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
孔子电影观后感300字1
昨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不禁引起我的思考。
这部电影讲的是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时,国相很不情愿,便把职位也给孔子,只当大司徒。后来,因受齐人奸计,大司徒便想办法把孔子赶走了。一代圣人从此就过着和乞丐一样的生活,可他从来都没忘记自己是鲁国人,要回鲁国。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
看完后,我发现,自己和孔子差太多了,就拿耐心来说,我有一次去游乐场,我去玩过山车,发现排了很长的队,我只好硬着头皮排队,途中多次都想放弃,可爸爸说:“现在还好,以后还有很多都要等更长时间。”说完,挡着我,不让我离开,最后,因为爸爸挡着我,我才玩到了过山车,而孔子却一直想着要回鲁国,从不忘记,我真是自愧不如。
孔子的弟子的品德也很高尚:颜回为了救经书被冻死,子路死前也不忘夫子的教诲,戴好帽子,堂堂正正的死去……我一定学习孔子和他的子弟,做一个正人君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300字2
孔子,就是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万世师表,他的书直到这天都一向“畅销”。
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就会被拍成了(孔子)这部电影。
20xx年2月5日,我和妈妈、爱妈妈还有小雅一齐到电影院看《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的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之后,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这过程中是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都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了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了自我的素质,成为了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大家也一齐去看看吧!
孔子电影观后感300字3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2小时,一个2000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孔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电影也将孔子所通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著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孔子的电影是非常的难拍,弄得不好,难免说教,孔子是个圣人,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他是圣人,巍峨耸立,为万世师表,但在观看电影之前最担心的是电影流于说教,幸好导演的功力加上几位大牌明星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尽可能的'逾越了此类古装片的“台词槛”,既未戏说,又轻松诙谐。
孔子电影观后感300字4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专心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
电影中孔子已是中年,当时他在鲁国名扬天下,担任代理相国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其他国家都纷纷下聘书邀请他,都被他谢绝了。孔子还救了一个殉葬的奴隶漆思弓,由此还不畏得罪权贵呼吁废除殉葬制。
孔子的一心为国但却影响到一些权贵的利益,参政受阻,他带着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在其他国家不参政只讲学,有一次因为兵荒马乱七天吃不上东西,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在一次冰裂时为捞书而冻死。
鲁国终于发现失去孔子是错误的,他们盛情邀请孔子回国,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孔子和弟子们回到了故乡。
我从电影中感受到孔子是一位君子,他教导人们怎样为人处世,遇到挫折也心胸开阔,泰然处之,推广“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
我们小学生要向他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态度。
孔子电影观后感300字5
看了电影《孔子》后,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时侯人的打扮与现在的人不一样,男人都梳着一个发髻,穿着用粗布做成的衣服。那时侯的字都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碰到水,字会慢慢消失。而且竹简很重,要用车子来搬运。比较起来,我们现在写字读书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在鲁国当官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敌人都非常怕他。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干。
在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的路上,他们受冷受饿,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然保护好自己的书。在回鲁国的路上,地冻天寒、大雪纷飞,装满书的车子突然翻进了冰窟窿,弟子颜回不顾寒冷,跳进了进去,书被救回来了,颜回却失去了生命。
孔子还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礼。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战场上被敌人围困的情况下,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2500年前与我们现在的差别很大很大,但是要读书还是没有变的。
《孔子》观后感1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孔子》观后感2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孔子》观后感3
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它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槃,让它拥有了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孔子》观后感4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孔子》观后感5
对于已经拍摄成商业电影的《孔子》我倒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现在整部片子看完虽然也没觉得差到像韩寒的2分以及网评的低分,但是感动之处却也难以达到催泪的效果,下面大致说说观感吧!
看完电影我发现影片里所有具备一定水准的好镜头早已经在短短几十秒的预告片里几乎全部曝光完了,除了那些赏心悦目的亮点,整部电影的画面基本都比较平淡,取景也粗糙随意。刻意堆砌的特效大场面构图形式也“模式化”,令人回味的场景甚少。
周润发对孔子这个角色的驾驭还算自如,大多数时候确实也散发着一个仁者所具有的敦厚气质,虽然我对周润发不感冒,但还是肯定下。孔子爱徒颜回的古典形象很温文尔雅,清澈的眼神中甚至感觉到有点GAY的柔和气质,在冰窟里拼命抢救落水竹简的时候来个“出水芙蓉”般的慢动作特写惊艳镜头,确实够“美丽冻人”,影片杜撰他“红颜命薄”结局确实让我不舍!周迅扮演的南子亮相于草地树林,很现代很小资的感觉,除了手上拿来翻阅的不是《时尚》杂志,而是竹木简之外,我一度怀疑自己究竟是在看古装片还是时尚大片?踏步飞奔起来又觉得像是影楼拍摄的婚纱照。而她勾搭孔子那一段感觉很媚俗,将本来已经拍得不怎么上档次的电影硬是拉低了几个层次,不说也罢了!
