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谷崎润一郎座右铭汇集66条

谷崎润一郎座右铭汇集66条

时间:2020-05-17 05:05

1、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哈姆雷特》

2、但丁(1265—1321)意大利《神曲》

3、荷马(约公元前750年前后)古希腊《荷马史诗》

4、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战争与和平》

5、乔叟(约1340—1400)英国《坎特伯雷故事集》

6、狄更斯(1812—1870)英国《大卫·科波菲尔》

7、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尤利西斯》

8、弥尔顿(1608—1674)英国《失乐园》

9、维吉尔(前70—前19)罗马《埃涅阿斯纪》

10、歌德(1749—1832)德国《浮士德》

11、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堂吉诃德》

12、紫式部(约978—约1016)日本《源氏物语》

13、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古希腊《俄狄浦斯王》

14、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押沙龙,押沙龙!》

15、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罗斯《卡拉马佐夫兄弟》

16、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英国《荒原》

17、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追寻逝去的时光》

18、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傲慢与偏见》《爱玛》

19、乔治·艾略特(1819—1880)英国《米德尔马契》

20、叶芝(1865—1939)爱尔兰《众多

21、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叶甫盖尼·奥涅金》

22、欧里庇得斯(约前480—前406)古希腊《酒神的伴侣》

23、约翰·多恩(1572—1631)英国《歌与短歌》

24、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美国《白鲸》

25、济慈(1795—1821)英国《希腊古瓮》《夜莺颂》《哀感秋颂》

26、奥维德(前43—17)罗马《变形记》

27、杜甫(712—770)中国《杜工部集》

28、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众多诗歌,《布莱克诗集》

29、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古希腊《俄瑞斯忒亚(含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30、福楼拜(1821—1880)法国《包法利夫人》

31、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变形记》《审判城堡》

32、莫里哀(1622—1673)法国《伪君子》

33、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抒情歌谣集》

34、阿里斯托芬(约前450—前385)古希腊《鸟》

35、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魔山》

36、易卜生(1828—1906)挪威《玩偶之家》

37、契诃夫(1860—1904)俄罗斯《樱桃园》

38、亨利·詹姆斯(1843—1916)美国《一位女士的画像》

39、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美国《三个女人的一生》《爱丽丝·B·托克拉斯自传》

40、惠特曼(1819—1892)美国《草叶集》

41、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42、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格列佛游记》

43、司汤达(1783—1842)法国《红与黑》

44、哈代(1840—1928)英国《德伯家的苔丝》

45、萧伯纳(1856—1950)英国《人与超人》

46、海明威(1899—1961)美国《永别了,武器》

47、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虹》《恋爱中的'女人》

48、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恶之花》

49、世阿弥元清(1363—1443)日本《井筒》《葵夫人》

50、维吉尼亚·吴尔夫(1882—1941)英国《到灯塔去》

51、亚历山大·蒲伯(1688—1744)英国《夺发记》

52、拉伯雷(约1494—1553)法国《巨人传》

53、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抒情诗集

54、埃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众多诗歌

55、爱伦·坡(1809—1849)美国众多诗歌,小说

56、亨利·菲尔丁(1707—1754)英国《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57、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英国《黑暗的心》

58、罗伯特·布朗宁(1812—1889)英国《指环和书》

59、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局外人》《鼠疫》

60、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简·爱》

61、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英国《呼啸山庄》

62、让·拉辛(1639—1699)法国《费德尔》

63、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64、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父亲》《朱丽小姐》

65、左拉(1840—1902)法国《黛莱丝·拉甘》《小酒店》

66、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小径分岔的花园》

67、曹雪芹(1715—1763)中国《红楼梦》

68、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十日谈》

69、伏尔泰(1694—1778)法国《老实人》

70、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英国《项狄传》

71、萨克雷(1811—1863)英国《名利场》

72、雪莱(1792—1822)英国众多诗歌

73、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74、华莱士·斯蒂文斯(1879—1955)美国众多诗歌

