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忽视的真相》
《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纪录片可看性很高,导演是戴维斯•古根海姆,主人公是克林顿时代的副总统阿尔•戈尔。戈尔在片中调动了所有才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这场演讲比任何一部剧情片都跌宕起伏,比任何一部灾难片都震撼人心,理由很简单,除了灵魂之外,我们最不能失去的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2000年,戈尔在总统竞选中败给布什,之后他便去哥伦比亚大学、费斯克大学以及田纳西州立大学授课,并投身环保事业,2006年他凭借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本片的主线是戈尔的一次演讲,他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戈尔在为《寂静的春天》(1994年版)所写的序中提到,本书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促使他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投身到环保运动中的原因之一。当他小的时候,母亲就建议他和姐姐阅读《寂静的春天》,他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在饭桌上与家人讨论这本书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几乎所有超前于时代的人都会受到来自传统势力的压制,如今,戈尔的处境与卡逊当年的遭遇颇为相似,在民众这一边赢得了巨大声誉,但面对利益集团及政界的分歧,得到的却是质询、谩骂和漠视。这一切早在戈尔的意料中,就如同当年卡逊早已料到《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将要面对的激烈反抗,卡逊承受的压力要比如今的戈尔更加巨大,卡逊作为一个女性要面对来自男权社会对她性别的嘲讽和质疑,另一方面又要去忍受来自利益集团及所谓的权威给他扣上的“污名”。数十年过去了,环境危机的议题已经不像卡逊所在的时代那么惊世骇俗,戈尔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顺应时代潮流,可是前路依然艰辛,即使他曾经的政治生涯也未能帮上他太大的忙。
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戈尔一方面用来自各个领域多年的研究结果来证实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嘲刺了那些充当利益的卫道士的怀疑论者,他们正在拿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来换取眼下的逍遥,用戈尔的话来说,“这是道德问题,听之任之,就是极端不道德的行为”。
戈尔幽默地用了一个玩笑来表达他的讽刺,大意是他6年级的一个同学,在面对世界地图的时候问老师,南美洲板块能否和非洲板块拼合在一起,老师轻蔑地嘲笑这个学生问了个愚蠢的问题,“这两个板块当然无法拼合在一起”,结果后来这个学生吸毒并且一事无成,可是那个老师成为了政府的科学顾问。
戈尔借这个玩笑表达了他最想要说的内容,善良的民众正在被所谓的专家学者引向一个灰暗的未来。如果在环境问题上,你还无法产生共鸣,那就看看2008年始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的种子早在数年前就已埋下,可是有哪个经济学家站出来阻止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乐观的经济学家们是在为百姓的未来乐观还是为自己的钱包乐观?环境危机的情况稍有不同,金融危机还可以烧钱救市,但自然灾害降临时呢?
南极冰川的迅速消融、热带风暴的频繁光顾、成千上万的人因为环境的恶化而背井离乡、淡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变异病毒引发的新型疾病全球肆虐,种种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还不够重吗?可是即使戈尔四处奔走,呼吁政府采取措施应对环境危机,可结果总是令人沮丧,政客们对牵扯到众多利益团体的环境问题总是采取“冷处理”,他们一再拖延,甚至假借保护民众的利益而对戈尔进行人身攻击。
戈尔在片中引用了丘吉尔的话,“拖延、折忠和自我安慰式的权宜之计的时代即将终结,我们将要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承受恶果。”
与其说污染来自废气和污水,不如说污染来自金钱与权势,如同卡逊当年大胆地断定,“杀虫剂问题会因为政治问题而永远存在,清除污染最重要的是澄清政治”。
戈尔举例说,政府拖延采取有效措施的理由之一是“科学界存在分歧”,但是抽样调查显示,专家评审的论文没有一篇怀疑“全球变暖”或是质疑“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性,而大众读物却有超过一半的文章在怀疑“全球变暖”,它们的目的不是在揭示事实,而是重新定义理论。掌握了话语权和决策权的人,从破坏环境的主要企业那里获取了最多的利益。一言以蔽之,“如果薪水要他往东,他怎么可能往西?”
