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生命中的一次感动——《泰坦尼克号》
十分喜欢《我心永恒》,所以又回顾了一遍五年前看过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最后几幕的时候哭了,被主角对生存的渴望和执着的爱感动。年轻的杰克·道森和露丝·戴维·凯特在从英国到美国的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上相识,并准备抵达美国后私奔。不幸,客轮在途中撞上冰山沉没了。提起这部影片,一想到的除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感人至深的爱、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露丝的眼神。那在生死边缘,却毫不绝望的眼神。人在死亡面前如此渺小。于是,极度的恐慌,和因此而产生的种种丑恶的行为便全都表现得一览无遗:为了存活,有人在海面将别人的头往水里溺,自己靠此浮在海上;为了登上妇女、儿童优先的救生船,一个男人用钱买通船员;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可以乘坐70多人的救生船只承载了十几人,而船上的人因担心自己的性命,竟不愿去救客轮上众多患难的人,包括亲人在内。这些现象多么可恶而现实。然而,人性中的美好总是多于丑恶:大多数的男人们遵守着制度,将妻子、儿女送上希望之船后,自己留在泰坦尼克号上;沉着冷静的船员们作好殉职的准备,安排着乘客有序登上救生船;当船身倾斜,人们纷纷向后滑去时,有人紧抱着柱子,另一只手去拉别人的手;当影片的两位主角被席卷而来的海水追逐,却看见一个无人照看的孩子不知所措地大哭时,毅然抱起那个孩子,带他一起逃亡……这些,就是面对生死抉择时,崇高的精神与高尚的做法。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无不表现着对待死亡的从容与镇静:三等舱中年轻的母亲知道生存的希望渺茫得如同幻影,便讲着美丽的童话使孩子安然入睡;年老的夫妇流着泪轻轻相拥,安详地躺在床上等待死神降临;船上的演奏者们拉着一曲曲哀伤的乐曲,在生命的尾声最后一次合作;年迈的船长走进船长室,选择将生命的最后一刻交给这融入了他人生最大热情与辉煌的地方;女主角露丝不愿与杰克分离,在救生船往下放时,勇敢地跳上泰坦尼克号的窗口。对她来说,生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对生命的留恋。露丝曾有这么一段内心独白,大致如下:“我的生活永远被乏味的事所占据。无休止的聚餐、舞会、赛马、划艇,交往的就这几个人。没有人真正地关心我。我感到自己就像站在一座高高的悬崖边,无法回头。”露丝的父亲死后,露丝所拥有的家产不多了。母亲为使女儿嫁给富豪的儿子,逼她继续在相互奉承、崇拜金钱的乌烟瘴气的上流社交圈中过着淑女的生活。她就像坐在秋千上,高高地荡起,心却忽然空掉,很空很空。于是她选择了跳海,但被杰克解救了,杰克还解救了她的心。他在头等舱的晚宴上勇敢地谈论着自己的观点“享受每一天”。并带着露丝在无拘无束、真诚、热情的三等舱聚会上尽情地玩耍。他使露丝感受到了充实、快乐的平民生活,告诉了她生命的意义所在。杰克是个顽强、乐观的人,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露丝。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露丝和杰克找到了一张竹筏。经过一场惊险、辛苦的逃亡,他们在海上被疲惫和寒冷折磨得精疲力竭。活下去的决心让他们不停地说话,只有不停地说话,才有生存的可能。满天星斗在夜空中闪闪烁烁,这本应是个浪漫的夜晚,却发生了历史上最惨重的一次沉船事件。除705人获救外,1515人患难。北大西洋的海面上漂浮着一群群穿着救生衣的尸体。只有一艘救生船回来救人。船员的探照灯灯光在海面上来回地寻找活着的人。冻得瑟瑟发抖的露丝看到了希望之光,她满心喜悦地想唤醒杰克。可是她的呼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杰克在沉睡中已无力醒来。露丝的热泪滑过冰凉的脸。救生船此时正往远方驶去。露丝眼中含着痛苦的神色将杰克的尸体放入海洋,哆嗦着爬下竹筏——她要履行她的诺言,她曾答应过杰克一定要活下去。“Comeback,comeback,comeback……”露丝孱弱的呼唤伴随着坚定的眼神,那眼神透着无比的决心,蕴涵着对生命无限的渴求,她在绝望的边缘拼命挣扎,顽强地与死神搏斗。她必须登上救生船,否则她会被茫无涯际的黑暗与死的沉寂所吞噬,她的灵魂会在北大西洋刺骨的寒水中融化。她不要在刚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之后就失去了它,她不要违背她亲口答应的诺言。她颤抖着游向一个已死的船员,取过他挂着的口哨,用所有的力气吹响了它,吹响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吹响了她对世间万物的留恋,吹响了她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念。上帝听见了她虔诚的
