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摘抄 > 存在主义文学摘抄文案摘录86句

存在主义文学摘抄文案摘录86句

时间:2020-02-22 13:01

论文关键词:加缪;人道主义;反抗

论文摘要:

通过对加缪著作哲理内涵的深入分析和理解,阐释加缪对荒诞的认识和对命运的反抗,以把握加缪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旨于展现加缪最终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生活虽然有黑暗的地狱作为终点,但其旅程毕竟还是可以充满欢乐的,世界的本质是荒谬的,只有反抗才使其具有意义。

一、加缪与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于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以萨特、加缪为代表作家。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的终结,“上帝死了”使宗教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地位动摇,开始了“一切价值重估”。二十世纪以来,工业文明前所未有的发达,但物质以外,人在精神上的困惑和不安也随之而来,人们开始缺乏归属感,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人不仅对世界,同时也对自己产生了深刻怀疑。于是,存在主义在此时应运而生,它是试图化解人对于荒诞所感受的异化感和找不到出路的迷茫感的良药。

存在主义的哲学依据主要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世界是荒诞的”。与其他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同,存在主义注重形象胜于抽象,作家们往往善于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哲学和思辨色彩;其文学题材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总是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其基本主题是在极限的境遇里,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表现人在荒诞、绝望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它并不只是要人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精神的绝境,还试图给在荒诞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指出一条生路:重新建立人生观,这个重建包括反抗、自由、激情。

加缪,一向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一直否认在他身上冠以这个称号。事实上,每一个存在主义者身上,都有一种不同的存在主义。加缪的存在主义,与萨特不同,他并不试图解释世界的荒诞性,他的关注在于人如何在荒诞中生存,并着重体现爱与反抗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加缪从不以人道主义者自居,但他在作品中往往直面人、人的尊严、人的命运以及人应该怎样选择人生之路。加缪虽然没有形成其完整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然而,在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存在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髓远远比哲学内涵更为丰富。

二、加缪的人道主义情怀

所谓人道主义,即是将人、人的尊严、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并以追寻人的幸福为终极目标。《纽约时报》用这样的话来评价加缪:“这是从战后混乱中冒出来的少有的文学之声,充满和谐又有分寸的人道主义声音。”[1]111的确,终其一生,加缪一直在探讨人面对荒诞所应具有的心态及其生存方式,人道主义的思想贯穿了他文学创作的始终,他试图在人的精神虚无之上重建“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加缪发现,自由选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的荒诞性,只有传统意义的人道主义才能使我们找到人存在的价值。

加缪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珍惜生命、激情生活是作为一个具有个体存在价值的人应该持有的态度,此外,加缪反对虚无主义,他试图告诉我们,“人应该认识到他的唯一的财富是生命,而生命既是必然要消逝的,同时又是可以尽量加以开发的,人应该而且能够在这个世界中获得生存的勇气,甚至幸福”[2]。同时加缪也否定了自杀与死亡,认为反抗才是生命存在的动力,是人类尊严的体现,是充实自身的过程。加缪的`“反抗”哲学突破了个人狭隘,是对于自我精神的超越。

在《鼠疫》中加缪曾提到:人的感情能够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加缪相信,爱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在绝望之中找到希望、战胜荒诞;朋友之爱、亲人之爱、情侣之爱会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从此远离孤独与恐惧;爱是一种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人应勇于奉献和牺牲,并认识到“他人”是自我幸福的一部分。加缪希望可以用爱来改造人生,实现向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的复归。

加缪的作品中,其人物原型或哲学理念,往往与古希腊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借助古希腊精神表达对社会的民主与均衡、自由与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团结友好的渴望,所以在其字里行间,总是脱不去对和谐的向往和追求——追求一种和谐的语言、和谐的感情、和谐的思想。加缪的人道主义主要是以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为中心,着重体现爱与节制的反抗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加缪的人道主义思想嬗变

