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1
正如博友“海的微笑”所言“每一期都是大家云集!《朗读者》一定会激发起更多的朗读者!”我越来越爱上《朗读者》了。昨晚央视一套播出的是《朗读者》第九期,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家”。
家,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一个字,却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却找到了。我们中国古人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纽带;家,是一个充满内涵,溢满温馨的词;家,是现实的家园,也是精神的家园。
伴随着钢琴家陈洁悠扬的钢琴声,主持人董卿在第九期《朗读者》中开场白是“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一种归宿。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个不一样的家,去感受家庭里的悲欢离合,冷暖人生。”
王耀庆,他在荧屏上塑造的那些角色,总是很成功儒雅的形象,他有很迷人的声音,他的朗读是献给隔着一弯浅浅海峡、未曾谋面的、逝去的爷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都会觉得那是一段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日子,但是对作家梁晓声来说,他的童年,没有任何幸福的画面,因为家境的贫困,甚至想去死。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像《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等,总是能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在他眼里,家又是怎样的呢?听了梁晓声的讲述,让我想到了雨果的话“有了物质,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他朗读的是自己写的,已收入小学课本的《慈母情深》,献给我们大家的母亲。
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能够推动这个世界,的确,女性,尤其是母亲,蕴含着无法想象的力量。冉莹颖就是一个柔弱而强大的妻子与母亲,她的爱人邹市明是两届奥运会冠军、拳王。这对夫妇,可谓刚柔并济,他们和两个儿子一家四口朗读的是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让我们明白了家人之间爱要常常表达出来。
毕飞宇,他是作家,其作品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而他对“家”的印象却是“漂泊”。可能正是因为他从小跟随父辈居无定所地漂泊,让他更早地对周围人和事有了自己的一些独特感悟,也让他有了更强大的去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电影《推拿》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走进观众的视线,在斩获电影大奖的同时,原著小说和作者毕飞宇也逐渐为大众所熟知。事实上,早在《推拿》之前,张艺谋导演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改编自他的小说《上海故事》,徐帆主演的《青衣》,也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简单直接的文字,有力坦然的话语,是毕飞宇和他的作品恒久的魅力。他认为如果人类的生生不息伴随着阅读,这个生生不息将变得伟大、深刻、欢愉。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一家人?是同宗的血缘,还是同源的姓名,亦或是上天在冥冥之中做出的安排。他温润如玉,是一位谦谦君子,他要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些特殊的家人——猫。他就是演员赵文瑄。
潘际銮,这个名字对大多数来讲都很陌生,但我们的生活却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我们国家第一条高铁铁轨的焊接顾问,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他也参与筹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的焊接专业,是我国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之一。潘老的科研价值上千亿,但是老人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他的朗读《告全国民众书》是献给母校清华大学和我们的祖国的。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2
毕飞宇与爱和解 独特解读亲情打动网友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无论外面如何变幻,都始终不会拒绝自己的归宿。然而对于毕飞宇来说,家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漂泊。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毕飞宇有着远超普通人的敏感内心。节目中,毕飞宇坦言由于父母不断调换工作和父系长辈缺失的缘故,自己从小就有种没有根的感觉。以至于后来,毕飞宇还曾和父亲商量,说:你行行好,必须给我们做儿孙的有一个跪的地方。这种看似独特的想法其实代表着一种大众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思维,令不少网友感叹: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知道落叶归根,这种“没有根”的感觉该有多孤独。而父亲的个性同样影响着毕飞宇。由于对工作生活的`失望,毕飞宇的父亲平时沉默寡言,面对毕飞宇也无话可说。
这种疏离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后来父子俩第一次亲密接触甚至令毕飞宇感到煎熬。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现在,毕飞宇已经学会了向父亲表达爱意,节目中他就为父亲朗读了自己写的小说《推拿》中的选段。毕飞宇说:爱的习惯需要好几代人一点点建立。这种独特的亲情解读为观众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少观众在看过节目后深受触动,直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亲,总是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这种现象应该改改了。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3
简单的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每个生命都有归宿,每个家庭都有不同。
家是跨越海峡的千里寻根
