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
千年一叹经典段落摘抄(一)
1.摧残来自野蛮,也来自其他试图强加别人的文明。
2.再高的文明在自然暴力面前,也往往不堪一击。但它总有余绪,飘忽绵延,若断若连。今天的世界,就是凭着几丝余绪发展起来的。
3.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宁肯做街道上不慌不忙的路人,而不必去侧团仔个预言灾祸的星相学家。愚钝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慌乱,大智又使人安定。我们的文化,应该由小智走向大智。希腊人稍稍有这般气韵,但愿不要屏杂愚钝。
4.大底下重要的是独立个人,这是他们两千五百年前祖先的遗训。因此他们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人际关系痛苦和个人挣扎痛苦,使前面所说的那种有关文明衰落的痛苦更加干净,不着污尘。
5.看到了爱琴海。水色景象与法国、意大利南部的地中海近似,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陽光下只须借得几分云霭,立即凉意爽然。但相比之下,这里少了很多别墅和白帆,房屋也有一些,都比较简朴,静静地围护着一个远古的海。
6.迈锡尼遗址是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占据了整整一座小石山。远看只见满山坡颓败的城墙,一般游客以为已览无余,就不愿再攀登了,其实它的第一魅力正在于路,而路,也是这座王城作为战争基地的最好验证。路很隐秘,走近前去才发现,深深惊叹它那种躲躲藏藏的宽阔。我带头沿路登山,走着走着,突然一转弯,见到一个由巨石堆积出来的'山门,仰头一望,巍峨极了。山门的门媚_卜是两头母狮的浮雕,这便是我们以前在很多画册中见到过的狮门。
7.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间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清香。一脚踏人这个休育圣地,伪卜定会猛然停步;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储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弛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规规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们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这条大道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
8.是啊,一个国家历史太悠久,排列各个遗址的座次就成了一个大难题,这在我们中国也经常遇到。巴特农神殿的重要性在于:全世界介绍希腊的图片,如果只有一幅,那一定是它;如果有一本,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态上,它是希腊文明的第一象征。
9.审美畏怯是一种奇特的心绪,大多产生于将见未见那些从小知名的物象之时。年轻时会欢天喜地地直奔而去,年长后便懂得人世间这种物象并不很多,看掉一个就少一个,因此愈加珍惜起来。不怕没看到,只怕看到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把一种隆重的机遇浪费了。
千年一叹经典段落摘抄(二)
1、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2、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再高亢的歌咏,怎么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
3、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类磨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4、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5、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透露了永久是什么。
6、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安顿群体性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
7、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但我们已经看到,大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就让我们先来阅读大地。
8、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
9、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又欲哭无泪。
10、历史感受和现实感受很难分开,因为文明本身就有上下的粘连性。
11、干净的痛苦会沉淀成悠闲。
12、最恣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着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熨帖着万古沙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类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13、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
14、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
15、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16、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雾,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光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我看着旭日暗想,对人类,它还有多少耐心?
千年一叹经典段落摘抄(三)
1) 历史感受和现实感受很难分开,因为文明本身就有上下的粘连性。
2) 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
3) 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
4) 美,竟是这般寂寞与无奈。
5) 干净的痛苦会沉淀成悠闲。
6) 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雾,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光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我看着旭日暗想,对人类,它还有多少耐心?