第二篇
初中
清晨,我从睡梦中醒来。天亮了。我就再也睡不着了,于是走向了阳台。
天气很好,丝丝的微风吹过脸颊,很舒服;我抬头看着天空,蓝蓝的,很美,很美。今天是双休日,车来人往显得很少,喧闹的城市在这样的清晨,显得格外宁静。人生最惬意的时候,我想定在此时。新鲜的空气,凉丝丝的,荡涤着你沉睡了一夜的大脑。吸一口气,舒展舒展胳膊,守侯着太阳,等待与她亲切地打声招呼,告诉自己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心中突然洋溢着一阵感动:生命原来就这样开始每天的历程——平凡而又真实。
其实,我总是喜欢翘首阳台。不止是清新的早晨。
晴朗的夜晚,我喜欢在久读后走上阳台。扑面而来的带着丝丝潮湿的空气向我袭来,我会立即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美丽意境中走出来。轻轻地靠向阳台的护栏,冰冷冰冷的。仰望天空,或见月亮,总有“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的深沉感慨;或见灿烂的星辰,总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无限遐想。那轻轻的风,划过脸颊,痒痒的,拂去了我一日的疲倦。人们都睡了,只有远处的酒家还闪烁着灯光。我也该睡了,在星辉斑斓的美丽的夜晚做一个彩虹般的梦。生命的每一天就这样划上了一个美丽的句号——平凡而真实。带着这个思索,我睡着了。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痛苦或幸福不过是明年的泥土。在这样一个怡人的秋天,你一定也拥有像我一样感动——生命就是这样平凡而真实。
第三篇
在我演讲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前段时间,我们学校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活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没错,那就是感动X中人物评选。因此,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感动生命。 说实话,一开始我只简单地将它当作一个形式,认为只是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去关注自己的从前。但是,当一位位同学站在讲台上真情流露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伴随着决堤的泪,我与大家一起分享曾经的点点滴滴,就好象一起翻阅了自己成长的页码,而那用泪水和感动交汇的篇章,在那瞬间凝滞成最为隽永的一页。可以说,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活动会带给我们如此真实而平凡的感动。同学们在
第四篇
我为生命而感动
生命是卑微的,有时也是强大的,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题记
墙角的一束野花,石头下顽强的幼苗,树上知知不休的知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虽然不引人注目,但也时刻展现着博大的生命精神,令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感动------
野花,为生命散香。
花是最常见的,田野里,马路旁,花坛中,甚至墙角!我们都听过墙头草的故事,它们战胜一切困难,在缺水的情况下奋勇生长。但,你们听过墙头花吗?在我们眼里,花是柔嫩的,弱小的。但是,你们看到过它坚强的一面吗?它们虽然依赖水,但也能为生命而撞破墙,咬碎石,坚忍不拔地生长出来,开出艳丽的花朵,为生命献出一片芬芳,无不为之感动。
幼苗,为生命喝彩。
石头是坚硬无比的,所以人们用它来建造楼房,阻挡风吹雨打。但是,有一种力量它始终不能战胜——这就是对生命的渴望。人们呵护婴儿,生怕事物伤害了他们,但是,同样是婴儿,你见过独立冲破岩石茁壮成长的幼苗吗?同样的年龄,它们能战胜困难,更何况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刚强的战士怀着对生命的渴望顽强不屈,展现自我力量,将强大的敌人打败,享受成功的喜悦!为生命喝彩,赞扬生命是平等的,没有强弱之分,更让我感动。
蝉鸣,为生命歌唱。
一到夏天,人们就能听到“知了-知了”的叫声,那时蝉鸣——蝉在为生命歌唱。十七年埋在土中,幼蝉为生命酝酿;克服险阻,蝉脱离泥土而拥抱生命,歌唱生命;秋风一吹,蝉生命终结,为生命唱完了最后一曲。短暂的生命,蝉在唯一的夏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它是生命。生命为属于自己的时间而歌唱,哪怕只是一分,一秒!生命可贵,他们用歌声为它献礼!我无法忍受,热泪盈眶,尽情感悟生命色彩!
