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摘抄 > 聊斋志异摘抄比喻句收集70条

聊斋志异摘抄比喻句收集70条

时间:2017-12-16 05:05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记

好词摘抄:

1 . 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2 . 健步如飞:健步:脚步快而有力。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3 . 急不择路: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形容非常紧迫。

4 . 盎盂相敲:比喻一家人争吵。

5 . 变化不穷: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6 . 不容置辩:置:安放。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

7 . 传为笑谈:笑谈:笑话;笑料。流传开去成为人们谈笑的资料。

8 . 阐幽明微: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9 . 齿牙馀惠:指帮人说好话。

10 . 涤故更新:涤除陈旧,换上新的。

11 .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12 . 顿足失色: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13 . 砥志研思: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14 . 恶籍盈指:犹恶贯满盈。

15 . 恩同山岳:犹恩重如山。

16 . 返

17 . 蜚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18 . 忿火中烧:犹言怒火中烧。

19 . 伏首贴耳:畏缩恐惧的样子。

20 . 匪伊朝夕:不止一个早晨一个晚上。指是子不少。

21 . 付之梨枣:指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古代称书版

22 . 官虎吏狼: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23 . 鼓舌掀簧: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指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24 . 故态复作: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同“故态复萌”。

25 . 顾影弄姿: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弄姿:做出各种姿态。对着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种姿态。形容卖弄身形,自我欣赏。

26 . 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

27 . 豁然顿悟:同“豁然大悟”。形容彻底晓悟。

28 . 恍如梦寐:指好像做梦一样。

29 . 呼天吁地: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30 . 憨状可掬:可掬:可以用手捧取。形容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招人喜爱。

31 . 傲骨

32 . 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33 . 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

好句摘抄:

1 . 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

2 . 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3 . 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

4 . 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异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

5 . 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

6 . 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朗少也!

7 . 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配

8 . 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9 . 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者也。

10 . 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与破

11 . 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哉!

12 . 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

他是走钢丝的大师。

他甚至不需要平衡木,也能在钢丝上如履平地。

很多人问他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只是笑笑,并不言语。

渐渐的,他老了,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他决定做一个谢幕表演,然后从此退出江湖。

消息一经传出,无数的人蜂拥而至,大家都想亲眼目睹这位大师最后的风采。

到了那天,现场人山人海。一条细长的钢丝横跨在两座青峰之间,空中甚至飘着些许的'云朵,这个高度将是新的纪录。

众人都暗暗为他捏了一把汗。临到最后,工作人员问他需不需要平衡木。他只是简单地摆摆手,然后义无反顾地迈出了步子。

他一只脚稳稳地踏在钢丝上。风吹过来,钢丝在空中颤颤巍巍。有人劝他停下,他没有理睬。

当走到一半时,他突然回了一下头。众人被他这一举动吓得心惊胆战,叫声连连。

也就是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他脚一滑,身体像断线的风筝,直簌簌地坠入深谷……

事后很多人议论他怎么会出事:

他太紧张了,这个高度难以逾越;

可能是因为风,让他保持不了平衡……

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么多年来,是死去妻子的魂灵在空中扶着他。

回头的那一刻,他发觉妻子的背佝偻得像一张拉满了的弯弓,那是怎样一副憔悴模样!

他对自己说:“老婆,以后的日子让我扶着你。”

她(指绿)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温州的踪迹二绿》(1924年)

水面常如镜子一般。风起时,微有皱痕;像少女们皱她们的眉头,过一会子就好了。

――《阿河》(1926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1927年)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1932――1933年)

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松堂游记》(1935年)

在这些喻体的词语里有小姑娘(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乡下姑娘等)、少女、处女、少妇、美人和舞女等。作者在比喻中用女子作喻体,除了贴切之外,还增强了比喻本身的美感。

朱自清在比喻中之所以对女子情有独钟,是因为他将女子看作是美的化身。他在《女人》一文中写道:“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见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了感到‘自己圆满’的女人。这里有一块天然的界碑,我所说的只是处女,少妇,中年妇人,那些老太太们,为她们的年岁所侵蚀,已上了凋零与枯萎的路途,在这一件上,已是落伍者了。”也就是说艺术中的女人才是他理想中的女人:因为她们是自然健康且有生气灵动的女人,如同“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歌声》1921年)。给人带来温馨和活力。

朱自清写健康女子的文字:

柏林市内市外常看见运动员风的男人女人。女人大概都光着脚亮着胳膊,雄赳赳地走着,可是并不和男人一样。她们不像巴黎女人的苗条,也不像伦敦女人的拘谨,却是自然得好。有人说她们太粗,可是有股劲儿。司勃来河横贯柏林市,河上有不少划船的人。往往一男一女对坐着,男的只穿着游泳衣,也许赤着膊只穿短裤子。看的人绝不奇怪而且有喝彩的。曾亲见一个女大学生指着这样划着船的人说,“美啊!”――《柏林》(1933年)

朱自清写一个生气灵动的“舞女”跳舞的场景:

我看了一个意大利女子的跳舞:黄昏的电灯光映着她裸露的微红的两臂,和游泳衣似的粉红的舞装;那腰真软得可怜,和麦粉搓成的一般。她两手擎着小小的钹,钹孔里拖着深红布的提头;她舞时两臂不住地向各方扇动,两足不住地来往跳跃,钹声便不住地清脆地响着――她舞得如飞一样,全身的曲线真是瞬息万变,转转不穷,如闪电吐舌,如星星眨眼;使人目眩心摇,不能自主。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1925年)

由此可见朱自清在比喻中选用女子作喻体,并非只是取其自然的美态,更有主观上的对生气勃勃而不是病恹恹的女子的偏爱。因此造就了朱自清的比喻中用女子作喻体时表现出来的活泼可爱的特质。

朱自清喜用女子作比喻中的喻体不能不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和滋养,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是朱自清非常喜爱的作品。《聊斋志异》写了很多妙龄女子,年龄大多是十三四岁到十八九岁,容色娟好,好似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而朱自清比喻中的喻体写美人的胳膊、体态和神情等都能从《聊斋志异》中见到它们的影子。如: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着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

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一封信》(1927年)

而《聊斋志异》中写女子:“视之年十八九,仪容秀美,袍服炫丽,温婉可爱。女出臂挽之,臂腻如脂,热香喷溢;肌一着人,觉皮肤松快。……乡中少年闻其美,神魂倾动。”(《绩女》)“呼妹出拜,年约十三四,肌肤莹澈,粉玉无其白也。”(《素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自清曾在《女人》一文中详细地写了自己心仪的艺术中的美女,就如同《红楼梦》中的晴雯:

《红楼梦》里说晴雯的“水蛇腰儿”,都是说腰肢的细软的;但我所欢喜的腰呀,简直和苏州的牛皮糖一样,使我满舌头的甜,满牙齿的软呀。腰是这般软了,手足自也有飘逸不凡之概。你瞧她的足胫多么丰满呢!从膝关节以下,渐渐的隆起,像新蒸的面包一样;后来又渐渐渐渐地缓下去了。这足胫上正罩着丝袜,淡青的?或者白的?拉得紧紧的,一些儿绉纹没有,更将那丰满的曲线显得丰满了;而那闪闪的`鲜嫩的光,简直可以照出人的影子。你再往上瞧,她的两肩又多么亭匀呢!像双生的小羊似的,又像两座玉峰似的;正是秋山那般瘦,秋水那般平呀。肩以上,便到了一般人讴歌颂赞所集的“面目”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那双鸽子般的眼睛,伶俐到像要立刻和人说话。在惺忪微倦的时候,尤其可喜,因为正像一对睡了的褐色小鸽子。和那润泽而微红的双颊,苹果般照耀着的,恰如曙色之与夕阳,巧妙的相映衬着。再加上那覆额的,稠密而蓬松的发,像天空的乱云一般,点缀得更有情趣了。而她那甜蜜的微笑也是可爱的东西;微笑是半开的花朵,里面流溢着诗与画与无声的音乐。

这是作者陶醉于艺术中的女人的自白,在这种意犹未尽的描写中,作者已无暇顾及其中比喻的斧凿之痕迹。因此叶圣陶在评论朱自清

的散文时说:“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中广泛运用妙龄女子作比喻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讲究,这和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我的写作的经验有两点也许可以奉献给青年的写作者。一是不放松文字,注意到每一词句,我觉得无论大小,都该从这里入手。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据说陀斯妥也夫斯基很不讲究文字,却也成为大小说家,但是他若讲究文字,岂不更美?”(《文艺写作经验谈》)因此,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处处可以见到经过提炼的踪迹,与一般文学作家认为文学是用文字来表现真实的生活稍有不同,朱自清强调文学是用真实和美妙的话语表现人生的。朱自清在散文中用比喻,而且是用美丽女子作喻体,这是因为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形象中的形象。当然,随着朱自清的写作功力日臻成熟,他的散文中少了很多刻意营造的修辞,多用接近现代的口语,只是语言依然优美。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