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门的观后感篇一:歌舞剧《卡门》观后感
歌舞剧《卡门》观后感
这个学期,我在家中欣赏了歌舞剧《卡门》。这也是我除了在艺术鉴赏课上外第一次接触歌剧,第一次欣赏西方歌剧。我很感兴趣!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欣赏完如此精彩的歌剧《卡门》,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一些感想。现在,我就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卡门》的序曲介绍了三段音乐: 西班牙民俗风,斗牛士之歌与命运主题。第一曲敷设出西班牙热情而兼吉普赛风情的地域色彩。第二首斗牛士之歌活泼明亮,取材于西班牙的舞曲,点出了自由主题。第三首命运主题旋律低沉凝重,有如说话的平板腔调,时常以顽固的低音主题重现。卡门代表爱情的本质,正如她的出场歌 Habanera 的歌词所说,自由狂野,变动不居,有如吉普赛女郎,或是叛逆小鸟,没人能捕捉她,驯服她,限制她。
斗牛士之歌也是西班牙舞曲,卡门被斗牛士所吸引,斗牛士的音乐一扬起,她的心就随之起舞。一句口语说出的问句卡门在那里与紧接着出现的命运主题变奏带出了卡门的出场,以及她的Habanera之歌。最后一幕中,荷西手持利刃,在斗牛场外亲手杀死卡门一景的音乐,是斗牛士主题与命运主题交锋的尖锐时刻。斗牛士之歌在前景,但是每一乐句中断之际,命运主题隐隐浮现,渐渐的,命运主题在斗牛士之歌的句子中间切入,渐趋庞大。这好像两组力量并行,文字(命运)的力量与舞曲(自由)的力量相互拉扯,这两种力量争夺乐团内的空间,同时也织出一首更复杂的曲子。斗牛士杀死牛,场内响起欢呼之声时,恰好是荷西杀死卡门之时,两首曲子此刻已合而为一。此处讽刺性十分明显,卡门对斗牛士之爱情,卡门对自由的追求,正好带来她死亡的命运,像是那头被放入竞技场的野牛一般,她的命运早被注定。
我对主要演员卡门的扮演者印象很深刻,她丰满,高贵气质,有些放荡但并不过分,感觉上很狂野,这样的女人很符合卡门的原始剧情,演员Gertseva非常棒的演绎了一个很真实性格的卡门,其他主要演员从技巧上看,都完成和演绎的角色很透彻,很有力量,唯一我觉得不足的是群众演员有些凌乱,因为很多大型戏剧都是从当地招募临时群众演员,加上语言的问题,西方人明显在集体项目上不如中国人整齐,似乎过于自由了些,想想我们国人的大型舞蹈和戏剧,动作整齐流畅,这可能就是东方集体主义精神和西方自由主义精神的明显差别吧。
卡门的观后感篇二:歌剧《卡门》观后感
用音乐诠释人生
——歌剧《卡门》观后感 《歌剧》大致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漂亮泼辣而性格坚强的吉卜赛姑娘卡门爱上了士兵唐·霍塞并使其陷入情网,唐·霍塞因此舍弃了原来的情人米凯拉并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但这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艾斯卡米罗,于是霍塞与卡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唐·霍塞的苦苦恳求,因此激怒了唐·霍塞,终于死在唐·霍塞的剑下,故事最终以悲惨结局。
歌剧《卡门》以高超音乐技艺,叙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音乐色调的明亮与叙事内容的阴暗,两者间构成强烈反差,这种奇妙的品格成就了作曲家比才的不朽伟业。歌剧《卡门》的主要特色在于,它不仅保留了原小说的真髓,而且通过音乐的独特力量,从根本上转化和提升了原小说的艺术品质。普罗斯伯·梅里美的《卡门》充其量是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而乔治·比才的《卡门》则具有充分的资格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歌剧。自从梅里美的小说《卡门》问世以来, “卡门”这个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吸引各路英杰,经历了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不同媒介的诠释,但只有在歌剧《卡门》中,“她”才获得了充实饱满和有血有肉的真实再现。这是一个必须依靠音乐的魅力才能获
第 1 页 共 3 页
得全部生命活力的人物形象,她的妖艳、狂放、热情和坚决,她全身的感官性魔力,几乎“本能地”召唤音乐的加入——因为音乐在所有艺术媒介中,是一种最有效的直刺神经的感官武器。以音乐塑造卡门,优势不言而喻。卡门似乎专门为音乐而生,而音乐也在期待着卡门。歌剧《卡门》中,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剧情的渲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音乐配置始终充满半音的诱惑和舞曲的节律,其音乐勾人魂魄的魅力否决了观众对她进行正统道德判断的可能。男主人公唐·霍塞既令人同情又让人唾弃,而《卡门》利用音乐的'色调变化充分展示了他的犹豫、无奈、情不自禁、痛不欲生、以及最后的歇斯底里。就连有点让人讨厌的斗牛士,《卡门》也通过一曲雄健豪放的《斗牛士之歌》,使这个没有多少戏剧分量的人物在观众脑海中打下深深印记。