我为生命而感动,哪怕它只是一只蚊子,一只蚂蚁。因为你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你们渺小但感人,为生命展现个人风采!
对我们而言,生命是漫长的。小生命都能为生命实现价值,我们为什么不能呢?让我们共同拥抱那属于我们的一百年,好好为生命加油!鼓励!喝彩!
——后记
01
弗洛伊德曾说:“你想长生, 就得准备去死。”死亡向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一个人彻底的离开尘世,象征着个体自身的所有意义在死亡的一刻全都湮灭,不得不让人去慎重对待。生与死,向来是人生永恒的追问和迷思。日本自古受到禅宗影响,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毁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 刹那不住。“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于是,向生而死、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日本文化的支点。
《入殓师》以主人公小林大悟的失业开始。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卖掉大提琴,带着妻子辗转回乡。“帮助他人踏上安稳之旅”——神秘的招聘信息是其人生的转折。电影一开始的死亡是梦想的死亡、人面对死亡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畏惧。畏惧一切的湮灭、畏惧不可得、畏惧美好的逝去、畏惧死亡本身的不可知。小林刚开始回到家乡的心态是消极的,是梦想破灭后下意识的逃避。误打误撞成为入殓师后,从一开始的厌恶、恐慌到后来慢慢接受再到真正在工作中认识到死亡的意义,小林真正能和自己的人生和解,完成了生命的超越。
日本是一个追求仪式感的国家。从花道到茶道、剑道、香道,按部就班的仪式感给生命过程镀上几分珍惜和郑重的意味。生来如是,死亡亦如是。入殓师作为人生最后一道仪式的参与者,本身就是为仪式感而存在。一张张严肃而专注的脸孔,一袭侍者的黑白装束,一双温柔而夹带力道的手,在冰冷僵硬中演绎化朽为神,在无知无觉中上演一丝不苟。肮脏与神圣、诙谐与凛然、天籁与死亡在这种独有的礼节中融合,体现出死亡背后生命的尊严。入殓师的一举一动,不仅仅体现出对逝者及其家人的尊重,更表达了对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是为女装癖者着女装,还是为母亲擦上最后一抹口红,无关宗教,无关信仰,入殓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人都可以体体面面、庄严郑重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论生前贫富与否、成败如何、为善还是作恶,在面对死亡时,都能体面地和世界进行最后的告别,大概是对生命最大的的尊重了。
“死可能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们常常避讳谈及死亡,但每个人都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天,无法拒绝也无从逃避。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切归于幻灭和空寂,永堕可怕的虚空的深渊。死不过是漫漫长路的一站,经过那道门,通往下一段旅程。能够这样看待死亡,我们就获得了一种超越的力量。 电影《入殓师》的片名还有一个译法,叫 “为逝者送行的人”。入殓师帮助生者与死者完 成一场难舍的告别后,二者都将带着彼此的记忆,启各自新的旅程。入殓师不仅仅送死者去远方旅行,也为生者带来对生命的珍惜、眷恋和尊重。
在电影高潮部分,小林去收敛了自己父亲的遗体。在父亲逝去后,过去不曾说出口的爱随着父亲手中石头的发现获得圆满,小林彻底原谅了自己的父亲,拥抱了童年的遗憾,死亡实现个人情感的释怀与解脱,重塑了人与人情感的联结。在入殓仪式中,女儿为死去的妈妈涂上她最爱的颜色、妻子在死去的丈夫脸上留下最后一吻、小林的妻子在目睹了小林为一直对他们友好的澡堂老板入殓后彻底理解了他,死亡在此刻不光是冰冷的消失,反而因为人世间的牵挂和爱展现其无限的温情。这种温情并没有淡化死亡本身的严肃性,相反它让死亡在爱的层次上获得了生命的理解,让生命更为强韧,取回了应得的尊严。
生命是循环往复的历程。河里一生都在逆流而上的鲑鱼,追求死亡的同时也是为了追求生机,它们的死亡意味着回归后生命的延续。人也是一样,如果把死亡看作是一段历程通往另一段历程的连接,不停有人死去,也不停有人出生,人的生命在生与死的过程中生生不息。小林的父亲去世了,随之小林的妻子怀孕。电影中怀孕接替着死亡完成了生命的延续。死去的人们得以安息,活着的人们创造新的生活,生生不息,永远不会断绝。生命的力量、生命的伟大、生命的美丽就在这延续中得以彰显。
