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电影从名字上看就是从一件小事情入手和着眼,实际上也是由一个家庭发生的事情反映整个伊朗整个社会的问题。故事发生的场景包括:家里、学校、法庭,人物有老师、孩子、感情破裂的夫妻,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底层的一家三口,电影中的故事完全以一个普通中产阶级为基础,反映这个阶层的人面临的养老、教育和夫妻之间等问题的同时,也凸显出底层人的无助与绝望。
围绕中产阶级,他们至少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夫妻对未来的期望和打算问题
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夫妻,已经没有热恋时期的生死相许,而只有现实主义的对老对小对未来的打算,当这个与另一半出现巨大冲突时,矛盾就发生了。剧中女主角一心想要离开这个国家,为了让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减少这个国家社会可能对女儿造成的伤害,所以愿意不惜一切离开故土,离开自己的父母。而男主是出于孝道,无论如何不会抛弃自己患病无人照料的老父亲。其对妻子的欲求与期望没有给予充分关注与回馈,本质上仍然是缺乏充足有效的沟通,由此造成其妻子决定离开,不再尽儿媳妇和母亲、妻子的义务责任。
二、对女儿的教育问题
剧中,我们看出该女儿出生于中产阶级,物质生活较为优越,内心善良,勤奋好学,且父母对其教育投入精力很多,其自身要求也很高,英语阿拉伯语还有波斯语等等都在学习。但是父母的感情破裂给了她巨大的心里阴影和伤痛,其父母意识到底层男到其学校和老师骚扰时候,感觉到被按住了命门,只求女儿不受到影响。但是女儿察觉到了父亲对于事实的隐瞒,父亲决定和盘托出,并将正义的决定权交到女儿手中,女儿也帮助父亲免受牢狱之灾而说谎,从而内心对于现实又有一次巨大的失望。在这个混乱的家庭中,想要一心受到高等级教育的目标肯定会受到干扰,连善与恶的边界线都会变得模糊。
三、对父亲的照料问题
男主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一方面他牵扯了男主的'大量精力去照料,成为男主不愿赴国外发展的最大羁绊;另一方面男主仍然住在其父亲的房屋内,且几乎没有存款,每日必须工作,所以需找人照料其父,而不能将其送至养老院悉心照料,也体现出中产阶级可支配收入少,社会福利少,养老靠自己的社会问题。剧中男主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压力,疲于奔命,且哪里都需要他费心,最终乱上加错,造成自己官司缠身,给原本脆弱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摇晃。
四、法律与传统的问题
这部剧中出现的有双方打得控诉,法官权利非常大,但是也凭证据和规矩办事,也有专业化的明辨是非调查真相的业务能力。但是动辄要将人送进监狱,这对每个脆弱的家庭都是毁灭性的,可见法律无情。再者,底层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非常虔诚, 坚信善恶终有报,不允许自己做任何亏心事情,即使现实已经是多么残酷。撇开法律决定私了,抛去其他进行男人之间的对决,男女之间的巨大不平等地位与差别,这些都是与现代化不对称和矛盾冲突的地方。
这部剧反映了好几个当下这个社会面临的几个问题,或者说一个个现实人物的缩影。但是从另一个民族的人来说,我们很容易被他们的虔诚、善良、正义,有什么说什么,还有勤奋,甚至是帅小伙,漂亮菇凉的独特气质所吸引。我们都认为他们可以过得更好,可以将他们的笑容绽放的更加迷人,他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这个过程给善良虔诚人们一些缓冲,将伤害和失去的损失降到最少最小最低。
02
刚看完。大概也是第一次看伊朗的电影,从电影中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伊朗的文化和信仰。这部电影的好看在于,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还是牵扯到了宗教,道德,亲情,家庭,还有对子女的教育。其实矛盾从一开始就隐藏着,只不过在保姆流产后,引出了好多个矛盾,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这样发展。