歌剧《卡门》写的是爱情,但是不仅仅是在说爱情,或者说,《卡门》中的爱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它通写爱情,表达出了人生感性生命的不可预测与不可捉摸,也连带着揭示出了人生命运的乖戾、盲目和无情。卡门,一个吉普赛女郎,美貌泼辣,桀骜不驯。她是所有男人的猎物,又是所有男性的陷阱。唐·霍塞,一个普通士兵,循规蹈矩,恪尽职守。但他却不自觉的走入了卡门的圈套,厄运从此缠身,直至走向毁灭。这也就是爱情的本真原型——“讽刺、直白、残酷”。《卡门》揭示出了人生的正面价值(爱情与自由)与负面威胁(堕落与死亡)具有反讽意味的相辅相成。它以逼真的写实展现出人性的辩证悲剧,但绝无半分多余的浪漫氛围。这归功于作曲家能以超
第 2 页 共 3 页
然物外而又体贴入微的心态对待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情境。为此,比才在这部最后的作品《卡门》中获得了堪与相莫扎特媲美的成就,这大概也就是歌剧《卡门》成为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的主要原因吧。
第 3 页 共 3 页
卡门的观后感篇三:歌剧《卡门》的观后感
歌剧《卡门》的观后感
史梦瑶 我看了一部喜爱已久经典歌剧《卡门》。以前我只是知道这是法国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写的短篇小说,大致情节了解,但觉得并不独特。看过比才的歌剧《卡门》后,就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歌剧觉得精彩的部分当然是它的音乐。最为熟知的便是《斗牛士之歌》,那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崇拜他的人而唱的,那也算是西班牙斗牛的象征曲了。除此之外,卡门的咏叹调《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完完全全展现了一个大胆敢爱、豪情奔放的吉普赛女人的特质;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中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还有序曲等,音乐贯穿全剧,因为高兴而唱、对话而唱、预示悲惨结局而唱、诉说爱情而唱,便使得《卡门》在情节、艺术手法上有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特别喜欢我看的这个版本的卡门的扮演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歌剧中的卡门是个非常美的吉普赛人,美到只要让她看一眼你就会深深爱上她。是个奔放、不羁的女人。而扮演者虽说在美貌上差了些,但卡门的大胆,狂野,热情,忘情地舞蹈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本身就是一只跳动的音符,随着音乐为唐·豪塞翩翩起舞。她连回答审讯也用歌曲,甚至只是哼哼旋律而没什么词。就像《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中唱的她就是一只叛逆小鸟,没人能捕捉她,驯服她,限制她,即使最终因为自由而死。
作品不仅仅是作品,其实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当歌剧《卡门》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时却遭到失败。一位批评界人士认为乐队的演奏“乱七八糟”;而另一位则评价说,乐曲缺少“创新和个性”。但在今天,《卡门》既获得了评论界的美誉,又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且成为19世纪能与旷世奇才莫扎特的作品相提并论的几部歌剧之一。这只能说明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样题材的歌剧而已。
的确,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敢爱敢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她愿意为了自由而牺牲所有,她敢于做男人才能做的事,她喜欢打情骂俏,自己挑选情人,并且玩弄和欺骗男人,最终又将他们抛弃。她随心所欲,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且总能赢。风流奢侈、自由奔放、放荡不拘。她不仅让女人们羡慕,更让男人们嫉妒,为爱她而付出一切,为失去她而伤心欲绝。在十九世纪那样一个环境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作者通过小说展现一种美好未来的假设呢?反正比才是用音乐、表演,用歌剧完美的体现了,这也是歌剧《卡门》历经百年依旧如此受到欢迎的原因吧。
因为中考,这个暑假变得特别长。时间一长,便觉得无所事事,怀念起学校来。开始觉得闲在家中的自由,比不上被“围”在校园内的自由来的有真切感。
于是在某个冷气开的十足的夏夜,再次从书柜深处挖出了这本充满了自由味道的书自由是向往的主题。
卡门一直是一个向往自由的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少见的,至少在那个时代是。毋庸置疑,她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她的男人的,但她无法忍受被那样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那样的“罗姆”所禁锢。
“‘你知道吗?’她对我说,‘自从你正式成为我的丈夫之后,我对你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就没有以前你做我情人时那样强烈了。我不想被人纠缠,尤其不想听从别人的支配,我所需要的是自由!’”
