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摘抄 > 走进他者的世界摘抄合计76条

走进他者的世界摘抄合计76条

时间:2018-04-30 08:08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老舍依照一贯作风,选择的既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不是扶危济贫的好汉形象,而是普普通通生活中常见的小人物,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典型形象。老舍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社会的黑暗深刻揭示,在《骆驼祥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把都市下层社会的描绘与对下层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同情融合在一起,既容纳了作家解剖市民社会“日常生活哲学”的艺术功底,又坚持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既在细腻的写实中不乏机智的幽默,又在从容的叙事中包含着对人生性格心理的准确把握。它是作家经过广泛的艺术探索并融合多重艺术优势而建立起的艺术丰碑。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积极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但是,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使他追求的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顽强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恶性、劣根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祥子的一生,是从奋斗走向毁灭的一生。黑暗的社会、他人的影响、性格局限以及不可预知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他个人奋斗必然失败的悲剧结局。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一生。

一、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

人是社会中的人,受社会的制约,他的人生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是社会中的人,而且所面对的那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才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初到北平的祥子,如同乡野泥土中生长的“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年轻力壮,坚韧顽强,风雨里咬牙、茶饭里节省,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正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想拥有土地一样,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来自反动派。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政府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事情突然发生,但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作品写出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的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作品又提到逃兵如果被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们对逃兵的深恶痛绝,透露出这些军队曾经如何残酷的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是数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祥子时运到了点上,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的落到他的头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所以说祥子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二、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另一原因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蝇不能逃出蛛网”,虎妞是网,祥子是蝇,他没有和任何人这样亲密接触过,虽然是突如其来,虽然是个骗诱,但他从中找到了快乐:生活竟然也可以如此!当他感觉到自己的堕落时,想挣扎已经来不及了,仿佛是碰在蛛网上的小虫。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后,她变成了捉住祥子的精灵和毒物。祥子并不爱她,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成了祥子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打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但这只狡猾的、贪婪的猫并不急于咬断它的脖根,她伸着沾满人精血的舌头,舔着小老鼠的伤口,还时不时狠狠地吸上一口,然后满足地按着它甜甜地睡去。而小老鼠在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终于渐渐麻木了,它竟然希望这只可爱的母猫会替它将伤口舔净,并使它愈合。它就是祥子。这是多么地悲哀啊!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顶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所以他的理想就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和属于他自己的女人,然后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去拉车挣钱来养活他的女人。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理想在他兴高采烈地走进白房子,听说了小福子的死后就完全破灭了。他甚至恨二强子当初为什么不把小福子嫁给他,他更恨这可恶的、肮脏的白房子吞噬了他心爱的、原本很纯洁的小福子。于是,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

除了虎妞和小福子,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三、自身的'性格局限又是悲剧人生形成的一个因素

我们承认黑暗的、污浊的、人吃人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罪魁祸首,但是祥子自身性格的双重性、堕落性、劣根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对他的人生悲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乐观与盲目

祥子从乡间来到城市,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有着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道。即使是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始终陷入盲目的黑暗,一切真正的努力化为毫无意义的泡沫,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者干着,他便想起那会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一点起色与人味”。结论是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的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但是他们忘记了周围的黑暗社会是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的。

2、勤快与保守

为了凑够买车的钱,祥子勤快地奔跑,他第一次买的车是他“从风雨里咬牙,茶饭里自苦”的总报酬。但农民的狭益意识,使他为了钱冒险到战火四起的西郊拉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劫了。而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

3、外刚与内软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问题的政界不在于祥自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4、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

尽管丢车失财,加之和虎妞的不如意的结合,祥子仍然保持较为强烈的生活欲望,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望,但是祥子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意识个人奋斗难以抗衡黑暗势力和摆脱生活穷困的真理。事实上,那一贫如洗的穷车夫老马本已提供了“此路不通”的前车之鉴。老马也曾拥有自己的车,但到头来还是贫病交加,无法生活下去。祥子的悲剧恰在于他一开始就执著地以为只要拼命苦干就可改变自身命运且一直执迷不悟,他在个人奋斗与群体反抗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也未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接在一起。“拉车”是祥子生活的核心内容,他的生活除了拉车还是拉车,拉车是他的全部,他的唯一,就像土地是农民的全部一样,这是一种不称为理想的理想。一旦这个内核破裂之后,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而福子的死更是将他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要强的祥子终于变成一个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匮乏精神支柱,在简单的物质生活目标坠入无望深渊之后,祥子也完成他自己一生的悲剧。使他显然,祥子的精神悲剧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否定。

