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共同观看了《2012》这部电影,这是我看的第二遍了。
这部片子,几乎集中了灾难片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级火山,超级海啸,毁灭整个人类的大洪水,陆地的下沉与崛起,地球磁场的倒转,城市的毁灭,无助的人群,是把这么多灾难元素集中在一起的灾难大片。
这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人性。这种人性,是博大宽广,是勇于付出,是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狭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节约水、节约能源、不要制造很多垃圾、为了绿色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自然,人类很渺小;面对灾难,人类很脆弱;面对宇宙,人类很孤独;只有团结如一家人,只有爱,能让我们多一点温暖,多一点力量,多一点瞬间也能永恒的生存意义!
2012观后感(二)
当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我才开始思考这部电影带给了我哪些思考。因为在影院的160分钟里,根本无暇思考这样的问题。我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从2009年,这个我们即将告别的年份一起,飞速来到了2010年,2011年,2012年。而最终故事的主要内容都发生在2012年。这样的处理的确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但愿大家不会看完片子相信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
我想每一位走出影院的观众都该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表面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是值得真正得以能够保存的?有什么是能够最终得以保存的.?还有当整个人类都面临着同一个毁灭性的灾难的时候,我们一起都该怎么做?我想导演只是把他希望看到,和他能够理解的场景和画面通过镜头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事实会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发人深思。
信仰是什么?不是你信了哪个神,他就一定能够救你,保你平安。影片中的基督像倒塌,意大利的教堂倒塌正是科学的印证了凡是造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建筑物,都只是地球上的附属品。当地壳发生这样的运动,人类是束手无策的。幸运的是,我们不是恐龙,人类为了物种的延续,开始了全球的合作。正如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主题歌《我和你》中唱得那样,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而此时地球上的人类的命运完全的落在了中国人民的手里,落在了那几艘飞船上,虽然不能飞。
可以说影片的结尾,还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是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全球范围的活动。整个地球最终又恢复了创世纪后的平静。当打开舱门的那一刻,当阳光又一次照在全人类的身上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愿活着的人知道如何来重建自己的家园!
导演没有选择会飞的飞船作为拯救人类的交通工具,没有把我们人类送入太空,飞离地球。他可以这样做,也许那就是星际迷航了!而是选则了船,而且片中男主角的儿子叫挪亚,是他在最后时刻帮助他的父亲修好了船,拯救了所有人。这不得不让我想到导演的意图是在影射圣经中关于此处的记载。
当我们还能够活在这个世上的时候,当我们还能够在电影院感受大银幕给我们带来无比震撼的声音和画面的时候,当我们走出影院,发现这个世界还没有像和电影中所展现的一样的时候,当我们还来得急能够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还能看到阳光撒满大地的时候,当我们还有机会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当人类还没有到最危急的时候,让我们都来心存对大自然的敬畏!灾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携起手,人类终将不会灭亡!文明终将延续!我们可以重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2观后感(三)
和家人一起去看《2012》。视觉效果很壮观。观后有两点想法:
一是,要珍惜生命。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地震、火山、海啸,倾刻间就可以带走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最珍贵的生命。有的人可能会说灾难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地球毁灭还很遥远,那我们不说灾难。就一个完整的人生来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医疗水平提高了,人的寿命可以达到80岁。80年,对一个小学生来说,那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但对一个45岁以后的中年人来说,那是一个需要即将面对的现实,如果放到历史长河中,那可能只是很小的一点。想到这些,对名利看淡了很多。回国后,觉得增长了知识,扩宽了视野,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但限于国内机制、体制及干部使用上的浅规则等原因,没有出现想象的那样,有时自己会有些苦恼。《2012》观后,想开了很多。
二是,要关爱他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整个社会关系。一个再坏的人,也愿意为救助心爱的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关心家人和朋友,友善邻居和路人。关爱他人,也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微笑面对每一个人。不要做了10年的邻居,而不知姓什么。
《地球之盐》讲述的是一个名为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的人的一生,下面是关于地球之盐的
地球之盐的观后感1
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图像,但碎片化的印象晃眼而过,摄影对永恒瞬间的保存似乎日益丧失其许诺。或者说,当下人们对摄影的狂热爱好来自于对时间和周遭经历的一切的快速逝带来的恐惧。人越是想要留下生命中事无巨细的瞬间,越是只能以此种形式占有它。然而,对于摄影师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而言,正是由于经历,才有情感的生发,才有了他镜头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共同生存的自然环境。
《地球之盐》这部纪录片所回顾的就是萨尔加多在摄影之路上的故事。出生和成长于巴西的他因政治动乱而前往法国。在法国从事经济研究之际,因一次偶然的工作机会前往非洲的经历,使他放弃了曾经稳定的工作,并将自己的精力都倾注于摄影中。
第一次回到美洲拍摄,古老的民族有着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时间的缓慢,生活安逸,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有些部落的人将酗酒作为爱好,有些对乐器情有独钟,有些则酷爱跑步。这些肖像照使人了解照片中人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而真正再次返回巴西,是他关注焦点开始真正转变的时期。童年时期家乡的面貌已不复存在,当年父亲经营的供他和六个姐姐念书的农场也因侵蚀和风化而荒芜贫瘠,周围因疾病而死的孩子每天都有。
随后的一些拍摄项目中所目睹的苦难,使他对摄影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埃塞俄比亚的饥荒、传染病,就连夜晚对难民也是一种折磨,因为很多人挨不过长夜的寒冷。瘦骨如柴的孩子、面容苍老倦怠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命运似乎不存在任何反抗的可能,只剩下信仰才得以给人安慰。而与其说这种苦难的制造者是自然,不如说他们是政治相争的牺牲者。他拍摄在科威特石油大火中的场景,在因大火而一直处于黑暗中的天空下,只剩下世界各地过来的消防队员的战斗,逃不掉的家畜和无法飞动的鸟。在《出埃及记》摄影集中,1994年的卢旺达,曾经美丽的热带草原,如今却在发生惨不忍睹的屠杀和逃难。萨尔加多说:“从卢旺达回来,我的灵魂生病了”。创造了文明历史和奇迹的人类,变成了世界上真正的野兽。
萨尔加多和妻子蒂莉安回到巴西,开始了一项计划——使荒芜的山丘再次恢复生机。种植的过程并非顺利,但最终起了成效。大地治愈了塞巴斯蒂安一度绝望的心。四五百年之后,也许植树之人已经不在,种下的小树苗将成为参天大树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战争和灾害中消失的种族,资本控制下的人和权力斗争的集团,都是脆弱的易逝者,而承载了人类真正所有历史的自然,才是永恒的。