从阶级的层面也可以看出来,男主教养好,工作体面,孝敬父亲,对女儿的教育也很好。只不过,挑战他内心道德的,是他为了女儿的未来还是撒谎了,甚至女儿也为了父亲圆了谎,这是让人很无奈的地方。
关于是不是男主导致的保姆流产,感觉都有点悬疑片的意思了??,总算是最后解开了谜团。
电影观看全程都让人有点揪心,不过这也是它的精彩之处,并没有什么表面上大的冲突,但是还是让观众在心里掀起了好几层浪。
03
我得承认,自始至终,我都是站在纳德(中产阶级,上层精英阶级)这一边。纳德在法庭上质疑瑞茨钱去哪儿的时候,导演两次把镜头给了她丈夫,我看到她丈夫游移的表情。那时候我便认定钱是瑞茨的丈夫偷了去,因为他也来过纳德的家里,可以拿到钥匙。潜意识我会认为,这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家伙,还进过监狱,一定不是什么好货色。电影最终也没有说明这笔钱的去向。我还想,一定不要跟有不明历史地人来往,否则引火上身。又想,怎么能这么想呢?……
影片的节奏非常紧凑,气氛一直保持着紧张,导演把握很有度。不得不说,这是非常漂亮的一部电影。这次我可能看懂了,大学那会估计没看懂吧。
瑞茨和西敏的对比。瑞茨,为了在她丈夫面前掩饰自己被车撞而流产的罪过,而把责任推在纳德身上,影片最后才让其亲自道出真相,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妇女。而西敏,却完全不同,不管是在抵押房产保释丈夫还是在私下与瑞茨丈夫谈判的事情上,都是很有主见分寸的。就像影片里,两个家庭的女孩在法庭上读的那段历史知识,社会分成两个阶级,上层阶级和普通阶级…也许,导演刻意如此安排,为的说明,这样的不平等还将在下一代继续延续下去。
04
开头几分钟的镜头都是关于这对夫妻要移民的争吵,我以为这就是本片的中心路线了,后面应该是一直围绕着要不要出国来进行的吧。然而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是走的朴实风,对发生的事件及人物的反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且区别于欧美的大片,一点背景音乐都没有,完全是活生生的对于生活以及现实的思考。对于片名一次别离,就看完整个片子的感受来说,更多的是指阶级之间的分离,既是思想的分离,也是中产阶级和低层人民的分离。
阶级不同,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物质环境,更多的是教育、思想、理念这些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影片中有一个片段,瑞茨的丈夫本来答应第二天来纳德家工作,结果看到还是瑞茨过来,问她丈夫为什么没有过来,瑞茨解释追债的人一直找他,但是纳德却对这个回答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在最后强调如果你丈夫不能来,至少提前两天让我知道。正因为每个阶级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中层阶级常常会对底层人民的生活视而不见,就像人温饱满足后是不会去顾虑那些还在挨饿的人的,本性使然而已。
另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剧中两个小女孩受到的待遇。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孩子,每天上学还有家教可以补习,父母会定期抽查所学知识,并对不懂的数学进行辅导;另一个是每天跟着妈妈上班,偶尔还要帮忙做点小活,最后眼睁睁看着别人要把母亲赶出去,为了工钱而被纳德推倒。所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现实不是道理,在你的阶级没有进行选择权利的时候,生活会迫使孩子过早成熟,就像片中特梅在走廊里背书时,瑞茨的女儿只能静静的看着嘴里乱说些什么。
最关键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你无法预知努力是否就能打破一个人的阶层,过上美好的生活……
《一次别离》(其实我更喜欢台译的《分居风暴》)是我第一部接触伊朗的电影。单从画面上说,《别离》(以下这样称呼)确实没有国内的画面精美(也不知道是不是关我看的版本问题),但故事情节却引人入胜。
先把丑话说在前,这部电影我只观看过一遍,没有定格或是一个画面重复播放,我只能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浅析一遍。