7) 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8) 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是。
9)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10) 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再高亢的歌咏,怎么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
11) 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类磨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2) 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13) 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又欲哭无泪。
14) 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透露了永久是什么。
15) 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
16) 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安顿群体性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
17) 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但我们已经看到,大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就让我们先来阅读大地。
18) 最恣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着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熨帖着万古沙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类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19) 我们要回去的地方已经很近,就在前面。我现在想的是,我在离别之后才读懂了它。
20) 离别之后才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却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是2000年1月出版的,该书的出版,在社会上曾一度引起热读的浪潮,但我仔细阅读该书,却是在新千年之后的2003年5月。我是一个不愿追赶任何潮流的人,对于读书,也是同样。这一段时间,在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正在发生着一个不寻常的事情,“非典”―――一种让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正是由于它,刚从南方学习归来的我,就有了一段相对较为平静的日子,可以推远尘世的浮
关于余秋雨,以前主要是一种崇拜,此种心理缘自他的《文化苦旅》。我可以断言,《文化苦旅》是迄今为止我所接触到的最好的、最为深刻的文字之一。
《文化苦旅》的出版,在多年沉寂的中国散文界以及整个中国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那时,读《文化苦旅》的感受用震撼来形容是不为过的。
说它是散文,我亦认同,因为那里的文字是一种充满语言张力、具有审美情感体验的文字,但我更喜欢把它看作是一部反思历史的哲人之作。作者有极高的悟性,文思泉涌,由点及面,纵横
也许是我们的散文作家们在中国散文“小摆设”、“小位置”的境地里浸淫得有些久了,把真正散文的大智慧、大思考、大魂魄失落了。我们一味地追求着一些所谓的自我体验、鸡零狗碎的东西,我们真的缺乏冷静而睿智地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中国文人命运、人格进行系统地穿透,我们已经被世俗的生活消解了强大的内心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年代,我们浮
选先生的《千年一叹》,既是出于以上的原因,也是对先生《文化苦旅》的那份偏爱,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散文的大灵魂、大气派、大内涵、大境界。那时读《文化苦旅》的感受,真是醍壶
先生的作品,最可取之处余以为是语言的锋芒和思考的力量。
他的语言是鲜活的,没有呆板和木讷,永远保持着诗人的品质和韵味,准确、到位、干净、利落。尤其是对视野所及的客体对象,用艺术家审美的眼光,表达给我们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态景观。如反思文明故国、凭吊古迹的文字,具有极强的视角效果和审美的穿透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家笔下希腊的蓝,埃及的黄,以色列的象牙色,伊拉克的灰色,伊朗的黑色,印度的油腻的
语言是文学作品中灵魂的载体,文学的灵魂在思想、在语言。没有好的语言传达深
先生语言的张力,语言的生动,语言的精谨,语言的穿透力,都堪称一流。先生对语言的保鲜方法,在他的`自序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就我个人而言,这次割断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我从学术研究、教育行政到实际考察、随笔写作,经历了不少次彻底的拦断和转换,每次都是在别人认为状态最好的时候离开的,一遍遍从零开始,可称得上是自弃名位、自离积累、自拆楼台,为的是生命的惯性僵化。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处留恋过久。安逸的山寨很容易埋葬
在先生的这段文字里,使我们懂得了文学创作之大忌:生命惯性的僵化。要避免它,就必须主动地彻底地拦断和转换!也就是从零开始,打碎过去的一切。而此举,则需要大勇气和大信心。但为了突破,你就必须这样去做,
思考的深刻,这可以说是《千年一叹》最为耀眼、最为美丽也是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思想是光彩夺目的奇苑!深刻的思想更是美不胜收,具有改变一切的无穷魅力。秋雨先生的思考是深刻的,思想因之而深
在《千年一叹》中,几乎所有的篇章都透着思想的光芒。如他在《交缠的圣地》一文中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冤怨相报、无有穷期的深层原因是这样剖
那他们为什么不能握手言和呢?这是由于长期的以暴易暴把本该遗忘的恩怨一次次强化了。他们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然后搁置情绪,用现代政治智慧设计出最理性的方略。
“历史有很多层次,有良智的历史学家要告诉人们的,是真正不该遗忘的那些内容。但在很多时候,历史也会被人利用,成为混淆主次、增添仇恨的工具,有的人甚至借着历史来掩饰自己、攻讦对手,因此更应警惕。……只有把该遗忘的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摆脱出来,回复自己刚健的轮廓。”这是先生为此开出的一剂良方,可惜有病的人讳疾忌医。
先生以一个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居然借助人类文学的薄体―――散文,洋洋洒洒地揭示着世界文化的巨大内涵。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国的历史中,以轻扬的散文做着最深刻最潇洒地穿越!
