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柳宗元小石潭记读后感
青色的藤蔓相互缠绕,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响,偶有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沙”轻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渐行,渐远。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用黑白诠释这幅景色。不需要鲜艳的色彩,不需要细致的表情刻画,只一片黑白,一个背影,足以触动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尽管同行六人,他的乐却仍只流于表面,而内心,更多的是人潮衬托出的孤单。孤单或许不能更准确地表达他的心境,因我对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对仕途的失意,对未来的彷徨和内心的压抑已紧紧包围着他,心底长久潜伏着的悲伤也许就在那一瞬间,迸发……
于情于景,到处透露着凄清,本能使他选择了逃避。
也许悲伤是会长久潜伏于心的,但快乐一样也能够,豁然面对吧!如诗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篇二:柳宗元传读后感
手边的这一本《柳宗元传》终于读完了。张俊纶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一并买了一本《柳宗元评传》,计划好好对这位唐宋八大家中我比较喜欢的散文大家做一番研究的,但是现在,我已经没有信心再去读那本书了。关于柳宗元,就到此为止吧。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从孔老夫子开始,普遍信奉所谓经世致用哲学,所以写起文章来,要么雄辩滔滔,要么恣肆跋扈,满纸仁义道德,总让人觉得说教的意味太浓。所以我都不大喜欢。我这人读文章、写文章,不喜欢立论,也不喜欢辩论,我喜欢自说自话,孤芳自赏,所以,我喜欢散文、喜欢游记、喜欢极私人的文字。唐宋八大家中,我极喜欢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完全一副自得其乐,孤芳自赏的姿态,十分合我的胃口。从文章而推测人生,我以为柳宗元的人生,大概和谪居或者贬谪中的陶渊明、苏东坡一样,一定是洒脱、安逸,充满浪漫和灵性,并且是丰富多彩的,我以为他会是另外一个苏东坡。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是怎样在他平凡甚至有些困顿的人生中,反而活得特别有声有色,就好比苏东坡一样。
但是,我失望了。或者说,相对比较失望。
柳宗元的人生,概括起来,实在乏善可陈,少年聪慧,求学,考取功名,然后是参加了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的所谓永贞革新,然后便是流放,先是流放永州,再然后流放柳州,再然后死掉,死的时候年仅47岁。
作为一个历史名人而言,柳宗元人生的辉煌时刻实在太过短暂和可怜了。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里,伴随着他的,都是生活中无穷无尽的苦难、不幸。刚刚走上社会,短短九年时间内,父亲,妻子,两个姐姐,叔父,五位亲人就相继去世,妻子去世以后,囿于士庶之见,竟然连一个正儿八经的妻子都娶不到了。后来好容易和另外两位女子结成实际婚姻(这两位女子都没有名份,甚至连个姓氏都没有保留下来),但享受到的人伦之乐也实在有限,因为一个实际上一直不在身边,另一个和柳宗元在一起没多久柳就死掉了,她们所生的子女也是要么夭折、要么病死,所以柳宗元简直是马不停蹄地一篇接一篇地给自己的亲人写祭文。柳宗元的母亲随他一起流放到永州后没多久也过世了,死后柳宗元竟然还不能亲自护送母亲的灵柩归葬故里,最后还是他的表弟和堂弟替他行孝,护送老人的灵柩回了家。在流放之地好不容易有个朋友吕温可以依恃,可好景不长,朋友也过世了。他的伯姐夫刚被任命为永州刺史,还没到任,就被诬告贪腐,发配至越南地方,去了不到一年就死,两个侄子去迎接父亲的灵柩,过海的时候遇上风暴,也双双丧命,柳宗元本身已经够惨的了,在这种情况下,还得为伯姐夫一家三口办理后事,并赡养他们的子女。总之一句话,这个人的一生简直就是倒霉透顶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柳宗元此人的性格不属于那种旷达豪放的类型,对于不开心的事情,也并不是都能看得透,因此心境始终比较凄苦。在这一点上,柳宗元和苏东坡的区别非常大。苏东坡属于那种性情比较旷达的人,对人生的荣耀、凄苦、生死荣辱看得比较淡,或者说,能够比较容易从不幸中得到解脱,因此其人生的主色调,是活得非常洒脱,而柳宗元则比较没有那么旷达,许多事情都看不开,所以其生活的主色调基本都是凄凄惨惨,所以活得尤其辛苦。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自遭责逐,继以大故,荒乱耗竭,又常积忧恐,神志少矣。”常积忧恐,人生在现实的不幸之上恐怕又要多许多精神方面的`不幸吧。
还有一个方面,当人生际遇走向比较背的方面的时候,柳宗元的名声、身份、社会地位还相当有限,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能够得到的关注与帮助也很有限。不像苏东坡在被贬官之前,已经是朝中大臣,而且在书法、文章、诗词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成就,其地位、社会影响力也要大得多,所以当他后来处在逆境中时,所受到的关注和资助也要丰厚得多。
另一方面,柳宗元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和苏东坡相比,还是要差一些。虽然大多时候,他还是能和古代的士大夫们一样,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节,忍受贫穷困苦,保持士大夫基本的尊严和体面。但是,在另外一些时候,他却可以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频频为一些人写各种称颂文章,然后还到处写信,向人家哭诉自己的苦难,希望得到帮助,这一点倒是和杜甫老先生有的一拼。甚至有些时候,为了巴结某些人,已经有点善恶不分的意思了,比如他对自己的上司,桂州刺史裴行立的评价,就和历史现实有比较大的出入。
