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这乍一看是个交换人生的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双重人格的故事。
影片结尾处闪回的时候,大家发现,网络小说中的故事是扭曲过的,小时候砸安全警报的不是小太妹安生,而是内心躁动奔放的乖乖女七月。
《七月和安生》这部小说我并没有读过,但是老婆看完电影后告诉我,这个导演不错,原著没有这么好看,导演和编剧升华了这个故事。
这种故事并不新鲜,不过是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但不同的观众会读出不同的体验,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七月和安生》来说,宫斗党看见闺蜜为了一个男人相爱相杀,百合党看到了男人算什么,妹子之间才是真爱,对于在下这样的精神分裂者看来,这部电影就是个精神分裂者的双重人格表演。
七月的代入感很强,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这样的孩子,在人前很乖,学习不错,听老师家长的话,对左青龙右白虎杀马特洗剪吹敬而远之,从来都是邻居家教孩子的榜样,其实内心却一直躁动不安,根本不想乖乖听大人的话,也想像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一样满天飞,也想胡作非为到处捣乱,那才是属于青春属于自由的世界啊。
然而,却还得一直假装成乖乖仔,委屈着自己不断服从周围的眼光,服从父母的安排。就像片尾怀孕的七月和安生躺在一张床上说的话:“你根本不会装,装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我这样,人都看不出我在装。”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和那个夹缝中的男孩子家明毫无关系,他只是七月和安生维系真爱的一根道具,如果从精神分裂双重人格的角度来看,为啥七月爱安生,安生爱七月,因为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一个人最爱的当然就是自己啦。
七月和安生,不过就是人生选择的问题,有句话俗话叫做:“宁可做了后悔,也不能后悔没做。”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后悔的,在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们都会回想:“我当时要是下决心走那条路该多好!”七月和安生27岁之前的故事,大抵如此。
七月一直装作乖乖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谈一个优秀靠谱的男朋友,按部就班不急不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在小城镇和爹妈住在一起,无风无浪无波澜渡过一生,其实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领女性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而安生却一直不安生,世界那么大,她要去看看,青春期的我们都有那样的心思,能从烟圈里看出哲学,能从烫发中看出诗意,能从纹身里看出才情,能从躁动的音乐中听出宇宙大爆炸的声音,我们以为那是天赋,其实只是无处发泄的冲动与荷尔蒙,只是无处安放的青春。
其实这两种人完全可以是一个人,表面上文静安生,内心如七月蝉鸣,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就这样吧,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就过一种人生吧,居家小女人也会憧憬世界有多大,太妹浪荡女也会倦鸟思归还。
安生是羡慕七月的,她也想着能够腹有诗书,她也想着能够安安静静地活着,有人疼有人爱,她也想着可以坐下来把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都写成小说,最后七月消失了,她成了七月。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甚至不是一个百合故事,而是一个人自恋自怜自卑自爱的故事。
最终不是七月过成了安生,也不是安生过成了七月,而是忽然间躁动不安的七月死了,只剩下浪子回头的安生。
或者说——27岁的时候,一个人的前半生死了,开始了她的后半生。
篇二:
尽管有一些用心用意我不是特别赞同。最突出的就是对于女生之间由小到大关于性的探索和调侃,我想未必是本人敏感作祟,百合的意味的确一度被镜头语言营造得甚嚣尘上。都是各自与亲密的好友一同成长上来的,和女伴同出同入、一起上厕所、一起睡觉、一起换衣服、互相调侃几句身材发育,很日常的情形,却被刻意处理得蕴藏起暧昧。特别是当安生张开臂弯让七月躺过来的时候,她是觉得七月的世界不应该容许有第二人了吧,当她听到家明的名字时,那种嫉妒、不安的感觉如此真切强烈,我并不认为这仅仅归结于简单关于友情的占有欲。
于是在安生的女性魅力散发出对家明的诱惑时,我开始看不清故事的走向。我很难分辨,安生到底在什么时候起,从对七月全情的占有突然跳脱到动起家明的心思。包括后面数次姐妹间的拉锯、僵持、伪装、抢夺,观众都看不清、理不明。加入了同性暧昧的情愫之后,于我而言反而不如简单的双姝夺爱的脉络。
当然,在大多数的具体叙事环节,电影之于小说的丰富和添加处理得相当不错。家明喜欢七月的沉静文秀,又会被野生安生的气息晕染而恍惚,正如小说里的形象,这个男人除了英俊,并无其他任何优秀特质。电影让他每次在双生花之间的摇摆更加具象化,也更显自然。很喜欢全片轻重缓急的着笔,有娓娓叙来,有酒吧放歌的摇滚激昂。加入了网络小说作者一重,是编剧和导演极其独到的匠心。令全剧在倒叙、插叙,直至结局三重反转中步步推进,几分酣畅、几分回望。
