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参观国学院观后感汇编50条

参观国学院观后感汇编50条

时间:2021-02-05 21:09

参观大学校园观后感1

今天我们来到了爸爸上的大学,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在校门口,老远就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的几个大字——江苏师范大学。

我们进入校内,右边是几栋古香古色的建筑,已经非常陈旧了。左边是运动场,有许多人在那打篮球呢。再往前面走,来到了图书馆前。爸爸说图书馆还是以前的老样子。爸爸上学时,徐州的冬天非常冷,气温经常是零下十几度。只有图书馆有暖气,爸爸经常在课余跑去图书馆抢座位,一边坐着,一边看书,还有暖气,简直是舒服得不得了。

再往前走,来到饭堂。爸爸说他们一上到第四节课时,就早已饥肠辘辘,一等老师宣布下课,就朝饭堂飞奔而来。那时爸爸的食量也特别大,特别爱吃那肥肥的猪头肉,不过吃肉的机会很少。因为爷爷奶奶家比较贫困,能供爸爸上学就已经很吃力了,爸爸只能从生活费中节约,以减轻家里的负担。现在一听爸爸说起猪头肉那幸福的滋味,那时是爸爸最好的美味了,我多希望我也能有这样的经历,而现在只能从爸爸的话语中去感觉了,我好羡慕爸爸。透过饭堂的玻璃门,我看到几张圆桌子,爸爸说以前的饭桌跟这差不多。但饭堂非常杂乱,可能是要装修了吧。

我们又往前走,来到一处低矮的房子前。爸爸说这里是他最忘不了的,这是他们以前看电影的地方。一到周末,这里就开始放映电影,有时爸爸会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看电影,那时看一场电影只要两毛钱呢。接着我们来到一片草坪上,爸爸指着一处凳子,他经常在那读英语、背英语。爸爸回想起那时候,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草坪中伫立一座雕像,雕刻的是两名学生正在专心致志的看书呢。我指了指雕像,问爸爸:“你们那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吧”。爸爸点了点头。

最后我们来到了宿舍,爸爸指着一个窗口对我说:“那是我的宿舍,宿舍共有六个人,分成上下铺,我睡上铺。一到冬天,我就和下铺的同学睡在一起,垫两层,又盖两层,挤在一起很暖和。”爸爸和他的下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毕业了还经常保持联系,上次我们在南京、这次在西安都相聚了。爸爸还跟我讲了发生在他们宿舍许多趣事,让我捧腹大笑。我好向往大学生活呀!

我和爸爸参观完毕,走出校门。我们都回头望了望,这就是爸爸的母校,他也许会有割舍不开的情感吧。也许只有等我长大后,经历过,才能理解爸爸对母校的情感。

参观大学校园观后感2

劳动节这天,妈妈带我来到中南财大玩。

校门口浓密的树荫下,三五成群走来的大哥哥和大姐姐们,充满着青春的活力。面前是一个宽敞的足球场,绿草茵茵,令人向往。

绕过足球场来到图书馆,本想好好看一会儿书,让文字洗涤我的内心,不料节日期间大门紧闭。几位本科毕业生正穿着黑色的学士服在拍照。高高的帽子顶部像一个扁平的正方形,从左边掉下来一个穗子,很有学者风度。我突然回忆起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夸我是小作家,我就央求妈妈给我买一套“作家服”穿在身上,那时我想像中的作家服与现在眼前的衣服很相似。看到了童年时梦寐以求的衣服,我和妈妈相视一笑,借来了衣服穿在身上,拍照时我算着自己还有九年才可以大学毕业。这九年,我会一直努力学习吗?我会一直保持着对写作的热情吗?我也可以来到这样美丽的校园学习吗?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子里跳跃,无限憧憬使我迫不及待地想长大想高飞……

夕阳的余辉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不知为何我没有感受到想像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但我听到了自己儿时稚嫩的声音,想起了当初自己信誓旦旦地说“要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突然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年幼时那颗全力以赴的心啊,似乎已经被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吞噬了,以至于现在我都不主动提笔写作文了。感谢这次校园一日游,让我重拾了最初的信心,满怀希望向前走……

不忘初心,努力奋斗。我坚信九年后穿上大学毕业学士服的我,一定如阳光般灿烂!

参观大学校园观后感3

今年7月18日上午,我们夏令营全体营员参观了北京大学校园。

进了北京大学,导游就给我们讲解了北京大学的历史。

我们随着导游来到北大图书馆前,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大学图书馆,是亚洲所有学府中最大的图书馆。房顶仿造天安门房顶大小设计。如果从上空俯视,图书馆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我多么希望自己将来坐在里面读书啊!