众所周知,加缪的创作风格具有其独特性。加缪早期显示出了令罗兰·巴特“惊艳”的“零度风格”,即运用客观叙述的白描笔法、采用朴素的感情语调。但加缪中后期的创作却偏离了原本的零度风格,开始向“暖瓶”过渡,其感情基调也逐渐浓厚,不再像早期创作一样保持着“局外”式的冷漠。可以说加缪是在不断的写作尝试中,渐渐丰富和完善了自我,他最终没有成功完成零度写作的实验,而是开始专注地、穷尽他的一生之力去实践其人道主义理想。

与创作方法的渐变一致,加缪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具有其清晰的发展脉络。他的思想经历了由个人人道主义向集体人道主义的转变,并循序渐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在创作早期作品《局外人》时,加缪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充满消极色彩,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人无论做什么都对世界没有影响,人除了认识荒诞并麻木地接受命运之外别无选择。

但显然,写作《西西弗斯神话》时的加缪已经改变了这种看法,他不再认为人应该被动地接受命运,而是无论世界怎样荒诞残酷,人都应在接受的同时保有自我的尊严,证明世界固然是无意义的,但人的存在却是有意义的。这一阶段加缪的思想已经从消极向积极演进,他致力于思考人的尊严和个体存在价值的实现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在对待人性的问题上,他也有了乐观的态度。二战爆发后,加缪的思想出现了根本转型,此时他创作了小说《鼠疫》,他意识到个体存在价值的实现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困境,只有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奉献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行动起来反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此,加缪的反抗哲学逐渐显形,其人道主义思想也达到了高潮。

加缪的人道主义思想所要表达的是:身处荒诞的世界,人具有尊严和自我价值,可以在对抗中表现精神独立与自由人格,能够在绝境中克服并战胜荒诞的命运,最终体现其坚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反抗者》:加缪的人道主义思想精髓

“我反抗故我在”,这是加缪在文学创作中所表达的潜台词。加缪认为,当人面临荒诞与死亡,只有乐观、勇敢地抗争,人生才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1951年,加缪的《反抗者》经历多年的思想沉淀最终发表,这部随笔集是关于加缪多年来对人道主义思考的集中体现与总结,体现了他坚定的理想和对世界、对全人类的责任感。《反抗者》的出版使加缪与萨特多年的友谊毁于一旦,并在此后陆续受到多方的责难和非议,阴影一直笼罩在加缪的头顶,直至其生命的结束。

加缪用《反抗者》来告诉我们:人性的力量可以改变荒诞的存在;爱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从容面对困境;反抗的力量可以战胜荒诞、改写命运。但同时,加缪又告诉我们,这种反抗必须是节制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理性的。加缪反对极权与专制,反对暴力的斗争,反对将“反抗”凌驾于人性之上,反对意识形态干预人的自由发展。

加缪与萨特友谊的瓦解在于他们对待政治的态度有着严重分歧。加缪的《反抗者》体现了坚定的人道主义理想,其创作的首要目标是当时的共产国际和苏联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加缪无法容忍人道主义在苏联共产主义的演进过程中成为一曲挽歌,于是他开始思索如何防止反抗意识成为暴力革命、民主共和演化为极权专政。而萨特尽管也同样反对集中营,但他更关注于共产主义制度整体上所代表的历史进步,他认为加缪的观点无异于将革命的暴力与法西斯专政画上等号,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事实证明,加缪的思想同样带有片面性,有失客观,但加缪毕竟不是政治家,他无法提出一个完美的社会改良方案,然而,在加缪的思想中,“世间的确存在着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一信念始终伴随着他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影响了他文学创作的始终。

古希腊代表着加缪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于是在他在《反抗者》中引入了古希腊人文主义——“地中海思想”,即延续古希腊均衡节制的人文主义,形成以反抗为中心、关注人类生存的新人道主义,希望可以借此实现和谐、民主、自由等美好的社会理想。与暴力的非理性相反,加缪的反抗是理性的,有条件的,它体现了人的尊严和存在价值,具有明显的崇高性。加缪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生命和生活本身的意义。

《反抗者》作为一位思想家的自我完善和升华,是加缪在存在主义道路上踏出的又一个前进脚印,也是他一生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制高点。《反抗者》形象“阐释了人对抗荒诞的哲理,探讨在精神上、现实里、社会中进行这种反抗与超越的方式与道路,从而在理论阐述与形象表现两方面使他‘荒诞—反抗’的哲理体系得以完整化、完善化”

参考文献:

[1]柳鸣九.从选择到反抗——法国20世纪文学史观(50年代——新寓言派)[M].北京:文汇出版社,20xx.