四、超自然的因素也是祥子悲剧人生的另一因素

悲剧一定会发生,命不由人。老舍说:“世界上最古老的悲剧总是命运怎么捉弄人,摆布人;天意如此,无法逃脱。”虽然老舍不相信这套宿命论,他笔下的祥子却在遭受厄运,经常怀疑命运的公平。虽然老舍“不相信这套宿命论”,但是他笔下的祥子却连接遭受命运的作弄。

祥子打定“是福不是祸,今个儿就是今个儿”的心眼,冒险拉车上清华,中途连车带人被捉去。“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界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祥子不明白。当祥子想到牵上三头骆驼去卖,再买回新车时,他得意地“承认自己是世上最有运气的人”,“忍不住地笑出来”。祥子坚决不干,认准“自己有命买得上车”,可同虎妞发生性关系,既不敢去见刘四爷,又不能逃离,他沮丧不已,“这样的一条命,要它干吗”?与虎妞结合,祥子更加清楚意识到,“命是自己的,可是命却叫别人管着”。祥子本想“不认命,就得破出命去”,结果却像“误入罗圈了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厄运使祥子想到了命,服从命运的安排,命运成为他不幸的叹息和慰藉。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通过对祥子悲剧人生的描写,为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显示了《骆驼祥子》这一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五四”以后,反映人力车夫生活的作品都没达到这个高度,而《骆驼祥子》无论从思想的深度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成熟。作者通过描述祥子进行多次顽强的抗争企图获得一个独立人权的失败过程,引人深思,启示人们去思考他们如何摆脱不幸的命运和寻找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是祥子悲剧的一生给人们的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经典段落

1、我轻松了。已经那么长时间没和任何人讲话了,以致希尔维亚和我在这个城市像关在鸟笼里一样团团转。噢,不,我们不是鼠疫患者,我们可以和别人谈话,而且可以结交新朋友。

我们真的不是鼠疫患者吗?我们像鼠疫患者那样被困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我们像鼠疫发生时那样生活着。我们不是鼠疫患者,但我们跟他们相差无几。我之所以说没什么差别,因为我们并没有比他们拥有更多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远不如鼠疫患者。至少,他们知道自己该面对什么,希求什么。而我们,匆匆行走在街道上,面对着的,却是那些已经让我们陷入无边麻木的事物。

2、我们下决心照常行动,就当维尔库对我们没有任何威胁。万一碰见他,他想和我们说话,那就装作根本不认识他。其实连假装都用不着:只要我们深信自己已经不再是出没于马纳河畔的那个约翰和希尔维亚就足够了。我们和那两个人毫无共同之处,而维尔库无法证明事实不是如此。况且,维尔库这个人对我们来说就什么也不是。

这种情况有趣极了。我们是不是我们自己,自己是难以确证的,更何况是我们之外的他者。但是排除他者后的个人,又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个人的存在更主要地依赖于他者的记忆,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身自由。这大概就是加缪在《局外人》中想要打破的残酷现实。

3、在此用“相遇”这个字眼和“事件”同样不合适。我们并没有遇见尼尔夫妇,是他们自己钻进我们的网子。即使那天晚上尼尔夫妇不出现,那么第二天,或者第三天,也会有别的人出现。几天以来,我和希尔维亚老是待着这些人们经过的`地方:旅馆接待厅、酒吧间,要么就是海滨大道上的那些咖啡馆……现在看来,我觉得我们自己织成了一张巨大无形的蜘蛛网,等着人们钻进来。

“钻”进来,多么准确的一个词。让我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他们不是堂而皇之地、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走出去。无数的男男女女都是用了一种极其别扭的姿势,“钻”进来,“钻”出去的。

究竟是什么缘由让他们用了一种极其下贱的姿势?