面对目前的现实,戈尔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清真理和谬误”,这让我想起了尼采对于追求真理的现代性的观点,“现代文明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强调科学、理性,坚信人类的意识具有发现真理的力量,但这一态度更多的是一种信念而非事实……”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认为,社会文化思想的演变并不是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发展过程,而只有偶然的,突如其来的裂断性变迁。如今经济在发展,科技在发展,可是与科技的进步相比,我们的观念并无实质性改变,戈尔在片中给出了一个公式“旧习惯+新技术=截然相反的结果”。过去我们用铲子挖土,如今用巨型机械挖土,这使得人类对地表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过去我们用杀伤力弱的兵器发动战争,如今使用核武器,全球气温不断上升,专家一致认为,数十个原子能反应堆迟早会发生爆炸,届时将造成全球范围的巨大灾难;过去我们挖渠引水,如今用抽水系统大量取水,使得河流日渐干涸,甚至无法流入大海……
2006年10月份,戈尔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许在外人看来他淡出了政坛,可环保事业却是最敏感的政治事件,它甚至超越了国别和时代的限制。如同戈尔在演讲中所说的,解决环境危机,“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我们还要拯救我们的政治意愿,在美国,政治意愿就是‘可再生资源’”。
吉登斯将现代性比作一个逐渐失去控制的庞然大物,我们无法预测新的技术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任由破坏环境的行为继续下去,等在前面的或许是一场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大屠杀。
如同鲍曼在《寻找政治》中所说,目前我们正坐在“泰坦尼克号”上,面前有很多座冰山,并且一座比一座危险。有金融的冰山、核武器的冰山、生态的冰山、社会的冰山……然而,“与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冰山相比,上述那些冰山的不同之处在于:轮到它们与船相撞时,不再会有人幸免于难,以将事件拍成电影,也不再会有人幸免于难,将这些接踵而至的灾难谱写成史诗或挽歌。”
这部电影的风评很好,而其主角—戈尔的声誉也日高,自此之后获得诺贝尔奖金以及在政坛上,人们又重新提及这位曾经离椭圆办公室只有一步之遥的民主党人,不,应该说是进了白宫又被拉出来的民主党人。
实际上,就个人的观影感觉来说,这部纪录片还是没有脱出全球变暖的陈套之中,应当说这个片子针对的受众层次并不低,不是纯粹的唤起民众感情的呼吁片,当然这一点之后还要再叙。然而但就其科学部分来说,对我们几乎就不是“知识”而是“常识”。而戈尔所作的,就是强化我们心中已经存在的常识。当然,他另外的成功的一点,就是加入了个人的体验和好听的主题曲目——也帮助他获得了奥斯卡。
还是不免要犯了俗气的感慨一下戈尔的境遇,就事论事,阿尔戈尔的电影从影片的质量,以及其获得的声誉各方面来说都是全面的丰收,然而反面的思维是,戈尔跑遍全球做一百多次类似的报告,却是默默无闻,然而却因为这个演讲被巧妙剪辑的搬上银幕,又重新唤醒了人们对他的热衷,以至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和重新被认为是总统的合格继承者,这对戈尔自己,难道不也是另外一种的二律背反式的荒谬么?
环保主义的许多理念,其实人们并不反对,或者常常肯定,但是如何将那些几乎像是定律和公理一般的东西重新的灌输进大众的头脑,并不至于让人反感其实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我个人的环保主义观念就是如此的,那就是即使做的很少,也比要在科学上获得重大突破在民众角度上,获取更大的收益。
戈尔十分胜任这项工作。
其观念接受了挑战,原因有四。
一则,冷静而不狂热,戈尔在竞选总统时候电视辩论被认为是冷静有余而激情不足,事实上说明他作为总统的话就显得比较学究,而在这项工作上,是绝对需要这样的品质的。因为面对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公众话题之一,面对的受众又是非常广泛,作为一个曾经的政治人物,戈尔必须做到的,即是如此。在西方不少国家,环保组织的声名不佳,主要原因有 二,一个是过分多的干涉政治,如德国的绿党等等,环保要纳入政府的施政议程,环保组织进入政治进程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环保本身却仅仅只是政治很小的一个方面,以环保主义作为执政纲领,显得过于狭隘,第二个是,不少国家的环保组织过分组织化和狂热化,几乎发展成为邪教——事实上,有些已经被认定为邪教,包括美国的“地球万岁”几乎和3K党一样的性质,被认定为邪教的原因不是其种种行动的目的,而是其过分专业的组织形式,和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过程。
戈尔很擅长演讲(至少从这个电影能反映这点),但是和一般大众演讲不同,虽然你能听到笑声和掌声,但是大部分时间观众都很安静,而不是像希特勒的演讲描述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音那样反映出来的高度煽动性和极端的民众狂热,尽管后者被认为是演讲效果更佳,但是实际上,更加危险许多。戈尔克服了这个政治家固有的癖好,显得十分专业。