因而,他开启了另一个摄影计划——《创世纪》。这些作品不久前曾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他用八年的时间,探寻了许多世界上仍处于原初状态之地,他以一个单纯观察者的身份记录下南极冰山、非洲草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流域,海狮、鲸鱼、企鹅、海鸥、大象,西伯利亚游牧民族、穆尔斯人和苏尔玛人部族……这些作品非仅是风光摄影,而是萨尔加多在半生经历后,回望这个星球在创世纪之初的状态。他观察它们,也身处它们之中,因为他本也是自然中的一者。与曾经的纪实摄影相比,创世纪之所以成为萨尔加多最受瞩目的作品,因为这些“照片要展现淳朴的自然,展现我们必须保留和守护的自然,而非那些已经遭受破坏的。”这里的自然非仅是动植物,也包括了平衡的小生态系统中生存的族群。大地之盐即意味着高尚的人,现代意义的文明概念也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为摄影师的萨尔加多,是用他的镜头来实现他的一种救赎与自我救赎。影片像是一个流动的照片集,黑白照片虽然褪了色彩,却因光影的捕捉和分明的层次感,更具视觉的冲击性。因为每一张照片所拍摄过程都是等待捕捉最具表现性的时刻,所以瞬间性的画面中蕴含着生命的充沛的流动性。有人批评萨尔加多对处于痛苦中的自然和人的捕捉过于“唯美”。然而正如影片导演文德斯所言:“需要给被拍摄者一种尊严……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他拍照片是为了帮他们发声。”他展现它们而不是为了占有它们,描述它们而不是破坏它们,以此表达对我们所生活的星球的致敬,和对人类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他曾拍摄一组巴西金矿的矿工的图片,黑压压的人群聚集在矿脉淘金。他们并非是诺瓦利斯笔下发现自然感受自然的矿工,而是一些“奴隶”。他们都对这项工作充满执着的热情,他们的奴役来自对财富的渴望本身。每个工作的人都能拿一袋沙土回家,如果其中有幸蕴藏着黄金,他们将吃穿不愁。这是在一个偏远之地的现代社会的缩影。人们备受奴役,只因怀着未来将有一天获得自由的希冀。人们遗忘了,自然本身才是人真正的`归处。没有了自然,或者当剩下被破坏了的自然,人类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对萨尔加多而言,生命的含义在于,那片重新栽种的土地上的森林,在他死后将恢复出生时的旺盛样貌。
地球之盐的观后感2
《地球之盐》收藏了两个多月,终于在今天,一个睡饱了的周日下午,默默的欣赏完毕。
开篇的黑白照片瞬间冲击视觉,密密麻麻的人在贫瘠的山丘上上下下,衣衫褴褛,无法遮体,扛着巨大的麻袋步履蹒跚,或是双眼无神,直勾勾地盯着镜头,毛骨悚然。巴西巨坑五万掏金者的集体面相。旁白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也是导演,平静沉稳地讲述着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在哪里?”、“什么人?”、“做什么”、“为什么?”。往后黑白转为彩色,纪录片的主人公出现,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o Salgado)——巴西摄影师。
以摄影作品为时间轴,从行走苦难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点燃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杀,再到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塞巴斯蒂昂用镜头记录下他和他人在此间所经历的种种,黑白照片展现着一幅幅人间炼狱,世界暗黑角落,这些作品在为他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之时,却也给他带来了失望、创伤与怀疑。“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 尽管有文明,暴力却仍然存在。摄影师归乡休整之后,再重返给予他心灵创伤之地,试图帮助那些难民回到自己的家园,世事不尽人意,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摄影计划,以及质疑自己在这场人类的浩劫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卢旺达事件之后,自己究竟还能做什么?”
由人类纪实转向风光、动物摄影。大地治愈了塞巴斯蒂昂的心灵,丛林渐渐重生所带来的喜悦,重新点燃了他创作的热情。他决定拍摄一个新的主题:“关注生态环境”——向居住的星球致意,创世纪,Genesis。写给地球的情书。世界很大,自然很美,它不像人类想象的那么脆弱,它不需要人类的拯救,自然会重生会自愈会再次生机盎然。需要拯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过与众不同的生活,才会有不同的视角,也才会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摄影师年轻时主攻专业是经济学,想了解人类世界运转的规则,知天命后研习生物,由人类到自然万物,进阶的生活。前几天,看知乎,有个话题,大意是问:什么是人的格局?怎样才是大格局?看到《地球之盐》里的摄影师,我想,他的人生也算是大格局的一种。
世界很大,你应该看看,可光看不行,没有相应的思考与经历,你最多也就是从郑州走到了成都,感叹一下岁月静好,停下脚步,走不远了。曾经我也追随“穷游”的潮流,一个人旅游了一把,住不好的旅舍,吃难吃的泡面。啊,是的,我是看到了好多想看到的景色和人,但仔细想想,并没有得到太多的东西,最多就是和人侃大山时多一些吹嘘的资本,唯一印象比较深的是:名为穷游,实际上还是花掉了不少钱,心痛。一年后,在大三下期,看书时猛然想到,很多自己所“认为”的,所持有的“想法”,不过是被“教育”,被“灌输”的。我只是看了大众平常所看的风景所看的书籍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追求与众不同,其实就是一种“相同”。Sad and ashamed。一直看着主流之内的世界,被媒体主导着视角与方向,就算再博识,也难有大师之作吧。