没有任何一个人,找到一扇于他自身来说再适合不过的门。他们进出的这扇门如《新约·马太福音》所言,“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多么精妙!我们需要想尽办法,以一种下贱的姿态,“钻进去”,虽卑微,却可得生存。但是它太窄了,我们只好争得头破血流。

经典句子

1、只是在那一刻,在八月的星期天的下午,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2、八月有没有最好的一天?或许有吧。

3、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们深信在这儿谁也不会找到我们。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一面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近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孩子们在我们身边搭着他们的沙子城堡,流动小贩从人们身上跨来跨去,兜售着冰激淋......在那八月的星期天,我们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不同。

4、随后世界匆匆滚落,后退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无法感知。

5、有没有美好的一天呢?在那些四处逃避的日子里。有的,作者在最后说,那是在大西洋南岸的拉布尔,八月的星期天下午,他们在人群最密的沙滩上散步,"你不觉得我们是在梦中吗?"他问道。她对他微笑。

《母爱》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甚麼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甚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甚麼」这四个字,从她口裏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元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假使我走至幕后,将我二十年的历史和一切都变更了,再走出到她面前,世界上纵没有一个人认识我,只要我仍是她的女儿,她就仍用她坚强无尽的爱来包围我。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裏,——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於我的爱,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冰心母爱的赏析

冰心先生的散文中的“母爱”的主题是众所周知的。冰心在成年后曾这样讲述:“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在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剧变,人们不再满意于看到母爱的作品但是人们又不能缺少母爱的作品。人们想要看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火与血、反映生与死、挣扎与搏斗。但是让我们试着回想一下,当我们幼年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是挫折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温暖的怀抱来安慰自己,而这个怀抱通常是来自母亲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母爱的作品,需要母爱给我们力量与温暖的原因之一。

人们都会珍视这份平平凡凡的情感——母爱。它是高尚的、无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并要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是永存的。冰心先生的散文就这样适时而生。她的散文中的母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她的母亲杨福慈对其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冰心先生作为一位母亲对其子女的母爱的扩大化。这来那个部分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在冰心先生的散文中可见一斑。

“我每次得到她(她母亲)的信,都不曾预想到有什么感触的,而往往独到中间,至少有一两句使我心酸泪落。这样深浓,这般沉挚,开天辟地的心情啊!愿普天下一切有知,都来颂赞。”(《寄小读者.通讯十二》)杨福慈女士对冰心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其父亲是海军军官,经常在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陪伴长大的。冰心的母亲是一位性格极温柔,极安静的女儿你。处世恬淡,天性蜜柑,极富感性,是典型的,在当时不多见的,有文化的贤妻良母。母亲是冰心的第一位读者。冰心先生曾追忆母亲时:“而我每次做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她是我的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常常指出了我文字中许多的牵强与错误”“她的爱,使我由生中求死——要负担别人的痛苦;使我由死中求生——要忘记自己的痛苦”。

而另外一部分的母爱,最初体现于她对其弟弟的照顾。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家里的儿女的照顾、家务等事务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母亲体弱多病,乖巧的小冰心自然帮母亲分担,帮母亲照顾弟弟。冰心把她的三个弟弟比作三颗天上最明亮的星星。冰心在国外的时间,她的弟弟们也常常给她寄出长长而恳挚的书信,告诉她:“从松树隙间穿过的阳光,就是你弟弟问安的使者;晚上清凉的风,就是骨肉手足的慰语。”这与冰心幼时对弟弟们的照顾分不开的。而《寄小读者》最能体现其作为母亲对子女母爱的扩大化。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中俨然像是那些小读者们温柔慈爱的母亲与他们沟通交流。在《寄小读者》中,描写母爱的篇幅最多,最真挚感人,《通讯十》就是这类散文的名篇。作者这样来歌颂母爱:“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然而,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只有普天下的母亲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浅……当我发觉了这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是欢喜感动得伏案痛哭!”在冰心的眼中,母爱是无比伟大的,它突破时空限制,因而是绝对的、永恒的。她的这种母爱具有人道主义的内涵,而且加以推广,及于了一切有生命的动物。

对冰心早期作品中“母爱”的启蒙力量之解读

五四落潮,许多青年希望破灭,陷入悲观之中,由现实的失望转而对生命本质、人生意义产生怀疑,有的甚至绝望而自杀。作为活跃在五四时代的一名积极分子,冰心用爱的力量来引导人们趋向光明,探索人生。冰心的爱的哲学是对“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1]这一问题给出的答案,人类相爱,人与自然和谐是这一哲学的内涵,母爱、童心和自然是其文学表达的主题模式。冰心通过大力张扬爱的力量来鼓舞人生,建构人生价值。她的爱具有超阶级的力量,爱所能爱的一切,这在当时具有明显的建构伦理价值的反封建意义,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理想化色彩,“母爱”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启蒙力量。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的名言。以母爱为中心,冰心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到了对祖国、母亲、小朋友和对大自然的爱中,高度颂扬母爱的力量,大力张扬母爱的普世情怀,冰心的作品中同时也显出了超现实化和理想化的色彩。