二来,戈尔顺利的拿出了堵住反对派嘴的一些例子,如拿地球和金块进行对比,这些例子很普通很形象,但是这方面的解释,在过去,却一直是一些环保主义者演讲的一个通有的弱点,那就是正面的叙述证明过多,忽略反面的反驳,我们总是说“地球母亲”如何如何危险,环保的措施的意义又有多么多么大,但是我们没有反驳诸如“经济和环保”以及我们一直在回避的问题,就是我们看不见环保的前景。
人类总是非常短视的,在没有看到地球的末日的时候,人们总是毫不顾及将要发生的那一切,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是全人类的通病,这也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拿出那种触目惊心的后果,我们是永远没有办法说服那些“相信那种理论,却不想行动”的人的,这点也算是对戈尔这部影片的唯一不满的地方吧,说不准,他放一些“后天”的镜头,在ppt中获得的效果会更好一点。
第三,也是最为独特的,戈尔加入了他的个人体验,这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他现在的言行,证明了他并非想以环保主义者身份重回国会上——其实,这对现在的他来说是很容易的,他很理性的正视了自己在大选中的失败,自己孩子的差点罹难,但是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提到他常常回农场的那段经历,我想,是很少有人,会对这段,完全没有触动的吧,每个人从事环保事业的经历各有各的不同,与其大义凛然的说自己是为全人类着想——这是开玩笑,对任何人都是,还不如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公布出来更能让人信服的多。
在这一点上,戈尔成功了。
另外,和很多政治人物不同的地方,戈尔在环保方面的实践,使得他的话变得异常有说服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戈尔却到达过两个“煤矿里的金丝雀”,南极和北极,这就让他的话很有份量。
在这点上,戈尔又成功了。
3)一个很吊人胃口的片名,本来以为讲的是类似华氏911一般的政治问题,结果却是正而八经的呼吁环境保护,其实温室效应的问题说了十几年了,理论谁都知道,听多了麻木了谁都也不重视了。
AL GORE确实是个人物,如果在大选前看到这部片子,我肯定以为这是政治宣传,GORE在大选失败后还去了100多个国家作了上千次类似的环境保护宣传,可见他确实关切环境问题,不过我也小人之心琢磨:也许站在坚定环保支持者的立场上,能更便于他攻击Bush政府,谁都知道Bush政府就是为了几家石油巨头的利益,拒绝加入京都协议的。
这部记录片完全就是GORE的演讲秀掺杂一些个人的回忆,不得不承认的是,演讲太完美了,到底是政客出身,这种知识普及和呼吁大众类型演讲,GORE操作起来驾轻就熟,摆事实,列数据,讲道理,2小时的演讲毫不给人倦怠之感。另外,很想看看GORE演讲时用的ppt,效果设计得让人印象深刻。
可惜的是演讲末尾部分GORE暴露了大部分美国人的通病,歧视发展中国家,以为美国能推着地球转的良好自我感觉,也许影片中拍摄的演讲只是在美国国内,照顾了国内的民众情绪,我相信如果Gore在清华是这样演讲的,结束后肯定被清华学生板砖拍死。
4)我只能说,把这个片子当成是美国政界斗争的人 太不了解美国的总统选举了,赢的重点根本就不是民心。
在美国要当选倒是首先要解决石油问题,夸张点来说,就是越能让美国顺利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人就越能当选。
不要觉得残酷,这就是real world。
为什么?
为什么布什可以不顾联合国的反对去攻打伊拉克?因为石油对于美国很重要。
布什当时之所以能当选,也是美国的有钱人支持的,所以,他只能听他们的话,按他们的意愿去做。
他们说想要伊拉克的石油,布什只能屁颠屁颠儿地打伊拉克去了。
简单来说,布什当选了,因为他是个能给有钱人办事的总统。
Gore的做法,在美国政界上,其实不是那么讨好的。
上面其实都是不相干的话,重点是作为一部环保纪录片《An Inconvenient Truth》真是太优秀了!看完后很受感动,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看这个片,而不要再给它附加任何政治的东西。
时间会证明一切。
5)核心提示:英国高等法院法官10日裁定,戈尔参与制作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存在至少9处失实,不适合向学生放映。媒体戏称这些错误为“难以忽视的假相”。
今年2月,戈尔凭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赢得奥斯卡奖。
南方网10月13日报道 戈尔参与制作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今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后原计划作为一项课程在英国数千所中学展映。
然而,英国高等法院法官10日裁定,这部纪录片存在至少9处失实,不适合向学生放映。媒体戏称这些错误为“难以忽视的假相”。
至少9处失实
高等法院法官迈克尔。伯顿经审理裁定,影片中至少有9处内容不符合科学原则,整部影片充满耸人听闻的夸张色彩。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中列出这 9个失实之处,把它们戏称为“难以忽视的假相”。例如,戈尔在影片中称海平面在不久的将来将升高7米,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个周期至少为1000年,法官认为戈尔的说法耸人听闻。
“政治影片”?