第一位嘉宾,演员王耀庆讲述爷爷的探亲故事。由于近乡情怯,爷爷准备了一年才踏上穿越海峡的返乡之路,然而爷爷的妈妈却在两个月之前离世。遗憾的错过,永远的失落,一别就是天人两隔。“现实是残酷的,时间就是不等人的“,王耀庆的感慨道出了每一个人的心声。节目中,王耀庆将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献给自己的爷爷,同时也寄语观众:珍惜身边的家人,握住触手可及的幸福,我们难以回到我们追忆的过往,唯有珍惜当下,过好今天。
家是贫瘠生活中的患难与共
大多数人忆起童年,是欢乐的,是无忧无虑的,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童年却因贫穷而沉重。因为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一个人要带五个孩子。是坚韧和患难与共,才让母亲把他们都拉扯大。在这样的困境中,母亲仍凑钱给梁晓声买书,让他在苦难的生活里得到文学最初的启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支持,奠定了梁晓声今日文学造诣的基础,他朗读自己的作品《慈母情深》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家是内柔外刚的互相守护
第三位嘉宾,奥运冠军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也来到了节目现场。曾经的冉莹颖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现在的她是一位坚强的妻子和伟大的母亲;曾经的邹市明是奥运拳击冠军,现在的他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用爱共同搭建起一个温暖的家,用柔情和坚毅共同守护一家四口的幸福。节目现场,因为两位可爱的宝贝邹明轩、邹明皓一度“失控”,但两位小“拳王”的童言无忌也展现出这个四口之家的温情。他们共同朗读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再亲密无间的家人,也要常常把爱说出来。
家是贫瘠生活中的患难与共
大多数人忆起童年,是欢乐的,是无忧无虑的,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童年却因贫穷而沉重。因为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一个人要带五个孩子。是坚韧和患难与共,才让母亲把他们都拉扯大。在这样的困境中,母亲仍凑钱给梁晓声买书,让他在苦难的生活里得到文学最初的启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支持,奠定了梁晓声今日文学造诣的基础,他朗读自己的作品《慈母情深》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家是充满小动物的温暖天堂
他是《雷雨》里忧郁的“周萍”,他是《大明宫词》里温文尔雅的“薛绍”和邪魅狂狷的“张易之”,他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赵文瑄。在《朗读者》的舞台,赵文瑄分享了他和特殊的家人“大咪”的故事。因为加油站的一次偶遇,猫咪“大咪”闯入了赵文瑄的生活,并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大咪”,赵文轩改变生活环境,改变工作节奏,而大咪也成了他的开心果,化解了他的烦恼与忧伤,并给他一个温暖的家。节目现场,赵文轩朗读季羡林的《老猫》献给自己的“大咪”: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世间最单纯的灵魂,它们没有什么复杂的思维,却安安静静的陪伴你,走过岁月的年轮。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4
《朗读者》第九期预告潘际銮,他是全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电站的焊接顾问,他参与筹办了清华大学第一个焊接专业……他是潘际銮。
他曾是南昌大学首任校长,至今仍是西南联大校友会会长。潘际銮这个名字也许我们并不熟悉,但他的贡献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他的爱情比他的事业更让人动容。
有人说,越活到现在,越羡慕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那个年代的人很稳,做一份工作,就坚持了几十年;研究一个专业,就用了一生的时间;爱上一个人,就是一辈子。这就是潘际銮老人和他妻子李世豫的真实写照。也许你们不太了解潘际銮,简单的说,他是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其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而他每日骑着自行车,载着老伴穿梭于清华校园里,比之热恋中的情侣也不遑多让。
他要专注与科学研究,错过了孩子出生的时刻,李世豫不怪他;他事业心太重,李世豫不怪他;他不会说情话,张口焊接,闭嘴科研,李世豫也不怪他。六十年,潘际銮老先生的科研成果造福无数中国人,唯独冷落了李世豫,但李世豫还是不怪他。李世豫从他的一无所有到中国焊接专业泰斗,风雨六十年,也没怪过他。
李世豫要的是什么呢?你做自己开心的事,我帮你打理家务,不让琐事扰了你,我就很高兴;你专注于科学是为人类造福,我不会阻止,你上班的时候记得小心些,平安回来我就很高兴;你没时间陪我,休息时也要四处奔波,没关系,自行车后座的位置留给我,我就很高兴。一生很短,我要你在身边,一生很长,我陪你在你身边。李世豫最理想的爱情,也是潘际銮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如斯美好,胜过锦衣玉食殿宇宏。
潘际銮,男,焊接工程专家,1927年12月出生,江西瑞昌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4月出任南昌大学校长。现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副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
《朗读者》第九期预告潘际銮,用一生奉献给一个专业,李世豫,用一生倾注于一个人。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潘际銮讲述学术泰斗的“家”的故事。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5
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上周六播出第九期节目,主持人董卿邀请到潘际銮、赵文瑄、毕飞宇、梁晓声、冉莹颖、王耀庆等嘉宾以家为主题词,一同朗读并分享各自的故事。而最令人触动的无疑是以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与近十位清华校友共同朗读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另外还邀请了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当年西南联大的清华老校友在场外一同朗读。
这些耄耋老人,朗读时字正腔圆,激情澎湃,让听者热血沸腾、感慨万千。节目播出后,观众和网友激动不已,纷纷表示,超喜欢这个节目,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年轻一代了解为祖国贡献的科学家们的人生经历,从此把他们当做偶像,科学家们才是最美丽的人。这一段《告全国民众书》有朗读者的抱负,也是老者们对年轻一辈学子最殷切的希望!这段超过1200岁的朗读才是真正的“燃”!