《分离》没有大成本的宣传,第一次萌生看这部电影的念头也仅仅是我庸俗的认为奥斯卡外语片九强一定有它的动人之处。
事实也是如此。
阿斯哈·法哈蒂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名字。但观看这部电影的手法却没有陌生的感觉。它就好像是某个我们熟悉的导演拍出来的,于是我想,它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故事和里面千丝万缕的暗喻与感悟。
他们为什么要离开_
在影片的一开始,纳徳和西敏就在争吵着,因为丈夫不同意出国生活而选择离婚。于是出不出国就成为了这次分离的导火线。而纳徳的理由是因为老年痴呆的父亲需要他。这似乎也很理直气壮。西敏的意思是把女儿带到国外,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当判官问到国内是什么环境时西敏却避而不答。影片到这里让我想起中国一个相似的状况——官员在致力于国内的政治和国家的改善,而他们的孩子往往被送到国外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连改革者都对这个国家失了信心。而纳徳是一个耿直的人(从后面不肯承认自己推保姆下楼能看出),他对这个国家(他的爸爸作为国家的暗喻)依然尽忠职责,即使他已经不认得他了(国家已经老),纳徳仍然愿意留守。
保姆的出现_
西敏的离使得纳徳不得不请一个保姆来照料他的家庭。而梅特是清楚她母亲的,她知道母亲在两个星期后会回来。如果剧情不出现点波澜,那么,两个星期后西敏会回来,保姆却要离开,分居风暴就这么结束了。于是转折点出现了,纳徳发现他的钱不见了,保姆把他的父亲锁在房间里差点使父亲死亡。两个家庭的纷争出现了。保姆指出纳徳是使她流产的凶手。
保姆瑞茨是一个信奉上帝的伊朗女人。宗教的信仰使她有一套很严格的操守和道德观。
让上帝作主
事发之后,两个家庭开始纠缠在一起,对簿公堂。
他们说的都是真话,纳徳没有推瑞茨下楼,瑞茨没有偷纳徳的钱。(只是在纳徳的父亲走失那一段到瑞茨回来看着孩子们玩游戏的那一段的衔接有点生硬。)
既然这是由万能的上帝引起的混乱,也应该由上帝来作个终结。
由于瑞茨的信仰,谎言被识破。
结局
结局实在是耐人寻味。
纳徳和西敏各自坐在走廊的两边等待着女儿的答案。
答案
答案导演没有给出,但我们不妨进行一个推导。
首先,从两人坐的位置。纳徳坐的是最近镜头的右手面,而西敏坐得远离镜头,并且在中间隔了一层玻璃,面部表情失焦。说明二人心灵已经有了隔阂。
其次,女儿的心意。女儿在后来跟父亲哭诉,为什么不愿意给钱让妈妈回来,然后坐上母亲的车离。在此之前,梅特一直守候在父亲身边照顾着爷爷。但她为的只是母亲能够回来和父亲团聚。也许好多人会认为梅特一定是比较喜欢父亲所以才一直留在父亲身边,但后来的事说明梅特也是一个耿直的人,她不喜欢父亲撒谎。
由此种种,我也纠结了,未能得出答案。
但作为一个孩子,我深信她是同等爱她的父母,她一直在强调,她已经作出了选择,那么这个选择一定是能平息这场风波的最好良药。
小别离
“黄磊演的那啥《小别离》,我爸一边看一边骂我,这什么电视剧啊,不是说好了一家人一起看电视是促进家庭情感吗?”最近这部差点引起“家庭纠纷”的电视剧就是黄磊、海清主演的《小别离》。在一堆古装玄幻剧里面,这部讨论初中生教育、留学话题的电视剧,没有飞来飞去的假发美瞳,也没有你爱我我爱他他爱她的狗血多角恋情,被喻为是暑期档的一股“清流”。观后感好似一场“泥石流”
不过,正是这股“清流”,差点在无数人生活中造成一场“泥石流”。朋友圈有位家长,说自己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看《小别离》,一边看一边在心里哭笑不得,“我女儿跟剧中黄磊的女儿差不多大,每天也遇到的都是跟分数、升学有关的烦心事儿,真的是深有感触”。《小别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剧中以3组家庭3个孩子为主角,分别代表了当今中国社会的3种类型:一种是海清、黄磊这般中产家庭,坚持不出国,但是“唯分数”“唯重点”论;第二种是一般家庭的孩子,成绩超好型的“学霸”,不出国深造似乎有点“可惜”;第三种则是“土豪”型家庭的孩子,成绩很不好、家长没空管,于是动起了要把孩子丢到国外去历练的念头。剧中的孩子们,正好走到初三面临中考的年纪,“中考比高考更重要,升上重点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重点大学”——这样的观点其实很普遍,而《小别离》则在升学话题之外,更聚焦在了现代社会的家长们纠结的一个问题上:到底要不要留学?