75、拜伦(1788—1824)英国《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

76、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百年孤独》

77、沃尔特·司各特爵士(1771—1832)英国《艾凡赫》

78、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大地上的居所》

79、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没有个性的人》

80、丁尼生(1809—1892)英国《悼念》

81、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英国《从深处》《瑞丁监狱之歌》

82、卡图卢斯(约前84—约前54)罗马诗歌集

83、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1898—1936)西班牙众多诗歌,戏剧

84、霍桑(1804—1864)美国《红字》

85、德莱塞(1871—1945)美国《美国的悲剧》

86、拉尔夫·埃利森(1914—1994)美国《隐形人》

87、安东尼·特罗洛普(1815—1882)英国《巴塞特郡最后的纪事》

88、弗朗西斯科·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了不起的盖茨比》

89、雨果(1802—1885)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90、泰戈尔(1861—1941)印度《吉檀迦利》

91、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鲁滨孙飘流记》

92、京特·格拉斯(1927—)德国《铁皮鼓》

93、鲁迅(1881—1936)中国《阿Q正传》《呐喊》《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94、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英国《印度之行》

95、伊萨克·巴谢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众多小说,戏剧

96、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细雪》

张爱玲,一个依依情深、临水照花的女子,不管她的故事远去多少年,这世间依然流转着她的传说。下面是张爱玲

张爱玲经典散文一:迟暮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清明的酒气,遗下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极点,大概有些狂乱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在无形中已被摈弃。她再没有这资格,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为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张爱玲经典散文二:天才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像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违多年的女儿研究一下。"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蚤子。

张爱玲经典散文三: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过来。离得不远,站定,轻轻的说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一会,各自走开。

就这样就完。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经典散文四:忘不的画

有些图画是我永远忘不的,其中只有一张是名画,果庚的《永远不再》。一个夏威夷女人裸体躺在沙发上,静静所着门外的一男一女一路说着话走过去;门外的玫瑰红的夕照里的春天,雾一般地往上喷,有升华的感觉,而对于这健壮的,至多不过三十来岁的女人,一切都完。女人的脸大而粗俗,单眼皮,她一手托腮,把眼睛推上去,成吊梢眼,也有一种横泼的风情,在上海的小家妇女中时常可以看到的,于我们额为熟悉。身于是木头的金棕色。棕黑的沙发,却画得像古钢,沙发套于上现出青自的小花,罗甸样地半透明。嵌在暗铜背景里的户外天气则是彩色玻璃,蓝天,红蓝的树,情侣,石栏杆上站着童话里的稚拙的大乌。玻璃,铜,与木,三种不词的质地似乎包括人手扔得到的世界的全部,而这是切实助,像这女人。想必她曾经结结实实恋爱过,现在呢,永远不再”。虽然她睡的是文明的沙发,枕的是柠檬黄花布的荷叶边枕头,这里面有一种最原始的悲抢。不像在我们的社会里,年纪大一点的女人,如果与情爱无缘还要想到爱,一定要碰到无数小小的不如意,龌龊的刺恼,把自尊心弄得千疮百孔,她这里的却是没有一点渣滓的悲哀,因为明净,是心平气和的,那木木的棕黄脸上还带着点不相干的微笑。仿佛有面镜子把户外的阳光迷离地反映到脸上来,一晃一晃。

美国的一个不甚著名的女画家所作的《感思节》,那却是绝对属于现代文明的。画的是一家人忙碌地庆祝感恩节,从电灶里拖出火鸡,桌上有布丁,小孩在桌肚下乱钻。粉红脸,花衣服的主妇捧着大叠杯盘往饭厅里走,厨房砖地是青灰的大方块,青灰的空气里有许多人来回跑,一阵风来,一阵风去。大约是美国小城市里的小康之家,才做礼拜回来,照他们垦荒的祖先当初的习惯感谢上帝给他们一年的好收成,到家全都饿,忙着预备这一顿特别丰盛的午餐。但虽是这样积极的全家福,到底和从前不同,也不知为什么,投那么简单。这些人尽管吃喝说笑,脚下仿佛穿着雨中踩湿的鞋袜,寒冷,粘搭搭。活泼唧溜的动作里有一种酸惨的铁腥气,使人想起下雨天走得飞快的电车的脊梁,黑漆的,打湿,变狠淡的`钢蓝色。

