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温州一家人的观后感集锦100句

温州一家人的观后感集锦100句

时间:2020-01-15 09:09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

这些年,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刚开播时,我就接到母亲电话,她要我无论如何抽出一点时间,去观看每天晚上联播的这一家人。母亲的话我倒没有放在心里,老年人就喜欢一些家长里短的肥皂剧,她这个年龄喜欢的,我不一定喜欢。我漫不经心地敷衍着母亲,没想到,老人家是动了真格的,隔天一个电话,就问我“你看了没有”?

不得已,我从电脑上搜索到已经放了十多集的《温州一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瞄了几眼。这一瞄,不得了!简直可以用神魂颠倒来形容我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程度!当我的目光随着荧屏,驻足在破落清贫的温州某个农家,油然产生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的生活情景吗?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我,对曾经的清贫记忆尤深。周万顺的家庭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在改革开放之初,周万顺敏锐地捕捉到了拜托贫困的商机,他孤注一掷,自作主张卖了老宅,全家出去拼一个新天地。周万顺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举家外出前,周万顺把唯一的女儿周阿雨送到国外,他的内心深处,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传统中国男人,儿子是他的一切,必需留在身边,按自己的方式培养成才,女儿则放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能赚钱则最好,如果不能赚钱回家,就算白养她一场,也不怎么可惜。

这家人接下来的日子,简直就是在无助和茫然中随波逐流。周万顺为了生存,任何累活、苦活都能忍受,捡垃圾、卖皮鞋,什么赚钱他就做什么。可是,儿子周麦狗却十分叛逆,他羞于父亲这样的生活方式,认为这种近乎乞丐的生活,简直丢尽颜面。后来,无法忍受父亲对自己的摆布,周麦狗离家而去。

一个家庭,如果夫妻俩齐心协力,即使困难再多,也会扛过去。温州人一向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他们天生有生意头脑。周万顺的妻子赵银花偶然发现了商机——卖纽扣,这个看似极小的生意,居然给她带来了十分诱人的利润。但是,此时的周万顺,却迷上了石油开采,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已经在镇上购置了房屋,眼看着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但周万顺的折腾,让这个家又一次陷入困境。赵银花最后不得不变卖了纽扣厂,随丈夫一起去黄土高原上开油井,可谓是九死一生。

与此同时,几经险阻出了国门的周阿雨,在意大利的普拉托开始了她人生中的苦难航行。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在没有亲人、朋友,又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阿雨硬是靠自己的毅力,挺了过来。看到这个坚强的女孩,我就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16岁起,我每天步行12公里上下班,那时候,是八小时轮岗制,那份艰辛不言而喻,所以每每看到阿雨遭受委屈的场面,我的眼泪总是止不住往下掉。

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但可以激励观众昂扬向上,也会让观众对剧中人的生活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就具备了这样一种吸引力。那天,我一口气看了十多集,第二天有事情外出,本来应该在外地住一晚的,但怕错过了它的精彩,硬是驱车回来,这之后,每一集都不舍得落下,这是我看电视剧以来极少发生的事情。可见,好的影视剧不局限于某个群体,我母亲十分喜欢的电视剧,居然也成了我欲罢不能的最爱。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让我如此喜欢,因为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闪烁着人性光华和信念火花的东西。比如周万顺对儿女的培养近乎变态,对女儿周阿雨的做法更是有点残忍。但正是在这种方式锻炼之下,周万顺的一双儿女都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不屈的性格、勤劳的品性,谦恭的礼节。剧中,周麦狗经营得风生水起的眼镜城,被周万顺不小心化为灰烬,麦狗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奋起继续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他最后选择在荒凉的黄土高坡上,和妻子儿子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但他洋溢的笑容却是满满的幸福,真诚的惬意,他在那苍茫的黄土高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而周阿雨因为从小一个人生活,生活的苦难让她早早的成长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任何苦难不会让她倒下,任何坎坷不会让她屈服。唯独,童年时父亲的决绝,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但在最后,阿雨还是原谅了父亲,一声久违了几十年的“爸爸”喊出口时,我一下子泪流满面。

我想到了今天的那些孩子们,从小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委屈,稍有不满则疯狂发泄,或者自残自杀。看看那些凋零在温室中的花朵,我不由得对周万顺充满了钦佩,他用这样的方式锻炼孩子,就是在锻打一柄宝剑,千锤万锤,烈火焚烧,最后,他的孩子就如一柄夺目璀璨的宝剑,呈现在我们面前。