留学生的年纪越来越趋向低龄,《小别离》的原著小说作者鲁引弓坦陈自己的灵感,其实就来自在上海浦东机场亲眼目睹的一场“别离”——一个刚刚在登机口送走孩子的母亲,在公共场合忍不住哭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可能每天都在机场上演”。曾经在《钱江晚报》做记者的鲁引弓,回来之后花了17天时间便写出了这部12万字的小说。2014年3月,文学双月刊杂志《江南》连载了小说,半个月内,“至少有6家影视公司找上门来,要求改编成电视剧”。
紧扣现实,是《小别离》引发观众讨论的焦点。剧中朱媛媛饰演的母亲,一段针对当代白领的吐槽说得人冷汗直流:“现在社会上什么人最苦啊,cbd的那帮小白领,挣得少、花得还多,每天背着那盒饭,办公室微波炉一微,他为什么呀,楼下那五十块钱一盒他吃不起。”而这样的母亲,为了送女儿出国留学,更不惜将女儿过继给姐姐。
对,在《小别离》里,母亲们纷纷都化身为“虎妈”,偶尔甚至歇斯底里症上身;而以黄磊为代表的父亲形象则成了“暖男担当”、“搞笑担当”,有网友说:“黄磊和海清演得跟我爸妈一模一样!考砸了向老爸求助最后还是露馅、老妈不打招呼拉窗帘、上学路上堵车拉着我下车跑、老妈教训我的时候老爸在门口偷听时不时咳嗽两声……这些细节都太真实了。”
小别离观后感二
简单不做作的演技,自然不矫情的剧情,而且还没有让你看得尴尬癌都晚期的神特效,简直是暑期电视剧的一股清流了 。发福后的黄磊现在演什么都一个样了,这几年的作品,什么《我爱男闺蜜》,《夫妻那些事》,《嘿!老头》,都是一个套路。不过好在这些一个样的角色都与黄磊本身相差不大,学院派教师的演技也不算不尴尬。
海清倒是比她的老师黄磊要出彩,海清在小别离里的表现比之前被陈小艺压着的《女不强大天不容》里要放松太多,小别离里这一剽悍的母亲形象,海清能够轻松的掌握于鼓掌间。
不得不赞几个小演员的表现了,特别是主角之一的张子枫,无论是让她一举拿下百花新人奖的《唐山大地震》,还是前段时间的深受大众喜爱的《唐人街探案》,这位00后的惊艳变现足以让许多混迹娱乐圈多年的某些演技尴尬小花们无地自容了,这部小别离更是为张子枫量身定做的了。
在前几集里,节奏快,剧情贴近生活现实,应该是目前为止,2016年最好的都市题材的电视剧之一了。当然之前的《欢乐颂》应该也算得上一部佳作,但两者关注的都市不同,北京与上海。关注的内容也不同,一部是都市不同女性的生活与成长,一部是亲子问题。《欢乐颂》通过几个女性的'生活,将上海这座城市赤裸裸的放在观众面前,而《小别离》则抓住亲子关系,挖掘更深的代际沟通问题。一广一深。都是2016年优质的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这几年,关于亲子话题的电视剧明显有了热度,前有15年剧王《虎妈猫爸》,后有16年清新之作《小别离》。这个题材其实还有更多可以讨论创作的空间,期待对这个题材进一步挖掘的作品的出现。
小别离观后感三
看了一下现在热播的小别离突然有感而发想说点什么,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不是那么专业,我还是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孩子,但是我是一个年龄跟思想不那么相符的一个大孩子。因为我这二十多年可能跟别人家孩子的二十多年过的不那么一样,我四岁那年爸妈就离婚了,后来就跟着爸爸生活了,其实我当时的想法跟心情跟剧中的小宇是一样的,只不过我发泄的方式跟他有一些不一样,上初中的我表现的非常叛逆,谁说什么我都觉得是错的,在我心里没有一个人是值得信赖和依赖的,那时候的我打架翘课跟老师对着干那是经常的学校我是出了名垃圾学生,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只是想博得大家饿关注罢了。现在想想那时何等幼稚。
其实我觉得一个好的孩子并不是要拿成绩来说话的,如果有一天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会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定向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学霸,如果他自己并没有往学霸的方向发展的想法那我一定不会逼他,因为不只是学霸才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反而他如果不喜欢学习那就必定性格要好,在性格上面我一定会着重培养。一定要做一个善良,有人格魅力的人,不用成绩来说话就一定要用你的性格来吸引别人,现在的孩子们自己都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们看来家长只不过是每天要面对的家人而已,我希望我和我以后的孩子可以作为朋友,当然我知道想和他们这群孩子做朋友是很难很难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努力跟着他们的脚步走,他们喜欢什么我就会努力也跟他们一样喜欢,他们的不喜欢我也会跟他们一起看起脚步,不会以我大人的口吻来跟们沟通交流,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当着外人来把我当长辈,在家里我们就是无话不谈的闺蜜一般。只要能走进他们的心里我相信他们会跟你打开心扉跟你是没有任何秘密的,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起到指引引导的作用。说起来其实挺简单的但是很难,我不知道以后作为母亲的我能不能做到这些,但是我很能确定的一点就是我并没有望子成龙并不会拿自己的孩子当作炫耀比较的对象。我以后孩子无论以后是龙是凤是丑是混,他永远是我最骄傲的好孩子。我相信如果能明确了自己心中的确定那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了。
要想孩子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首先家长一定要敞开心扉,放下心中所有的期待期望和希望。要成为孩子确定是可以值得信赖和依赖的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