴,也没有武器,但他却毫不畏惧,利用舵柄做武器勇敢的和鲨鱼们战斗着。
(2)智慧。圣地亚哥是为充满智慧的老人,能准确的根据水流方向判断鱼群的位置;并能够根据云的动向知悉是否有飓风;他还懂得用盐水治愈身体上的痉挛和各种伤口。海明威十分看重人物的智慧,于是着重刻画了圣地亚哥高超的捕鱼技技术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
(3)自信。圣地亚哥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信。从小说开头到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我们都可以深切的体会到老圣地亚哥一直在努力的用智慧和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从多日等待不见收获的坚持,到与鲨鱼斗争的经历,圣地亚哥始终以充满信念的形象屹立在大家面前。到了小说的结尾部分,圣地亚哥更是总结出“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的'话语,充分表明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4)弱点。圣地亚哥是勇敢的,充满智慧的,更是斗志昂扬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些人性的弱点,那就是没有主见以及冷漠。例如,在读到海明威对圣地亚哥与鲨鱼以及大马林鱼的对话描写时,我们不难发现,圣地亚哥曾经好几次提到小男孩马诺林,说明他的内心也是空虚和犹豫疑惑的,也十分渴望有人能给自己信心和鼓励。所以,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不是完美无缺的硬汉,他也有自己的弱点。但是,正是因为优点和弱点共存,才使得圣地亚哥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更有血有肉,于是,更能被大家所接受,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内心世界。其实,仔细将圣地亚哥这个人物的形象与作者海明威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二者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海明威的生活阅历很广,晚年长期生活在古巴海滨,他非常热爱捕鱼及那里的渔民。年轻时争强好胜,进取心极强,但中年的海明威创造力和精力却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此时的海明威十分苦闷和烦躁,但却没有失去希望和自信。于是,他创造出了老人圣地亚哥这个形象,充分折射出海明威最为欣赏的各种人格和品质。于是,海明威不仅对圣地亚哥的外在特点进行了描写,还利用大量的篇幅刻画了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对友谊和各种美好事物的向往。文中,圣地亚哥唯一的朋友就是小男孩马诺林,两个人的年龄、精力上的差距虽然很大,但却相处十分融洽,相亲相爱,相互照顾。圣地亚哥在捕鱼的过程中几次叫到小男孩马诺林的名字,足以证明圣地亚哥对马诺林的信任和依赖渴望他给自己信心和力量。在圣地亚哥的心目中,大海就是自己的家,他深爱着大海,并把它当做善良温柔的女性,而圣地亚哥在与朋友聊天时也常常喃喃自语,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圣地亚哥的内心其实是丰富而又复杂的,绝对不像他的外表那样冷漠无情。而圣地亚哥对自己捕获到的大马林鱼的情感也一直处于变化中,刚开始,因为等待了许久才捕获到一条大鱼,圣地亚哥非常的兴奋和激动,因为他感觉自己的倒霉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况且这条大马林鱼可以帮他赚到很多钱;但是,慢慢的,圣地亚哥开始欣赏大鱼的智慧和毅力,甚至把它当作是一个伟大的敌人;而到了最后,圣地亚哥完全被这条大鱼感动了,他深深的为马林鱼的死而感到难过。如此一波三折的细腻的情感变化,也反映出圣地亚哥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青春与力量的象征马诺林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小孩子马诺林。从马诺林五岁起,他就经常陪着圣地亚哥一起出海打鱼。在他陪伴圣地亚哥的整整40天里,圣地亚哥没有打到一条鱼,于是,马诺林的父母命令他离开圣地亚哥的船,并把马诺林安排到了另一条船上。小说中,海明威通过马诺林的目光展现了圣地亚哥的孤独、无助以及顽强不屈。当圣地亚哥拖着大鱼的骨头回到岸上的时候,马诺林看到死鱼的残骸,对地亚哥的惊人胆量十分吃惊和佩服。通过马诺林的心理和感受,巧妙的展现出圣地亚哥的顽强和勇敢。而小说的结尾处,又描写了圣地亚哥和马诺林计划着制作全新的鱼叉继续一起出海捕鱼的情节,不仅表明了圣地亚哥的继续斗争的顽强勇气,而且也充分表明了马诺林已经继承了圣地亚哥身上的顽强的精神。在海明威的笔下,小男孩马诺林就是年轻时的圣地亚哥的再现,并延续了圣地亚哥“乐观的未来”
1青春投影。当圣地亚哥一连84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一无所获的时候,周围的所有人都取笑他,认为他倒霉,背运。但小男孩马诺林却不像其他人那样对圣地亚哥冷嘲热讽,而是一如既往的信任他,崇拜他。他仍然像以前那样认为圣地亚哥是一个“神钓”,“与众不同”,是生命英雄,并无视父亲的权威及渔民们对运气的迷信,“去他妈的什么运气,我要运气跟我走”,“家里人说起来,我才不管呢”。在马诺林眼中,圣地亚哥是英勇的。当圣地亚哥获得的成功转眼化为乌有的时候,马诺林却依然抱着乐观而执著的态度,一次次向圣地亚哥表明自己不在乎这些打击或者挫折,依然像从前那样信任圣地亚哥,并表示还要和圣地亚哥“一起打鱼”,而且“我还有很多要学的”。当圣地亚哥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时候,马诺林没有失去信心和勇气,而是像圣地亚哥一样自信、乐观和执著。小男孩马诺林的存在消解了圣地亚哥身上的悲凉成分,使他感到了人行的美好和温暖。圣地亚哥已经是风烛残年的来人,孤独悲观,伤痕累累。但马诺林却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孩子,并茁壮的健康的,于是,海明威就通过小男孩马诺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小男孩马诺林的形象是有其象征意蕴的,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海明威自己的青春投影,理想的映射。
2精神支柱,青春再现。老渔夫圣地亚哥在与命运搏斗中,几次提到“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而每当他想其孩子马诺林时,就会想到马诺林为他做的一切,于是,圣地亚哥便会自然而然的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无限怀念年轻时的自己。而小男孩马诺林与圣地亚哥之间的融洽相处、相亲相爱和无限同情也温暖了圣地亚哥冷漠的心灵,马诺林对圣地亚哥的崇拜也给了圣地亚哥极大鼓舞,极大的恢复了他的信心和斗志,从而鼓起勇气与鲨鱼斗争到底。所以说,马诺林是圣地亚哥的力量来源和精神支柱,也是他英雄主义的再现。