[2][法]阿尔贝·加缪.加缪文集[M].郭宏安,袁莉,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190.

[3][法]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加缪散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xx.

[4]张容.加缪——西西弗斯到反抗者[M].吉林:长春出版社,1995.

[5]李元.加缪的新人本主义哲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

导语:存在主义主张“自我”通过自由选择和创造性的努力来赋予存在以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是痛苦的。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是“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小说深受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鲁迅从存在主义文学中汲取了“自我”意识,认为中国国民的生存“失去自我”,暴露了国民深刻的劣根性。30年代的现代小说,如“现代派小说”的写作,他们明显地开始疏离于主流文学,不摄取现实中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较量,不反映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而是远离意识形态,从个体生存状态着手。张爱玲更深一步地借鉴并深化了西方现代主义中存在主义在小说中的运用。张爱玲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使我们从她的小说中“发现自我”,看到了“失去自我”的那些人。她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如她那惊人的语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达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这是她的主要文学切入点。她从中看到了中国都市人生中新1日交错的一面,即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现代的改变,但人们的习惯、观念仍然是传统的。她所提供的,正是处于现代环境下依然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可以说,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都相当的具有现代性。

这种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她小说主题关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从中挖掘人性中真实的东西;其次便是她以世俗化的空间场景来编排故事,便消解了“传奇”的经典语义,使“传奇”变成平常琐事,平常琐事便成为“传奇”,使作品具有了审美化的意趣。

(一)从主题中窥探现代性

“人性中的确有许多未被认知的东西,它们有时来得好像不经意却令人惊讶与困惑,但其实随时都会发生,只是没有特定的环境与诱因罢了。”而人性中这些令人惊讶与困惑的真实东西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琐碎事件而发生在人面前,张爱玲抓住了日常琐事这一诱因。奋力地勘探着人性,在乱世的背景下不曾被人认识的人性中卑微、自私的一面。尽管张爱玲的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命运,但她却关注了每个人在社会上的最关键问题,即关于每个人生存状况的问题的思索,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回避的大问题。于是,张爱玲所提供的文学想像和情感体验,又都与当下普通的生存状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契合。张爱玲专注于平淡生活中平民的人生,她的关怀遍及日常生活的每个人,于是便迎合了大多数的读者心理。从此意义上讲,张爱玲的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张爱玲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中国社会遗忘,因为与主流文学中那些宏大叙事相比,张爱玲的世俗的日常生活,实在是琐碎、务实、平淡,只注重个人生存,这些都是对人类崇高人文精神(高尚理想、激昂斗志、大公无私等)的一种消解.是受着时代主潮鄙视的。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里,人人都为生计奔波忧虑时,日常生活中人的生存状况又成为平常人关注的热点,张爱玲的作品又重新被认识,被接受,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就是因为她表现了永恒的生存主题。

存在主义有这样的观点,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生存于世上,处于被抛的状态,人便是孤立无助的个体。张爱玲以中国式或本土化的存在主义着力于人物内在的冲突,描写了自私、愚蠢、庸俗、势利、空虚等一些杂乱无章的堆砌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更是他的选择的总合。我们必须学会真实的生活,否则就根本没有生活;我们必须选择心中的善,否则就会被周围的邪恶吞噬。”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然而这一人性的预设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性中的“恶”的构成通常是一种内心冲突形成,而且这种恶的因素,有时仅仅是软弱,无力主宰非理性欲望而不由自主地抛弃了身边的善,使邪恶吞噬了自我。张爱玲关注的就是这些世俗社会中的“软弱人儿”,着力于人物心理的内在冲突,暴露他们的软弱、自私、与卑劣人性的阴暗面。她的写作,或许不能给我们疾病丛生的生存提供拯救的力量,但他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存在的疾病本身,看到了现代人的伤口,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学力量?