作为我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潘际銮为中国高铁以及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节目中,他讲述自己在枪林弹雨的年代艰苦
潘际銮在为祖国科学发展奋斗终身的背后,他的爱人,北大才女李世豫默默付出了许多。说起老伴,潘老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从没有怨过,就算我因为大项目而错过孩子出生的时刻也没埋怨。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节目中,两人透露每天仍会手牵手在清华园里遛弯,像年轻时候一样。
《朗读者》开播以来口碑和收视一路走高,这档豆瓣评分8.7、堪称走心的文化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热议。《朗读者》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位朗读者大多是我国各个领域中功勋卓著的专家和学者,从第一期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到第九期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潘际銮,他们的登台朗读让观众领略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匠人的风采。
正如网友所说,《朗读者》节目更大的看点不在于朗读了什么,而是通过节目,我们见到了普通百姓几乎不可能见到的人,他们是为祖国奉献毕生精力的前辈,是真正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多数虽然年事已高,但目光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对生活和事业的热情与神情,这种精神激励着后辈,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观看《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一)
我常常问自己,
儿时的家怎么就不能忘记?
那土窑洞里看不到砖瓦和水泥。
也许是父亲的推车了不起,
供我们读书离开乡村离开了土地。
也许是母亲织的格格衣,
谁见谁夸的感觉怎么都抹不去。
难忘中秋明月夜,
爷爷把月饼六半切。
哥姐不肯来品尝,
那月饼的滋味可是甜中透着香。
难忘看病回家的路上,
哥哥将衣服披在我身上。
上学的机会谁能不渴望?
三姐将自己留在了家乡。
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看不完住不够的地方,
我愿将心交付的地方,
那就是生我养我的家。
观看《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二)
因央视节目《朗读者》热播,俨然掀起一股朗读热,几乎是一夜间,文青们突然集体进化成为朗读者。
严格来说,《朗读者》更近于朗读包装下的《感动中国》,借朗读这个似乎“高大上”却又不难操作的壳,煽情得以合法转世,但它与真正的朗读,其实关联不大。
靠朗读就能复兴文化?靠朗读就能唤醒对阅读的重视?靠朗读就能重建我们心中的仪式感?这些想法很抒情,但未必能得到实证。更重要的是,一旦沉浸在这些桃色的想象中,我们就会忘掉,当下朗读本身其实很成问题——它压根就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尚未与我们自己的文化有机融合。
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副会长安妮曾指出:由于重视学生朗诵的集体效果,朗诵的音乐性和动作性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夸张,结果是把朗诵和舞台表演混为一谈。
安妮所批评的,即所谓“朗读腔”,指在朗读过程中加入过多表演色彩,因过分夸张,不仅不能打动听众,反而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在今天,岂止学生们有“朗读腔”,很多专业人员亦如此。
就以《朗读者》为例,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一口一个“老舍(shè)”,用情之深,咬字之狠,结果却念错了音。
表达尊重、景仰,完全可以用更平易的方式,何必如此内力十足?相信很多人会说:这是艺术,你不懂,说明你缺乏艺术感受力。如果艺术可以如此背离真实感和最起码的羞耻感的话,这种艺术未免也太“拿着肉麻当有趣”了。
事实上,濮存昕式的“朗读腔”绝不是什么高雅艺术,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1947年,魏建功、黎锦熙等在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上,便有学者提出朗读话剧化是导致朗读活动矫揉造作的主因。
著名学者潘家洵(易卜生作品的译者)先生说:“中国话剧所以难听,是因为‘美化’。而目前一般人学习国语多以话剧或留声机为师,越学越难听,实在是语文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
孙楷第(著名学者,敦煌学家)先生则指出:“中国的戏剧所以不自然,是因为本来是由野台子戏发展而来,因为台下空阔,观众嘈杂,台词就不得不高亢做作,不顾自然,以引起台下的注意。过后搬到茶馆里,再进一步有了正式的戏院,也不能摆脱那种矫揉造作的毛病。中国语文诵读万万不可舞台化!反过来看西洋戏院,发达很早,所以到现在台词与语音相差很微。”
可见,所谓“带着感情朗读”“抑扬顿挫”“模仿作者情感”“打动观众”之类,其实都是借口,不过是“野台子戏发展而来”,可在当下,这却被认为是最优秀、最高雅的艺术。
那么,“野台子戏发展而来”的东西,又是如何变成经典的呢?