你活成了我,我活成了你。双姝的内心这一层也很妙。是安守着小城平静无澜的简单生活,还是走向广阔的天地自由浪荡,女生啊,不管怎么样,都是辛苦的啊。你可以循规蹈矩,走一条大家都认为你该走的路;你也可以放纵内心的自在灵魂,且行且歌,迎接天南地北的历练。相对狭小的三角情感、单亲家庭孩子的孤单乖戾、闺蜜的嫌隙与和解,这个关于因循还是自由的命题,是青春片中通常比较鲜见的。片中处理得挺好,纷纷杂杂的“问候家明”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舒缓的情感又细腻动人。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一】
在我的观影史上,最好的电影都是西方的,后来韩国的一些电影不错,越来越好看,但自从我1988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却是:还没有到能够看的程度。
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小时候看过些描写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电影,比如《小兵张嘎》之类的(我们小学的一位长着娃娃脸的小女生还被选中在电影里出演一个群众演员——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电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个样板戏,全世界电影史上没有见过的奇观是:为了一个电影的评价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开会定夺(以大庆王进喜为原型的《创业》)。你能想象美国总统副总统开会定夺一部好莱坞电影能不能上映吗?那个时候大家完全没有电影可看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改革开放之后我去了美国,回来后看到中国有电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传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国际电影节得奖了。我把近年来的获奖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浪漫主义的,一类是现实主义的,前一类如张艺谋的电影;后一类如贾樟柯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经达到了电影艺术的巅峰。然而,不客气地说,属于商业电影范畴的各种类型片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像郭敬明韩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专业导演做的,只能说是蹒跚学步(有一次我碰到戴锦华,问她对《小时代》的评价,她老实不客气地对我说:你别跟我提这个,那根本就不是电影)。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类型片还没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来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剧片,票房动辄过亿的都是这类,中国观众对于宣传教育片的反弹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除了喜剧片,严肃一点的全都无法接受,没人看。记得《万箭穿心》上映前,营销忽发奇想,想让文化人来帮助宣传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后想句宣传词。我看后觉得非常好,想的宣传词是:这是曹禺《雷雨》之后最好的一个悲剧。没想到被他们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传语中出现“悲剧”二字,票房就完全没指望了。难道中国的观众已经完全受不了任何严肃和沉重的话题了?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严肃主题的现实主义影片还是在艰难地发展着,我们看到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绘了一个普通的人际关系,一个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过《七月与安生》之后,我欣慰地感到:中国的写实主义电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准了,而且已经相当好看了。影片描写的是两个女孩的友情,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以及后面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悲欢离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验着她们的友情,她们的友情命运如何?是中断还是延续?最终是个什么结局?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带着这个悬念,从头到尾,不能释怀。一个剧,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这部电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节让人觉得合理、合适、合乎人物关系的逻辑。就像沈从文有一次所说的,写小说的秘诀就在于“合适”,这是最见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国的电影观众除了被宣传受教育和无厘头搞笑之外,也会慢慢成熟起来,而成熟起来的观众需要思考,需要感动,不仅需要被逗笑,还需要跟着剧情流泪,需要能够在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想在这里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的电影真的能看了。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二】