我的观影的过程不是很专心,电影里的孔子在为自己人生理想奋斗奔波的时候,与我一同观看的弟弟则时而在我耳边在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现实人生理想。不知是电影体现的精神感动激励了弟弟还是因为影片乏味而开小差没话找话说呢?不过影片里僵硬的说教味确实让人有点抵触,若真要想了解孔子思想精髓,与其花不便宜的钱到电影院看教育片还不如免费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自学呢!不过倒也真服了这班编剧,为了能够展现《论语》中的每字每句经典,硬是将这些之乎者也,诺来诺去的原文融入到虚构桥段里那“半白半文”的对话中,而且又保持基本不笑场,这个算相当难得了。
虽然影片对孔子十几年的颠沛生涯讲述得格外地“浅入浅出”,缺乏深厚情感铺垫,但最终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到鲁国,步履蹒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确确实实是被感动了,也许这是电影最真实的部分,虽然细节和史实一定有偏差,但是对于一个颠沛了十几年的老者来说,那份感慨和肺腑作为现代也应该可以感受得到!
对于影片自我定义为史诗电影我实在不敢认同,整片看完并没感觉到史诗电影所具备的气质和气势。画面、色彩、音乐、特效、大场面、煽情桥段等虽然可以借鉴和杜撰,但是气质却是永远无法复制的一种神秘元素。仅仅靠一两次感动和眼泪就将影片归类为史诗电影实在草率。《孔子》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其实远远不如一些动画片,比如《埃及王子》和《小马王》,过了这么多年!我的播放专辑里依然有他们的原声乐曲和主题曲,也时不时拿来聆听和回味。但是由另类流行天后王菲演唱的《幽兰操》是否有成为经典的潜质呢?
结局的孔子身着洁白长袍,已经化身为圣人形象。当最后一抹阳光照在脸上,眼睛轻微闭上的时候定格了主人公的生命!我比较接受这个理想化的处理手法,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的仁者来说,总希望他走得宁静安详。随着镜头向窗外拉近,特效制作的粗糙景色渐渐映入眼帘。同看电影的弟弟在我耳边提醒道:“看哦!蒲公英,蒲公英!”我随口回了一句:“不,是圣母树的种子!”
《孔子》观后感6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部电影讲述公元前七七O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外有戎狄入侵,内有诸侯割据,周天子失去权威,社会动乱、礼崩乐坏;诸侯车间竟相称霸,战火连连,纷争不断,而孔子正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鲁国。他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他在鲁国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世间不容其推崇。他曾多次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最终年迈之时返回鲁国,在失意中离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
时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我们现在的21世纪具有很高的评价,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此,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
结合电影《孔子》,我受到如下启示:
1、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才可能正确实施因材施教。
2、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从教育教学上要善于启发诱导。
4、从学生出发,用爱来温暖学生,热爱学生,敬业爱岗,为教学奠定基础并储备内在动力。
5、提升自身的素质,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因材施教,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孔子》观后感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孔子》观后感8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观后感9
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把这一票投给孔夫子。国人中庸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信”,无不源于春秋时代这样一位智者,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文化从上到下一步步深入人心,影响了我们几千年。是历史选择了儒学,还是儒学带着历史走到今天?我不懂孔子,但我一直很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2010年的1月2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影片《孔子》首映,第三团支部抓住了这次机会一起了解这位儒学先师的人生轨迹。
影片取材于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影片主演周润发早前在宣传活动中说“看《孔子》如果不流泪,那还是人吗?”。我看完影片,也是深有感触。
这种大题材的影片,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觉得导演应该可以拍得更好,还有就是战争场面动画效果不够精致。但转过来想,看《孔子》,多是抱着一种缅怀传统的想法,想通过影片,增进对圣人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儒学文化的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传承至今,有沉淀的功劳。孔丘其人,本只是一个血肉之身,他的言论,他的思想,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几千年来的社会制度,所以加上统治阶级的极力弘扬,便代代相传了。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儒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进可退。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天子藩王,齐家治国无不渗透儒家的思想。董仲舒为巩固大汉帝国写下铺垫,精通儒学的康熙皇帝带来了康乾盛世。我想到的是,儒学“入世”的观点造就了一个个时代的发展和辉煌。观看电影之前,对孔子知之甚少,虽然看完影片,也只是有个大概了解,但至少梳理了一下思路,影片的`公映,也许不只是在休闲娱乐,不只在票房,能带给我们一些反思,就够了。