首先,与历史相关。
虽然西周时便已有“诵”(初期为朗读,汉代许慎时已成背诵),宋朝时已有“朗诵”,但只是为了背和理解课文而设,算不上艺术,“以声节之”而已。1919年以后,朗读作为动员技术之一,逐渐得到重视,从五四运动到抗战,朗读的地位越来越高,不具备表演性的朗读渐被排斥。
其次,与苏联影响相关。
苏联语言大师阿克肖诺夫曾说朗诵是“戏剧艺术的变种”,是一种“更接近自然的、口语化的舞台语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说:“语言即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是一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的艺术,要求有很好的修养和高超的技术。”
在以俄为师的氛围下,这些话不啻金科玉律。
其三,与教育相关。
根据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提出:“朗读要有感情。但是儿童必须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正确的一定的态度,朗读才能有感情……儿童对作品的理解和所受作品的感染,就表现在朗读的表情上。”
这就是说,不仅声音要假,表情也应足够夸张。
1955年到1963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删除了“朗读要有感情”,但1978年又恢复了“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要求读得通顺流畅,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原本对朗读无具体规定,但1992年《教学大纲》亦加入“有感情朗读”,以后“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去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成为标准。
语文教学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是苏联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可问题在于,学生与社会接触甚少,对课文的理解能有多深?怎么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呢?只好人云亦云,模仿老师和成人,摇头晃脑,似乎沉醉其中,其实是在系统学习诈骗技巧。
由于朗读速度慢于阅读,据国外统计,同样的文本,朗读时大脑每秒可处理2.2—4个单词,而阅读时可以处理9.5个单词。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因朗读而耽误课堂时间的情况,许多语文教师不得不采用齐读,以节约时间。
齐读的最大问题在于掩盖个性,只要声大、整齐,即告成功。为了整齐,不得不拖节奏,一字一顿,在齐读中,许多学生不看文本,见一个字读一个字。齐读进一步异化了朗读——似乎只要声大,只要有所谓节奏(或节奏变化),即是成功的朗读。
不否认,朗读有发展为艺术的可能,成为更高级的朗诵之类,但这种艺术应有更本质、更内在的标准,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还未建立起这样的标准,即使是很著名的朗诵“大师”,他们播出的唐诗、宋词也常令人浑身发麻,其他可想而知。
中国古人也朗诵,也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但更倾向于表现自身的行为状态,所谓长啸、踏歌、吟咏,并不强调大众参与,也不会假设身边站着一万名观众,自己有义务去感染他们。想李白乘舟时,如岸上传来的是濮存昕先生一句深情的朗诵,一代诗仙恐怕很难拒绝投水而死的诱惑。
总之,朗读的路还很远,且慢摇首摆尾。
观看《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三)
抛开众口难调背景下对于节目内容体例的褒贬不一,我想说说我看到的董卿。
下午用了挺长的时间看了中新网对“朗读者”和董卿的报道。从高中时看青歌赛开始,喜欢这个可爱的女人已经十几年。从她的节目里不难感受到满满的文艺气息,甚至有些地方让我找到了莫名的契合,对于这个陌生的女子,我的情感已经从懵懂的喜欢演变成发自内心的欣赏。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的人生是可以被复制的,偶像是和我们不同的个体,她也未尽完美。董卿或许并不十分出挑,也难免带有公众人物的光环,但她的确是一个有学者思维的媒体人,光是这一点就让她的格局大于大部分主持人。我感受到她娟秀而叛逆的内心,聪明的脑袋,工作狂的劲头,不打折的专业精神,或许再加上她的阅历——当所有的这一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了。“朗读者”是董卿从业二十多年积累的一次集中展示,她已然惊艳了人们的眼光。这一次,偶像让我看到了时间沉淀下的力量。沉淀下来的不是虚空,是一直以来的追求与思考。董卿从来不是一个盲目庸碌的人,她喜爱自己的职业,且有着高于一般同行对于职业的理解和理想。她今天的成就的基础在于她拥有CCTV这块招牌,而这个平台是她凭借出众的专业素养取得的。从入行到进入CCTV,她走了将近十年,十年的蓄势之后,董卿慢慢绽放自己特有的光彩,又用了十几年,她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在业界树立了一个标杆,或许她的职业道路从此也会发生质的转变。这例子明白告诉我,对于成就一番事业来说,“十年磨一剑”这句话是真的。十年的确占据了一个人生命里挺大的比例,但是能够称其为“事业”的也一定不是轻飘飘的东西。在追求事业的路上,不教条死板,拥有不落俗套的想法,经过理性思考认为对的就去坚持,投入自己所能的最大限度地努力,不丧失底线,终会遇见那些想遇见的。