他对世界几大文明衰落原因的思考同样是深刻而严肃的。限于篇幅,在此不再细述。
他在《向谁争夺》一文中对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暗伤有着最清醒的认识。“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但是我们今天要用最简明的线索来描绘中华文明,一定会把这种本事搁置一边。中国历史发展最快的段落,也是这种本事最收敛的时期。既以最近二十年的超常发展而言,就是以公开宣布对斗争哲学和争论癖好的放弃为前提的。”
历史是复杂的、多元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把历史穷尽,它所反映的只不过是部分的真实,不可能是全部的真实,我们可以把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对历史的阐释比较起来看,从而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秋雨先生对中西文明由比较而引发的思考,给我们诸多启示。他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独特的文化视角以及对世界文明历史的人文观照,留给我们一部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历史仍在继续,先生仍在思考。思考是美丽的,我们还在期待。
文化的传承,文明的断裂,这两个话题始终是人类时刻面临的问题。不论是死的文化,活的文明,还是死的文明,活的文化,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下,稍有文化觉解的人都面临着如何接受挑战和应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不管是实物的承载,还是符号的象征,作为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孕育和培植出来的东西,文化与文明都被烙上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印记。作为人类面对先人创造和留存下来的精神和思想的精粹,身为后来者在该链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着实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事情。
作为文明的外显,文化的呈现和表达因专注的角度不同,世人感受和触摸到的样式也就各不相同。其中最贴近事物的本体,最具事物特质的当为经过文化的巡礼之后用文字记录下的文字。不论是什么样的文字呈现,它们都从自己所关注的角度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对文化做出自己的阐释和注解,文学类的也好,非文学类的也罢,形式各异,但异曲同工。梳理相关的文字读物,关于文化论述和表达的可谓浩如烟海。而就时下与普通人的寻常生活较为贴近的,并能够为普罗大众普遍阅读和接受的作品看,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围绕“文化”所进行的工作,做出的努力,最后把“文化之旅”所获得的体验汇集成书奉献给世人的作品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摩挲大地》……这些以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经络为红线串联在一起的系列丛书,因专注于对人类文化的探寻而具有了独特的气息。
就《文化苦旅》而言,书名中的一个“苦”已经形象地概括出整个人类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已经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无法剥离关系,乱世有乱世的文化,治世有治世的文化——荣辱兴替都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与历史牵扯上关系。正是如此,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自然也就是人类文化的书写史。而人类自立足于世始,战争、略带与杀戮就从为停止过,这样通过文化的书写,可谓是字字读来皆是血。粗略地展读完《文化苦旅》,不论是从宏观上的场面勾勒,还是从微观上的聚焦透视,通过文字都能够触摸到文化伴随历史的发展所外溢出来的气息。远古的神话传说是人类出于蒙昧之中无法解释“怪异”的自然现象所进行的主观臆测和望想。尽管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不大,但一种心理的寄托和承载,多少可以消解因惶惑而产生的恐惧。而随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慢慢让位于工商文明,刀耕火种渐渐告别历史的舞台,面对充满迷幻的自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许多当是未解或待解的困惑慢慢成为易知的浅识。这样,人类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时就具有了底气和勇气。群体性智慧的`结晶——《诗三百》的缘事而发,集体向个体的回归而书写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楚辞》,两部开启人类用文字记录生活,刻录历史,并开创文学创作两大源头的发轫翘楚之作,为后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树立了标杆。沿着这两条线,各在自进行突破的同时,又不断地进行修复和完善。直至当下,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通过《中国文脉》粗线条的勾勒,其轮廓清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专业性的寻觅,非专业性的阅读,在浅近文字的引领下,在漫长的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漫溯,在把脉文化脉搏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更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浸润和沁出气息的氤氲。
中国文化仅仅是世界文化的一条支流,尽管自其产生起就未曾湮没,但与浩瀚的人类文化相比,它也只能是大化一纤尘,沧海一滴水。正是认识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生相惜的关系,出于对整个人类文化全方位审视和认知的高度考虑,余秋雨先生带领普罗大众对世界文化、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态势进行了一场探访。虽然战火不断、硝烟弥漫,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出于对先人创造文明文化的膜拜,一切外在的危险都失去了灼伤力。漫长的跋涉,浅层的触碰,雅典、希腊、罗马,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一路走来,不论是寻根,还是拜谒,在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考精神信仰支撑的大众书写的文化文明的历史中,除了惊叹于先民战天斗地的勇毅,更当惊诧于他们对人类文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所做出的贡献。文明可以断裂,但文化不可磨灭。在《千年一叹》中,我们读出来的除了是不同地域、不同风情的文化样式,更可以感受到隐于文化之中的一股面对邪恶与压榨所迸发出的坚韧。
时间的长河经流不息,在带走人类创造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同样冲走了文化和文明的精粹。先人已逝,后来者需要做的不是躺着前人编织的摇篮中做着南柯梦,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仅自己的能力去守护在人类的瑰宝,就像“敦煌之母”樊锦诗穷经皓首,把一生奉献给敦煌一样。不论是国家,还是世界,面对遗存的人类文化文明的实物或符号,少几个王元化、斯坦因、希特勒们,作为人类精神承载的文化文明才能日臻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