这是卡门对约瑟最初的自由宣言,但约瑟不理解卡门,不理解波西米亚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他们这一民族来说,自由就是一切,他们会为了少做一天牢而不惜放火少掉整座城市”,他到最后也无法把波西米亚人就像生来就有的对自由崇尚溶入自己的生命,这也注定了他和卡门的结局——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的相遇也就注定了他们会有这样的结局,或者说他们是两条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过了这个交点又是两个世界。
卡门是鸟,而约瑟是一个漂亮的鸟笼。
鸟儿喜欢这只漂亮的鸟笼,但她忘了鸟笼会夺去鸟的自由
卡门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只鸟,漂亮鸟笼和飞翔她只能选择其一,她选择的是“自由”
“作为我的罗姆,你有权杀死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
这是卡门最后的自由宣言。
飞翔是自由的主题。
卡门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他疯狂地崇尚着自由,就像卡门一样。他喜欢大声地喊着“tobetobetobetobetobe!!!!!!!”(tobe是日语中飞翔的意思),他写的文字中充满了“fly”、“sky”、“free”那样的字眼,“自由”这个词作为他生命中所追求的主题而存在在他的眉宇唇齿之间。虽然他所向往的自由和卡门有所不同,但那都叫做自由。
他的名字叫做“hide”——那个永远追寻自由永远不知道自由在哪里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那个想要借蝴蝶翅膀飞向粉红色天空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那个正在宇宙中翱翔着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他站在海边张开双臂站着,我在他落在深色沙滩上的影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看到了自由——就刻在那影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上,刻在他的骨髓里。
他的自由是他一直也是永远都在追寻的东西……
我想他从来就都没有后悔过去为了追寻自由而付出的生活付出的音乐付出的他的一切,他和我(也许是我们)一样,永远寻找着,所以永远自由着,正是因为找不到,才安心地竭尽全力地去寻找,顶峰之上总是空虚的,所以还是一直持续下去,
“他的自由是游离在挣脱束缚之间的一种进行中的状态,换言之,就是束缚存在在身边的时候,才最能体现出,也最让他感觉到自由,简单来说就是追寻大众意义上“自由”的这个过程——他将这个动态过程称之为“自由”——我想这就是他的自由了。(层面是属于生活的——“音乐”是手段或者说方法~——也就是“斗争中”的武器)”
没有人能找到自由,没有人能理解他人的自由,所以便各自追求各自的自由。
天空是飞翔的主题
我的自由,我要的自由是什么?
一次在电视上听到椎名林檎的'《茎》,我听到了自由的声音。
脚步声,弦乐,还有各种不知名的乐器。
海鸥的叫声,扇动的翅膀,大段的贝司。
“秋天的芦苇塘,白色芦苇摇曳,风抚过皮肤带来酒精蒸发般的凉意,翅膀一下一下地扇动着,白色鸟儿从芦花中迎头飞向灰色的天……”
脑海中浮现这样的画面
我是相当喜欢梅里美所塑造的“卡门”这个疯狂的女人的形象的。卡门在追求自由,我也是,也许你也是,他也是,她也是,甚至它也是!
