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感悟作文1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激昂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70年前被不断唱响,鼓舞着千万志愿军将士奔赴朝鲜战场。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手稿是我们藏品中最宝贵的文物之一。”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告诉记者,许多人不知道,它的词作者其实是一位志愿军战士。
这首战歌原本是一首出征诗。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在入朝作战的前一晚,趴在煤油灯下连夜赶写出这首诗,之后在战士中广为流传。1950年11月,曲作者周巍峙读过这首诗后,被它的豪迈气概所感动,仅用半小时就完成了谱曲。最初,歌名选用了诗的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后来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中朝边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对比下,志愿军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这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的最后胜利。今天,我们仍然能从一件件文物中读出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一抔从上甘岭带回来的沙土
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厅中,摆放着一件特殊的展品:一抔从上甘岭带回来、混杂着弹壳的沙土。
据张校瑛介绍,上甘岭战役持续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使得在地上随手一抓,都能找到十数枚弹壳和炮弹残片。凯旋的志愿军战士带回战场上的沙土,用来纪念这场可歌可泣的战役。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第15军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提到,危急时刻拉响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9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曾志宙回忆,在上甘岭的阵地争夺中,敌军炮弹倾泻下来,他的耳膜被震破,如今只有右耳能听见一丝声响。“只记得炮弹满天飞,杀敌声不断,持续了几天几夜,地上一片焦土。战士们高喊‘冲啊’,击退了敌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一抔沙土饱含着“钢少气多”的革命志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齐德学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宣示了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压的精神和气魄,中国的国威、军威得以在全世界树立。“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寻求和总结出了制胜之道,那就是从精神上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能被敌人的气势所压倒。”
抗美援朝感悟作文2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
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19 89年4月7日,《中国青年报》头条刊登了文章《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介绍了李凤林和解秀梅的英雄事迹,广大读者由此了解到他们是王成、王芳式的英雄。
1992年,65集团军在赵先有所在的582团驻地怀安营区办公楼前,树立了一尊汉白玉的赵先有雕像,并请巴金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有”。塑像揭幕当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雕像落成大会实况,《河北日报》发表了消息,《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文章《浑身闪闪披彩虹》。
此外,《解放军日报》还刊载了《王成式战斗英雄祖孙三代同在一个特功连》的文章,披露了一段赵先有从未谋面的儿子赵绪文和孙子赵新民都曾在赵先有生前的部队6连当兵的佳话。
比李凤林和赵先有幸运的是,解秀梅在朝鲜战场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活了下来。1952年1月,她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的一员回到国内。
1952年10月,解秀梅受到金日成的接见。不久,朝鲜还为解秀梅颁发了“三级国旗勋章”。
朝鲜停战之后,解秀梅回到国内,她藏起了自己的荣誉,从未对任何人提起,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1996年1月,这位对祖国怀着无限热爱,对工作有火一样热情,对伤员有春天般温暖,对荣誉像水一样平淡的女英雄因病不治逝世。
多年来,关于谁是王成、王芳原型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存在。其实,像李凤林、赵先有、解秀梅等这些英雄人物都不是电影里的王成、王芳,但他们又都是志愿军里的“王成”“王芳”。因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有千千万万个王成和王芳。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抗美援朝感悟作文3
在南京第二十离休干部休养所里,老兵郎东方为我们找出了他保存的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带回来的东西——一枚勋章和一些战场上拍的旧照片。他颤巍巍来回走着,急迫地翻找,努力地辨认,一次次地拒绝我们每个人的搀扶。