一、对具有无边神力的“母爱” 大力颂扬

母爱是一切爱的原动力,“没有了母亲就不成世界”(《寂寞》)。一切的爱都由母爱生发出来,又以母爱为最后归宿。因此冰心“要尽在世的光阴来讴歌颂扬”(《通讯十三》)母爱。冰心以诗人的情怀,以柔美空灵的笔致,源源不绝地抒写母爱,编织着一个又一个温馨美丽的母爱世界。她的作品到处弥漫着母爱的氛围,说她的作品“至少有三分之二”涉及了母爱,是毫不夸张的。母爱是冰心所开的治疗“时代病”的药方之一。

小说《超人》可以说是冰心最早歌颂母爱的作品。小说主人公白彬原是冷心肠的人,他信奉尼采的“爱和怜悯都是恶”的哲学,对世间一切都冷漠相待,以致终日苦闷、仿徨。但由于母爱的感召,终于唤起了他对生活的激情,他终于明白了:“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的,不是互相遗弃的。”《烦闷》是《超人》的续篇,《烦闷》中的主人公在一步步地走进社会时,却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痛苦,他陷入了沉重的危机中,为世间的虚伪和人生的无助而感到苦闷忧郁,正在他不知所措、无路可走时,回家看到弟弟恬静地睡在母亲的怀里,因着“母亲温柔的爱,和孩子天真极乐的睡眠”,他一天的愁烦,都驱出心头,并感慨“人生只要他一辈子是如此!”因为“爱”,他战胜了烦恼。而《悟》则是对母爱的进一步提升,把母爱升华为宇宙万物的爱,母亲“是天下人的”,“世界是爱的,宇宙是大公的,因为无论何人,都有一个深悬极爱他的母亲”,“有了母亲,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万物的母亲彼此互爱着;万物的子女,彼此互爱着;同情互助之中,这载着众生的大地,便不住地纡徐前进”。在这里,已经把母爱推崇到了极致,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爱,而是能主宰宇宙、支配万物的博爱,这种爱具有无边的神力。《超人》则因母爱而推及全人类的爱。

在其他很多的篇章中,冰心都在书写和歌颂着母爱。冰心希望全社会都生发出这样一种博大的母爱,通过母爱传达了普世化的生命关怀,并由此衍生出了对母性之爱的赞扬,即对所有女性美好品德的赞扬,对女性力量和女性价值的肯定。“红袖添香”(《两个家庭》)即是女性价值的另一种体现,其中叠现着内涵更为丰富的人性美和人道精神,体现了新一代女性对传统之爱的转换,体现着女性精神价值的永存。在她后来的女人系列作品《我的邻居》中的M太太,《我的学生》中的S,以及《秋风秋雨愁煞人》中的云英等一系列的女性都是爱的化身,她们富有牺牲精神的品德是令人景仰的。

二、用超越女性个体价值的“母爱”解构男权

但是,冰心在赞扬女性美德的同时,却只突出其群体精神意义而淡化了女性作为个体的价值与意义,冰心常常很巧妙地避开了女性的具体之爱与个性的冲突,让个性在爱的涵盖下消融,她在文章中常常避开尖锐的内心矛盾冲突,有意展示出这些善良的女性随时随地准备为他人做出牺牲的无私无畏的母性情怀。她们习惯把自己摆在他者的位置,摆在陪衬人的位置,尽管缺少个体的主动意识,却用任劳任怨、甘愿自我奉献的精神谱写着光辉的篇章,用女性传统崇高的美德和女性恢宏的气度对抗着男权中心制度。女性是弱者,善的意志、爱的力量是她们赖以存在的基础,这种爱与善超越了一般的传统伦理的层面,她们充分地利用着自身的这一优势,来发挥自己为人的价值,解构传统男权。