叫做《明天与明天》的一张画,也是美国的,画一个支女,在很高的一层楼上租有一间房间,阳台上望得见许多别的摩天楼。她手扶着门向外看去,只见她的背影,披着黄头发,绸子浴衣是陈年血迹的谈紫红,罪恶的颜色,然而代替罪恶,这里只有平板的疲乏。明天与明天……丝袜溜下去,臃肿地堆在脚躁上;旁边有自铁床的一角,通遏的枕头,床单,而阳台之外是高天大房子,黯淡而又自浩浩,时间的重压,一天沉似一天。

画娼支,没有比这再深刻。此外还记得林风眠的一张,中国的洋画家,过去我只喜欢一个林风眠。他那些宝蓝杉中的安南、缅甸人像,是有着极圆熟的图案美的。比较回味深长的却是一张着色不多的,在中国的一个小城,土墙下站着个思衣女子,背后跟着钨妇。因为大部分用的是谈墨,虽没下雨面像是下雨,在寒雨中更觉得人的温暖。女人不时髦,面目也不清楚,但是对于普通男子,单只觉得这女人是有可能性的,对她就有点特殊的感情,像孟丽君对于她从未见过面的未婚夫一样的,仿佛有一种微妙的牵挂。林风眠这张画是从普通男子的观点去看支女的,如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感伤之中不缺乏斯文扭捏的小趣味,可是并无恶意,普通女人对于娟支的观感则比较复杂,除恨与看不起,还又有羡慕着,尤其是上等妇女,有其太多的闲空与太少的男子,因之往往幻想支女的生活为浪漫的。那样的女人大约要被卖到三等窑子里去才知道其中的甘苦。

日本美女画中有著名的《青楼十二时》,画出艺支每天二中四个钟点内的生活。这里的画家的态度很难得到我们的解,那倍异的尊重与郑重。中国的确也有苏小妹、董小宛之流,从粉头群里跳出来,自处甚高,但是在中国这是个性的突出,而在日本就成一种制度——在日本,什么都会成为一种制度的。艺支是循规蹈矩训练出来的大众情人,最轻飘的小动作里也有传统习惯的重量,没有半点游移。《青楼十二时》里我只记得丑时的一张,深宵的女人换上家用的本展,一只手捉住胸前的轻花衣服,防它滑下肩来,一只手握着一炷香,香头飘出细细的烟。有丫头蹲在一边伺候着,画得比她小许多。她立在那里,像是太高,低垂的颈于太细,太长,还没踏到木展上的小白脚又小得不合适,然而她确实知道她是被爱着的,虽然那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在那里。因为心定,夜显得更静,也更悠久。

这样地把支女来理想化,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是日本人对于训练的重视,而艺支,因为训练得格外彻底,所以格外接近女性的美善的标准。不然我们再也不能懂得谷崎润一郎在《神与人之间》里为什么以一个艺支来代表他的“圣洁的Madonna”。

说到欧洲的圣母,从前没有电影明星的时候,她是唯一的大众情人,历代的大美术家都替她画过像。其中有这样的画题:“有着无暇的子宫的圣母”。从前的Oomph Girl等于现在的Womb Girl。但现代的文明人到底拘谨得多,绝对不会那么公然地以“无理的子宫”为号召。