总结:
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形象带给我们更多的自信、勇敢、强悍。他总是充满信心,满怀希望,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的重量,更重要的是我们给生命加重的过程,我们只要以永不放弃的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就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他是智者,也是勇者。三天三夜的搏斗,是勇气与力量的挑战,老渔夫在精神上战胜了所有的困难。圣地亚哥的形象让我们明白,人要有坚强的信心,有顽强的意志,有精湛的本领,要不怕困难和挫折,学会坚强,敢于挑战,“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老人与海》解析: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句子的解析
1、老人的第一个版本的鱼线,然后大喊一声,所有的力量,收拢钓丝,但鱼和不肯轻易让步,不仅没有拿出一英寸,但慢慢游了、老人回到他的脊背上增加对抗马林鱼队拉鱼线,但很少,他看着船向西北方飘去、老人想鱼这样用力过猛很快就会死,但四个小时后,鱼还拖着船到广袤无垠的大海和游泳的老人也像往常一样没有松弛的渔线拉回到他的脊椎、对付他们、这时,老人回头一看,土地从他的视线中消失、太阳西坠,繁星满天、老人的明星:鱼整夜不改变方向的观察作出判断的基础上,晚上冷,老男人的汗水干燥后,他觉得浑身冰冷、鱼线一麻袋垫在肩膀上,以减少摩擦,然后俯下身去反弓,他感觉舒服多了、为了能够坚持下去,他继续开展对话和鱼,鸟,海,经常回忆往事,并认为曼诺林,他对自己说出来:"如果孩子是那么漂亮,在这里,让他帮我再看看这一切。"
解析:
这一段写得淋漓尽致,老人和大鱼对峙场面的人都觉得老人的沧桑,复杂的、 "一切照旧","不懈怠"二字写老人的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老渔夫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得到满足的现状,应该是积极的,做什么是持久性的,困难的挑战,并不得手下败将、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2、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解析:
"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书中虽然没有写出老件轻时的快乐生活,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得出,这在描绘老人屋内陈设时已作暗示。
3、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减退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解析:
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写,看似无景,实则有景,老人多么想看到这一切啊,他太孤独了,可他什么也没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4、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
解析:
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5、一个鱼食送下四十英寸的深处,第二个鱼食送下七十五英寸的深处,第三个和第四个鱼使分别送到了大海下面一百英寸和一百二十五英寸的地方去了。
解析:
《老人与海》产生的视觉形象,画面感很强,这与作者应用部分电影化手法是分不开的。作品一开始就使用了特写镜头,对帆和老人的面部做了展示。近景在老人下鱼食的细节上体现最为充分:一个一个放钓丝的动作那么仔细、真切。
6、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
解析:
剪接手法在这里也得以恰当的运用,表现在老人非常疲倦时,为了使自己增加信心,回想起年轻时与一个力气最大的黑人码头脚夫在一家酒馆里比赛掰手腕胜利的情景。这种剪接自然妥贴,他有存在的前提:这就是他左手抽筋、右手受伤的情况下,他想起了比赛,很符合老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所以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是合情合理的。这就使的故事做到了连贯和统一,而且也加大了容量。
7、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已经费下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
解析:
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8、"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解析: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一句充分表现出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捍卫了人的灵魂和尊严"──无疑这正是海明威的价值观──被捕杀的大马林鱼的生命是老人的牺牲品,大鱼和老人又一起成为鲨鱼的牺牲品,而鲨鱼最终会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这是海明威式的固执的悲观主义情结的反映。如果生命意味着一场牺牲,人类只能无能为力。但是海明威又是极敏感与自尊的,他执意要让老人的行动具有意义,老人的努力虽然成了自然界的牺牲品,但老人的精神胜利了,他的精神力量超越了以往的海上生活,超越物质的结局。在这一层面上老人已然实现灵魂的和谐,不再心怀懊丧。
9、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解析:
吸引人的悬念。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一开始就设了两个悬念:老人一连84天一条鱼也没捉到,他准备第85天继续捕鱼,他很背运(孩子的父母这样看他),那么,他能否捕倒一条大鱼?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气可能不支的情况下,认为自己有信心有诀窍,认为像他这样一个"古怪"的老头子会做好一切的,那么,他有什么样的信心和诀窍?他的"古怪"又表现在哪里呢?这是读者迫切想要知道的,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牵着你去寻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后读完作品才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