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最爱青花瓷 最迷编钟声——湖北省博物馆
8月9日11点50分左右,“2010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万里行”的吉利文化使者车队伴着一丝丝清风,缓缓驶入湖北博物馆的大门。我们透过车窗,一眼望去,整个博物馆尽收眼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 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浪漫诗意的青花瓷
所有展出的瓷器中,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最受吉利文化使者们的关注。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他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陶渊明爱菊,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周敦颐爱莲,其名篇《爱莲说》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脍炙人口。林和靖爱梅鹤,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青花四爱图梅瓶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不愧为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则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压手杯,以十二月份的当令花卉为题。分别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书写咏赞诗句。讲解员告诉我们,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将诗、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形式与瓷器工艺完美结合,可谓是清朝官窑瓷器的珍品。
穿越千年的编钟声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吉利文化使者们有幸听到了穿越千年的编钟声。在整个大厅里,都弥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装,编钟演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有渲染上朝时庄严凝重的氛围的《朝乐》;展现梅花迎风摇曳,高洁安详的姿态的《梅花三弄》;表现高山流水的自然风光的《流水》。一曲《楚骚》更是将楚人长袖细腰三道弯的舞风演绎得淋漓尽致。那敲击所发出的自然的清脆的响声,那碰撞所震动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厅特殊的结构下,形成的忽长忽短的回声,是哪个现代技术也模仿不出来的,就算是录音,也没有这种震撼。演员们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吉利文化使者们的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
曾侯乙编钟。它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立即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参观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财富,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此行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物,而且还教给了我们许多知识。历史如一条长河,涓涓的从古流到今,永远没有止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与发展。
篇二: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
20XX年 3月17日,武汉警官职业学院组织我们兵团农五师学员前去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沿途中我们还看到了其他不知其名的美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了湘湖文化及其悠远历史所沉积下来的古色古韵。
初去博物馆,不禁被那里的气势所震撼了。
博物馆里干净、宽敞,给人一种愉快和古老的感觉,让人在参观时不知不觉的陶醉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湖北省博物馆于1953年3月成立筹备处,1959年春迁至今址。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此后并不断扩大其规模。至今为止,其总占地面积达八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占五万平方米,馆内珍藏文物多达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一部分器物在古代发展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内的藏品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兵器,古乐器,金乐器,古代字画、钱币等。
今天讲解员主要带我们参观了曾侯乙墓。里面有许多珍贵的宝物与一些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讲解员告诉我们曾侯乙墓发现于1978年,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棺木。同时出土还有15000件文物以及多种制作精细、外观大气的物品。
我们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编钟,它被誉为“编钟之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一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弘的乐队实属罕见。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发展的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我们更是有幸听到了跨越千年的编钟之乐。在整个演播大厅里都弥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的乐手们都身着古装,使用编钟为大家演奏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
其次让我们大家记忆犹新的是那把青铜宝剑——越王勾践剑。这是一把跨越千年的古剑,但见其通身未有丝毫锈渍,依然光亮。此剑铸造精良纹饰线条流畅,依旧锋利无比。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和防蚀技术。它被中外专家视为我国先秦兵器中的稀世珍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郭沫若曾有诗赞曰:“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日,千秋不朽匠人心。”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能走完所有的展厅,我们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但是心中依然很兴奋。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一件件物品,可领略到的是历史,感悟到的是革命精神。