(二)“传奇”的现代性

张爱玲笔下所谓的传奇,原来就是发生在你自己的身边。它不是一个遥远的、浪漫的时空演绎的浪漫的故事,它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贴身的、世俗世界的故事,是普通人的故事,也是静静地在普通人中间演绎了多少年的故事。因此,张爱玲消解了“传奇”的经典语义,或者说,她赋予了这一传统文学以新的期待视野,使传奇在现代文学中具有了更多、更复杂的可能性,便使这种文学的想像力“打开了一个左翼文学实践和一般‘大都市风’作家都不曾深入的写作领域即一个没有完成的‘现代’给中国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参差的形态,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延续的中国普通社会”。

现在让我们审视一下张爱玲编排传奇故事的典型空间场景,我们会发现在“公寓”和“街道”这种普普通通的日常空间中,浓缩着直觉的、体验的、审美的、社会的、文化的诸种形态的内涵,从中可以透视张爱玲对现代经验特有的感受和把握方式。

张爱玲正是从街道、小菜场这样的世俗化的寻常图景中,发现和感悟到传奇的审美化的意趣。这是一种关注世俗的入世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她写出了她独具特色的传奇小说。张爱玲这样形容她的“新传奇”的事业:“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张爱玲把流苏及流苏的家视为“古中国的碎片”。这种古中国的“碎片”并不是以古董和文物的形态存留在现代大都市的社会生活中,而是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构性因素,参与到现代历史进程。“多少年来井边打水的女人,打水兼照镜子情调”就是这样参与了现代性的美感生成之中。张爱玲看到了传统观念和习惯与现代文明在日常生活中互相交错的一面,于是,便有了现代性的传奇。自然而然,传奇的典型场景里就涉入了日常生活的影子,传奇中的故事便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让人读起来自然亲切且意味浓厚。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主要是归于她小说描写了日常凡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真实这一关注个体本身的主题。张爱玲是把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大多数普通人看的,她说过,将自己归入读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此外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 ――作者要什么可给的,就拿出来,用不着扭捏地说:“恐怕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吧?”那不过是推诿。任何一个时代读者地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张爱玲便关注了这些普通人,她站在普通人行列,把传奇描写成身边普通人的日常琐事.在这些琐事中挖掘人性深处固有的东西。她以她独具的文学想像和艺术天分,给她的小说增添了无限浓厚的现代性品格。

内容简介:

《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是“佛吉尼亚人号”船上的一个弃婴,他是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好心的煤炭工发现并收养,因此取名为1900 。养父去世后,1900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仅凭听到的钢琴演奏音乐后居然开始弹钢琴,与之天天为伴,并成为才华瞩目的钢琴师。音乐使他沉迷,可他一生中从未有过走下船,走上陆地,开始平常人的生活,以至最后与船一起爆炸沉海,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者简介:

巴里科,于1958年生于都灵。巴里科最初的职业是音乐评论家和社论撰写人,还制作过一些广播和电视节目。1991年,他的第一部小说《愤怒的城堡》一面世,就获了坎皮耶洛精选作品奖(Premio Selezione Campiello), 并且被译成多国文学。1993年,《海》的出版又为他赢得了意大利维亚雷焦文学奖(Premio Viareggio)的殊荣。而读者对他近几年出版的新书《蚕丝》和《都市》,同样好评如潮。除了小说,他还致力于尝试剧作创作,他的独角戏剧本《十九世纪》不仅在意大利各大剧场频频上演,还被改编成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了使广大的文学爱好者能有一个和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了能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更多的人,巴里科还在他生活的城市都灵开了一所名叫“杰尼霍尔登”(“Holden”)的写作学校,在创作的同时,开始了他的教授生涯。

人物介绍:

1900

海上钢琴师1900显然是一位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织的受苦者,但却也是一位高贵的典型。与那些宁可忍受惊涛骇浪也愿去美洲“淘金”的移民不同,他丝毫没有到陆地世界去寻找“金矿”的冲动。要不是因为那场“该死的战争”,1900的人生倒也是纯美的。然而,1900最终步入了绝境,在效果上获得“毁灭”的表现,这一点与古希腊的悲剧秉承一致。但是,与反抗命运的悲剧不同,1900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从而也就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反而从中产生了荒诞感、孤独感、恐俱感和绝望感,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他所表现出的种种悲剧意识显然是消极的,固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悲剧意识作品的典范。1900的故事虽然是象征的,却是真实的,不仅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他的种种消极悲观情绪正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消极情绪的极端表现。

