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周公戒子中的座右铭精练76条

周公戒子中的座右铭精练76条

时间:2018-04-01 19:07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然后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行:操行②修身:这是个人的品德修养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这是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这是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非学无以广才( )

悲守穷庐( )

又相天子( )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

夫君子之行( )

险躁则不能冶性( )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这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

参考答案:

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扩展 屋子 辅佐

2.在 因为 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 就

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意对即可)

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然后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练基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 )

(2)俭以养德 (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

(6)多不接世 ( )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 (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 (4)懈怠、懒惰 (5)陶冶性情 (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解析】选D。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 )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 )

③年与时驰 ( )

④非志无以成学 ( )

答案:①告诫 ②振奋,振作 ③消失,逝去 ④立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练能力】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1.写出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险躁则不能治性 ( )

(2)子无以鲁国骄士 ( )

答案:(1)陶冶 (2)因为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

答案: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文:

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附【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你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慎重吗?

二、(2013包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 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 (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孙叔敖疾 ( )

(2)王数封我矣 ( )

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 (2)多次(或屡次)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

(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6.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结合文中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思考作答。

答案: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

7.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从孙叔敖不接受封赏和让儿子请寝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附【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

1、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2、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4、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7、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8、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9、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10、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3、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4、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檄梁文)

15、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16、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7、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19、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0、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22、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唐·杜甫·不见)

23、 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4、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5、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

26、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7、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2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29、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唐·李白·送友人)

30、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32、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3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3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36、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38、 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9、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40、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41、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2、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43、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4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45、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47、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8、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

4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0、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