小时候是希望长大可以没人管,不被爸妈从起床“烦”到睡觉,其实也就是要自由;现在长大了就是希望能够喜欢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想做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总的说就是可以去完成自己的理想吧!拥有环游世界的梦想的女生,和吹嘘着自己曾骑车到上海的男生,大家想要的都是自由。
和很多人讨论过“自由”这个词,每个人的自由都是不同的,但大家的想法都不禁相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状态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存在的,连星星都是要按照轨道运行的。就是因为不存在,知道无法找到,所以才不听地去寻找吧!或者说自由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过程,一种追求“自由”的过程,当然还可能是一种心境。
“关键是自己的心中没有束缚就好了,人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圈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不要画地为牢不是就好多了吗?”这也是一种自由,摆脱心中的“黑洞”,不胡乱给自己施加压力,封闭自己,那得到的也是一种自由呢!
“受约束的是生命,不受约束的心情,受约束的是心情,不受约束的是生命”也有人这样着偶尔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回头看看,四下看看,也会觉得自己是自由的。
自由,这个笔画简单却相当复杂的词,就像童话故事中的青鸟,不断地被人追寻着。看看两个字,就像两扇窗,两扇自由的窗,我们透过玻璃向外看着,看到了天,便下了决心去追求那美丽的颜色。
图兰朵观后感 篇1
当初我选这门选修课时,大家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觉得我很奇怪,怎么会选这门课。其实,我在我爸爸的影响下,很喜欢看“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虽然不是专门学声乐的学生,但是我通过这个比赛也积累了一些声乐方面的知识。通过大奖赛,我认识了比才,普契尼,威尔第,也听到了《卡门》,《蝴蝶夫人》,《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些著名选段。我最记忆尤新的就是《图兰朵》中最著名的一段《今夜无人入睡》,总是被美声组的选手演唱。当然,我个人觉得演绎的最好的还是帕瓦罗蒂。后来,有幸选到这门课,老师给我们赏析的第一部歌剧就是《图兰朵》。
《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很有意思的是,他把这部歌剧的背景放在了中国,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的公主的故事,甚至还运用了一江一南民歌《茉莉花》。作为一个一江一南人,我感觉很自豪。图兰朵是一位很骄傲的中国公主,从她的心里是看不起任何人的,尤其是男人,她还说出了“我不属于任何男人”的话。因为她的仙人曾经在一个黑夜被一个鞑靼王子掠夺了去。可以看出,在她心里深处仍然怀着她祖先的一陰一影,所以她才会如此冷漠,甚至狠毒,她凭借自己出色的外貌向所有的前来提亲的王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就要被砍头,皇宫里已经有很多王子的头悬挂在那里了。图兰朵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来发泄自己的怨恨。可是,偏偏就有不怕死的人,他就是王子卡拉夫。他和其他王子一样,被图兰朵的容貌所吸引,冒着生命危险来答题。在他来之前,有很多人都劝说他不要冒这个险,有他的父亲,三个大臣甚至图兰朵的父亲也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他这是明显的送死。但是卡拉夫没有被这个吓倒,仍然决定要试一试。令人庆幸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回答出了图兰朵的三个问题。但是,图兰朵是绝对不会同意嫁给卡拉夫的。卡拉夫见她如此坚决,就说,如果她能在天亮以前知道他的名字,那么他宁愿死以成全图兰朵。于是,图兰朵就像疯了一样下令在全城范围内搜查卡拉夫的身份。当图兰朵知道自己的仆人柳儿和卡拉夫在夜里的一场谈话时,她就严刑逼供柳儿,逼她说出卡拉夫的名字,而柳儿因为对卡拉夫的爱,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没有说出卡拉夫的名字。后来,王子卡拉夫用自己的真心融化了图兰朵那颗冰冷的心,而图兰朵最后也放弃了杀卡拉夫的念头,同意嫁给卡拉夫。最终,是爱让图兰朵迷途知返,赢得了卡拉夫的爱。
就故事情节而言,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有多么感人,可能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普契尼对中国还是不够了解,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古典人物有很大差异。就拿图兰朵的父亲来说吧,作为一国之君,他穿的衣服是黑色的,而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黄色的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皇帝是天之骄子,十分有威严的,一言九鼎。应该是那种高大,严肃的面孔。而图兰朵的父亲有的只是懦弱,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那枯瘦的脸庞,好像一具行将就木的一尸一体。从他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无助与痛苦。是什么将这位一国之君逼迫到了如此境地,是图兰朵!