英国政府原计划把这部影片纳入英国学校教育课程。对影片内容提出质疑的肯特郡学校主管斯图尔特。迪莫克却试图阻止政府的这项展映计划。他说,影片带有严重的科学错误、政治宣传和多愁善感情绪,不适合向学生放映。
法官伯顿同意迪莫克的观点。他裁定这部纪录片为“政治影片”。他说:“(影片)出自一名才能出众的政治家兼传播者之手,科学被用来阐述一个政治观点、支持一项政治计划。”
伯顿说,英国法律禁止在学校课堂宣传任何政治观点。政府计划在中学课堂展映带有政治色彩的《难以忽视的真相》,有违法律。
法官为此作出裁决:《难以忽视的真相》只能在中学课堂实施有条件放映。但伯顿同时强调,虽然存在失实之处,这部影片基本上基于科学事实,“总体上真实”。
戈尔的发言人凯莉。克赖德也在得知上述消息后对美联社记者说,法官的裁决没有全盘否定这部影片,“裁决对影片主要内容及全球变暖真实存在并由人类活动引起这一科学界统一的观点持支持态度”。
6)撇开有没有隐藏政治目的的问题不说,这电影充分无比的展示了美国人另一种形式的闭关锁国的无知。明明现代大消耗的生活方式就是从他们那来的,可此电影和其中戈尔的演讲却还要像教幼儿园小朋友看图识字一样来哄着一群观众来意识到一些基本环境问题,哄一会儿还要放段动画以防小朋友们分心,最后戈尔阿姨说,我们有没有信心呀~,小朋友们说:有~,然后纷纷提着塑料带开着喝油的四驱车像学到了东西一样离去
但不管怎么说,戈尔做的还算是好事。
7)《An Inconvenient Truth》翻译为《不合时宜的真相》比较好。戈尔输给了布什以后,这么多年主要干的就是传播这部纪录片所承载的环保理念。成都现在中午都二十多度,任由谁去质疑,全球变暖是铁板上钉的事实。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是原因,科学界认同,美国政府非常不认同,传媒界自然就不那么的认同,至于大众,人加在一起都是白痴,认同不认同都没有关系。最流氓国家或许是朝鲜,最大的流氓国家肯定是美国。《东京议定书》就它和澳大利亚不签字,就是要胡乱排放二氧化碳,其混帐和白痴的程度下个世纪的人类保守估计要用罄竹难书来形容。《后天》里面演的一夜冰封是戏剧虚构,不过十年之内整个欧洲化为冻土的确是有可能的——因为历史(当然,人类史前)上发生过。作为一个《寄生兽》的崇拜者,和一个把整体的人类和个体的人在价值序列里面放在两个极端的我,这部电影再次让我感叹个体生命群落在低级阶段将会面临多少由愚蠢构成的危机。戈尔是不老实的,他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现在环保最本质然而也最缺乏形而上哲学保证的核心——经济和环境可能和谐吗?他的回答是,可以。以他的深入研究,他应该很明白自己在撒谎。回头看看我们现代文明的基石,我们悲怜的最基本的信仰是什么?天赋人权。天都已经被人熏黑了,还在赋予人神圣的权利,可笑!只要人还把自己且单单自己当回事,那么经济就是一切神退位过后的唯一的神,人权就是由经济所保证,人权就是经济,信仰天赋人权就是信仰经济。在每个思想维度都在分崩离析的时候,唯独对人类的推崇和热爱从不被置疑和修正,人类仿佛一直以来且将从此都一直会是“那么的不同”,在此所有“正统”的思想都和谐一致,和谐一致地——找死。
8)看到自己的标题觉得自己很不厚道,但还是应该感谢他没有竞选成美国总统,因为如果他真的成为了那个国家总统的话,或许他也会被政治所左右,在环保问题上让步,而不是像现在准确甚至尖锐得揭示这个INCONVENIENT TRUTH。
有些人怀疑他拍这部片子的动机,但是,不管动机如何,至少他里面的论点,尤其是BUSH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差强人意,都的的确确存在着。不过我并不认为在石油大亨的钞票面前,淹掉几个新奥尔良会让他回心转意,支持环保。还好大选临近,不指望新一届的美国政府少打几个伊拉克战争,但至少可以在京都议定书上签个字吧,毕竟,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不在他们那里。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在许多地方做得真的也很不到位。我们一直在反省自己的急功近利,但是我们的急功近利却依然令人发指。就像一直宣传的那样,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幸好,我们还有时间。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行动起来,因为自然的可怕报复,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不可能在有生之年领略到。
9)具体说,是美国左派的喉舌。
10)看过资料,说戈尔的生活是很奢华的,这奢华还不是中国式的,是和美国有钱人横向比较的结论。引用《新周刊》的数据:戈尔他每个月光是用电,就超过了全美平均水平的20倍。
所以戈尔绝对不是你想象的身体力行,热爱环保的先驱。制作了这个片子,只能说明他是个虚伪而且利己的美国人,典型的美国式双重标准——你们都赶紧环保吧,省下资源让我住大房子、开SUV、浪费水、浪费电、浪费各种资源……这不是贼喊捉贼么?退一万步说,就算他突然因为这个片子改邪归正了,也仅仅属于杀人犯的事后忏悔反省,不值得大张旗鼓的表扬。他为此片还获得诺贝尔奖,其实非常荒谬。