在冰心的作品中,母爱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的感召和生发,它能让人与人之间感受到温暖和阳光。冰心希望在全世界生发这样一种无私的爱,在爱中,所有的人都处于同一的地位,每个人得到的爱都是均等的,并且彼此互爱。面对现实世界的黑暗和丑恶,冰心之所以用母爱来统摄一切,这与中国古老文化中推崇“母性崇拜”是一脉相承的,对母爱的颂扬是一种“原始情结”的体现。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里,母爱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爱,不带任何的功利目的,就像动物间母亲爱孩子、哺育孩子一样的自然。“母性崇拜”在中国也有段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用神话来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大多是女神,女娲就是抟土造人的开天辟地之神,还有神话和历史典籍中记载的西王母、羲和、女皇等神,她们都是以英雄形象出现的。这从另一方面即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氏族社会中的至高地位。尽管后来由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兴起和父权意识的崛起,女性才慢慢从历史的洪流中退出直至湮灭,但中华民族对原始“母性”品格和精神的.倾慕并没有消失,“在中国人的话语系统和内心世界里,总是把母亲(而不是父亲)作为最神圣最崇高的人格‘象征’”。

冰心努力捕捉的,就是为那些已经或正在死灭的古老文化性格中的优秀部分,为中华民族所孕育出来的传统文明赋予生命。一方面宣扬一种对原始生命时代的平等互爱的生活的向往。在母系氏族时代,女性引领着一切,她们靠着大自然的恩惠,无声无息地劳作、生育,养育着后代,没有嫌贫爱富,没有阶级分层,一切都是平等的、互助的,不管是人与人之接还是人与自然之间。冰心的爱因此具有超现实、超时代的指向性,她昭示了人类在交往中所应自觉遵循的准则;另一方面,她所宣扬的母爱也是对传统男权的一种解构,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女性只是男性的“女仆”,根本就没有任何权利,更谈不上拯救世界。

因此,在冰心的笔下,以宽容仁慈、博大无私的母爱为中心的“博爱”成了拯救人类灵魂的救世主,这在当时的文坛点燃了一束希望的火光,也吸引了一大批曾经像“超人”那样冷心肠、对世界绝望的青年,他们纷纷用“爱”作为摆脱悲观的方式,《超人》还因此被誉为“青年的上帝”[3]。五四时期,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猛烈碰撞中,那些从未经受过如此深刻的灵魂荡涤的初涉人世的青年产生了茫然不知所从的心态,他们犹豫、怀疑、甚至悲观厌世,迫切地需要精神的引领和情感的慰藉。诗化情感型母亲形象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期待。巴金曾在《<冰心著作集>后记》里说道:“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冰心)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

因此,《超人》之后还出现了众多的模仿之作,叶绍均、王统照等都深受“爱”的影响,他们在不少作品把爱(尤其是母爱)的力量渲染到了万能的程度。王统照的《醉后》中那位因厌倦人生而去酗酒的主人公,整天沉浸在“痛苦”和“追悔”中难以自拔,但由于恍惚迷离中感觉母亲用爱与忧郁的眼光注视他时,他马上醒悟了,并战胜了消沉。这反应了作者对母爱力量的诚服,同时也说明了母爱在当时代极富有感染力。

三、母爱不能“承受之重”

然而,母爱的希望之火并未燃烧多久就渐渐成了一堆灰烬。王统照、叶绍均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转向即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们意识到“爱”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真正的现实是残酷的,“爱”不足以解救青年于苦闷人生中,起初还被当成青年人灵魂的镇静剂,日子久了,药效就一点点消失了。政治伦理的“憎”的哲学最终湮没了“爱”的哲学。从冰心本人的作品中也能清楚地体现这点,《超人》之后,尽管她仍不忘吟唱爱的赞歌,母爱的崇高伟大,但悲伤失望的情绪在她许多作品中随处可见。《烦闷》是《超人》的续篇,可是主人公在感受了母爱的力量后,依旧生活在忧郁和烦闷之中,看来“爱”实在太黯淡了,不足以鼓起主人公生活之风帆,只能逃离学校,逃离社会,躲进充满母爱的家中,让母爱的力量再次来激发自己的斗志。可这股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冰心并没有给我们明示。《最后的安息》中的惠姑,有着“慈怜温蔼”、“悲天悯人”的天使的美德,给苦难的翠儿送来了爱的福音,然而,爱的力量终于无力挽救一个童养媳的命运,翠儿还是去了另一个极乐世界。三儿疼爱母亲,也是母亲深爱的儿子,可为什么仍会被子弹所吞噬?(《三儿》)万能的母爱原来也有这么软弱无力的时刻。