此次参观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知识。历史是属于过去的,我们要在感受历史奇迹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创造奇迹,未来的历史乐章需要我们去书写。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次来湖北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辜负家乡人民对我们的重托,不辜负组织的培养,牢记自己的使命,也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篇三: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
湖北省博物馆之行让作为中国人的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的“心与音”世界民族器乐展更是让我这个音乐初学者大开眼界,徜徉在文化与音乐交融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乐趣。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楚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灿烂文明,八百年的历史中,楚人以勇于进取的精神创造了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省博物馆的文物展览,真实具体地展现了楚文化的辉煌:楚国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典雅华丽的楚国漆器是楚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它以奇妙的造型,繁缛的纹样,丰富的色调,深厚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楚文化的别致风韵;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丝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楚国在哲学、文学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先秦时期精神文明的顶峰,以老子、庄子哲学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是构筑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以屈原
作为河南人,从小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对中原文明也有一定的了解。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给中原文化带来几分厚重,作为古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大地涌现了大批文人学者:老子、墨子、张仲景、张衡···同样,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也有自身的地域特色。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历经战乱,兼以人民生活比较艰苦,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淳厚、坚毅刚直的民风,并养成了民间习武的风俗,陈氏太极拳、少林寺由此而来。音乐方面1986年在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至少16根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了,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同为华夏文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楚的浪漫,中原的刚毅,都成为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以其不同的文化特色丰富着华夏文明,使之灿烂辉煌。
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具体反应了本地区的人文特色,地理环境等特点。是这一地区最引以为傲最为重视继承发展弘扬的精神财富。音乐则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从而使本地区的`文化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同时也随时间永远流传下去。使其文化更加充分地发展与弘扬。所以一个地域必定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同样也会有独特的音乐文化。音乐追随文化而发展,文化通过音乐而弘扬。
我国光辉灿烂的音乐艺术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仅能奏出美妙动人的音乐,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芦笙欢歌:芦笙,葫芦是苗,瑶,彝,拉枯,侗,壮等少数民族喜爱的自由簧乐器。在节目喜庆时边吹边舞,芦笙乐队演奏者可达一百人。特大的盛会,场面欢腾,热烈,壮观。
雪域圣乐: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音乐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观念和审美求。同时又反映了历史长河的轨迹和文化发展的脉络。藏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每一种音乐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藏族的乐器广泛分布于西藏,青藏,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族聚居地区。其中很多乐器是有宗教仪式的法器演变而来。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了风格不同的音乐。音乐的地域性反映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导致了音乐的地域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崇尚自然的印度人民把音乐中的七个基本音与鸟兽的叫声对应相连,这七个基本音也被印度人民赋予了人对特殊色彩的感觉,这七个基本音成为“拉格”;俄罗斯人深沉而忧郁的气质,奔放的民间文化,争强好胜的民族精神使其音乐也充满独特风格,巴拉莱卡俗称‘三角琴’便是俄罗斯独有的民族乐器;受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日本的一些民族乐器与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有丝丝连系,日本筝,就是8世纪由唐的十三弦筝演变而来,并分为乐筝,筑筝和俗筝。萨摩琵琶,是16世纪由唐传入的琵琶演变而来····
音乐之于文明,文明之于世界,世界的音乐把世界的文明连在一起,同时又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中国的音乐为世界的音乐添砖加瓦,世界的音乐同时又影响着中国音乐的继续发展,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承接。
世界的音乐,音乐的世界。用音乐的视角解读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欣赏音乐。包容的历史如阵阵钟鸣响彻耳畔,震撼灵魂,悠长的笛声如缓缓清流洗涤日益尘化的精神世界。无需过多言语,你看到音乐了么,你听到历史了么?
篇四: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
搞了60年,我才知道有这么令我们骄傲的事。我还以为湖北的省博在全国算来一般般呢。例如,新疆的博物馆有沙漠古代美女,有几十种民族的文化,叫我羡慕不已。浙江的有系列陶瓷,有河姆渡文化,有众多的古画和人文传世佳作。广东的大马路中央——北京路下就是个越王博物馆,还有好多层呢。西藏就不用谈了,她有布达拉宫,不就等于是博物馆?云南的民族多样性丰富、还有古元谋人头骨,内容也丰富。隔壁的湖南有马王堆呀,河南有安阳的殷虚遗址。人家山西的吹文物发源地:“秦汉看陕西,先秦看山西。”河南的吹:俺河南随便找个地方,一锄头下去,都能挖个宝贝,没看见满世界考古的带的那个铲铲,名字就叫“洛阳铲”。湖北馆能当出头鸟吗?