喜欢一个人十年,发现她仍然是你的女神,并且因为你自己的成长更能理解她也更加喜欢她了,这是会令人感到幸福的,尽管你们是陌生人。“朗读者”带给我许多角度的感触,尽管它只是一档零门槛面向全国观众的电视节目。每看完一期都有说些什么的冲动,但是写下来的或许不及当时感受到的十分之一;每看完一期也都有做些什么的冲动,开始认真注意某个作家,开始思考某种生命现象,开始向往某个地方。我想我会尽量去做。我狭隘,我选择投赞成票。一档电视节目,直面真人,直指人心,我以为这已经尽到它的使命并且高于平均水准了。
朗读者第九期的
邹市明、冉莹颖一家朗读意外频频 却被赞"有爱"
毕飞宇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家人的爱的思考,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人的朗读则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表达爱的模板。节目中,邹市明、冉莹颖带着两个孩子邹明轩、邹明皓一同朗读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羡慕。
然而在号称真实现场的"幕后花絮"中,由于两个小朋友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朗读的过程中,时常不听指挥,淘气捣乱,令"拳王"都颇感无奈。不过对于这种失控的场面,董卿却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制,但也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一次录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直言:"有爱的一家人,最后简直要乐翻,看了心情会变好。"尤其是这次他们朗读的就是关于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故事,在一家人的互动中,书中的故事仿佛变成了现实,有网友在看过节目后留言:"这本绘本内容真的太棒了!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推荐给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关于家,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关于家人之间的'爱,不同人的人却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在《朗读者》中,观众们就在毕飞宇、邹市明、冉莹颖一家和其他嘉宾的朗读、分享中学会了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份爱,或许能让今后的生活有所不同。
朗读者第九期的观后感【2】
毕飞宇与"爱"和解 独特解读亲情打动网友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无论外面如何变幻,都始终不会拒绝自己的归宿。然而对于毕飞宇来说,家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漂泊。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毕飞宇有着远超普通人的敏感内心。节目中,毕飞宇坦言由于父母不断调换工作和父系长辈缺失的缘故,自己从小就有种"没有根"的感觉。以至于后来,毕飞宇还曾和父亲商量,说:"你行行好,必须给我们做儿孙的有一个跪的地方。"这种看似独特的想法其实代表着一种大众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思维,令不少网友感叹:"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知道落叶归根,这种“没有根”的感觉该有多孤独。"
而父亲的个性同样影响着毕飞宇。由于对工作生活的失望,毕飞宇的父亲平时沉默寡言,面对毕飞宇也无话可说。这种疏离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后来父子俩第一次亲密接触甚至令毕飞宇感到"煎熬"。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现在,毕飞宇已经学会了向父亲表达爱意,节目中他就为父亲朗读了自己写的小说《推拿》中的选段。毕飞宇说:"爱的习惯需要好几代人一点点建立。"这种独特的亲情解读为观众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少观众在看过节目后深受触动,直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亲,总是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这种现象应该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