励志的电视剧不少,基本都是职场奋斗之类的,而像《温州一家人》这样讲一个普通家庭奋斗之路的,则不多,而能让很多观众引起共鸣并产生思考,则更是十分不易,也说明了这部电视剧非常成功,这次第三次重播,应该也有很好的收视率,我也很想重温一遍。应该说,李立群在这部电视剧中的表演十分出色,其他几位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到位。本文仅从该剧故事情节稍作点评,有时间的话,我会对剧中人物再作一次评析。

励志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观后感2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当时深深的被这部剧吸引,一集不落的看到最后。

感慨于温州人的执着和聪明,对金钱的无限追求,勤奋努力,广开财路。

主角是讲一个温州的农民——周万顺,世世代代都在农村守着祖功业过活,生活穷困,看着温州城里大批大批的人富裕了起来,也想要去城里寻找机会,改变现在的生活。于是他送女儿去国外读书,卖了祖功业,带着儿子和妻子到城里去寻找新的机会,开始新的生活。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当他们刚到城里,没有住的地方,好不容易能在冠球的拖拉机上睡一宿,天还下起了雨,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抱怨,没有泄气,没有怨声载道的说“自己怎么这么倒霉”,相反他和妻子撑着雨布不让睡着的儿子淋着雨,和妻子开心的畅聊这一天的幸运;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随时随地寻找机会的人,当他在城里知道了赵四林是卖鞋的大老板,就想方设法的拉近和他的关系,最终通过他走上了自己卖鞋制鞋并将温州鞋打出去的艰难历程,从他认识上海的老板到自己开鞋厂,从他鞋厂倒闭到寻找到挖石油的.商机,从他因为挖石油的艰难而筹集的巨额现款,都能看出他是一个不断寻找机会的人;他是一个执着坚强的人,当自己因为那个时代的背景而受赵冠球牵连入狱的时候,他没有觉得自己不幸,而是在狱里和那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学习做生意之道;当他的鞋厂倒闭,欠了别人大笔钱的时候,他没有落荒而逃,而是想尽各种办法,筹措资金;当他的油井挖不出石油,被人逼债,妻子也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南北折返不断的把弄到的钱投进去,也许他知道自己那个时候除了坚持没有任何的路可以走,但是他硬是挺直了脊梁,将坚持扛到了底;他是一个能吃苦的人,从他开始的捡垃圾,到大街小巷的去卖鞋,从他南北往返的去弄钱,到他日夜不停的守在油井边,都说明他是一个为了梦想,为了办成自己想干的事而不惜余力的人。他还是一个很有商业和为人的道德,很有操守很讲究的一个人。他也是一个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人。

这部剧的女一号就是他的女儿——周阿雨,13岁就被送到意大利读书,从此开始了她在异国艰苦奋斗的是从商之路。她有着父亲所有的优良品质和卓越才能,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比她的父亲走的还要远,她取得成绩是父亲的骄傲,也是温州人的骄傲,温州人那种努力不屈、用聪明才智积极创业致富的精神品质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刚刚看完了《温州一家人》这部电视剧,其中的故事情节很让我感动。

当下我们看待温州人,可能更多想到的一个词是聪明,或者带有贬义的狡猾、奸诈。因为在商业活动中他们总是抢占先机,率先占领市场。他们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

但是通过这部电视剧,我除了看到以上的这些,我还看到了更多宝贵的东西在温州人那里体现。[由整理]

其一:面对困难时百折不挠的精神

当在生意场上失败时,遭受打击时,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真的是太让人敬佩了!剧中的一家四口,都战斗在不同的生意场上,其中经历的失败甚至一次比一次严重,尤其是父亲周万顺为了在陕北开采石油,最后到了要饭的地步,但是最后他的精神没有垮掉……其实我挺“厌恶”他这个人,他做的很多事都招人恨,但是他的这种精神,最终换来的还是成功……

所以我想,也许我们真的欠缺这种精神。人的一生中,失意之时会有很多,假如把每一次失意都当成是致命打击,那么你的人生岂不是很悲惨!而且你认为的这种悲惨为你后来的人生已经埋下了不良的种子……生命就是一个历程,人生的好与坏也许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