接着我们参观了北京大学最著名的景点博雅塔和未名湖。

雄健挺拔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以及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一大景观。由于建筑位置的巧妙,从梁柱,古树之间,时见它的身影,更增几分秀丽的.神奇。博雅塔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现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博雅塔是目前北大最高的建筑,博雅塔是北大人的精神象征。

我们朝未名湖看去,只见柔波荡漾,风光无限。

未名湖是一个人工湖,仿造颐和园的昆明湖设计,在湖心修建了两座岛屿,一大一小。对面大一些的岛屿叫做枫岛,未名湖如掌,枫岛就如掌上明珠。

博雅塔和未名湖的天作之合神来之笔,永远富有哲理,永远耐人寻味。可以说,湖光塔影已经成为北大校园风景不朽的神话。湖和塔是有灵魂的,它们的灵魂是千千万万北大人的灵魂,也是北大的灵魂。

参观结束时,我在北大校园里买了一枚校徽作为纪念品。

回家以后,我把校徽拿给奶奶看。奶奶说:“将来你一定要考上北大啊!”我点点头,大声地说:“奶奶您放心,我从现在起,一定会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将来一定会考入北大!”

我坚信,北大的未名湖畔,博雅塔前一定会有我的身影。

参观大学校园观后感4

下午,在参观奥体中心回来坐地铁的途中,我看见地铁站牌上有一站叫“北京大学东门”。我想,这一定是到北京大学的。早知道北京大学是百年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于是我要求爸爸带我去北京大学参观。

果然,出地铁站没走几步就是北京大学的东校门。我们在门口身份登记后,就走进了校园。

北京大学不愧是百年大学,校园里随处都是高大葱郁的古树,一颗颗古树簇拥着一幢幢或旧或新的教学大楼,形成了一道别有风味的美景。

听爸爸说,来到北京大学不看未名湖是遗憾。我们急匆匆地绕过几幢教学楼,走到未名湖边。已是傍晚,夕阳照在清澈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未名湖山水相依,湖边的小山上矗立着一座十三层的宝塔叫博雅塔,博雅塔和未名湖交相辉映,成了北京大学著名的景观。在未名湖的湖心岛东岸有一艘石舫。听爸爸说,石舫已有200余年历史,价值珍贵。石舫上,有许多孩子在那儿跳上跳下,玩得起劲。岸边的石椅上,坐满了大学生,他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背英语单词,还有的在讨论数学难题。

看过未名湖,我们又去参观了巍峨雄伟而且被称为亚洲学校图书馆中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为纪念北京大学百年办学历史建造的百年讲堂。我和爸爸一边漫步在宽阔的校园马路上,一边欣赏着北京大学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建筑。宁静的校园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他们都是跟我一样,是被老师带着来参观北京大学的暑假夏令营学生。

时间不等人,不一会儿,太阳只剩下半边脸了。我们从北京大学的南门出来。在北京大学的南校门口,我叫爸爸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道:“要是我在北大读书该多好!”爸爸听了,笑着说:“只要你努力,北大的大门就永远为你敞开着。”

参观大学校园观后感5

清华、北大是梦想,承载着我无限的想象;清华、北大是力量,给予我追梦的勇气;清华、北大是目标,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今年暑假,我终于得到了一个参观清华、北大的机会,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旅程。

第一站是北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大门”,它是北京大学最早的大门,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能让人感受到北大的庄严、肃穆。走过“西大门”就算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一所带有浓厚古中国特色的大学,可也有“百年讲堂”这样现代化的建筑,大学里著名的景观当数“一塔湖图”。“一塔湖图”里的“塔”就是指“博雅塔”。“博雅塔”最早是为解决全校师生饮水而建造,后来有了自来水就弃用,它虽为水塔,但造型上有门有窗,有壁画有浮雕和真塔一样。“一塔湖图”的“湖”就是著名的“未名湖”,湖水碧绿,中间有一个湖心岛,桥把北岸和湖心岛相连,成为北大学子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从北大走入清华,好似由古朴典雅的古代进入光彩夺目的现代。清华是由外国人援助建造,所以多少有些西洋风格。清华最著名的景观当数“二校门”,乳白色的石门流露出清丽庄严之美,以前是清华大学正门,现在作为“门”的功能正在减弱,而转变为清华的标志性景观。清华大学不仅是优秀的学府,还是国家的科技中心,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导弹之父”钱学森;若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等,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贡献,我非常的崇拜他们,我也要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清华的一员。

