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1
《哈佛幸福课》,被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然而这部电影向我们表现的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2
幸福是一种能力,你我都需要学习,读《哈佛幸福课》,找寻自己的幸福力。
这本书是哈佛“幸福教授”吉尔伯特的心血结晶,他是个非常擅长演讲的人,TDE大会主题为“你为什么幸福,又为什么不幸福”的演讲曾打动了成千上百万人的心。幸福是一个永续存在的'话题,你我都关心。这本书珍贵在它综合了脑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从科学的层面上系统地解读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幸福,幸福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幸福,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幸福虽然没有计算公式,但幸福的能力却是我们都可以习得的,可以让别人幸福或让自己幸福的力量。读这本好书,寻找你自己的幸福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会去读这本书,想想就知道是因为想要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寻觅自己的人生价值幸福感。书中有很多小知识,解说了生活中的一些被我们忽略却又时常出现的小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我们不快乐不幸福的来源。虽然序里说本书内容浅显易懂,但是我觉得还是挺需要理解的,读第一遍就没什么感觉,现在在读第二遍,对很多内容还是会感觉很陌生。加油读吧,希望自己能够悟出什么,哈哈!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3
这本书名很山寨,但绝对值得一读!正如我的一位女性老师所说的,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快感”。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并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他可以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想像力”。可惜的是,想像力本身有着固有的缺陷,所以人类对于自己未来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作者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详细为我们剖析了“想像力”的工作机理,它是如何“提纲挈领”地描述未来的,它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擅自在未来的空白处添加了各种细节;它是如何基于现在的情境去构画未来的场景,同时又天生缺失对未来情感的想象能力。我们了解了这一些,或许如同魔术揭秘一样,让我们在观赏“想象力”这个“魔术大师”的表演时,能够会心地一笑。
作者的文笔如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一本书,何曾与网上热播的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公开课:积极心理学”相关呢?出版商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将这本《Stumbling on Happiness》非要硬译为《哈佛幸福课》(也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这本书曾以《撞上快乐》发行过不成功的一版)。在对沙哈尔教授表示敬意的同时,对吉尔伯特教授来说,这又是何等地无奈啊!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5
我们热衷于想象未来,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并据此调整当下的行为。如果会带来快乐,我们就去做,如果会带来痛苦,我们就不去做。这些似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这个常识却存在惊人的错误: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准确预测未来的情绪状态,但实际上根本无法准确预测。
在《哈佛幸福课》里,作者通过丰富的科学实验,来解释人们在幸福感预测方面的种种谬见,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提问来推进问题的深入: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想象未来,为什么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情绪状态,为什么很难修正预测错误?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是人类的天性,但到底什么是幸福……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那么,这本书将会给你带来探索的惊喜。
《哈佛幸福课》作者丹尼尔·吉尔伯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主要以“情感预测”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成就奖。我们就跟着他一起,来看看情感预测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学已过了四分之三,毕业将至,新的一页即将翻开,也许有许多人还在悔恨大学这一页的空白。面对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些许彷徨。也许这是面临毕业的人必经的一段路吧!也许大洋彼岸的一所梦幻般的学校里的一次演讲能对你有所启发。奥普拉在哈佛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让我感触颇深。
也许在这个时候有必要回顾一下我们的大学生活。刚刚迈入大学的校门时,我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渴望求知的,希望从课堂中体验知识的神奇,感受醉生梦死般的思维境界;热衷学生工作的,疯狂加入各种组织社团,渴望一展才华并提升自己;高中阶段忙着学习没谈恋爱的,憧憬着爱情的美好,不放过任何接近异性的机会。
可结果怎样呢?渴望求知的被高数弄得晕头转向,因为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树”,许多人还挂在了上面。上课玩手机、睡觉的人越来越多,抬头率呈指数规律递减。有的人抱怨太难,想要简单的`吗?去幼儿园吧!到那都能当老师了,可你会去吗?要知道真正让我们成长的东西往往是让我们不舒服的东西,而不是称心如意。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也有人抱怨老师讲得太烂、太无聊,但有讲得好的啊,于涛老师的微积分,孙秋华老师的大物讲座,你去听过吗?先从自身找原因!热衷学生工作的加入组织后,突然发现这地方不错,平时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不说,偶尔还能为自己谋点福利,当初那个不满社会风气,痛恨腐x的你呢?如此下去,社会何安?也有正直的同学看不惯不良风气,一气之下愤然退出。干嘛要走呢?要知道你可是代表正义的一方,此消彼长啊!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去改变,否则它怎么进步?憧憬爱情的无可厚非,但有些同学的爱情观实在不敢苟同。思修老师的一项调查显示居然有过半同学谈恋爱的目的只是为了玩玩。对自己对他人的青春都不负责任,党和国家怎么敢把大任交于你?