02
几乎所有刚出生的宝宝都享受着父母给予最好的条件,穿上舒适纯棉的婴儿服,睡在香甜的摇篮里,母亲温暖的怀抱随时恭候,给予最好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家庭新的成员,更重要的是它是希望,我们对它充满着希冀和遐想,或许它以后是个人物。但是已经离世的人,或许他是厌世的自杀者,或许他是被病魔折磨的重症患者,或许他是被意外戏弄的倒霉蛋,又或许是安详垂暮的老者……来的路径都一样,死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更重要的是,生时的场景无法决定,或富有或贫穷或在充满爱的家庭或在支离破碎的环境,但是死却是死者这一生的缩写,他的财富、他的为人、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似乎都可以在“送别”时窥见一斑,但是入殓者不能说他化腐朽为神奇但却是标准化流程化的给了死者一个体面而庄重的道别。
日本的'这套流程相比国内更加“人性化”和透明,每一个动作都在家人的“监视下” ,要求也就随之提高,男主熟练和标准化的流程看着就很帅气,最后也是打动了自己的妻子。这个是戏里,戏外虽然对每份职业都保持尊重与敬畏,但是要接受另一半这个职业心得多大。
03
这个电影有一个惊悚的名字,在很久一段时间以前,我就在网上偶遇,但是我没有勇气打开来看,从它的名字、海报,我都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直到另外一个偶然,我得知这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会催人落泪的电影。所以,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开始走入赤裸裸的入殓师的世界。入殓师又称葬仪师,是专门为死去的人化妆整仪、纳入棺中的职业,主要出现在日本。在中国的尸体美容类似该职业。
该电影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电影很平凡,语言平凡,手法平凡,视觉平凡,但是不知某种什么神圣的触觉让我还是泪流满面,真正感受到心灵的触痛和震撼。是那首凄美的大提琴演奏曲,是那颗父子之间饱含情感的小石头,还是男主角对待死亡脸上的专注和神圣……
而电影里一开始也不乏有几处十分具有喜剧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电影里出现最多的就是入殓师工作时的场景,不仅让我了解了入殓的一个大概流程,也感受到生死相隔难言的痛苦。对于这样的工作,社会上很多人一听就毛骨悚然,但是看完电影后却让我们重新深思,什么是伟大的职业,这就是吧。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让我们对世界上千千万万位工作在特殊岗位上的人致敬!
04
看完入殓师的第一感觉是非常的暖,充满着一种普通人的正能量,情节也很感人,而且刻画了一类人,入殓师,会使我瞬间非常尊重这个职业,只是这样真诚的入殓师是很少见的。
大提琴作为主人公的梦想,父亲最喜欢的一首曲子贯穿了全程的伴奏,对于氛围的渲染很到位了,并且主人公时而会在半夜奏响回忆的乐章。从我的角度能看到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三个方面
与妻子这一段故事是十分感人的,一方面是这个演员的声线以及容貌,真的很让人动容。另一方面对于妻子细节的刻画是很到位了,那些对丈夫生活与职业中的支持与理解是非常感人的,即便自己忍气吞声,甚至愿意靠自己的平面设计来偿还丈夫借款的大提琴,只是一开始不能接受丈夫收拾尸体的工作,也和后面妻子在与类似打理尸体的工作职员说“我丈夫是入殓师”脸上很自然的骄傲有鲜明的对比。
好在通过一次机会,看到丈夫为亲人打理的时候,瞬间看到了丈夫身上的光芒,(我不知道为什么,谈到这一点时我会突然很感慨,一股热泪也许代表的不止是感动,同时非常羡慕,夫妻为了彼此,愿意将就自己,成全对方,这就是爱吧)从这之后,不止是理解与支持,甚至是以他为荣。
与父亲从小交换的石头是一个亮点,(在谈到这一点时,身体像过了电流一般)远古时期,人们还不会说话和记录文字,便用一颗石头来表达自己对于对方的印象,而这对父子,都把这块石头收藏了半生,对于父亲而言甚至是至死,手里紧紧握着的也是那块石头,而那份力度也正是父亲的愧疚的深度,很想念但是却不敢见儿子。而儿子从6岁开始就恨父亲,甚至不记得父亲的模样,记忆模糊的画面在看到父亲手里的石头落出来的那一刻(真的是泪目了),父亲的脸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了。模糊他视线的其实不是时间的久远,也不是恨,只是孩子以为父亲不再爱了。
而此刻的儿子,对自己更多的是愧疚,不曾知道抛弃了家庭的父亲还依然这么爱着他们,甚至还在不断地责怪,对于当时自己甚至是不想来打理的做法感到耻辱。