《孔子》观后感10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角度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证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的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久久不能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
《孔子》观后感1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很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孔子》观后感2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能够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的人,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但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但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孔子》观后感3
今天,我们全校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孔子》。
电影里的孔子温和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还十分热爱学习,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孔子也很会教导别人,教导别人永远不知倦怠。我想,“学而不大厌,诲人不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使我终身难忘。孔子的马车正行驶在表面结了冰的大河上,忽然,一大块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马车正好在那块冰上,驾车的人让马车跑过了那块冰,一卷卷书却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学生潜入水中,把一卷卷书拿上了岸。这就反映了他的学生是多么爱书啊。
孔子还有一句
看完《孔子》后,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认为,孔子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人啊!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
《孔子》观后感4
我以前对文科沒有什么兴趣,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和美术等文史类学科都学的一塌糊涂。我对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知半解,只是长时期存在一种偏见,那就是——孔子是统治阶级治理百姓的工具。因此,我不喜欢孔子,也没有兴趣看周润发演的《孔子》这部电影。
有一天,和女朋友一起在迅雷上想找个电影看,我本来想看其他片子,但是我女朋友很想看《孔子》,我就依她了。看了一半我女朋友睡着了,但我依然被电影的情节深深吸引。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出人意料,片子里面的“孔子”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高大形象,也不是我想象中的统治阶级的工具。至于这个孔子是否和真实史料记载是否矛盾,我已经不在乎了,天知道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人,我只在乎我在片子中的具体感受。我已经深深的被片子情节吸引和打动了。
这个片子在前半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这部分总体来说都是喜剧,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片子的后半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个片子有四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我将在以下篇幅一一道来。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这个片子给我的感受很深,虽然我已经看了三遍,但我现在依然无法完全描述出来内心的感受。我想,我还需要再多看几篇。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
《孔子》观后感5
观人,当听其言,观其行,识其骨,明其志。
听其言,乃是听其心志,由衷之言。诛心之语,不能见其心。
观其行,乃是本心之行,身体力行。违心之作,不能见其性。
识其骨,乃是精神之骨,傲骨侠心。率性而为,方能知其德。
明其志,乃是终身之志,虽死不悔。为国为民,方是真丈夫。
孔子其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而他的理想,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孔子手中无剑,但是却实实在在是一代大侠!这是他的本心本性,也是他的德行!这样的人,才真正是一代大丈夫!
看了《孔子》这个电影之后,我忽然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不止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需要,我们这个时代也同样需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多么善良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使得我们的人民,还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开始对于人性的第一次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人格上的平等?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个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大同社会的构想,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最真切体现,同时,也是他甘于冒险周游列国的一个梦想!可是,在他的那个时代,这就是一个梦想!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不知道孔子有没有想过,在俩千年之后,还会有那么一些人,在这一片他曾经游走的土地上,再次为了他的这个梦想而奋斗?而这一次,这个梦想叫做——和谐社会,观后感《<孔子观后感>》。‘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理想社会!即便是我们的‘世外桃源’,也没有能够多到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
孔子,影响了他们的那个时代,也同样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两千多年!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影响还会继续下去,甚至更加的强大!这就是人格的力量吗?还是真理的力量?