还有平,庞,彭三个大臣,从他们的名字看来就非常具有喜感。这三个象声词是我们平时摔碎东西时会发出的,而普契尼却把他们作为人名,很有讽刺的意味。记得最清楚的是,平带领庞和彭唱起相当伤感的《不如归去》,歌词有点不伦不类,但平、庞、彭所唱“家乡多美丽,不如归去”的感慨却是真诚的,唱腔与唱词和谐相配,具有典型的无为思想,反射一出当时社会的需求。当然,少不了主人公图兰朵。图兰朵作为一名中国古代的公主,居然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在我印象中,古代的女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尤其是大家闺秀,更是如此。她们讲话时细声细语,笑不露齿,非常优雅。不排除像武则天那样的女强人。图兰朵就像武则天那样,一出场就有非常强大的气常当她下令全城搜查卡拉夫时,那咄咄逼人的气势足以置人于死地。还有,当她说出谜题的时候,那份得意劲儿就别提了,她想把所有男人都置于自己之下,哪怕是自己的父亲。就算是卡拉夫回答出来了问题,她知道自己即将嫁给他的时候,任然高喊着“我不属于任何男人!”是什么让她如此骄傲,如此放肆!我想,在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位公主都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像婚嫁之事肯定是父母一之命媒妁之言,哪有自己做主的道理。普契尼塑造的图兰朵仍然是西式的,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公主,她的思想都是西方化的。这些也许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吧!还有一个人物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他就是卡拉夫。我印象中的西方人是从小受着“生命最高”的教育思想长大的,他们认为生命是最宝贵的,无论什么都不能和人的生命相比。在如此注重生命的国度,怎么会有那么多王子愿意为了一个美貌的女人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呢?既然前面已经有那么多人死去了,卡拉夫为什么还要固执地前去回答公主的问题呢?难道图兰朵真的漂亮到那种“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地步了吗?还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吸引力呢促使他这么做呢?这些都在我的脑海中打下来深深的问号……
说完了剧中人物,接下来自然要说说剧中的咏叹调了。第三幕中,众人在场下唱着公主的敕令:“今夜北京不准入睡!”于是卡拉夫唱起这部歌剧中最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这首咏叹调虽然颇具整体性和独立性,也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唱,但在剧中,它还是音乐整体中有机的一部分,既有铺垫,又与后面三位大臣的音乐顺畅相连,气势恢宏,令人难以忘怀!还有一首就是由柳儿演唱的咏叹调。同样是第三幕中,图兰朵逼柳儿说出卡拉夫的身份,柳儿含泪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小提琴的高音在乐队伴奏和歌声之上飞翔,令人感到更加崇高、更加美丽。在第一幕中她也唱过咏叹调。但是这次,她唱得更加缠一绵悱恻,弦乐器的拨奏如泣如诉,令人悲痛欲绝。这两首咏叹调是整部歌剧的点睛之笔,为歌剧平添了色彩。我想,这也是普契尼引以为豪的地方吧!
既然是经典巨作,当然就有它的魅力之处。无论舞台的效果,还是演员的演唱水平都是可圈可点的。在歌剧的结尾处,卡拉夫披上了象征皇权的龙袍,图兰朵那坚冰一样的心最终被卡拉夫的热情所融化,同意了嫁给他。最让人高兴的是,图兰朵明白了什么是爱,也懂得了如何去爱。这时,背景音乐响起,仍然是《今夜无人入睡》。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首歌后来被这么多人翻唱。因为是这首歌把整部歌剧推向了高潮,也是这首歌创造了《图兰朵》的巅峰。
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典范,《图兰朵》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图兰朵》这部优秀的歌剧是无法道尽的,普契尼尽可能完美地向我们阐释了这部歌剧的魅力,真希望这部歌剧在后人更加完备的加工下依旧熠熠生辉!
图兰朵观后感 篇2
图兰朵原本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歌剧。该剧最著名的改编版本是由普契尼于1924年作曲的同名歌剧,但还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该歌剧作者便去世了。后经法兰高·阿法洛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杜兰朵》也译作《图兰多特》。这是以中国为背景的经典西洋歌剧,很多人认为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背景虽然在中国,歌剧的主题是爱战胜恨、精神实质还是西方的。歌剧之所以迷人,主要还得归功于作曲家。音乐虽然采用了中国的曲调,但曲式结构和交响配器却是西洋的。这部歌剧也是以音乐和剧情的融合,乐队和人声的`融合,宣叙和咏叹的融合为特点。
在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杜兰朵公主,她的第一个镜头就把我吸引住了,只是一个远远的镜头,她身穿着富丽福利的衣服,远处看金灿灿的,显得是那么的富丽堂皇。然而整个歌剧令我最欣赏的,不是杜兰朵公主,而是柳儿。柳儿与杜兰朵公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那么的高贵,骄傲,倔强,不相信爱情。而另一个,是那么的平凡,温顺,而且对爱情忠贞,执着!柳儿的出现就是显示出杜兰朵公主的冷漠,无情!