换句话说,浪费,不是戈尔一个美国人的问题。
真正难以忽视的真相应该是:美国人占世界人口6% 消耗了35%的世界资源……而且这个百分数还在日益扩大。
更直观一点,提个问:一个美国普通孩子的消费相当于多少个印度普通孩子的消费?
答案是:125个。
这样一个无止境过度消费的国家和国民,举个环保的义旗全世界指指点点,摆出一副铁肩担道义的嘴脸,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这是在骗人。如果不能用滑稽两个字形容,只有句中国老话合适:做了婊子还立牌坊!
地球确实需要环保,可为什么地球变得这么脏?结论是:过度消费才是问题的根源。所以,作为最不环保的美国人,是应该反省反省了。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全球气候变暖如今已成为人所周知的话题,但是在数十年前,这却是个耸人听闻的事情,如今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口中说出来,有人说是骗局抑或杞人忧天,对我来说确实一语惊醒梦中人。
其实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我们都在见证着,比如四季不再分明,出现暖冬,灾难性气候,花期不规律,自然的节奏被打乱,按时来觅食的候鸟无法生存,应该冻死的虫子却蠢动着传播疾病…… 只是我们习以为常抑或还未有切肤之痛,顶多感到一些小小意外罢了。也许作为一个大学生或者是所谓的高素质群体,我们会感到惊奇,但生活工作的匆匆碌碌往往使我们不经意忽略。如今看完《难以忽视的真相》以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工业中大量的使用各种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我还记得小时候曾“有幸”路过一家硫磺厂,当时附近遍地枯黄的野草和如同巨兽大口正喷吐着黑黄烟雾的一排排大烟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据说这在之前的德国随处可见,如今中国已有超越“前辈”的趋势了。温室气体远远不止CO2,还有甲烷、NOx,不仅仅是工业,大量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牧养殖,都是温室气体的温床。曾有人提倡素食从而为温室气体减排做贡献,那是因为肉食动物在饲养的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多。如果气候真如科学证明的那样快速的变暖,南北极的冰会融化,洋流的走向会变化,于是,海平面升高了,均匀的降水变得不均匀了,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干燥的地方闹旱灾,湿润的地方闹水灾。而且冰川融化会使人类的很多生存地方都将被淹没,人类或许会因此而灭绝。也许会有人说,我们科技这么发达,倒时候还会没有解决方法么。但是我们得明白的是在大自然的威力下,高科技真的不值一提。
这是个全人类的重大话题,当然也就有人站在反对的一面。看过《骗局》后我又一度迷茫。《骗局》提到过人类排放的CO2只占大气中co2很少一部分,只有百分之几,火山每年产生的CO2比工厂、汽车、植物和人类加起来的都多,制造更多CO2的是动物和细菌,它们每年制造出1500亿吨的CO2,而人类只制造 65亿吨,而且CO2 的最大来源是海洋。而且根据《骗局》中的图像数据表明是气候变暖造成co2增加而不是《真相》中所说的co2增加导致气候变暖。不论二者你相信谁,全球变暖确确实实发生着,这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或许变暖是不可逆转的,或许人类必定会灭绝(因为地球上生物都是有生存周期),或许下一代的生物们就会在博物馆里放上人类的骨架观赏就像我们欣赏博物馆里的恐龙骨架一样。或许我们就是一艘艘载满基因片段的船,当我们驶离港口,驶入下一个港湾,把货物传递下去,便完成了我们的历史史命。但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所以,我想我们现在既然活在当下,就不应该逃避这个问题,再不济也要设法减缓极端气候来临的步伐,无所事事是最危险的一种状态。
但真相要得到人们理解承认总是这么难,因为相比科学的迅速发展,人性的发展脚步却是这么慢。 布鲁诺,苏格拉底这些先驱们没有得到回报却是落得一个凄惨下场。戈尔来回奔波,卖力宣传,美国始终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
就像戈尔所说的,科学家们是要发现问题,他们已经做到了。而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才行。其中新闻媒体的宣传造势必不可缺,政府的政策导向才是一切的关键。人类从是群体性的动物,必不可免的具备从众心理。当改变了羊群中头羊的路线时,其他的羊也自然会乖乖地跟着拐弯。民众的呐喊中或许蕴含无限的潜在力量,但政府的政策才是最具效率和力量的。想当年多少环保组织宣传过用布袋的若干好处,也免费发过布袋,可依旧是满大街的“白色污染”,政府的一张限塑令下来就一切了无痕了。这也是人性因素造成的,崇高的东西往往都是脆弱的,人从本质上讲都是趋利避害的。
