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1]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参考答案
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全文如下:
夫酒之设(安排),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意),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意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醉(可以饮到酒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胡来)。
这篇《诫子书》谈的是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度光明。(结合学习实际说的有道理即可。)
2.谈了饮酒问题。待人接物,饮酒要控制酒量。适度而止,不可失礼。
11.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3分)
对偶句: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示例: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所以我喜欢。
12.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险躁。(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
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注释
(1)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泊(澹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6)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增长才干。
(10)成:达成,成就。
(11)淫慢:沉湎、怠惰。
(12)励精:尽心;专心。
赏析: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
3.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7.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8.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1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2.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1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4.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6.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8.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9.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2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2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4.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2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6.轻诺必寡信。《老子》
27.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28.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孟子集注》
29.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30.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3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3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5.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36.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38.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39.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40.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41.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42.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4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47.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48.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4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5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52.修辞立其诚。《周易干文言》
5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5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5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5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5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5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5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60.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6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62.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63.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4.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6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67.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6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6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70.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71.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74.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7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论语集注》
76.终日干干,与时偕行。《周易干文言》
7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78.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7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8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1.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
8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8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4.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8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8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8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89.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9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9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9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93.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9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9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96.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9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9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9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诫子书》
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诫子书》阅读答案
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
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拓展阅读:《诫子书》鉴赏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