那一日,看完了安妮宝贝的《七月和安生》。
眯起因流过泪而酸涩的眼,在午后淡淡的阳光里,有一些微微地晕眩。二十几岁的人了,不会象小女生那样动不动就流泪,可这些文字,还是一再地触痛了我的心。
我和璎子,好象另一个七月和安生,在我们的少女时代。她和安生一样有着狂野的心和不羁的灵魂。轰轰烈烈的一场青春,却游走于风尘的边缘。爱过痛过,而今只得一个寂寞的躯壳,留与世人传说。不同的只是,安生的结局已经写好,她的,还在继续。
而我却做不了七月,做不了最后的七月。七月最终敞开怀抱,接纳了安生这只停飞的倦鸟。而我却无法接受已是面目全非的她。我是一个冷酷的人,我可以容纳她的伤痕,却无法容忍她的放任。她只能自己去寻找避风港。
好象所有的故事都是从从前讲起的。
璎子从三岁起就失去了父母的疼爱,也可能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支边的双亲因为工作把她从北方送到了南方爷爷奶奶身旁。从此,三五年难得一见。她对父母的感情是淡漠的,一如父母对她。
读书的时候,她跟我一个班。那时她是一个乖巧的孩子。长相甜美,眸光清澈。因为喜欢她,就在男生欺负她的时候挺身而出,做了她的勇敢却不实用的保护伞。然后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两个女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说我们是朋友,不如说是姐妹来得贴切!无论是学习或生活,我们互相照应着。她经常来我家,把我的家当成了她的家,把我的爸妈当成自己的爸妈。我的家人也很喜欢她,因为她的聪明,伶俐,和活泼。
每晚临睡前,是我们最快乐的谈心时光。拥被而坐,分享彼此的秘密,讲述自己喜欢的男生,久久不愿睡去。有时碰上停电的夏夜,热得睡不着,就半夜爬起来偷偷溜出家门去街上逛。那份肆意和轻狂,是一生不褪的记忆。
我们就这样相亲相爱地过了九年,直到我去了另一个城市生活。而她,仍然是我心里的牵挂。我们开始书信往来。一向懒惰的她,倒是很喜欢给我写信。一封接一封,述说她的思念和寂寞。说自己好象是失去了翅膀的鸟儿,再也飞不起来了!读着这些信的时候,我的心里是疼痛的。
后来她在信中开始快活起来。她说她正在享受青春,日夜笙歌,非常快乐!看这些信的时候,我的心里开始有隐约的不安。但一想她本是一个天性纯良的女孩,应该知道分寸的,但也在回信中委婉地暗示了她。她手头拮据的时候,我也会给她汇一些钱去。
不久她的来信开始变得有点患得患失。信写得杂乱无章且言词暧昧。我知道她在恋爱了,但是爱得很痛苦。她跟那个男孩的恋情受到了男方家长的阻挠,而且态度强硬。我很是担心,她是那样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遇此阻碍,不知会采取何种激烈的方式?
之后,她突然地就断了音讯。她在那个属于她世界,消失地无声无息。
好似过去了一个世纪那么久,我在一个深夜接到了她的电话。电话中的声音是疲倦的沙哑:“雯雯,我想你!”才听得一句,我已无法控制自己,大叫了起来:“你在哪里?你知不知道!这些年我有多担心你!怎么一走就悄无声息?”电话那头的她笑得苍凉:“我就是不想让你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原来这些年,她一直在外头流浪。
当年她和那个男生,年少轻狂,为了捍卫爱情,以一种绝决的方式做了反击。他们一起私奔去了深圳。在那儿,一人找了一份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固守着精神的乐园。以为便是这样终老,也是心甘情愿。
终究是世事无常。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噩运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
她在一个娱乐城工作,一日被一帮流氓调戏,正好被她的男友撞上。看见心爱的女孩遭此污辱,年轻气盛的他不顾势单力薄,拍案而起,于是双方一场恶战。结果,两人都受了伤。男孩被打得浑身是伤,而她的大腿处,则被尖锐的啤酒瓶渣深深地扎了进去。
逃离娱乐城的他们无处可去,男友伤势太重,可是没钱去医院。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坚持的理由在慢慢消失,于这个人情淡泊的陌生的城市。
万般无奈,她用身边仅存的钱拨通了男友家的电话。
他的父母正为爱儿的失踪而心急如焚。接到电话,连夜坐飞机赶来。
她知道她的一生,不会安稳。如此勉强,只会带给心爱的人更多的创伤。也不敢再见他的父母,强忍着不舍,安静地逃离了所爱的人身边。
他被爱他的父母接了温暖的家,而她却在凄风苦雨中失了方向。该何去何从?家里是不能回去了,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吞噬人的漩涡。
险恶的命运,注定了她的生存轨迹是一场流离失所的漂泊。
她的声音开始哽咽:“我当时真的是走投无路了!腿上的伤感染发炎,我却没钱看病。雯雯,我从来没有这么恐惧过。我以为我要死在那个地方,以为这一生再也见不到你了!”