我想我们最大的目的就是促使国家政策出台,但如果我们实在不能要求到别人做好,那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做得更好。我们应该尽力保护这个共同的家园,也许个人的行动看起来很无力,但我只是不甘心做那只温水里煮着的青蛙。
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纪录片,其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在电影中穿插了高尔的个人活动。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讨论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
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变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例如,戈尔探讨了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也会让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
为了解释全球变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在过去六十万年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成的破坏。
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高尔也告诉观众如何能帮助减缓暖化现象。
同名的书籍也在电影上映后不久推出,其中包含了更详细的附加内容、科学分析,以及戈尔对于纪录片中探讨之议题的评论。
第一次看一部这样的纪录片,看完后最深刻的.感觉是:震撼!
管理学里讲的一个例子:把青蛙放进沸水里,它会马上反应跳出来,而放到冷水里慢慢加热,它却会若无其事的呆在里面,知道死亡!没想到这个例子会出现在这里,以此来警醒我们,人类正在这样一个被加热的冷水里,而加热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当冰糕一拿出冰箱就会融化,我们该在么做?把世界都变成一个冰箱嘛?那压缩机又从哪里来?当北极熊因为没有广阔的冰层而溺死水中,我们有怎么来拯救他们?当山上的积雪都融化掉,长江之水又从那里来?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暖,但就在这暖的同时,却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就拿我国为例,越来越暖的冬天和今年冬天南方雪灾;不断增多的飓风袭击;临近省市一边洪
这些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各类自然灾害难道只归功于自然的无情?我们难道没有做什么让我们应受这让的惩罚吗?当你看到某个工厂的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当你闻到化肥厂里飘出的难闻的气味,当看到露天煤窑无限制的开采,当你看到冒着黑烟的汽车排气筒……看到这一切你会想到什么?空气污染、酸雨……更深一层的是什么呢?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有多少人能看到这些,当人们注意保护了环境,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维持地球这个生态圈的平衡!
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燃烧石油、煤炭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我们对它们做了什么?——直接排到大气之中。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把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保留了起来,温室形成,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我能记得好多“大片”之中灾害来临之时人们惶恐的表情,和之后的涂炭,但是人们怎么就不能在这一切来临之前就预防呢,国家、政府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又能挽回多少人的性命!
戈尔一遍一遍讲述着这个难以忽视——严峻的真相,又有多少国家行动起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迟迟不肯支持京都议定书,还不是为了能更肆无忌惮的消耗能源换取经济的增长!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将会在40多年内采完,天然气也只有不过100年的寿命,再这样下去地球上百万年积攒下来的东西就要被我们以200多年的时间用光!