读万卷书,不局限涉猎的范围;行万里路,不仅在你想看到的风景。能看到世界的黑白,但也要寻找其他的色彩。
地球之盐纪录片观后感【篇一】
《地球之盐》最震憾人的并不是主人公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摄影技术,而是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所拍摄的这些照片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与地球、文明与杀戮之间的沉重思考。
影片出自德国名导维姆·文德斯和主人公之子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之手,维姆·文德斯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大奖,他的《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云上的日子》都是影史上的经典剧情片。纪录片是维姆·文德斯的另一大爱好,尤其喜欢拍摄他崇拜的各种艺术家,比如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导演小津安二郎,当代舞大师皮娜·鲍什等,文德斯都专门有纪录片向他们致敬。维姆·文德斯拍摄《地球之盐》,是因为主人公巴西纪实摄影大师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对他的视觉语言有很大的影响,这部影片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一种关注”特别奖,在今年的奥斯卡也入围最佳纪录长片五强之一。
《地球之盐》导演文德斯和主人公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
全片围绕着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一家人的生命轨迹,通过主人公儿子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的随身摄影,不仅展现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摄影生涯,更有其对生命的思考。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万头攒动的巴西黄金矿坑、苍翠浓郁的印尼丛林、东西伯利亚海北方的荒凉小岛,还有伊拉克战争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杀、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等。他的经典照片太多需要展示,虽然间中也有对白和其它镜头,但大量照片一幅接一幅地看下来,以至于有些观众认为《地球之盐》像一部超长的PPT。
这部听起来像科普纪录片的《地球之盐》,它的本义是萨尔加多最喜欢拍摄的普通人,并称之为“地球之盐(高尚的人)”,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萨尔加多的凝视》,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文艺有范多了。萨尔加多拍摄的虽然是普通人,关注的多是其背后的环境社会因素,照片所散发的悲悯气质和大气构图,令他独树一帜。萨尔加多只有一个,不过要想提升自己照片的逼格,不妨看看《地球之盐》,也可以学上几招。
一定要用黑白
没错,有逼格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萨尔加多的摄影作品,一律是黑白照片。这让维姆·文德斯拍《地球之盐》也拍成了黑白纪录片。主人公萨尔加多经历了那么多历史大事件,但最让他舒怀的仍然是他的孙子、亲属,以及家中的花园、菜地,最后这段用家庭摄像机拍摄的是彩色画面,也成为全片最温暖的结局。
黑白照比彩色照为什么有逼格?尤其是萨尔加多的照片,他拍的明明是底层普通人的生活,不管他是用广角还是用长焦镜头,彩色的生活一旦变成黑白的照片,转瞬间让观众就产生了距离,距离是可以产生美的。
萨尔加多本人并不排斥彩色照片,但他更喜欢黑白。他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
一定要用定焦
《地球之盐》中展示萨尔加多的作品,自然风光照张张可作壁纸,人物照片眼神锐利,非常有震撼力。
摄影大师用的相机,当然也不可能是凡品。萨尔加多常用的相机是黑莱卡,他随身至少携带3台相机,上面分别配装28毫米、35毫米和60毫米的定焦镜头,目的是在摄影时只换相机,不换镜头,避免耽误时间。
“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句话是“器材党”的血泪控诉。莱卡相机或许不够亲民,但定焦镜头却平易近人得很。
为了高逼格照片,请跟上大师萨尔加多的脚步,用定焦吧。
一定要有故事