握着听筒,我的泪如泉喷涌。
而她,仿佛已经淡忘了伤痛,语调开始平静:“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死去,我要风风光光地回故里。后来我找到了他,一个属意我却被我拒绝数次的男人,中年男人,有钱有权,有家有室。”
“我的心已死,激情也已湮息。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去换取物质的丰足和精神的空虚。那个男人给我很多钱,我怂恿自已大把大把地花钱。我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会了在赌桌上一掷千金。烟草,酒精,黑夜和男人,毁了我的余生。”她的声音有些黯然。
“终于他感到吃力,渐渐疏离我,直至把我完全放弃。而这时的我,已无所惧,他教会了我另一项谋生的本能。我很快又找到了另一个依靠。我象个游魂,游荡于各个城市,开始热衷于跟男人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只不过我是猫,一一捕获他们,再耍弄他们,吃空他们。你知道他们叫我什么吗?野玫瑰!哼!我最讨厌的东西!”她开始冷笑。
“可是雯雯,我付出的代价也好大!酒精和金钱已经把我风化。我的手腕上伤痕累累,刀痕,还有烟头的烙印。不是别人,是我自己自虐。有时候真的痛苦得活不下去。我喝过整瓶的香水,服过整瓶安眠药,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活在这个世上!上天给了我多舛的命运,为何要给我如此顽强的生命!”
所有伪装的坚强和倔强在这一刹那全然崩溃。隔着电话线,我听见了她沉闷压抑的哭声。
而我,却说不出一句话。
当年在风里欢笑的天真少年,如今已历沧海桑田。谁能相信,我们之间,只相隔了五个春天!
五年时间,或许只是弹指一瞬,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一步错!终生错?
璎子,你好傻!原本还有路可退的,是不是?为什么要给尚有希望的生活,做绝望的注解!
安生的飘泊是宿命的牵引,璎子的飘泊是求不来安稳的无措。
安生的永远是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然后归于尘土。那么璎子,你的永远又是什么?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三】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七月与安生》这个名字,貌似是在中学的时候,那时年少青涩,只能看看书的内容。现在重温“经典”,有了不同的感触。
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的时候,是十三岁的时候。
新生报到会上,一大堆排着队的陌生同学。是炎热的秋日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得人眼睛发花。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只是她心甘情愿。虽然对这种心甘情愿,她并不能做出更多的解释。
我的名字叫七月。当安生问她的时候,七月对她说,那是她出生的月份。那一年的夏天非常炎热。对母亲来说,酷暑和难产是一次劫难。可是她给七月取了一个平淡的名字。
就像世间的很多事物。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
家明这个男人就TM是一人渣!我想这个应该是看过的人都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
除了这个人渣,我不喜欢安生。我承认,安生那种敢爱敢做的精神是我欣赏的地方。但不是所有死了的人都是最可怜的。逝者死了解脱了自己,留给活着的人只有哀伤和愧疚,活着的人却要为她承受剩下的一切。为了成全家明和七月只是寻思理由中得一向,归根究底还是希望自己早点从这种混沌中解脱,而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死!她是死了一了百了了。可七月却要成天对着一个曾经背叛自己,而且让自己伤得很重的男人;可能还要面对那个被不负责任的母亲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每当看到这些,想起的又是那个曾经最好最好的朋友,这样的心情该是多愧疚啊!