在郎东方的记忆里,那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所唱的历史,是格外沉甸甸的——无论战士还是军官,都背着武器和能维持一周的粮食,负重xx斤,蹚水渡过工兵搭建的浮桥进入朝鲜。尽管入朝前已经写好未注明归期的家信,做好了与家人诀别的准备,可他们对此都不以为意,认为那些美国人没什么了不起。但很快,随着第二天友军某团二营遭遇美军B-52轰炸机轰炸伤亡很大的消息传来后,他们很快就收到一道“死命令”:严禁出现烟火、严禁高声喧哗……郎东方和战友们才意识到,他们入朝时带的六零炮、八二炮、重机枪、步枪等简陋装备,对抗的是美军的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美军有上百架飞机来支援,有坦克,我们这些都没有,打得很艰难。”白天不能烧饭,他们只能把烟打散烧开水;夜里看地图时,得用布把手电光遮严实;不能烤火的连绵雨天,只能找猫耳洞躲雨,任凭周身潮湿,泡得白胀的脚和解放鞋粘在一起……
那时他们没有能在战时辨别身份的标识牌,只能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单位等信息写在白布上,缝在衣服内襟,没有入团入党的战士还随身带着申请书。装备差距的悬殊加上环境的艰苦,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国赴死的念头,“没准备再回来,都准备随时牺牲。”
在朝鲜战场,郎东方经历了凶险的第五次战役。其间,无线电失联,通信兵全部牺牲,作为团参谋的他冒着枪林弹雨,跳了5里地的弹坑将信息送达,累到吐血;美1师封锁渡江口,他们两个团冒着大雨蹚水过江,被冲走、淹死不少人,齐胸的江水中他是和五六个战友互相紧紧拉着手才过了北汉江;他曾试图用一周未进食的身体,扛起中弹的战友在敌军机枪扫射中突围,最后却只能含泪为战友留下一颗手榴弹……即使战况这般凶险,郎东方却没有如他预想的那样壮烈牺牲。他活了下来。
他说,归国后,见到老母亲时是无比高兴的,但在归途中看着身边的物是人非,想起那些同往而未能同归的战友,更多的是因为自己还活着而感到愧疚。
当他陆陆续续从部队留守处取回战前寄管的个人物品时,那些没能盼到自己孩子归来的母亲们,只能收到一张儿子在战前统一拍的照片。之后的两三年里,他一躺在床上就想起那些死去的战友。他记得大部分牺牲战友的姓名,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休假期间,他到附近的县城去拜访了一些牺牲战友的亲属,但他没办法给他们带去任何遗物,“好多战士的遗体都残缺不全,只能把好几个人埋到一起……”对于那些牺牲时知道姓名的战友,他能做的,就是告诉其亲属,他们埋在哪个山头,那里插着一个个简单的木牌,上面用小刀刻着战士的名字。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在夜夜梦回时抓住点什么,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放。
郎东方现在还记得一些朝鲜语,“大嫂”叫“阿几姆尼”,“相片”叫“查济”。他轻抚着那些黑白色宝贵的“查济”,上面注有“1951.8.16 入朝分别纪念”“于前线”“为解放朝鲜而奋斗”等字样。他向我们指着一张与战友们的合影,“这个不在了,这个、这个都不在了……”指到最后,活着的只剩他一个人。
他告诉我们,每场战斗他们都会经过一番情感变化——战前怕仗打不好紧张,战时忘了一切只想消灭敌人。战后的总结大会总是折磨人的,一个连队有时只剩下二三十个人,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吃不下饭,“想想这个战友,那个战友,都不在了,难受啊……”
他和我们聊起临死前把入党申请书和党费托付给他的老战友张小山,聊起胆大心细组织他们突围的“郭大炮”郭兆林……他称这些人为“生死战友”,与他们的交情是“生死交情”。
除了那些残酷的回忆,郎东方的那段岁月中不乏一些轻松的小插曲。当年21岁的郎东方还是爱玩的年纪,作战间隙,他会猫在战壕里和战友下象棋、跳石头。但空余时间,除了休息,他们大多还是用来学习。行军时,他们把写着大字的纸贴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边走边念。他说,在战火纷飞中读书,会暂时忘了战争,心里就没那么害怕了。不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他都不怠于学习。直到今天,他的字迹仍然是清晰娟秀的。原来,战场给他留下的印迹,除了身体上的.伤痕和梦境中的战争,还有这些伴随后半生的习惯和素养。
有些历史是需要不厌其烦地被讲述的。如今的90后、00后,很多人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认识是模糊的。尽管很多像郎东方这样的老兵所受的战争创伤并没有完全被抚平,每次讲述时都会牵动内心深处某个深藏的痛点,但他们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要孝顺父母,热爱家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许,在听了他们的战争故事后,我们才能在这些简单朴素的叮咛背后,领会其真挚的良苦用心。
抗美援朝感悟作文4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所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忠诚精神,激励着我们时刻铭记“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骨头要硬,要敢于出击,敢战能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进行伟大斗争,必须锻造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近代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之多、割地赔款数量之巨、遭受帝国主义压迫剥削之深,罄竹难书。历史证明: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不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和平就是奢望。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和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是人民安全的可靠保障。我们要发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书记强军思想的指导下,锤炼我们的人民军队,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提供坚强保障。