我参观上海博物馆,人家以“王XX捐赠馆”“潘XX捐赠馆”来分类。他们盯着全国的文物,一上了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就着人买回来藏在这里。我们湖北馆可不是这样,它以“曾侯乙墓”,“梁庄王墓”来分类设分馆。还有古人类馆,我们有长阳人头骨出土。我同学对我吹,湖北的编钟和勾践剑可是稀世珍宝,经常出国走遍世界,就是个“一招鲜”!别的省,除了西安的兵马俑,谁能有这样有名气的东东?
其实,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湖北省博物馆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于武昌水陆街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1956年迁至水果湖,1960年迁至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1963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正式成立,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1999年1月,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的编钟馆建成开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2007年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
北四大镇馆之宝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
湖北省博物馆内有:《楚文化展》、《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曾侯乙墓》、《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这个就不敢恭维了。历史博物馆咋搞个现代的人物,简直有点续貂尾)等十多个展览,2007年就免费了。
更可惜的是,我们省还缺个“自然博物馆”。几时俺有钱了,就捐个湖北(或华中)自然博物馆。
本月上周,借西藏文物展来汉展出之计,又到鄂博参观。这次,手里还多了台数码相机。可以不计胶卷成本,乱拍了。好爽呀!
篇五: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
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去湖北武汉看望姑姑。早就听说武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对于热爱历史文化的我,可是再好不过了。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便是我向往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馆。
绿荫掩映中的湖北省博物馆,是一座成“品”字状的仿古建筑,坐落于美丽的东湖之滨,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馆藏文物14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馆藏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闻名。
一走进博物馆,我就被它高大且,具有古韵的建筑,深深吸引住了。这更加让我产生了进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我们首先来到“曾侯乙墓”展区。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是2400年前的曾国国君“乙”的墓葬。“曾侯乙墓”展区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是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其中我最喜欢的几件文物是:“青铜尊盘”(国宝级文物),“金盏”(国宝级文物)和“曾侯乙编钟”这三件了。
“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是用来冰酒或用来温酒的。这件“尊盘”以纹样繁缛细密著称,它共饰龙84条,蟠魑80条,造型优美,极尽奢华。它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铸造技术。
在古时“盏”用于饮食的器具。这件“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不仅有金盖子,盏内还有一把金勺子。“金盏”饰有蟠
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那把金勺子一端镂空成变异的龙纹,所以又被称作金漏匕,异常精美。
“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出土中较大的文物。它共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且十二律俱全,时至今日“曾侯乙编钟”敲击出的声音依然洪亮。很难想象当时我国青铜铸造和音乐文化的是那样的高度发达。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楚文化馆,秦汉漆器,梁庄王墓展厅。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物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 是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它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这把青铜宝剑最让人惊奇的是,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丝毫不见锈斑,金光闪闪。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一把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
这次参观,使我又一次对两千前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又一次对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惊叹!
篇六: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就像古代的故宫。
我们先来到了民族服装馆,啊!太漂亮了!这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服装,真好看!听妈妈说:“这些衣服有些是现在织出来的,有些是出土的文物。”
我们来到综合楼,哇!这个编钟可真大啊!我想:我学过电子琴一定会认识编钟的谱子。可是,当我看了看编钟的谱子怎么好奇怪呀?看来每种琴的谱子都不一样啊!