所以,我认为整场“闹剧”,不是死了的安生最可怜,而是生不如死的七月……
一段情散了,就忘了吧!再美好的回忆也只是昨天。一段缘尽了,就算了吧!再多的挽留也只是强求。一段爱消失了,就消失吧!不然你又能怎样。握不住的流沙,干脆就扬了它!断了线的风筝让它飞,它需要天空,你也需要自由!
1.
2.
早在上映期间,电影《七月与安生》就收获业内一片好评,甚至被赞“青春片救世之作”。此次在网络上一经上线,又再次掀起了口碑高潮,更有不少网友表示后悔当时没有走进电影院。
2016年七月与安生的
苏家明和七月的恋爱是特别符合现实世界价值观的恋爱。是大多数人都会给予祝福的恋爱。
从苏家明最后回一银行,把钥匙放回七月那儿也能看出,对苏家明而言,他也认为七月是比安生更合适的人。他的理性仍然选择了七月。
但从事情经过看,理性敌不过情感、适合比不过冲动,该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从离别前送胸挂佛,从再见面时的一起同居。这就是人性!
很多事情并不是应该是什么样子就最终一定会是那个样子!
这让我想起,这几天和朋友聊起的理科生与文科生的差别。朋友是文科生,本人理科生。充分意见交换后才真的发现,理科生与文科生的世界真的是有差异的。
理科生的世界,真与假、对与错往往泾渭分明、事情总有确定的样子。人在理科生世界里基本是同质的。而文科生的世界,真与假、对与错没有那么分明、事情也并不确定。这一切都取决于所涉及到的人。人的情感与反映是文科生更关注的,这既包括了对自己情感世界的充分内视和关注,也包括了对他人情绪和感情的关注与响应。
这对我而言,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发现。换句话而言,对理科生而言,他用心的方向是把世界搞明白,人怎么想,会怎么反应、会有什么情感根本不重要。而对文科生而言,是把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搞明白,世界搞不搞明白根本不重要。
回到本文来讲,就是应该怎么样做,和实际上人们真的会怎么做。这两者是有极大差别的。
而人性又是复杂的,安生努力去对抗人性,他选择逃离小城,为的是避开苏家明。
而苏家明选择顺从人性,他选择去北京,表面来看,是为了闯荡事业。内心深处是否也有对当前情感生活的不满足?
对苏家明而言,他和七月平淡平凡的幸福生活,他是不是真的感到幸福?七月呢?她是否就一定感受到了幸福?
人性就是这样复杂,人生就是这样的矛盾。好像没有经历过复杂,就难以真正的享受简单。没有经历过波澜,就难于享受平淡。总是失去过才知道珍惜所拥有的。
但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或事都应在人性面前选择顺从。总有一些事物,我们要选择坚守。
教育篇
七月的父母虽然在片中着墨较少,但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个教育的合格典范。七月的好朋友到家中做客,七月的父母给予毫无保留的接纳。尤其是高中与职高这种教育分支路线出现以后。也包括后来安生流浪回来。能够接纳孩子喜欢的一切,是做父母者特别了不起的一点。没有进行道德判断,没有进行世俗评判,非常难得。虽然这有可能是因为七月一直以来表现优异换来的,但也可以反过来讲,父母的教育造就七月的优异。
家明逃婚以后,妈妈敲门时的犹豫和迟疑。在七月要离开小城时,妈妈给予的祝福,满满的都是深深的爱。这是一个虽然平凡,但是一个伟大的妈妈!