第一幕时,柳儿是和他的老主人铁木尔一起出现的,她唱道:“谁帮助我,搀扶我的老主公?发发善心吧!” 衬托了柳儿对铁木尔的关切。而后不久,铁木尔就遇到了他的儿子,卡拉夫。卡拉夫见柳儿在铁木尔身边就问柳儿为什么一直在他父王身边,没有离去。柳儿羞涩的答道:“因为,当年在宫里,你曾经对我温柔一笑。”爱的旋律出现,嘈杂的乐曲和人声的交响把旋律衬托得更加缠绵。
而后,杜兰朵公主出现了,铁木尔劝说儿子不要追求这样的女人,但卡拉夫决心已定,非要征服杜兰朵公主不可。这似乎不仅仅是在求爱,而是在战斗,他要战胜,要结束那血腥的猜谜。
卡拉夫不听劝告,铁木尔责问他:“难道你要让我一个人在世上流浪吗?”接着,柳儿娓娓唱出她对卡拉夫的哀求:“主人啊,听我说,柳儿伤心欲碎!再也忍受不了折磨。我曾叨念着你的名字,不畏路途险恶。可明天,若降祸,我们再流浪,就再也熬不过。他丧失爱子,我丧失微笑,柳儿受不了折磨!”这一段是柳儿的主旋,旋律缠绵悱恻,令人肝肠欲断。卡拉夫虽然已堕入情网,但并没有情令智昏,他清醒地唱答:“柳儿啊,好孩子,别哭泣!如果明天我离你们而去,为了当年那一笑,请不要把父王抛弃!”他们的对唱是全剧最抒情、最动人的一段。这种对唱在歌剧中通常是留给情人的,在此,对柳儿来说,这也的确是恋情的流露;但对卡拉夫来说,则是决别的恳请。只听音乐,这段对唱就是通常的互诉衷情,但歌词明确地表示卡拉夫对柳儿的感情近似父亲。铁木尔再次劝阻,与柳儿构成二重唱。平、庞、彭以三重唱的形式再次加入,这次他们严肃地劝卡拉夫不要为那美丽的容貌做无谓的牺牲,并让人把他拉走。卡拉夫回答这五个人,与他们构成六重唱,最后融入市民的大合唱,流畅得如同行云流水。但什么也拦不住卡拉夫,他高唱三声杜兰朵的名字,三次敲响大锣,宣告自己要猜谜求婚。
在第二幕时,演了杜兰朵公主从坚定地问到卡拉夫把问题都答出来时的不甘心的转变,但一连串的不字,还是显示出她的高傲。
第三幕,卡拉夫唱出《今夜无人入眠》,表示出他要去到杜兰朵得决心。士兵押着铁木尔和柳儿上台,卡拉夫否认与他们相识,却没用。随着《茉莉花》的乐曲,杜兰朵出场;朝臣平告诉公主这位外国王子的秘密就在这两人身上。为了保护老王,柳儿说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秘密。公主命令逼供;柳儿宁愿受折磨也不肯说出秘密。杜兰朵不解,问她勇气从何而来。柳儿回答:“是爱。”杜兰朵疑惑地重复:“爱?”似乎第一次体会到这个字的意义。柳儿发展在第一幕出现过的爱的主题旋律,唱道:“爱在我心中隐蔽,使折磨变得甜蜜;这是我
向我主人,表达我的深情厚意。我为他严守秘密,就是把你送给了他,也把他送给了你。我虽然失去一切,失去那无望的希冀!但我忍受折磨,就是在向他献礼!”小提琴的高音在乐队伴奏和歌声之上飞翔,令人感到更加崇高、更加美丽。他们继续折磨柳儿,并把刽子手叫来。柳儿受不了,她用在第一幕哀求卡拉夫的同样旋律向杜兰朵唱道:“公主啊,听我说!你裹着冰,揣着火;火会把你来融化,你会爱他胜过我。不待天明日东升,我自将倦目愁眉锁。只要他赢得你钟爱,我何惧黄泉多寂寞!我自将倦目愁眉锁,从此不再见情哥!”这次,她唱得更加缠绵悱恻,弦乐器的拨奏如泣如诉,令人悲痛欲绝。唱罢,柳儿拔刀自杀。卡拉夫以第一幕对唱的同样旋律唱了两句,仿佛哽咽住一般停下来。铁木尔先以为柳儿还在熟睡,要唤她醒来。当平告知柳儿已死,铁木尔悲愤地唱道:“罪过呀,罪过!被激愤的神明定然要降祸!”金木齐鸣,众人震惊。他们搀着老人,抬着柳儿下场,低沉的弦乐和断续的鼓声将悲哀缓缓拉开……