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大学生活都是失败的。那么,我们就无可救药了吗?当然不是!奥普拉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情绪低落,感觉被生活玩弄于股掌之中。记住,即使哈佛的学生也是如此。奥普拉说生活中没有失败,所谓的失败只是生活在引导我们走向另一个更正确的方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我们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的确,我们所受的教育更倾向于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我们,像生产产品一样使我们变得标准化,专业化,也无可避免得机械化。但我们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奥普拉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的GPS定位,它会引领我们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她还引用
弄清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后,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梦想需要实干来支撑。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遭受失败与痛苦,正像我们已经遭受并正在遭受的一样。但失败并不可怕。奥普拉说,当你处于低谷时,要给自己悲伤的时间,想想自己失去了什么,之后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营养,因为每一次经历、挫折、尤其是你所犯的错误都会让你更加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并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会如一句古老的格言所说,“ 渐渐地,黎明的曙光终将到来!”
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无疑是件幸福的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我们也不要忘记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为这个社会贡献一点正能量。因为毕竟我们能够生存并活得越来越好,靠的是许多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人的默默奉献。奥普拉说,“W,hen you learn,teach.When you get,give.(有所学时,便去施教。有所得时,便去给予。)”在当今世界,我们这一代似乎在变得越来越冷漠,许多人也许对此观点会嗤之以鼻。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责任的丧失,冷漠的蔓延,将会带给我们自身痛苦。这是一个需要奉献,需要改变的社会,而实施者只能是我们!
希望奥普拉的演讲能对每一个迷茫的人有所裨益,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行动起来,和周围人一起去改变世界!希望我们的寝室里不再满目是DOTA,只闻“撸啊撸”!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1
这本书名很山寨,但绝对值得一读!正如我的一位女性老师所说的,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快感”。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并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他可以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想像力”。可惜的是,想像力本身有着固有的缺陷,所以人类对于自己未来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作者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详细为我们剖析了“想像力”的工作机理,它是如何“提纲挈领”地描述未来的,它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擅自在未来的空白处添加了各种细节;它是如何基于现在的情境去构画未来的场景,同时又天生缺失对未来情感的想象能力。我们了解了这一些,或许如同魔术揭秘一样,让我们在观赏“想象力”这个“魔术大师”的表演时,能够会心地一笑。
作者的文笔如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一本书,何曾与网上热播的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公开课:积极心理学”相关呢?出版商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将这本《Stumbling on Happiness》非要硬译为《哈佛幸福课》(也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这本书曾以《撞上快乐》发行过不成功的一版)。在对沙哈尔教授表示敬意的同时,对吉尔伯特教授来说,这又是何等地无奈啊!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3
幸福是一种能力,你我都需要学习,读《哈佛幸福课》,找寻自己的幸福力。
这本书是哈佛“幸福教授”吉尔伯特的心血结晶,他是个非常擅长演讲的人,TDE大会主题为“你为什么幸福,又为什么不幸福”的演讲曾打动了成千上百万人的心。幸福是一个永续存在的话题,你我都关心。这本书珍贵在它综合了脑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从科学的层面上系统地解读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幸福,幸福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幸福,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幸福虽然没有计算公式,但幸福的能力却是我们都可以习得的,可以让别人幸福或让自己幸福的力量。读这本好书,寻找你自己的幸福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会去读这本书,想想就知道是因为想要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寻觅自己的人生价值幸福感。书中有很多小知识,解说了生活中的一些被我们忽略却又时常出现的小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我们不快乐不幸福的来源。虽然序里说本书内容浅显易懂,但是我觉得还是挺需要理解的,读第一遍就没什么感觉,现在在读第二遍,对很多内容还是会感觉很陌生。加油读吧,希望自己能够悟出什么,哈哈!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4
《哈佛幸福课》,被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然而这部电影向我们表现的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