看着这样的父母,我坚持认为,有七月这样的父母,注定了七月的人生,纵然经历过这些许的波折,但也一定是一个精彩、幸福的人生。而七月的悲剧只是个偶然。生育过程的死亡是一个概率事件。这让我想起了《人间世》里的:“人生,有时就像在打扑克牌,如果不足够幸运,总会抓到几张烂牌。有的烂牌,抓到手上时,就知道,已经输了。”
七月没有任何问题,她只是输给了上帝。
2016年七月与安生的观后感二:
今天又去电影院看了七月与安生。
发现其中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在七月给家明自己选择七月还是安生的机会后,家明依然选择了自己不那么爱的七月。
回到宿舍我想了想,也许是七月更适合当结婚的对象吧。对,是适合。七月有良好的家庭,有稳定的工作,有着与家明相同的学历。而安生只有七月。
安妮宝贝说过,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彻底的爱慕,是为他生养孩子。
七月愿意为家明生养孩子,却让他离开自己,七月的爱该有多重。
2016年七月与安生的观后感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文学作品,同一部电影,不同人的观后感也千差万别。
电影《七月与安生》里的七月,是颠沛的自由;安生,是安定生活。两种不一样的性格和生存方式却最终走向统一,却也正是因为看透对岸风景,才如此渴望此岸的人生。
《七月与安生》脉络清晰简单,讲述的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子,因为同一个男性而交换人生的故事。交换人生,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我十分敬佩庆山—安妮宝贝把故事情节转折安排的这般恰如其分。感慨结局的出乎意料,却又是意料之中。
七月 开头,观众都喜欢七月这人设。长相漂亮、成绩优异、有礼有节、乖巧懂事,有一个不错的原生家庭,一看就是接受良好教育的“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我是家长,也希望自己有一个这样乖巧听话的孩子,而不是天天背逆自己的顽童。父母的本意是少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希望孩儿的路途平坦顺利,甚至有家长不折手段也要扫清孩子前行路上的一切障碍。 七月从来不做出格的事,认认真真学习,考上大学,连大学专业也都是听父母的安排,毕业留在家乡,跟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生子,哪怕对方不爱自己,只要合适就行。所以,最后勇敢面对苏家明不爱自己,并成功逃离原有生活轨道的七月是真正的勇士。这世间,有多少人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苟且完一生,不敢丝毫偏离原有的生活轨道。
看完电影,不能只是一味感慨安生历经颠簸和磨难,最后终于安定生活这样屌丝逆袭成功,这样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却忘记了安生后来的安定,也七月在成长岁月里物质和精神上双重的.扶持和陪伴。
多希望七月最后并没有在27岁死去,虽然前面伏笔已够多。但还是一意孤行希望她能好好活着,就像安生写的故事里的样子,流浪到世界各地,看雪地、看日落、看大海。
安生
我始终认为,安生才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无论如何漂泊,最终还是要安定下来。流浪时,无依无靠的安生,为了成全七月和苏家明,外逃时却亲眼目睹洗剪吹男友的劈腿。为了混口饭吃,一口气干掉一瓶红酒。一种近乎疯狂的人生。 安生的原生家庭,注定了安生在客观上自由无拘束的生存状态,也就造就了那种把安生扔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茁壮成长的性格。 我在安生身上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 总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怕外面的世界风刀霜雪,哪怕生活不是远方和诗,哪怕生活是马革裹尸、茹毛饮血。 那个凡事总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柔弱者。从不会说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助,很少对人流着泪说,我也坚持不住了,却只会心里滴着血,还表面若无其事地对朋友说:来我的臂膀里躺着吧,我给你依靠。即是自己一无所有,也白日梦的想着有一天我什么都有了,什么都给你最好的。 经历很多的“漂泊”。我把所有没有的无安全感,总结为“心无处安放的飘零”。也希望有天,能像电影里安生,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那一天,能平静得把这些烂大街的昨日悲伤写成跟自己无关似的文字。 当我看到七月误解安生好意的时候,心生泪意。孤独、误解、我都不在意,至少你一直都在,这就很足够了。 也许哪天我“流浪”够了,也安心的生存,在某处安营扎寨、繁殖后代。
尾声 电影里的台词:“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七月与安生,就像是一个人矛盾的一体两面,历经岁月的洗涤,装得太久,终是面目全非,最后的最后,还是会和身体里本真的自己握手言和。大众都是羡慕安生的稳定,却忘了七月抛弃一切去追求自由,成全安生和苏家明,才是最勇敢和善良的那个人。 无论是七月还是安生,成长都是孤独的。无论人生路上,来去路过多少匆匆过客,七月只有安生和苏家明,而安生的成长路上只有七月。有多少七月羡慕着安生;又有多少安生羡慕着七月。有多少人过着七月的生活,想变身为无拘无束的安生;又有多少安生,希望成为衣食无忧的七月。有多少人真的将七月的人生过成了安生;又有多少人将安生过成了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