欧洲各国的圣母,不论是荷兰的,丝丝缕缕被着稀薄的金色头发,面容长而冷削,金的,玉的,寂寞的,像玛琳黛德丽;还是意大利的,农田里的,摆水果摊子的典型,重重的青黑的眉眼,多肉,多娇;还是德国的,像是给男人打伯的,凸出谈蓝的大眼睛,于惊恐中生出德国人特别喜欢的那种活泼婉媚;美的标准不同,但是宗教画家所要表现的总是一个天真的乡下姑娘,极度谦卑,然而因为天降大任于身,又有一种新的尊贵,双手捧皇儿,将来要以他的血来救世界,她把他献给世界。画家无法表现小儿的威权智慧,往往把他画成一个满身横肉的,老气的婴孩。有时候他身上覆轻纱,母亲揭开纱,像是卖弄地揭开贵重礼物的盒盖。有时候她也逗着他玩,或是温柔地凝视着怀中的他,可是旁边总仿佛有无数眼睁睁的看戏的。

单只为这缘故我也比较喜欢日本画里的《山姥与金太朗》,大约是民间传说,不清楚两人是否母子关系,金大郎也许是个英雄,被山灵抚养大的。山姥披着一头乱蓬蓬的黑发,丰腮的长脸,眼睛是妖淫的,又带着点潇潇的笑,像是想得很远很远;她把头低着,头发横飞出去,就像有狂风把漫山遍野的树木吹得往一边倒。也许因为倾侧的姿势,她的乳在颈项底下就开始,长长地下垂,是所谓“口袋奶”。蟹壳脸的小孩金太郎惯在她胸脯上,圆睁怪眼,有时候也顽皮地用手去捻她的乳头,而她只是不介意地潇潇笑着,一手执着描花的拨浪鼓逗着他,眼色里说不出是诱惑,是卑贱,是涵容笼罩,而胸前的黄黑的小孩子强凶霸道之外,又有大智慧在生长中。这里有母于,也有男女的基本关系。因为只有一男一女,投人在旁看戏,所以是正大的,觉得一种开天辟地之初的气魄。

由此我又想到拉斐尔最驰名的圣母像, The Sistine Madonna抱着孩子出现在云端,脚下有天使与下跪的圣徒。这里的圣母最可爱的一点是她的神情,介于惊骇与黔持之间,那骤然的辉煌。一个低三下四的村姑,蓦地被提拔到皇后的身份,她之所以人选,是因为她的天真,平凡,被抬举之后要努力保持她的平凡,所以要做戏。就像在美国,各大商家选举出一个典型的“普通人”,用他做广告:“普通人先生”爱吸××牌香烟,用××脾剃刀,穿××牌雨衣,赞成罗斯福,反对女人太短的短裤。举世瞩目之下,普通人能够普通到几时 ?这里有一种寻常中的反常,而山姥看似妖异,其实是近人情的。

超写实派的梦一样的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无名的作品,一个女人睡倒在沙漠里,有着埃及人的宽黄脸,细瘦玲班的手与脚;穿着最简单的麻袋样的袍子,白底红条,四周是无限的妙;抄上的天,虽然夜深还是谈谈的蓝,闪着金的抄质。一只黄狮子走来闻闻她,她头边搁着乳白的瓶,想是汲水去,中途累倒。一层沙,一层天,人身上压着大自然的重量,沉重清净的睡,一点梦也不做,而狮子咻咻地来嗅。

题名作《夜的处女》的一张,也有同样的清新的恐饰气息。四个巨人,上半身是犹太脸的少女,披着长发,四人面对面站立,突出的大眼睛静静地互相看着,在商量一些什么。脚下的圆自的石块在月光中个个分明,远处有砖墙,穹门下恍榴看见小小的一个男子的黑影,像是生魂出窍——就是他做这梦。