抗美援朝感悟作文5
听父亲说过,我的祖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但当时他只是普通一兵,没有立下过什么赫赫战功,战争结束后,就回乡务工,直至病逝。祖父参军走时,父亲刚刚两岁,所以父亲对当时的事情根本没有任何记忆。父亲对于祖父的了解也主要是祖母对他讲的。祖父去世时,父亲只有9岁。而且祖父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所以对于我来说,祖父更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只能凭借父亲那一点点短暂的回忆来想像祖父的样子,想像他的音容笑貌,想像他参军过江战斗的情景。
我很崇拜我的的祖父,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一个没有经过任何文化教育的工人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抛下病妻幼子,义无反顾地参加军队走向战场,这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过很多次,祖父为什么会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也许是因为我的家乡就在吉林省,朝鲜境内的烽火狼烟让祖父感到了邻人正在被欺凌;也许是觉得刚刚得来的新生活来之不易;也许是受了当时人们轰轰烈烈的爱国气氛的感染……,也许原因会有很多。我想祖父出征时一定不会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一定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保护妻儿。
我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经历过很多苦难的人,祖父去逝后,他跟着多病的祖母生活了三年。他12岁时,我的祖母也随祖父而去了。听父亲说,祖母去逝时,拉着父亲的手对他说,以后做什么都行,千万不要当兵。父亲说他当时非常了解祖母的心情,因为他知道祖父参战回来后身上就有了多种疾病,而同样病弱的祖母为支撑这个家又曾经历了多少艰难。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同丈夫一样也去经历生命的考验,这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事情,也是很真实的情感。但父亲最终却违背了祖母临终的嘱托。在祖母去世4年后,也就是在他16岁时,他就参军入伍,到中苏边境驻守边防,一去就是五年。在那个冰雪世界里,他体会到了祖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的心情,也真正懂得了保卫祖国是什么含义。在中苏交恶的日子里,父亲的连队曾作为珍宝岛事件的预备队进行过战斗动员,但由于事件处理很快,那支连队到最后没能走上战场。父亲说这是他的愦憾,因为作为一个在中苏边境戍边的军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没能有机会参加战斗,他总觉得对不起祖父。他是多么想和祖父一样为保卫祖国而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留给父亲的思想烙印,很朴素也很真诚。父亲说,如果不是知道祖父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也许不会当兵。
抗美援朝战争到今年已过去70周年,而我已军中服役_年。_年前,在我填报大学志愿时,我连想都没想,就填报了军校,父亲看着我的志愿,没有说任何话,但我知道他心里是非常高兴的。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子孙从来没有忘记过那段历史,没有忘记过为战争而献身的_万志愿军勇士,没有忘记过曾为了祖国的安危而不顾一切走向战场的先辈们。无论何时何地,一旦祖国的安全受到挑战,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听了老战士的讲述,让我想起了许多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故事。比如大家熟知的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老战士提到的3师9团1大队大队长王海。他驾驶米格—15战机带领年轻的中国空军在朝鲜上空与实力悬殊的美国空军展开了激烈的、惊心动魄的空战。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他本人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立下赫赫战功。至今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南广场,还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比斯歼击机。它正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还有许多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生命。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指导老师:刘婷【例文一】
七十年前,我们将日寇一把扫出国门。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历史,感受祖辈们的热血,使红星一直在胸中闪烁。
记得小时候读课本上的《狼牙山五壮士》似懂非懂,只知道他们完成掩护任务,将敌人引上绝路,纵身跳下十丈高的悬崖,只知道他们是这么的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但儿时那幅英雄义愤填
现在我再次拿起课本,回味他们一言一行中的深深的内涵,浓浓的爱国情怀溢于言表。
他们也曾是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母亲的儿子。但他们心中的民族精神坚久不息地燃烧着,为着群众利益,为着祖国抗日胜利的决心,他们毫不犹豫地走向死亡的崖顶,舍小家顾大家。那最后的昂首挺胸,那最后的口号是中国人民不屈的声音,是中华民族最终会胜利的伏笔!