在诗歌《十年》中,作者对“人生如浮萍”的质疑的同时也是对“爱”质疑:转眼十年过去,十年前从福建走出,来到北京,她时时忆起“江南”的“佳景”——由“江波”和“晚霞”构成,只是哀叹没有“良朋”。而现在的北方呢?“只有闷雨,只有黄尘,只有窗外静沉沉的天。”走马灯似的的北京夺权混世的军阀、政客,哪里顾什么国计民生?哪里管什么科学、教育?哪里有“爱”的踪影?在散文《问答词》中,“我”感慨生命:“人生一世,只有生老病死,便不生老病死,又怎样?浑浑噩噩,是无味的了,便流芳百世又怎样?百年之后,谁知道你?千年之后,又谁知道你?人类灭绝了,又谁知道你?便如你我月下共语,也只是电光般,瞥过无限的天空,这一会儿,已成了过去渺茫事迹。”质问“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吗?至此,冰心已经彻底地对爱质疑,对人生质疑。看来,就连冰心自己,她都已无法把握那个时代。风雨如磐的黑暗社会,岂是“母爱”就能与之抗衡的?

因此,从她后来写作《分》开始,爱的力量也开始分散了。《冬儿姑娘》里出现了母女之间的不融洽,《相片》里更是把母亲的自私心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触目惊心,原来母爱也是自私的。《我们太太的客厅》出场的就完全是一群的虚情假意、明争暗斗的母亲们。还真应了《超人》里的话:“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笑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与其互相牵连,不如相互遗弃;而且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

人们发现,最初靠勇敢和顽强的意志迈向社会的五四现代青年,蜗居在母亲撑起的小天地里最终还是无法释怀。因为充满了苦痛贫寒的社会现实不可能让他们成天生活在幻想中,现实的残酷和黑暗这是无法改变的。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又加上国外先进思潮的冲击,造成了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尖锐冲突,广大有志青年沉浮在这个社会里,找不到人生的立足点,整天烦恼、忧郁甚至绝望。因而,冰心建构的以母爱为中心的“爱的哲学”终究不能与现实的黑暗抗衡,政治伦理的“憎”的力量远远超越文化伦理“爱”的力量。作为五四退潮时的青年也深深懂得,母爱的力量再强大,也不可能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儿女的人生问题。

冰心深切地了解自己作品中的理想氛围并没有消弱现实的残酷现状,烦闷和矛盾依旧,她在《最后的使者》里如实地写出了她的苦闷:“神啊!你赋予我绝特的天才,使我的诗思横溢,使我笔下惊动了万千的读者。不过我细细的观察,他们从我的诗中所得去的,只是忧愁,烦闷,和悲伤。于人类于世界,只是些灰心绝望的影响。”面对茫茫人世路,冰心无可奈何,她非常清楚:“领略人生,要如滚针毡,用血肉之躯,去遍挨遍尝,要它针针见血。”(《南归》)面对社会的沉重黑暗,冰心痛心疾首,在《庄鸿的姊姊》中,作者一连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不明白为什么中交票要跌落? 教育费为什么要拖欠?女子为什么就不必受教育?”社会的痼疾不是“母爱”能与之抗衡的。

事实证明,五四时代,柔性改良的道路只是渐进的道路,是非暴力的,是文化启蒙的道路,而与这种道路相对立的则是激进的、革命的道路,是暴力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的历史无一不证明在历史转折关头,总是以革命取胜。冰心建构以母爱作为人伦之本的现代文化伦理价值,充分地表现了冰心对民主政治的渴望、对言论自由的执著追求。她想用一种宽容的、包容的母权文化来感化社会,然而,这样一种柔性的改良想法始终无法在现实中立足。正如此时期胡适一生坚持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的文化道路,可最终只能黯然离开中国一样。冰心建构的以母爱为中心的博爱文化伦理价值也必将被更加强势的力量所颠覆——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冰心的这种柔性改良的价值观仍具有历史前瞻性的意义,因为时代是向前发展的。

正如冰心后来写的《关于女人》集,她对母性的力量不再进行幻想,而是回到了进行对日常生活的描摹中,以对女人的真善美的赞美展开对“母爱”另一种方式的颂扬。冰心坚信:爱的力量尤其是母性的爱绝对是超越一切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