所以我们真的要顽强地去面对……

其二: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中国北方人的“家”的观念是很浓的,家就是安身立命之所,所谓故土难离,无论如何我们北方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居所,这个也是我北漂十年一直追求的!而剧中的周万顺一家处出无家处处家,为了生意,为了利润,他们可以到达一切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地方,拖拉机上、陕北的窑洞、钻井队的帐篷、意大利人的储藏室,都是他们一家人曾经居住的地方……

我想我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但是这却非常值得我去学习。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将来,也许我们会转战很多地方,但是这又有什么呢?我们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将来才去做这些事情,所以与其对未来充满恐惧,不如坦然接受……我深信先苦后甜的日子好过,先甜后苦的日子让人难以想象,所以为了将来,还犹豫什么呢?

其三:敏锐的观察能力

为什么温州人总会占领市场先机?在电视剧中,我看到了温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周万顺每天都关注新闻,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目的是从中寻求商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能从我们看来很不值得人关注的事情里看出“门道”,这就是他们抢占市场的秘诀之一……例如剧中银花捡破烂时发现有很多残次的纽扣都被工厂扔掉了,慢慢地她从销售捡来的残次纽扣开始,最后拥有了自己的工厂!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所以我想,生活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不行或者你嫉妒他人比你强,其实问题也许永远都出在自己身上,与其花费时间去嫉妒或者其他,不如用自己的眼睛多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多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从中寻求突破,从中不断纠正自己……能够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唯一一个理由就是自己足够强大,当然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地……不过我不会去羡慕嫉妒恨……

其四:团队合作精神

剧中的周阿雨在意大利做服装生意时,面临的境况一直危机四伏,很多竞争者都在拆台……斗争到最后的结果是互相都没有取得胜利……最终他们实现了合作、共赢.

其实生意场上、生活中……各种场景都需要合作共赢,所谓互相拆台就得倒台,互相补台成就一个大舞台,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真的是太重要了,小到一个家庭,如何才能其乐融融,其实无外乎也是一场合作……作为一个个体,我可能这一生中也不会是合作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但是我想我永远会努力争做任何一个团体里的合适的、合格的一员……

现在的我,也已经快被青春的尾巴甩掉了……有时候一直在问我自己,业已中年,你要的是什么?你将来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想怎么选择你自己的.人生?也许这就是一个圆圈问题,永远也没有一个终极答案……当然,若干年后永久闭上眼睛的前一刻,假如我还清醒的话,我想我会总结一下我自己的人生的。但是现在想来就是痛苦的……

而今真的有一个机会让我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在这个岔路口上我犹豫了很久很久,最终我选择了另外一条我从没有走过的路,其实这是冒险的,或者旁人看来我是有病的,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要,偏要选择漂泊……但是我想现在的我就像是要去陕北开采石油的周万顺一样,我着了魔,我的心里一直在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该转弯了,不要朝着直路走了,也许那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呦!就是我心里的这只魔鬼让我走上了这条路!但是现在想来我是感谢这只魔鬼,虽然有人也说“冲动是魔鬼”……

作为一个地理人(从专业的角度讲,我算不得什么地理人,但是我拥有一颗地理心啊?),闭上眼睛我想到的是山河树草,我向往蓝天白云,我想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气,感受不同地区土壤的芬芳……我一直怀揣着一份冲动,我想出去闯一闯,趁着我还有一小段青春的尾巴……

最后想用剧中的一段台词结束我的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

温州一家人观后感1

刚刚看完了《温州一家人》这部电视剧,其中的故事情节很让我感动......当下我们看待温州人,可能更多想到的一个词是聪明,或者带有贬义的狡猾、奸诈……因为在商业活动中他们总是抢占先机,率先占领市场……他们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

但是通过这部电视剧,我除了看到以上的这些,我还看到了更多宝贵的东西在温州人那里体现。

其一:面对困难时百折不挠的精神

当在生意场上失败时,遭受打击时,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真的是太让人敬佩了!剧中的一家四口,都战斗在不同的生意场上,其中经历的失败甚至一次比一次严重,尤其是父亲周万顺为了在陕北开采石油,最后到了要饭的地步,但是最后他的精神没有垮掉……其实我挺“厌恶”他这个人,他做的很多事都招人恨,但是他的这种精神,最终换来的还是成功……