值得吗?再这样下去后代靠什么来生存!
深受格尔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动,铭记这些话,让改变气候危机从我做起!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在这次暑假中,我观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荣获奥斯卡奖的电影,片中的主角——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对全球变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讲座令人胆战心惊。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戈尔揭露了气候变迁、全球变暖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由于环境恶化、二氧化碳过多,大气层增厚,红外线留在了地球上,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温度上升、水土流失······不久将会导至一次全球性的灾难!戈尔呼吁:只要人类觉醒起来,多种树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会阻止全球变暖对全世界造成的影响!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触良多。全球变暖所造成的灾难如阴影一般在我大脑挥之不去。当然,造成今天这样的后果,终究到底还是人类的错啊!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全球变暖到底离我们多远?可能不久以后,当我想去西藏,发现雪山雪崩,想去云南,发现梅里雪山上的雪越来越少.
卡特里那飓风的形成和温室效应有关.全球自然灾害的发生量大大增加.还有印度洋上的海啸.人类的所谓的最终审判日到来了吗? 了不起的人类到底有多了不起?在灾难面前,人类毫无抗拒之力!
什么是真相?全球变暖就是真相!人们无家可归就是真相!全球变暖导致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气候反常,导致海洋风暴,导致土地干旱,导致水土流失·····为何人们总是忽视真相而对一场一场的灾难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呢?因为科技的进步很快,但是人性的进步很慢。海平面上升,将会导致一亿人生活在海平面之下,后果可想而知。大家知道北极熊因为气候变暖,导致冰层融化而必须游泳96公里觅食,结果体力不支溺死吗?
北极的冰如果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上海肯定就不存在了.这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
人类啊,觉醒吧!只要人类觉醒起来,保护环境,多种树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展开低碳生活,那么,全球变暖的阴影将会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又将会生活在安居乐业的环境之中啊!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其中特别关注全球变暖现象。片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在电影中穿插了前美国总统戈尔的演讲。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讨论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变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
例如,戈尔探讨了格陵兰或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也会让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为了解释全球变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ice core samples)在过去六十万年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
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成的破坏。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记得最早知道“全球变暖”这一词语是在我初中时所看的一部影片《后天》。如今相信没有人会对全球变暖感到陌生,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诡异的天气仿佛昭示着全球气候变暖时代的来临。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北极熊在海面上漂了60英里只为了寻找冰面,听到了人们已经发现了被淹死的北极熊,我猛然发觉原来一直以来全球变暖都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影响着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据统计,北极冰面将在50到70年内融化,这将是一个多么严峻的考验呢!试想一下,当北极变成了汪洋大海,海平面上升,沿海的陆地都将变成海底,人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创造的财富都将被大海所淹没,真的等到那时候我们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单就我们国家来说,中国这两年遇到的都是百年难见的洪水和干旱,各种极端天气的频现并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我们所作所为导致的。再这样下去,生态环境会随着温度升高被破坏,大量的动植物会因为来不及适应飞速改变的生态坏境而灭绝。更多疾病会蔓延开来,更多的威胁会出现在我们身边。而其中最严重应该是北极和南极的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后海平面会上升,许多海拔过低的国家或者城市会被海水所淹没。有人就曾预言,著名的岛国-马尔代夫将在50年内被海水完全淹没。而这仅仅是冰川融化所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北极的冰川消失后,太阳光会更多的被地球所吸收,全球变暖的速度可能会翻倍的加快,海水的循环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部分地方会进入冰河时代。还有很多的影响是我们所未知的,而现在已知的这些每一个都是相当致命的。
当我们正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吃着冰激凌,玩着电脑的时候,没有人会注意到南极与北极正一天一天的融化着,频繁的飓风,海啸,洪水还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正悄悄的向人们逼近。现在的我们就如同那泡在温水里煮的青蛙,在危险不断靠近时还在那里怡然自乐,直到沸点来临的那一刻才感到恐慌。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我想诺亚方舟也救不了人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近几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将历史的排放量远远抛开,这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多很多,很多生活小事,比如出门坐公交、坐地铁,上班骑自行车,既环保又能锻炼身体。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为了我们的环境,为了几十年以后上海、广州那些沿海城市不会成为历史,为了我们的家园,一起行动起来吧,趁着还不太晚。
Thank you so much. Thank you all.