中国人画油画,因为是中国人,仿佛有便宜可占,借着参用中国固有作风的藉口,就不尊重西洋画的基本条件。不取巧呢,往往就被西方学院派的传统拘束住。最近看到胡金人先生的画,那却是例外。最使人吃惊的是一张白玉兰,土瓶里插着银白的花,长圆的瓣子,半透明,然而又肉嘟嘟,这样那样伸展出去,非那么长着不可的样子;贪欢的花,要什么,就要定,然而那贪欲之中有嬉笑,所以能够被原谅,如同青春。玉兰丛里夹着一枝迎春藤,放烟火似的一路爆出小金花。连那棕色茶几也画得有感情,温顺的小长方,承受着上面热闹的一切。

另有较大的一张,也有白玉兰,薄而亮,像五又像水晶,像扬贵奶牙痛起来含在嘴里的玉鱼的凉昧。迎春花强韧的线条开张努合,它对于生命的控制是从容而又霸道的。

两张画的背景都是火柴盒反面的紫蓝色。很少看见那颜色被运用得这么好的。叫做《暮春》的一幅画里,阴阴的下午的天又是那么闷蓝。公园里,大雄地拥着绿树,小路上两个女人急急走着,被可怕的不知什么所追逐,将要走到更可怕的地方去。女人的背景是肥重的,摇摆着大屁股,可是那俗气只有更增加恐怖的普照。

文明人的驯良,守法之中,时而也会发现一种意想不到的,快怯的荒寒。《秋山》又是恐怖的,谈蓝的天,低黄的夕照,两棵细高的白树,软而长的枝条,鳗鱼似地在空中游,互相绞搭,两个女人缩着脖子挨得紧紧地急走,已经有冬意。

《夏之湖滨》,有女人坐在水边,蓝天自云,白绿的大树在热风里摇着,响亮的蝉——什么都全,此外好像还多一点什么,仿佛树荫里应当有个音乐茶座,内地初流行的歌,和着水声蝉声抄抄而来,粗俗宏大的。

《老女仆》脚边放着炭钵子,她弯腰伸手向火,膝盖上铺着一条白毛毡,更托出那双手的重拙辛苦。她戴着绒线帽,庞大的人把小小的火四面八方包围起来,微笑着,非常满意于一切。这是她最享受的一刹那,因之更觉得惨。

有一张静物,深紫褐的背景上零零落落布置着乳白的瓶罐、刀、荸荠、莳姑、紫菜苔、蓝、抹布。那样的无章法的章法,油画里很少见,只有十七世纪中国的绸缎瓷器最初传人西方的时候,英国的宫廷画家曾经亥。意模仿中国人画“岁朝清供”的作风,白纸上一样一样物件分得开开地。这里的中国气却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画面上紫色的小浓块,显得丰富新鲜,使人幻想到“流着乳与蜜的国土”里,晴天的早饭。

还有《南京山里的秋》,一条小路,银溪样地流去;两棵小白树,生出许多黄枝子,各各抖着,仿佛天刚亮。稍远还有两棵树,一个蓝色,一个棕色,潦草像中国画,只是没有格式。看风景的人像是远道而来,喘息未定,蓝糊的远山也波动不定。因为那候忽之感,又像是鸡初叫,席子嫌冷的时候的迢遥的梦。

《细雪》读后感1

《细雪》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长篇小说。以雪子的相亲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家族四位女人的故事。

善良柔和得有些懦弱的雪子,积极主动、一反传统的妙子,在书中成为两个对比鲜明的角色。雪子总是让大家操心着,她年龄33岁却还待嫁闺中,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一件有些羞耻的事情,她的家人对于婚事过于拘泥门第,她本人又过于自矜,不敢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妙子却是大胆追求着自己的爱,可是她热恋的板仓却死于急病。

从语言表达和情节上,《细雪》的故事都是那么冗长和拖沓。像一条长长的没有经过人工整饰的河流,起起伏伏,没有高潮迭起,只是在平静的水流中间点缀着一闪而过的浪花。有人说,作者之所以这样事无巨细地描写,是因为他想用一本不合时宜的书,反抗战争对美好平静日常生活的残酷践踏与野蛮倾轧。1941年,日本在战场上尚未受到重创,右翼分子声嘶力竭地为战争鼓与呼,而他只是想写出最平凡的日常,以此和那些战争的硝烟隔绝。