作品鉴赏:

《海上钢琴师》的悲剧性就体现在他人生的荒诞性上,因此,它是受存在主义文学影响的一个典型的荒诞派

剧作。存在主义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因此,“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它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人类的孤独、失望、恐惧与厌世的种种消极思想情绪。《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极端地反映出现代人

在朋友MAX[3] 的眼中,1900的生活范围是狭小的,狭小到他的整个一生都只在“佛吉尼亚人号”船上度过,至死都没有踏上陆地一步。他的生命始于此,也终于此。1900以这种离奇的生活经历,犀利地揭示了现代人心中的一道伤痕——孤独感。在心理学里,孤独感是指长时间地独处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指在孤独环境下的一种心理反映。1900的孤独仅仅是由于环境的隔绝而产生的,而现代生活中的现代人,一方面生活在熙熙攘攘甚至是拥挤的人群中,另一方面却像得了感冒似的被孤独情绪包围着,这种身处闹市的孤独却发自人们的内心深处。面对着种种欲望的破灭,激烈竞争阴影下的身心疲惫,信任感的丧失危机以及浓浓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些都无不使现代人产生了要去关闭感受社会情感大门的愿望,孤独感反倒成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富贵病”。每个人都在心中或多或少地守着自己的“佛吉尼亚人号”,不但守着,还愿意像1900那样享受这种“孤独”,把“佛吉尼亚人号”视为永恒的家,精神的寄托,生命的堡垒。但是,这种孤独感毕竟是消极的,就像1900的命运悲剧一样,一旦被这种“孤独病毒”感染,就不愿从白己心中的“佛吉尼亚人号”中走出。孤独感也就成了现代人悲观情绪的墓志铭。

1900享受孤独的情绪是美丽而悲怆的,但是这种美丽是一种病态的美丽,隐藏在他命运悲剧背后的潜在因素是一种“恐惧感”。这种恐俱感来自他幼小的心灵,并在他成年之后结出了毒果。作为一名弃婴,人生的开始就是一个悲剧。虽有养父的疼爱,但因养父怕失去他而不让他离船一步的恐惧感慢慢注入他的心灵。成年后的1900虽然显现出令人瞩目的音乐才华,但心里的恐惧情节却注满他的孤独人生,导致他人生的残缺。

“佛吉尼亚人号”是1900生活着的世外桃源,而陆地世界是他所恐俱着的“猛虎遍地的国度”。“我眼中的整个世界,美丽而可怕。太过美丽。恐惧带我后退。重新回到船上,永远。”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使他产生了对陆地某种程度上的隔阂,甚至是敌意。越是恐惧,越是封闭,甚至连最美最纯的爱情,飞黄腾达的前途都无法激起他人生的支撑点。这种恐惧感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还作为一种氛围,弥漫了整部作品,使其成为恐惧意识的艺术升华。与孤独感一样,1900的恐俱感也被现代人感同身受着。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和精神危机,人们也往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怯懦、迷茫和恐惧。在这种阴影下展现出的往往是人性的懦弱和自主有为精神的缺乏。可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一份子,不是与社会相对立的东西。尽管怀有令人懊恼的恐惧感,可生活还得继续。1900则给读者展示出了一种另类的美好人生。“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琴键之上,音乐无限!这一点,令我欣喜,生命也得以延续。你弹奏着自己的幸福,在那并非无尽的键盘上。”1900的确是幸福的,他的爱,他的智力甚至整个人生都被那架钢琴所占用,他不允许这部分爱和智力涉足他不擅长的领域。恐惧把1900关在一个排外的小圈子里,让他忘却了外面冰冷的世界,这种另类美好人生是其恐惧心理的艺术升华。但是,这种消极情绪并不能使现代人也去效仿,因为美好的人生只能存在于美好的社会中。虽然某种爱好使人们暂时享受着幸福,但这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手段,使人暂时忘却眼前的恐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