当然,柳宗元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望,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文章,而不是因为他的人格,或者他的身世,或者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如果用历史、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柳宗元,他就是一个大文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写了许多非常漂亮的文章,如此而已。至于他人生中其他的方面,我们知道了可能觉得窝心,可能觉得可惜,甚至还有些失望,但是并不损害他文章的漂亮、精致,隽永。所以,抛开柳宗元并不那么有声有色的人生,抛开这本《柳宗元传》,单单去欣赏他的文章,我想,还是会大有收获的。
篇三:黔之驴读后感
《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闲的时间,我又翻开了《三戒》,去品读《黔之驴》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没有这个奇怪的想法,驴的命运就不会有这么悲惨了。说不定,驴仍然过着虽然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话又说回来,这好事者就是要将驴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应该事先将保护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驴,使驴不会落入老虎的利爪,成为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话,驴也不会因为“技穷”成为千古笑谈了。
篇一:
《小石潭记》出自于唐代作家柳宗元之手,诞生与作者遭贬之时,文中不时地体现出作者一时悲凉的心情。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贬居生活中孤寂凄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出自己孤寂清凉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表现出了对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对旧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的极端仇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
同他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发生了
如今,封建社会的统治已经烟消云散,黑暗的社会已成历史,安定的社会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在这个好的环境下,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篇二:
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
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是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让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时此刻,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为了凄神寒骨之地,这与世无争的佳地在你看来似乎也成了寂寥无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变成一个记忆。
看到你这样,我也有些难过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想起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我们可以学学他,将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当做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境界。
不由得,我又想起了苏轼,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让人们学会了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波折和坎坷。我们能不能也从中领悟到一点豁达和豪情呢?
也许,我们还可以想想范仲淹。我们可不可以也学着用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呢?不再为了心中的愤
盼望你早日驱散心中的阴霾,把酒临风,宠辱偕忘,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读柳宗元“永某氏之鼠”有感
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其著名的《三戒》不仅语言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可惜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只读到《三戒》中的一则故事“黔之驴”,而对另外两则故事“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则不甚熟悉。近日随便翻翻枕边书,读到“永某氏之鼠”的故事觉得很有趣味,大概意思是:永州有个人,最怕犯忌日,禁忌特别厉害。他以为自己出生在子年,老鼠又是子年之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不养猫狗,不许童仆扑打老鼠。粮仓厨房,任凭老鼠横行,不加过问。
从此,老鼠相互转告,都来到这人家里,吃得很饱而又没有什么灾祸。如此以来,他的家中没有一样完整无损的器皿,衣架上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他吃的喝的也大多是老鼠剩下来的。老鼠白天成群结队地和人一道行走,夜晚就偷咬东西争斗打架,那声音千类万状,叫人无法安睡,但此人始终不感到厌恶。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地方住了,后来的人住到他的房子里,老鼠依旧肆意横行。房子的新主人说:“这些专在阴暗角落里作恶的坏东西,偷窃捣乱得太厉害了,为什么会猖狂到这种地步呢?”于是他借来五六只猫,关上门,掀掉屋瓦,用水灌洞,雇童仆来搜捕。被他杀死的老鼠堆在一起象个小土堆,扔到偏僻无人的地方,臭气过了好几个月才散尽。于是柳宗元发出感叹:呜呼!老鼠还以为饱食无祸是可以长久的呢!