据说萨特曾赞誉此书是日本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萨特在存在主义上的造诣不容置疑,但他对这本书的评价,我却觉得是过誉了。

《细雪》读后感2

记得第一次读谷崎应该是《春琴抄》,后来又借了朋友的《痴人之爱》,所以对作家的印象就是“官能男”,不过这次逛书店偶然收的.这本《细雪》倒是让我又重新的认识了一下谷崎润一郎。还要说这个版本的译者真的非常棒,许多细节处的翻译用中文真的表达得非常到位,读她的时候真的能感受到仿若置身在旧时关西那种传统的日式美学。

也许因为也是因为年纪到了吧,这几年断断续续有过好几次的相亲经历,虽然没相成功但我却觉得相亲是件蛮好玩的事情,尤其是有个堂而皇之的名目去大吃一顿。情节暂且不谈,书中大量穿插着对昭和前期关西传统衣食住行的描述,简直大爱到不行,很中二的想穿越过去吃鱼赏花啊!对这种日式美学的赞赏也许是源自于汉家文化的遗风,只可惜如今无论中日已经不多见了。

作家通过洪水台风和许多琐碎细节的描述,娓娓道来莳冈四姐妹在那个被繁华掩盖下的动荡年代所经历人生百态。四姐妹中,大姐是我最没有好感的一位,被生活鞭挞得自私又短视的一个人物。也许大姐鹤子在少女时代也是像雪子或者妙子那样的人物,可现实迫使她成了如今的模样,这也是我们所见大多数女人经历几十年人生的一种常态吧。二姐幸子站在作家视角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也是大多数女人羡慕的对象吧,乐观开朗的幸子有爱她的丈夫可爱的女儿,还有生活中那些不疼不痒的琐碎值得她去操持。

这也许是对于绝大多数女人而言,生活最好的一种状态。如果说雪子得到的是作家的偏爱,那么以作家夫人为原型的幸子才真的是作家寄往执手白头的那一个女性。三女是主人翁雪子,她得到作家的太多偏爱,也是书中作家笔下最具有古典美学趣味的一位女性。她善良可亲对身边的人似乎都抱有一种牺牲精神,全书也以她数次相亲的经历作为主线,也使雪子这个人物成为一个符号似的象征。小女妙子是让我有点为她打抱不平的一个女子。书中几位女性里,妙子是更符合我们这一代人所接受的价值观的。对现实的坦荡,对感情的追求,还有对磨难的挣扎,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绝大多数人能感同身受到的。比起莳冈家的其他三位女性,在我看来妙子的人格灵魂都是最饱满的一位。

空洞的雪子是符号似的存在,她不仅代表着那个旧时代的美,还有旧时代的没落。大家族的女子出嫁对门第对才情的挑剔让她迟迟未能出阁,相亲的对象也越来越差,这不正是旧时代的一个缩影吗?不过作家通过文笔细细滋润出这一朵错过时光而盛开晚樱,读来时也是温情脉脉大于感怀时事的沧海桑田。

读《细雪》,时时刻刻看到通过雪子和妙子投射到自己身上的影子。虽然最喜欢妙子,可也不能否认自己身上越来越多像雪子的地方。年少读书的时候是个假小子,有过诸多叛逆行径,亲戚邻居眼里小太妹一样的人物。也许是年岁渐长,便越知道社会的凶险,便越知道自己站在这架巨型机器面前什么都不算,便越知道鞭子抽在身上有多痛。于是学会的隐藏,学会了沉默,然后从“妙子”转换成了一个“雪子”。我想很多人都与我一样有类似的经历。一路向前狂奔,却又在回首时羡慕身后的那个影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