这一段刻画的很走心,无论是交换的石头,还是记忆深处的模糊,这些画面都能在不经意间,击中观众最深处的软肋,对于父爱的伟大再怎么描述也不为过。
关于梦想,对于卖掉大提琴那一段的刻画,细腻又真实,也许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感触。它并非是童话世界或者是电视剧中最后梦想一定会实现的主题,而是很现实的表达了,即便你付出了大片的心思,精力,钱财,不代表你一定能实现梦想,大多你还是会向现实屈服。
卖掉大提琴也许代表着失去了当年的梦想,但是拥有这项技能就一定能为生活中增添色彩,只是从主修的职业掉了一个梯度。也许原本我会感慨男主失去梦想的可惜,现实多么的残酷,但是男主在机缘巧合下找到的新的工作,其实富有着更大的意义。
那么很自然的我想谈谈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简而言之,入殓师是为过世的人擦拭身体,穿着和服,化妆精美,是一种高于人性的职业,因为它更像是一种不可打断的仪式,是神圣的,对于过世者的亲人而言,他们就是神仙,让亲人以最美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
这个职业的意义其实仅在于安慰在世的人,因为真正离世的人不会有任何的感受,一方面是让在世的人看到他最美的一面,能够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另一方面亲人会因为做了这些,使得心里少一些愧疚。这就是他最大的意义了,从观众的角度去看,它同样是神圣的。
只是有一点比较可惜,我认为缺少了一些丈夫在失去妻子时的挽留或者是落魄的画面,而本片中重点放在,直接描述了丈夫在这个领域越做越顺,找到一种职业所带来的归属感,虽然我承认职业所带来的归属感确实会为影片加分,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更真实一些的话,前者是必不可少的,剧情通过妻子的怀孕就突然使妻子回到丈夫身边,感觉还是会有些不妥。
总体而言堪称是一部神作,没有大牌演员,就是通过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刻画,音乐的渲染,细节的把握,各方面能够使得这部作品整体效果很突出。
在人生这场处处充满刺激与意外的旅程中,一路的繁花似锦固然让人羡慕,但这天赐的幸运可遇而不可求,面对前方无法预知的迷雾和突如其来的暴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坚强。
在《总有一只蝉,记得夏的香》中,霍尔特的故事显得格外动人。20岁的霍尔特出生在英伦,阳光帅气,因为英俊的外表下有一颗憔悴的心,却被同学冠以“花瓶”的外号。他曾凭借精绝的演技在学校舞台上表演了独幕剧【天鹅】,在剧中他一人分饰三个角色,浑然一体,毫不违和。但在次年,他因饰演了一个男主人公后,丢失原来的风格,不伦不类,变成了一只易碎的“花瓶”。倍受打击,沉沦之后,当又一个机遇到来时他凭借自己的优势,演出的《温暖的尸体》,《巨人捕手杰克》等几部影片皆占全球电视榜首位。尽管如此,他还是毫不动摇的坚持自己独特风格。终于,他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谦虚的心态从一只易碎的花瓶逐渐成为一只不怕摔的美丽花瓶,走上了人生巅峰。
让霍尔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让自己富有韧性与弹性,泪摧不垮,炮轰不趴,一路坚强到底,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坚强,一种熠熠生辉的精神。在艰难困苦的面前,你如果守住了坚强,总有一天就会品尝到苦尽甘来的滋味,收获到柳暗花明的喜悦,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别样风光。《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谓古之君子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有这么安稳繁荣的社会环境和优渥的生活更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梦想,然后坚守自己的初心,在这条追寻梦想的道路上,不怕大风大浪,不惧荆棘丛生,怀揣自己的信念,义无反顾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激情昂扬的挥洒我们的热情!在磨砺中成长,在坚强中长大!
在以后的日子里,像霍尔特一样做一只摔不烂的美丽花瓶吧,即使凄风冷雨,风沙卷盖,只要坚守信念,谦虚向上,定能收获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