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节选)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金色的鱼钩阅读题
1.“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句话中的“意思”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能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画出与加粗
4.当看到老班长嘴边露出一丝笑意时,“我”的心里为什么沉重极了?当时,“我”的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展开想象,把“我”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色的鱼钩阅读答案
1.①让“我”不要感情用事,应顾全大局;②如果“我”不吃,老班长吃鱼骨的秘密就会暴露,让“我”赶紧吃,给两位小同志做榜样。
2.战士们喝下鱼汤,老班长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我”知道鱼来之不易且老班长将鱼让给三个病号,自己只是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我”不忍心喝下鱼汤,却又迫不得已,所以很沉重。
(意思对即可)
金色的鱼钩中心思想
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简单,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缅怀。 1 要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2、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3、让学生学会如何从侧面描写。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
⑴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三、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3、讨论。
4、定向。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以感情朗读为重)
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四、课堂作业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认识7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感动的部分。
4、能说出自己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地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一句话的理解。
5、能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6、能感受到革命前辈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产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学习重点: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搜集长征的有关资料,通过初步阅读了解资料的内容,进行剪辑整理,弄清与课文学习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搜集资料
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研读阅读提示
认真研读阅读提示,之后,说说阅读提示提了几方面的学习要求,弄清在阅读中要做什么,怎样做好。
三、自读理解内容
1、回顾读书方法。如读一读、想一想、查一查、画一画、标一标、注一注、议一议等。
2、学生按阅读提示,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3、教师有针对地进行学法指导。
四、交流读书收获
1、在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
2、学生畅谈收获。
3、把对老班长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进行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把本课阅读学习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摘录到读书笔记上,把《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字词。
2、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训练朗读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品读语句、理解主旨。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2、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合作交流:
(一)前提测评:
1、听写字词:(之后互评)
2、正音、
(二)简述
1、师背景介绍:
2、长征路线图展示:
(三)快速读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三、品读体验:
1、划分段落。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文章可以分成四部分。你划分从哪到哪?
2、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外貌描写:(第2、8、21、22、23、28段)
含义: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B、动作和语言描写:(找几处不唯一,自由说)
C、第5个展示“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画出来。
3、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4、本文是刻画老班长,为什么写“我“呢?(讨论)(反面衬托)
5、分析老班长的性格特征。(板书)舍己为人?忠于党和人民……
6、找一学生有感情朗读。
(2)师设疑,生分组讨论回答。
7、选读你喜欢的语句。
8、讨论,提高思想认识。
A、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四、巩固延伸:
1、你能列举老班长式的人物吗?
2、你认为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写篇读后感。
五、板书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舍己为人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在学生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胆寒未完全找到感觉是,教师应当贩毒令人感动的自然段。饭读诗,教师要投入感情,一波动学生的心悬,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请四名同学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
2、说一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环境。先由一同学说,然后大家补充或纠正。
3、说一说哪些地方你最受感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默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文中外貌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讨论
(1)指导员对老班长说,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上级”“保姆”“勤务员”各是什么意思?老班长一路上是怎样做好“上级”“保姆”“勤务员”的工作的。
(2)在第二段中有很多描写人物动作的、语言的语句,还有一些是对事情过程的交代。这些内容都是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说说哪些内容符合以上的意思。
3、指导老班长和“我的对话的朗读”。要通过对话的朗读,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以上的学习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第三段。
四、小结
1、老班长为什么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为了鱼太少了吗?
2、通过老班长带领我们过草地的一系列言行,说说老班长具有那些优秀的品质?
五、指名读第四段。
思考讨论
在这长满红色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体会和感想写下来。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记叙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中的一次辉煌的壮举。长征途中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中的老班长,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些前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成为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
3、简介时代背景: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感人的故事。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自读
⑴默读课文:
①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⑵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⑶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三、简要复述课文
1、感情朗读课文。
2、假如你是“革命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⑴复述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②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注意用口语讲述。
⑵可以怎样开头?