我最后来到楚文化馆,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越王勾践剑。我问妈妈是什么意思,妈妈说:越是一个国家,王就是一个国王。勾践就是国王的名字。越王勾践剑就是越王勾践的一把剑。
我回到家以后,我想:今天玩的真有趣呀!不仅我获得了快乐,而且还了解了许多楚文化的知识。
【中秋节感想作文1】
在八月十五这个月圆之夜,皎洁的明月“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人们思念什么?思念的是远方的亲人。虽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无论怎样,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总希望能和远方的亲人团圆。这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东方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亲情是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挡的。所以中秋便成“全家团圆”的象征节日。
在如水的月光下,我们一大家子又围坐在大圆桌旁一块儿吃饭,满桌子的菜各式各样的,我夹起一片热腾腾的肥肉慢慢咀嚼着,味道鲜嫩极了!真是好久都没有吃到过这么美味可口的饭菜了。大家都吃得很起劲,渐渐兴高采烈起来,都相互祝福着干杯。“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所以今年也不例外,饭后,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面前放着许多月饼,咬一口,那甜甜的感觉就好像今儿个和家人聚在一起高高兴兴的感觉一样。“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今晚的月亮跟平日里的确实不一样,那圆圆的.样子不就像我们这围坐在一起的一家人吗。
“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清朗,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竟放花灯”,向院外望去,街市上热闹的景象更胜往日,处处都洋溢着全家团聚所带来的幸福气氛。
【中秋节感想作文2】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早在远朝的时候就有,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是人们的传统,它流行于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朝鲜,日本等几个周边国家。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今年的中秋节对我来说是凄凉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都没有回家,中秋的夜晚,一个人独自呆在家里,吃着那本该美味的学饼心里无尽的难过就在中秋节的前一天父母打开电话使我那高兴的心情一落千丈,他们说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是多么痛,他们已经好几个中秋没回来了可是每次都是这句话以前我总是认为他们不想回家,现在想来是多么的可恶父母为了我中秋都不回家我还埋怨他们看着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我想对多父母说:“”爸妈,我想你们,“
【中秋节感想作文3】
昨天是中秋节,我约了几个朋友到户外去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天空中,清风淡云,月色朦胧。此时的月亮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用轻薄的面纱,盖住了自己的小脸,久久不肯露面,构成了一幅神秘的画。
夜深了,月亮终于掀开了那神秘的面纱,迈着轻盈的步伐在这灰色的天空中畅游,她是那样的圆,那样的美。月亮洒下无数缕皎洁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此洁白。望着天上那朗朗明月,我不由得想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深深地感到了离故乡千里的游子们怀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望着明月;我又想起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仿佛看到嫦娥在寒宫中,想念着丈夫后羿。此时的她一定很后悔当初偷吃下了灵药,如果她没有偷吃灵药,就不会有今天这般相思之苦。嫦娥这时候一定在看着后羿为她准备的月饼、水果,默默地伤心着……
夜静了,月光显得格外的美,此时,在人们的眼里,我想它再也不是一轮圆圆的明月,而是亲人们那亲切的笑脸与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们迎着中秋的凉风,回家了。天上的月亮还是那么圆,那么亮,那么美……
【中秋节感想作文4】
中秋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白云山游玩,一进白云山,那里人山人海,人头涌涌,热闹非凡,我高兴极了,我兴致勃勃的跳来跳去!
我们走进了一条小路,那里的台阶很多,我们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们大概爬了半个小时了,我已经有点上气不接下气,突然我听到了一阵小小的雷声,我心想: “啊,不是吧!不会是想下雨吧?”,话刚说完,空中就可始飘雨了,“我晕!”我们只能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立刻拿出雨伞,爸爸就没有帽子,妈妈的帽子给了他之后,我们又开始向前走了,在路上,我们发现很多游客用荷叶来遮雨的,而且那个荷叶的叶瓣很大,我在想,这片大荷叶要用多少年才能长这么大呀?但是游客只是动动手指头就给完事了!还是有点浪费的!
我们终于爬到了摩星岭,这是雨停了,但是我们的衣服也湿透了!我马上从书包里找出一件上衣换上,顿时身上就舒服了!微风一吹,我也感觉到了一些凉意!路上偶尔能看到一些灯笼,不一会儿我们到了云台花园,跟着我们去参观一下具有英国风情的云台花园,美丽的牡丹花,月季花以及其他很多种类的植物穿梭于英式的建筑模型中,很有一番风味!
妈妈说:“现在中秋已经不只是吃月饼,观灯笼和赏月了,渐渐地会引进其他种类的东西,来丰富我们的传统节日!”希望我们的节日越来越精彩!