我久久地被这狼牙山五壮士感动着。是他们将红星传递,是他们使红星闪亮!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是叶挺的《囚歌》。
叶挺作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正军长在1938年粉碎了日军皖南扫荡,战功显著。他的一生也如《囚歌》中所写“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不畏敌人的威胁,正直刚强,宁死不屈。
而叶挺的《囚歌》也是篇课文。每当早读时读起它,全班同学都变得庄重而严肃,铿锵有力的语气读得人人内心澎湃,仿佛可以看到叶挺将军脸上坚定的神情以及对抗日胜利和革命胜利的肯定。
闪闪的红星通过将军的眼神,被坚定地传承下去。一代代人的信念来支撑起抗战的胜利。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七岁潘冬子,年龄尚小但志向远大。“我一定要参加红军赶走鬼子!”是他永恒不变的信念。当亲眼看到母亲被杀害,冬子的怒火使他变得勇敢坚强。他在战争中磨练自己,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优秀的红军战士。
我不难发现,还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如潘冬子一般,胸中的红星亮闪闪,为家为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要小瞧了孩子,他们也曾是抗日中的一分子。
闪闪的红星代代相传,从将军到战士,从大人到孩子。这是全民族团结统一的抗战,这是全民族奋勇斗争的经历。而这最终的胜利是属于人民。
因为八年的抗战,多少英雄勇士挺身,因为八年的抗战,多少人民英雄牺牲。时间会过去,历史将定格。那是一段血与火的交融,那是一段救亡图存的经历。我们是不会忘记,抗日胜利是我们永远的民族骄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身为瑞中学子,站在少年于青年的交叉口,面对着成年所需的责任感,也应有如此胸怀。秉承敢担当,有智慧,能做事的瑞中理念,将祖国命运与自己紧紧相连。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永不过时,闪闪的红星将在我们手中进行交接!
【例文二】
7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时,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长空定格成永恒。70年后,当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时,永垂不朽的抗战精神,又再次令我们忆起那段屈辱的受难史。
70年前的中华民族大敌当前,人们却能够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战胜侵略者。70年后的今天,生活在蜜罐中的我们这一代又能否真正
以史为鉴,毋忘国耻。“起来,不愿当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威武雄壮的国歌奏响时,你都听到了民族的呼喊,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吗?70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高亢的旋律依然激起我们奋斗的豪情;70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虽已完成,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依然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低首冥思,我不知该以什么形式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因为每一次的回忆和查找资料都是一次伤口的.撕扯。我无法控制内心的汹涌,当看到那一幅幅记录着日军兽行的图片时,无尽的悲伤和愤慨向我涌来,如野兽般将我吞噬干净。
我曾经偶然看到过一些惨绝人寰的图片。其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幅是一个革命老汉的头颅被架在一段破烂的木桩上,木桩上蚂蚁成群。那位老汉的脸上仿佛挂着轻蔑的笑容,嘴里还叼着一截烟屁股,那一道道深如沟壑的皱纹如菊花般地在他瘦削的脸上绽放出最伟大的光彩,那一缕英魂永垂不朽……
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着黄河的滔滔水声,流传至今。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言,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是抗战精神生动、有力的诠释和展现。
看!国难当头,英烈辈出。从杨靖宇,赵一曼到齐白石,梅兰芳……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生活名流,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抛头颅,洒热血。当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时,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当被敌人围困于河边时,8位女英雄誓死不屈,挽臂沉江。
壮烈浩气长存,公道自在人心。历史女神高悬天际,如今,她扇动翅间清风,吹散迷雾,还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中华英烈们以公道,令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万古流芳;令他们的名字永远在中国人的心扉上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我以我最深最真的笔触,走过时间的沧桑,空间的辽阔。我想令人们回忆起70多年前那场悲壮激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斗争;我想揭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迸发出的神奇力量。我们纪念这场战争,不是为了仇恨,而是着眼于未来。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意味着背叛。这段历史,本应渗入我们的血脉,合成在我们的DNA中,成为子孙后代与生俱来的记忆。就像一个永远醒着的伤口,以一种永远无法回避的痛楚,时时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华当自强!
70个春夏秋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了,由此而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在华夏儿女心中涌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当前,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大局,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之动力,热忱报国之行动。就让我们飞扬的青春和年轻的生命在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过程中闪耀出夺目的光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