3、小组内练习复述。
4、组内推荐的同学在全班复述,大家进行评价。
5、观看情景剧,看看专业演员是如何讲故事的,学习别人的长处。
四、布置作业
给家人或朋友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教学内容
15*金色的鱼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文简说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略读课文,简要地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教学及课文片断的课件,生字、生词的卡片;
2.相关录音带、挂图以及红军过草地的vcd片断。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自读文本,理清脉络
三、多向交流,理解体会
四、重点分析,领悟主旨
五、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时间分配 教师行为 技能要素 学习行为 媒体 板书 6分钟 7分钟 18分钟 7分钟 2分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切入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2.揭示课题 板书:金色的鱼钩。齐读课题。
3.简介背景 教师边播放《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vcd片断,边讲述故事发生的背景。 然后出示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去。”(让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并试着回答在草地上,他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师:课文所讲述的是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
【设计理念】
本环节通过播放《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视频并简介历史背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在过草地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填补课文空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学习作好情感铺垫。
二、自读文本,理清脉络
根据“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达到自读自悟,教师巡回辅导,组织学生做好三读: 一读略知大意。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读准课文。 三读体会情感。把感受最深或者有疑惑的地方画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准备交流阅读感受。
【设计理念】
本环节重在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悟文,通过三读的要求,加强学生自读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多向交流,理解体会
1.分组讨论
(1)讨论交流生字词意思的理解、识字的方法、难字的注意事项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互帮互学;
(2)讨论交流“阅读提示”中的难点问题——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是如何理解的。
2.全班交流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颧、鬓、稞、搪、熬、唉、敛、疙、瘩、奄、噎、锈)。
(2)让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3)师:文中最受感动的是哪些句子?请富有感情地把它读出来,并说说自己最受感动的原因。(教师在此环节要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如范读、用录音、让其他同学朗读示范等。在范读时,教师要声情并茂,给人以含泪叙述之感,以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设计理念】
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来组织集体交流,检查自读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并进行重难点引导,这样充分地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四、研读语句,领悟主旨
1.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分析部分词句,引导他们从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例如在分析“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一句时,重点突出老班长的几个动词,“捧”、“嚼”、“皱”、“硬咽”等词。指导学生找出并从这些词中能看出老班长的什么品质。并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情形或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形把他扮演出来。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一句话的理解。
【设计理念】
本环节通过重点字词的研读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教会学生从字词的分析中学会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让之进一步感受文本感人的场面,领悟人物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读透课文的目的。
五、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师总结:虽然,老班长走了,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金色的鱼钩,留下了那宝贵的精神财富。同学们,希望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之后,能时常怀着一份感恩的心,要知道,今天我们美好的生活是无数战士们用血泪铸造而成的。虽然,这一课我们结束了,但请同学们都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别人听。
出示作业 叙述性语言 知识导入 情境导入 引起注意 激发兴趣、学习动机 组织指引 建立联系 明确目的 进入课题 知识性提问 问题中心式讲授 明确目标 选择方法 解决问题 问题中心式讲授 明确目标 选择方法 解决问题 提出要点 核查理解 理解性提问 倾听、指向 演示性语言 行为动作式讲授 事实性知识讲授 提出问题 叙述事实 提出要点 核查理解 理解性提问 设计、倾听、指向 问题中心式讲授 叙述性语言 评价性语言 开放型结束 提示要点 拓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课题 观看视频 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回答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做笔记和思考 分组自由讨论、畅所欲言 认读生字 概况内容 有感情朗读最受感动的句子,并说出其感动的原因、 学习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学习重点语句,思考、分析、回答 想象故事情景 自由发言 体会战士们的崇高品质 复述故事
板书 课题 播放《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视频 出示本课的 “阅读提示” 内容 出示生字卡 出示录音
板书 出示重点句子
板书 出示句子 出示 作业 要求
布置作业
1.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朗读或背诵;
2.课后收集并交流有关红军过草地的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