最终,是柳儿的死让杜兰朵公主想到了爱,让杜兰朵冰消雪融,燃起爱的火焰。如果不是柳儿,杜兰朵是不会醒悟的,所以,我更加欣赏柳儿。如果不是柳儿,杜兰朵也不会承认“爱”的存在,更不会与卡拉夫心甘情愿的成亲的。
图兰朵观后感 篇3
我在音乐鉴赏课上观摩了普契尼的著名歌剧《图兰朵》,感触颇深。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这部作品取材于一个神话故事,在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有一位名叫图兰朵的公主,容颜倾国倾城,吸引了无数王公贵族前来求婚,可是她宣称求婚者必须回答出她的三个谜语,才能获得她的爱情,否则就只能被砍头。当波斯王子被拉到广场上杀头时已经有许多人倒在了屠刀底下,可是当鞑靼王子卡拉夫看见在广场上亲自监斩的图兰朵时,他彻底被她的美貌征服,毫不犹豫的决定前去求婚。幸运的他答对了三个谜语,可图兰朵并不甘心就这样下嫁,试图反悔。胸怀宽广的卡拉夫答应她只要在破晓之前得知他的名字,自己就愿意被处死。图兰朵派人抓来了他的父亲和侍女柳儿,严刑逼供,可是柳儿为了保守秘密情愿自杀身死。卡拉夫难忍心中的悲伤,痛斥公主的残忍,趁其不备把她拉过来强吻了一下。这一吻打破了图兰朵心中的坚冰,绽放了她的爱情。最后一身华装的卡拉夫如愿娶了美丽无双的图兰朵,全剧达到了最辉煌的高潮。
作为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恢复了意大利正歌剧的风格,有雄伟的合唱和辉煌的独唱。普契尼在剧中广泛的采用了现代和声,使得和声更具有协调性。仅仅是听着演员们的声音都会觉得有种动人心魄的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的沉溺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
为了第一眼甘愿献出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这是多么让人沉醉的壮举,只有至情至性,有如卡拉夫这样的人,才会为爱而疯狂,而坚持,最后抱得自己的图兰朵归来,在世人崇敬的目光中成全自己的爱情。
普契尼在这部歌剧当中并没有引入原着神话当中的象征意义,而是采用现实的手法刻画下层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他信手拈来的《茉莉花》原本明媚动人的悠扬小调被改成了忧郁和凄凉的悲歌,代表了死亡与绝望,而在第三幕的开始,卡拉夫在皇宫高墙之外,向着灿烂的星河高唱《今夜无人入睡》的那个场景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海。北京,今夜无人入睡。我不知道这是发生在哪个朝代的故事,只感到北京城被这部歌剧涂抹上了一层浪漫和悲戚的油彩,因为在许多年前的某个夜晚,有一个王子在北京这座精神荒凉的城市里忐忑不安地等待黎明的来临,与太阳一同升起的,只有可能是爱或者死亡。我可以想象,这将会是世间最漫长的等待,比永恒还漫长。
用高傲和血腥杀戮来坚守自我的图兰朵公主那心灵的坚冰,最后还是融化在卡拉夫的热情之下。看惯了世人小桥流水式的温软爱情,再来体味《图兰朵》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激烈和跌宕,不由得深深地感叹爱情的伟大力量。
我相信:Love conquer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