《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
【宋】王洋
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
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
金仟吒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
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
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
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
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
《腊八日雪参议林郎中有诗因次韵》
【宋】喻良能
玉树参差见,银花子细看。
淖糜分腊序,圆炭度朝寒。
冉冉头新白,匆匆岁又残。
聊凭一杯醉,忍把两眉攒。
《腊八日早漫成》
【宋】张即之
簿书方应接一身,减却新计上笔尖。
愧我世无分雨补,为农忧有岁时占。
客因年近思家切,人到心间饮水甜。
昨夜一番乡屋梦,寒梅香处短筇拈。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宋】赵万年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大腊》
【晋】裴秀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
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
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裎孝祀,介兹万祜。
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蕾蒸黎。
宣力菑亩,沾体暴肌。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
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
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
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
祥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
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腊日》
【晋】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腊八》
【唐】杜甫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
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
祥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
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十二月一日》
【唐】杜甫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庚子腊月五日》
【唐】司空图
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
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
《腊前月季》
【唐】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冬季。
《唐辰腊八日大雪二首》
【唐】张耒
东州逢腊雪,却忆竟陵梅。
客路人方远,天涯雁欲回。
遥怜檐外白,还点砌边苔。
久是无人过,谁知照酒杯。
《奉酬辛大夫喜湖南腊月连日降雪见示之作》
【唐】刘长卿
长沙耆旧拜旌麾,喜见江潭积雪时。
柳絮三冬先北地,梅花一夜遍南枝。
初开窗阁寒光满,欲掩军城暮色迟。
闾里何人不相庆,万家同唱郢中词。
《韦使君宅海榴咏》
【唐】皇甫曾
淮阳卧理有清风,腊月榴花带雪红。
闭阁寂寥常对此,江湖心在数枝中。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唐】韦应物
扫雪开幽径,端居望故人。
犹残腊月酒,更值早梅春。
几日东城陌,何时曲水滨。
闻闲且共赏,莫待绣衣新。
《岁暮怀崔峒耿湋》
【唐】司空曙
腊月江天见春色,白花青柳疑寒食。
洛阳旧社各东西,楚国游人不相识。
《竹里馆》
【唐】卢象
江南冰不闭,山泽气潜通。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
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蘋。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洛阳东门送别》
【唐】储光羲
东城别故人,腊月迟芳辰。
不惜孤舟去,其如两地春。
花明洛阳苑,水绿小平津。
是日不相见,莺声徒自新。
《腊月菊》
【宋】方回
九日侵寻蜡口徂,金钿尚可泛屠苏。
凿冰池畔枝尤劲,栽竹林边蕊不枯。
同味迟生新枸杞,齐名久谢旧茱萸。
土龙弃我登高侣,端肯趋时媚我无。
《腊月九日雪三绝句》
【宋】苏辙
天公留雪待嘉平,飞霰来时晓未明。
病士拥衾催暖酒,闭门不听扫瑶琼。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一冬舂行》
【宋】范成大
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
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
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箩耀日雪生光。
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新香。
去年薄收饭不足,今年顿顿炊白玉。
春耕有种夏有粮,接到明年秋刈熟。
邻叟来观还叹嗟,贫人一饱不可赊。
官租私债纷如麻,有米冬舂能几家。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五爆竹行》
【宋】范成大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埽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八分岁词》
【宋】范成大
质明奉祠今古同,吴侬用昏盖土风。
礼成废彻夜未艾,饮福之馀即分岁。
地炉火软苍术香,饤盘果饵如蜂房。
就中脆饧专节物,四座齿颊锵冰霜。
小儿但喜新年至,头角长成添意气。
老翁把杯心茫然,增年翻是减吾年。
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
君看今岁旧交亲,大有人无此杯分。
老翁饮罢笑撚须,明朝重来醉屠苏。
《腊月十八日蚤苦寒与家妇饮》
【宋】张耒
寒夜不可旦,老鸡鸣苦迟。
晨兴出户视,风折山树枝。
最爱堂东梅,洌寒亦弄姿。
夜来月中影,窥我读书帷。
中庭石井栏,晨汲气如炊。
今日复何事,环佩联冰澌。
瓷罂有芳醇,庖舍具鲜肥。
地炉炽新炭,三酌对山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