近期,在我出生和工作的地方都曝露了一些大权在握的人贪腐的事,有的简直令我难以置信,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又蕴涵着柳宗元揭示的某种规律:当某种环境发生变化时,“在阴暗角落里作恶”的老鼠就不可能“吃得很饱而又没有什么灾祸”了。于是我想:当今某些行业里仍然有老鼠横行,哪一天情况发生变化了,这些老鼠是否也会遭受灭顶之灾呢?
读柳宗元《牛赋》有感
唐代柳宗元曾写一篇《牛赋》。写作的直接原因,当是借用牛的形象抨击当时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抒发自己的不满情绪。深层原因则是牛的良好形象。牛的特点是勤劳、憨厚、善良、诚实,特别是付出多多,却不求回报。正如柳宗元在赋中所说,“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己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蹙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
在中国文化中牛确实是一种具有美好形象的动物,有无数的人赞美它歌颂它。南宋李纲曾写过一首《病牛》,赞美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现代诗人臧克家曾赞美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更是家喻户晓。李可染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千百年来,赞美牛的故事不仅很多而且流传甚广,描写牛赞美牛的文章更是无数,人们还创造了许多与牛有关的成语,如,气壮如牛、如牛负重、气吞牛斗、牛气冲天,真可以说牛确实是很牛的。
千百年来,牛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人们,要敢当勇于创新的“拓荒牛”, 甘当人民大众的“孺子牛”, 奋勇向前的“快牛”。在我们赞美牛,学习牛的精神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世界上还有一种柳宗元所说的“善识门户”,“曲意随势”的“瘦驴”,但是,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我们要时刻想到,应该如何对待“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牛们。
读柳宗元《三戒》有感
关于“三戒”,我知道有孔圣人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还有宋太祖的勒石三戒:“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赋。”
柳氏的《三戒》是三则寓言,分别是《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鼠》。
柳先生写这几则寓言的警世用意,在序言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吾恒恶世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这三则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永某氏鼠》。说,永州一个人,怕犯禁忌到过分。因为自己的生肖属鼠,因此就任凭老鼠在家横行,既不养猫也不许人伤害它们。致使老鼠昼出入与人同行,夜啃咬物什肆无忌惮,简直成了老鼠的天堂。
过了几年,那个人实在是无法居住搬家离开了,房屋换了新主人,
老鼠依然跟先前一样猖獗。新主人就借来五六只猫,关上门,翻开瓦片,用水灌鼠洞。最后被杀死的老鼠尸体堆积得像小山一样多,发出的`尸臭飘得很远,很长时间不散。
这则故事之所能流传了以一千二百多年,我以为除了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终究不能长久的中华民族朴素的价值观外,对于现实警示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故事告诉我们“纪律挺在前面”的重要性。猫捉老鼠是天性,是本分。纪律对于小恶小错就是像猫对于老鼠一样,时时盯紧及时处置。只要纪律一直在前面挺在那里,鼠类就不敢有大作恶的可能。如果像寓言中的主人一样“不畜猫犬”,那么鼠类自然就横行无忌了,以至于变成“盗暴尤甚”了。
其次,故事告诉我们搞“人身依附”终究是不可靠的。文中主人翁因为有“拘忌异甚”的嗜好,鼠辈们就抓住主人的心态,迎合主人的嗜好。于是就出现“昼累累与人兼行”的“和谐”的假象。然而,鼠辈毕竟是鼠辈,它们夜间是要“夜则窃啮斗暴”的。可是最后,主人换了,鼠辈们还以为“态如故”,那等待它们的只能是“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罐穴,购僮罗捕之”的结局。
再次,整个故事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病态生活图。永某氏完全是一个病态人格的形象,他的“齐家”方法和态度就非常病态。然而,因为他是一家之主,他喜好老鼠,所以他就有权力“不畜猫犬”。鼠辈们也就可以仰仗其庇护为所欲为了。永某仅是一家之主,最多祸害的是他的家庭。但是,如果这样的人是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系统有绝对决策权的高官的话,那祸害的恐怕就是老百姓,祸害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