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伟人,圣人的出现支撑着中国大地,丰富着历史的`天空。花开花落,风云变幻。如今,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物领时代风骚。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又是社会的能动力量。做事情,有了人,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既然要用人,就要先相人。
生而为人,面为身相,口为心相。谁都藏不住,实际上谁又都不想藏。与其说文王渭水得姜尚,不如说姜太公垂钓待文王;史载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实际上是诸葛亮深卧隆中等刘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谁与谁成为“黄金搭档”,皆有定数。独木不成林,单掌拍不响,“黄金组合”是做大事的基础。
相人者必先相己。
知人难,知己更难。知人而不知己,若想成事,也是难于上青天。不知己者,就算被推上高位,也会飘飘然,不知自己是谁。这种人,经常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坏事又毁己。有时候,倒掉了,也不知道原因何在,这就是典型的不知己。
知己是一种功课。“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静心是知己的前提;“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追问是知己的手段。关上门,静下心,每天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然后再给出几种答案。用不了多久,思想就会提升,世界便会在眼前清亮起来,自己是谁也会变得明白起来,做事的手段也会丰富起来。
世浊己清而成孔子,传续仁义史载孟子,百国纷争而墨子名。因人成事,因事成史,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人与历史的发展,皆有规律可循。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己为镜,可以知吉凶。
小聪明者,大事糊涂;做大事者,不耐繁琐。人生在世,风险如影相随。知己相人,以人为镜,然后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利用风险。人之所至,事无不成。
“传播光明之道有二,身为蜡烛或身为镜子,后者比较好,因为自己不牺牲。”这是台湾学者李敖说过一句话,虽说得有些“势利”,因为没有光源, 做镜子再鲜亮,也不会发光的。
这话又说得很“实际”,对于我们这些整天为“生计”而奔忙的小民来说,做不成蜡烛,做面尽责的镜子,不是坏事,绝非易事。
关于蜡烛的话题其实由来已久。李商隐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是一句情诗,后来慢慢地就有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意思。近年来,对“蜡烛”的讨论陡然多了起来,比如一个小学生为了保护8元班费,结果把手给“牺牲”掉了。
众人议论纷纷,一种意见认为这样做固然伟大,但毕竟不够现实,就好像光天化日下点蜡烛,浪费了成本,又不见什么成效。
众人对蜡烛话题的议论,虽然计较成本,但不能算是堕落。人的生命有限、资源有限,除非像尼采说的那样是太阳,能无限给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 人”这个问题上谨慎一点,是人之常情。何况蜡烛精神之所以崇高,在于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如果谁都能达到那种高度,“崇高”这样的行为实在没什么存在意义。----读者文摘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镜子,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一种坏的观念经过无数面镜子的折射,会一传十,十传 百,进而形成一种坏的社会风气。事实上,多年来我们在树典型方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努力,结果还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在坏的观念已形成一定基础的背景下,社会 的镜子对崇高的理念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疲劳。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抱怨他的孩子慢慢学坏了,都是学校和老师的错。对这种“学校教坏学生”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 的,因为老师何尝不把真善美的东西教给学生,但老师教得再好也不如社会风气的教坏来得快,所谓言传不如身教,也许孩子的坏还有你的一份“功劳”呢。
光明之道的传播,需要蜡烛的燃烧,也需要镜子的`反射。只有通过无数面镜子产生的反射效应,光明之道才能被传达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清澈的 风气。遗憾的是,我们都未能尽到做好一面镜子的责任。胡适先生曾对他的学生说,“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此话含义是可以类推的。做无私奉 献的“蜡烛”不是谁都能做到,而做面尽责的“镜子”,或许还能为社会、为后代做点有益的事。
【温馨提示】做不成蜡烛并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你对蜡烛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判断,就像一面镜子。
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小村庄里,有一个被称为“千镜屋”的地方。
一只快乐的小狗听说了这个地方,于是决定去参观。当它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它欢快地蹦上了台阶,来到房门口。它高高地竖起耳朵,欢快地摇着尾巴,从门口往里张望。使它大为惊讶的是,它发现有1000只欢乐的小狗也在像它一样快速地摇着尾巴。它灿烂地微笑着,回报它的.是1000张热情、友好的灿烂笑脸。离开房屋时它心想:“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以后我一定要经常来参观。”
在同一个村子里还有另一只小狗,它也想参观“干镜屋”。它可远不及第一只小狗那么快活,所以,它慢吞吞地爬上台阶,然后耷拉着脑袋往里看。一看到有1000只小狗在不友好地盯着它,它便冲它们狂吠。镜中的1000只小狗也冲着它狂吠,这把它给吓坏了。离开时它心想:“这真是个恐怖的地方,我再也不来了。”
世界上所有的脸都是镜子,在你遇见的人的脸上,你看到照出来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