所以我想,也许我们真的欠缺这种精神。人的一生中,失意之时会有很多,假如把每一次失意都当成是致命打击,那么你的人生岂不是很悲惨!而且你认为的这种悲惨为你后来的人生已经埋下了不良的种子……生命就是一个历程,人生的好与坏也许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

所以我们真的要顽强地去面对……

其二: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中国北方人的“家”的观念是很浓的,家就是安身立命之所,所谓故土难离,无论如何我们北方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居所,这个也是我北漂十年一直追求的!而剧中的周万顺一家处出无家处处家,为了生意,为了利润,他们可以到达一切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地方,拖拉机上、陕北的窑洞、钻井队的帐篷、意大利人的储藏室,都是他们一家人曾经居住的地方……

我想我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但是这却非常值得我去学习。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将来,也许我们会转战很多地方,但是这又有什么呢?我们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将来才去做这些事情,所以与其对未来充满恐惧,不如坦然接受……我深信先苦后甜的日子好过,先甜后苦的日子让人难以想象,所以为了将来,还犹豫什么呢?……

其三:敏锐的观察能力

为什么温州人总会占领市场先机?在电视剧中,我看到了温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周万顺每天都关注新闻,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目的是从中寻求商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能从我们看来很不值得人关注的事情里看出“门道”,这就是他们抢占市场的秘诀之一……例如剧中银花捡破烂时发现有很多残次的纽扣都被工厂扔掉了,慢慢地她从销售捡来的残次纽扣开始,最后拥有了自己的工厂!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所以我想,生活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不行或者你嫉妒他人比你强,其实问题也许永远都出在自己身上,与其花费时间去嫉妒或者其他,不如用自己的眼睛多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多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从中寻求突破,从中不断纠正自己……能够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唯一一个理由就是自己足够强大,当然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地……不过我不会去羡慕嫉妒恨……

其四:团队合作精神

剧中的周阿雨在意大利做服装生意时,面临的境况一直危机四伏,很多竞争者都在拆台……斗争到最后的结果是互相都没有取得胜利……最终他们实现了合作、共赢……

其实生意场上、生活中……各种场景都需要合作共赢,所谓互相拆台就得倒台,互相补台成就一个大舞台,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真的是太重要了,小到一个家庭,如何才能其乐融融,其实无外乎也是一场合作……作为一个个体,我可能这一生中也不会是合作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但是我想我永远会努力争做任何一个团体里的合适的、合格的一员……

现在的我,也已经快被青春的尾巴甩掉了……有时候一直在问我自己,业已中年,你要的是什么?你将来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想怎么选择你自己的人生?也许这就是一个圆圈问题,永远也没有一个终极答案……当然,若干年后永久闭上眼睛的前一刻,假如我还清醒的话,我想我会总结一下我自己的人生的。但是现在想来就是痛苦的……

而今真的有一个机会让我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在这个岔路口上我犹豫了很久很久,最终我选择了另外一条我从没有走过的路,其实这是冒险的,或者旁人看来我是有病的,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要,偏要选择漂泊……但是我想现在的我就像是要去陕北开采石油的周万顺一样,我着了魔,我的心里一直在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该转弯了,不要朝着直路走了,也许那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呦!就是我心里的这只魔鬼让我走上了这条路!但是现在想来我是感谢这只魔鬼,虽然有人也说“冲动是魔鬼”……

作为一个地理人(从专业的角度讲,我算不得什么地理人,但是我拥有一颗地理心啊?),闭上眼睛我想到的是山河树草,我向往蓝天白云,我想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气,感受不同地区土壤的芬芳……我一直怀揣着一份冲动,我想出去闯一闯,趁着我还有一小段青春的尾巴……

最后想用剧中的一段台词结束我的

温州一家人观后感2

电视剧带了编剧和导演的价值观,讲什么样的故事,故事怎么发展,那是他们说了算的事情。生活中的可能有千千万,他们选择了那独特的一条,当然是他们觉得那一条是比较特别的。据说《温州一家人》这片子还有背后温州商人的支持,带着些要洗白温州人的创业史的意思;这个不清楚,就不能胡言乱语了。这里瞎说几句,看看片子讲了些什么。