我很早就知道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将以勤奋、踏实、不屈不饶的学习态度,坚定不移的学习下去,去实现我的梦想。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感:洪秀全故居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伴着微风清爽的吹拂,我们花都工学结合基地300多名同学在学生部领导和辅导员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来到了伟大革命家洪秀全的故居所在地,进行参观和学习。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曲折而辉煌的历史,伟大的历史创造者以及革命前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学习我国的历史以及先辈们的革命精神,这成为了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洪秀全是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领袖,也是最早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对中国封建统治和西方资本侵略者的农民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故居洪秀全曾写下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百正歌》等革命文献,号召人们为实现“天下一家,分享太平”的理想而斗争,为指导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洪秀全故居的所在地,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大抪村,占地面积25000平方来。官禄抪过去是一条穷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官禄抪,官禄抪,食粥送薯芋;乌蝇咬饭粒,追到新街渡。”这首民谣,正是当地农民贫苦生活的写照。洪秀全的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此出生。故居在清军“诛九族”时被烧毁,1959年经考古挖掘,在原墙基上复原,1998年曾维修过。

一踏进洪秀全故居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洪秀全铜像。该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梁明诚设计、制作,于2005年12月12日落成的。像高3米,以青铜浇铸;基高1.5米,用红砂岩制作。洪秀全铜像昂首朝东,手按剑柄,英姿飒爽,表现了洪秀全反清起义的决心。

故居大门的左边是“书房阁”——官禄抪的.村塾,清军“诛九族”时已被焚毁,现在的建筑是1959年根据文物考古资料复原的,1998年曾维修过。洪秀全7岁在此读书,勤奋好学,“五、六年间,即能诵读四书五经、孝经及古文多篇,其他更自读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均能一目了然,读书未几即得其业师及家庭之称许。”后因家贫失学,随父兄耕种,到18岁时又被聘为该村塾师,任教于“书房阁”。

站在书房阁的门前一眼望去,是一口大池塘,这口半月形的鱼塘非常奇妙,不仅能把官禄抪村貌整个倒映出来,还可以看到远离村子10里外的丫髻山的倒影。

洪秀全故居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立在池塘边的那棵奇妙的龙眼树。这棵形状奇特的龙眼树,是洪秀全青少年时期亲手种植的,距今已有170多年了。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那年,它被雷电从中间劈成两半,奄奄欲绝。当时清军曾借此残枝示众,并扬言“谁敢再造反就像这棵树一样遭雷劈死。”,可是这棵树非但没有死,反而奇迹般活了下来,并以它那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了一棵青龙体态的大树。革命前辈谢觉哉与1959年9月到洪秀全故居参观时曾提诗一首咏赞此树:“天王理想今全现,扫尽不平才太平;留得千载龙眼树,年年展眼按分明。”

最能全面和深入了解洪秀全及太平天国历史的景点,就数“洪氏宗祠”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袖们,为组织、发动、领导这场运动,曾呕心沥血,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诗篇。这些太平天国文书、太平天国领袖们的诗文以及一些伟人对太平天国的崇高评价文书精选就展示在此祠中,通过这些文书精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上天国”的基本思想和美好理想。官禄抪洪姓祠堂,为青砙木瓦结构,三间两进,厅堂列有祖宗牌位,上书

坐落在洪氏宗祠旁边的是洪仁玕故居遗址。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他参加了“拜上帝会”的创立,早期在清远谷岭村设塾教书,传播新教;金田起义时,后辗转到达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支柱。天京失陷后,保护幼主逃到江西被捕遇难。

洪秀全故居中还展示了客家民俗民居。俗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花都拥有300多年的建县历史,民间习俗丰富多彩,不少风俗延续至今。通过洪秀全故居中民俗展览馆和民居陈列,再现天王故乡当年社会生活状况,使人们了解这位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成长初期的历史环境,并以次领略花都客家人的民俗风情。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感想:井冈山

井冈山山高林密,地势险峻。1927年秋,毛主席、朱德等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而井冈山被称为“革命摇篮”。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溅洒过无数革命的鲜血,是中国的圣地。

一山一精神,一水一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就在这山水之间。高耸的黄洋界纪念碑,大气的井冈山雕塑园,庄严的纪念堂,丰富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旧居旧址,历史遗迹,比比皆是,每到一处,都流传着当年老红军的英雄事迹,听着导游生动的描述和讲解,仿佛把我带入了那段艰难的革命岁月,车上响起了激昂有力的革命歌曲,车外是五百里井冈,高山迭影,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时时可见深山处有白雾升腾,恍如仙境。

井冈山—革命山—旅游山—文化山,被提名为天下第一山。“四面重峦叠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对井冈山发展的评价。如今的井冈山,依旧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但更是一个绿色的宝库。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气息,摸一摸黄洋界的迫击炮,似乎闻到了当年的硝烟;坐一坐大井的读书石,感悟一下伟人的博大胸怀;尝一尝红米饭,咀嚼不朽岁月的艰辛;走一走红军小路, 才知胜利来之不易。而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灵魂----井冈山精神,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悄悄潜入了我们的心灵。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