Well, this isn’t exactly the party I’d planned, but I sure like the company.
I want to start today by saying how grateful I am to all of you – to everyone who poured your hearts and your hopes into this campaign, who drove for miles and lined the streets waving homemade signs, who scrimped and saved to raise money, who knocked on doors and made calls, who talked and sometimes argued with your friends and neighbors, who emailed and contributed online, who invested so much in our common enterprise, to the moms and dads who came to our events, who lifted their little girls and little boys on their shoulders and whispered in their ears, “See,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To the young people like 13 year-old Ann Riddle from Mayfield, Ohio who had been saving for two years to go to Disney World, and decided to use her savings instead to travel to Pennsylvania with her Mom and volunteer there as well. To the veterans and the childhood friends, to New Yorkers and Arkansans who traveled across the country and telling anyone who would listen why you supported me.
To all those women in their 80s and their 90s born before women could vote who cast their votes for our campaign. I’ve told you before about Florence Steen of South Dakota, who was 88 years old, and insisted that her daughter bring an absentee ballot to her hospice bedside. Her daughter and a friend put an American flag behind her bed and helped her fill out the ballot. She passed away soon after, and under state law, her ballot didn’t count. But her daughter later told a reporter, “My dad’s an ornery old cowboy, and he didn’t like it when he heard mom’s vote wouldn’t be counted. I don’t think he had voted in 20 years. But he voted in place of my mom.”
To all those who voted for me, and to whom I pledged my utmost, my commitment to you and to the progress we seek is unyielding. You have inspired and touched me with the stories of the joys and sorrows that make up the fabric of our lives and you have humbled me with your commitment to our country.
18 million of you from all walks of life – women and men, young and old, Latino and Asian, African-American and Caucasian, rich, poor and middle class, gay and straight – you have stood strong with me. And I will continue to stand strong with you, every time, every place, and every way that I can. The dreams we share are worth fighting for.
Remember - we fought for the single mom with a young daughter, juggling work and school, who told me, “I’m doing it all to better myself for her.” We fought for the woman who grabbed my hand, and asked m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 make
sure I have health care?” and began to cry because even though she works three jobs, she can’t afford insurance. We fought for the young man in the Marine Corps t-shirt who waited months for medical care and said, “Take care of my buddies over there and then, will you please help take care of me?” We fought for all those who’ve lost jobs and health care, who can’t afford gas or groceries or college, who have felt invisible to their president these last seven years.
I entered this race because I have an old-fashioned conviction: that public service is about helping people solve their problems and live their dreams. I’ve had every opportunity and blessing in my own life – and I want the same for all Americans. Until that day comes, you will always find me on the front lines of democracy – fighting for the future.
The way to continue our fight now – to accomplish the goals for which we stand – is to take our energy, our passion, our strength and do all we can to help elect Barack Obama the nex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as I suspend my campaign, I congratulate him on the victory he has won and the extraordinary race he has run. I endorse him, and throw my full support behind him. And I ask all of you to join me in working as hard for Barack Obama as you have for me.
I have served in the Senate with him for four years. I have been in this campaign with him for 16 months. I have stood on the stage and gone toe-to-toe with him in 22 debates. I have had a front row seat to his candidacy, and I have seen his strength and determination, his grace and his grit.
In his own life, Barack Obama has lived the American Dream. As a community organizer, in the state senate, as a United States Senator - he has dedicated himself to ensuring the dream is realized. And in this campaign, he has inspired so many to become involved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 and invested in our common future.
Now when I started this race, I intended to win back the White House, and make sure we have a president who puts our country back on the path to peace,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And that's exactly what we're going to do by ensuring that Barack Obama walks through the doors of the Oval Office on January 20, 2009.
I understand that we all know this has been a tough fight. The Democratic Party is a family, and it’s now time to restore the ties that bind us together and to come together around the ideals we share, the values we cherish, and the country we love.
We may have started on separate journeys – but today, our paths have merged. And we are all heading toward the same destination, united and more ready than ever to win in November and to turn our country around because so much is at stake.
We all want an economy that sustains the American Dream,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hard and have that work rewarded, to save for college, a home and retirement, to afford that gas and those groceries and still have a little left over at the end of the month. An economy that lifts all of our people and ensures that our prosperity is broadly distributed and shared.
1.
2.2016年美国大选希拉里演讲稿
3.
4.
5.希拉里败选演讲稿(中英文对照)
6.希拉里竞选演讲稿全文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