片子的主线是这一家子的创业经历,想要展现的是上个世界80年代以来温州商人的创业史。编剧的胃口很大,似乎是一定要把这个创业史写的全面了才行,所以这一家四口,各不相同。万顺是典型的商人代表,跟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差不多,以牟利为第一要务,其他的都不重要;银花是做得了买卖赚得了钱,却是把家庭幸福置于赚钱之上的;阿雨的经商,似乎开始是生活所迫,后面则有些光宗耀祖的意思,并不纯粹为了钱;而麦狗,则是有经商的能力没有经商的兴趣。另外从地域上,也必须要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没有国外的这个精神好像就表现的不够完全。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全部融入到一个家庭里面,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个创业史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所发生的故事。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这个时期的创业成不成功,重要的在政策;赚不赚钱的关键在于脑袋够不够灵活,能不能充分利用政策的空档。像万顺的做鞋,银花的纽扣,重要的'是有做的这个机会,谁先做了,谁就发财;至于说银花在纽扣的样式上花心思,特别是在法国神经质的那段,这种暗含的创新精神未必见得是那个时候商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的初期,解决的问题是“有没有”,而不大是“好不好”,更谈不上新奇不新奇。当然,商品有了,才对质量有要求,所以才有后面万顺鞋厂的倒闭。可惜的是,编剧似乎并不特别的觉得质量和信誉有多么重要;或者这也是温州创业史上一直的观念?至于片子后面的主线,陕北开采石油,差不多是个完全利用政策投机的事情。没有科学勘探而盲目挖油井,还有政策上的不确定性,这确实得有极大的投机的勇气才行。这里面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弘扬的所谓奋斗精神,不过是在市场的初期粗放式的、大胆的跃进。

依靠投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计划向市场的转轨中可以取得成功,但在规范化的市场经济中是否可以获取成功值得商榷。在比较完善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传统行业,白手起家式的创业并不容易。可以看现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这是一个大型跨国集团占主流的时代–他们有资本、有技术、有市场、有管理,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越大越有规模优势。白手起家式的创业大约只能靠实打实的创新(或者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边远农村),而这种创新只有在高新产业上的可能性才大一点。所以说起来,温州商人的创业史很大程度上已经真的成为历史了,现在已经是一个很不相同的时代了。而同时,如果已经成功的温州商人守业还采用创业时候同样的观念,也很让人担心。

在为这创业史立碑作传之外,编剧还表现出了他的可爱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怎么看出来的呢?且看周阿雨因为黄志雄战场受伤而沙特的那一幕。 周阿雨跟黄志雄是小学同学,不过并没有说在小学的时候就郎情妾意了;在法国一块待了3天,周阿雨就差不多能为黄志雄舍弃一切了,这充分的说明编剧是浪漫的相信一见钟情的。再来看周阿雨舍弃的这一切是什么。周阿雨当时的饭馆刚开张—据编剧说这是她从小的梦想,沙特一恐怕这个新开的饭馆凶多吉少;阿雨在法国当时没有正式身份,出法国就有回不来的可能–而据说她是在20年后才第一次回国与家人相聚(大概不仅仅是因为为了省机票钱);另外,没有正式的沙特签证,孤身一人往战争区,实在是可歌可泣。最后还需要交代一下这个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立在什么背景下。编剧大概是觉得海湾战争得像咱们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样的死上几万人小菜一碟;稍微做点严肃的调查就会发现,情况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就像西班牙人灭绝印加人一样,这场战争差不多是联合国军对伊拉克的屠杀—伊拉克人的死亡固然是有几万人的,但黄志雄所在的法军仅“损失2人”(见维基百科)。没有看到具体的法军总人数,不过来个大胆的估计,说黄志雄倒霉的概率不超过千分之一还是可以接受的吧。要把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立在这千分之一上,倒是真的表现出理想和浪漫的可贵和编剧的单纯可爱–她一定是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吧。

可能时代真的变了吧。就像《北京爱情故事》要重新走一回青春,周麦狗也要大胆的个性释放,选做陕北农民–编剧该是多么的喜欢自由主义啊。并不是说自由和个性释放不好,只不过是表现个性释放未必一定要用这么极端的例子吧–要是观众对合理性有怀疑就得不偿失了呀。不过,当然,要是黄土高坡的牧羊女真就像禾禾那样的清纯漂亮善良可爱,那还是。。。从了吧,哈哈。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