我不懂,但是我希望我能多懂一点……
《孔子》观后感6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得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得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得,是理想与现实得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得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得理想,对可能得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得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得,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得弟子有各种各样得才干,可以将他得思想传播到更多得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得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得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得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得,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得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得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得人物——孔子。
《孔子》观后感7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观后感8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电影《孔子》观后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光,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就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就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就应吗?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就是因为封建社会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孔子》观后感9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2小时,一个2000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孔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电影也将孔子所通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著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孔子的电影是非常的难拍,弄得不好,难免说教,孔子是个圣人,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他是圣人,巍峨耸立,为万世师表,但在观看电影之前最担心的是电影流于说教,幸好导演的功力加上几位大牌明星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尽可能的逾越了此类古装片的“台词槛”,既未戏说,又轻松诙谐。
《孔子》观后感10
孔子,说起这个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今天我看了《文化圣人孔子》颇有感悟。
孔子讲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生下来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如何做人,要做一个人就是要提高人的自觉,孔子的贡献就是在春秋末期,对人类社会体现了一种关切,他力求制定一个关于人类共同生活,人类和谐共处的理念与方法,准则与规范,这个就是她对人类所作的重要的思想贡献,对于人的自觉提出了许多观念来。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认识到孔子的“和为贵”的思想,是我国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人们还认识到,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成为处理儒家思想和其他各种思想共同发展的重要的'原则。人们又认识到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成为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所有孔子这些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应该很好继承和发挥的宝贵财富。
孔子在学习上,他提倡独立思考,叫学思结合;更注重实践,所以又叫做学行结合。学和思结合,学和行结合,这是他教育的特点,孔子对弟子们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他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弟子面前做出榜样,孔子的一生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对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以及思想史、教育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语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做人做事的丰富的哲理的百科全书。孔子的这个“仁”字,就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对君、父、老师、上级应该是忠、孝、恭、敬;对平级、兄弟、夫妇、朋友、同事,应该是诚、信、敦、睦;对下级、自己的儿女、臣子、下属,应该是宽厚、厚慈、惠。这上中下都处理好了,人际关系就协调了。
看完后,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孔子的思想言行,及他响亮的名字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更要让将来的后代子孙都体会孔子教育文化的内涵。
《孔子》观后感11
读了《朝花夕拾》才觉得鲁迅也有平凡人一样天真的童年和懵懂的少年时期;看了《孔子》才知道圣人有免不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艰难苦痛,不再只是教科书上讲的那样遥不可及的“至圣先师”。
在诸侯争霸,战乱割据的年代里,孔子出生在一个小诸侯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了安邦定国,他带着自己“仁”的思想投身于仕途。他在鲁国,曾官至代国相,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救下殉葬小奴;用牛车造势,吓退齐国数百辆战车,不费一兵一卒得到返还失地的承诺。
内怎稳鲁国政治,外扬鲁国国威。这是孔子仕途上最为通畅的时期了,但完美的理想总是收到现实的阻碍,在“陪臣理国政”的鲁国,支持的孔子的鲁昭公权利受限,孔子“毁三都”等做法伤害到三桓的利益,遭到权臣排斥,被迫离开鲁国,此时孔子55岁。
好在孔子还有一群尊师重教的弟子,机灵聪颖的颜回,仗义豪爽的子路都誓死追随夫子的脚步,一起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战火四起的年代里,诸侯都以割据争霸为目的,不能接受孔子超越时代的德治思想。或将孔子拒之门外,或给其一个讲学的虚职,总之就是不采纳他的政治思想。
在游学的过程中,孔子一行历经重重艰难,曾被卷入政治斗争之中,也曾被困入战事之中,有的弟子被饿死,最后只剩一碗马肉汤分而食之,孔子却以琴声代食,不禁令人唏嘘感叹。最催人泪下的是颜回去世的场面,寒冷的冬天,孔子师徒越过冰封的河面,不幸遇上冰裂,有些弟子溺水而亡,孔子的书卷也大数落入水中,颜回为救夫子的书而一次次的钻入冰凉刺骨的喝水中,用尽生命的力气从水中抛出一卷卷书,最终溺水而亡。
孔子是颜回至尊至爱的夫子,在他的心中,夫子的书籍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颜回是孔子最为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后,孔子抱着他冰冷的身体不肯放手,弟子们都劝到:“已经三个时辰了,暖不回来了”。孔子还是舍不得放开颜回,悲痛的表情令人潸然泪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鲁莽的子路死于卫国内乱,死前却不忘夫子“君子正其衣冠”的教导,孔子虽然十分伤心,但也有所欣慰。
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孔子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对政治失意的他退而不隐,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孔子因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儒学完胜于后世,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现代,孔子的思想也影响深远,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观后感12
之前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论语》,了解了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这本书是在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纂而成。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最近我们看来《孔子》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要从公元六世纪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得到重用,步步高升,能够用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来实践。但在他人的嫉妒下被罢黜,于是开始了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历经磨难之后,孔子最终归鲁,专心致志,开设学堂讲学。他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了深远的影响,被举世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典范。
再谈一下孔子的扮演者周润发,他的表演十分出色,把老年的孔子的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表演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回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光,回到了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繁之时,他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让人回味无穷。我们不妨从《孔子》中去细细品味周润发的表演,去了解他表演的分寸得体、真诚朴实,从而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做事时的一种真诚朴实,踏踏实实的态度。
在游行中,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儒家“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这也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知识,崇尚文化。
在最后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因此在之后看待事物时要从多方面去观察、了解事物,切忌从一方面片面的了解,否则得到的结果总是以偏概全,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