高逼格照片还需要同另外一个词挂钩:人文。人文,简而言之是与人有关的文化,就照片的高逼格而言,就是你的照片要有故事。
《地球之盐》是萨尔瓦多众多照片集中的一本,他的《移民》拍的是离乡背井的人们,关注的是产业工人;《创世纪》拍的是全球各地人迹罕至的自然景色。
维姆·文德斯20多年前在一个展览中被两幅拍摄于巴西瑟拉佩拉达金矿的黑白照片震惊,正是出自于萨尔加多《工业时代的遗迹:劳动者》,他为此被萨尔加多吸引,才有了《地球之盐》这部纪录片。
想让照片讲故事当然不容易,比如为了《工业时代的遗迹:劳动者》这部影集,萨尔加多去到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等地,去了解那些体力劳动者的工作和生存,每一张震撼人心照片的背后,无不有着触目惊心的故事。
地球之盐纪录片观后感【篇二】
《地球之盐The Salt of the Earth》 又名《大地之盐》Le sel de la terre,是德国维姆·文德斯导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故事主要讲述巴西艾莫雷斯地区,曾遭砍伐破坏的土地上重又旺盛生长着200万株树苗,这个成功的例子,让人们相信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也能做到。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惊人的黑白照片拼接而成的幻灯片。行走苦难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点燃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杀、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塞巴斯蒂昂这一众冲突题材照片,在给他带来巨大国际声誉同时,也制造着难以治愈的心灵创伤。
纪录片《地球之盐 The Salt of the Earth》
1创作背景
25年前,文德斯在一个展览中,被两幅拍摄于巴西瑟拉佩拉达金矿的黑白照片惊呆了。场景里的人,一个个脸孔被沙土抹成一样的漆黑,背着一袋袋沉重的金沙,搭着简易梯子下至见不到底的深渊。他们来自从失业知识分子到失去土地农民在内的社会各阶层,金子是他们共同的欲望。这些景象,来自1980年代初从巴黎返乡的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镜头。
The Salt of the Earth
25年后,文德斯与同样作为纪录片导演的摄影师儿子Juliano一道,通过塞巴斯蒂昂少有的家庭录像、采访视频、跟随新项目拍摄,以及海量的黑白系列旧作,完成了这部满盈着对人类大爱的纪录片。
2纪录片剧情
《地球之盐》有一个副标题——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的摄影旅程。在从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到导演小津安二郎,再从当代舞大师皮娜.鲍什到诸多的布鲁斯大师,在向自己崇拜的其他艺术家致敬了一圈后,文德斯此次的传记纪录片,瞄中了对其视觉语言影响最大的摄影名家。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巴西艾莫雷斯地区,曾遭砍伐破坏的土地上重又旺盛生长着200万株树苗,这个成功的例子,让人们相信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也能做到。这是纪录片《地球之盐》结尾升腾起的字幕,全场观众为这个催泪而振奋的Happy Ending而拍手叫好,直至大牌导演维姆.文德斯和联合导演Juliano Ribeiro Salgado上台,致谢了5分钟,掌声都没有停下。
3影片评价
可以说,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惊人的黑白照片拼接而成的幻灯片。行走苦难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点燃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杀、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塞巴斯蒂昂这一众冲突题材照片,在给他带来巨大国际声誉同时,也制造着难以治愈的心灵创伤。而少数真正作为动态电影的时间里,或是摄影师深情讲述个人记忆的转场,或是16毫米下的难得家庭影像。直至文德斯决定制作这个关于摄影师的纪录片项目后,才有着Juliano跟随老爸探入西伯利亚萨哈共和国荒野和亚马逊丛林最后原始部落的高清晰影像,北极熊、海狮、海象、鲸鱼、海鸥、鳄鱼……成了取代尸体、饥饿、逃难、悲伤的黑白照片。
这也是上了年纪的摄影师个人抉择的结果,1997年,第三次的卢旺达拍摄项目,让他进入图西族躲藏的刚果丛林,目睹了数万难民被东赶西撵却依然逃不脱死亡命运后,塞巴斯蒂昂终于在苦难面前受够了。他回到从小长大的艾莫雷斯地区,以自己还算不错的积蓄和影响力,试图复原那个已被迅速起飞的经济搞到面目全非的故乡。树木种下了,物种复苏了。与此同时,摄影师的兴趣也开始转向活络着惊人生命力的地球不知名角落。32趟旅程,为这个曾在自己镜头下被千刀万剐的世界,重又制造出一个美丽的“创世纪”神话。
幸运的是,这个神话,通过摄影师晚年的乡村建设实践,被证明着是可行的。“在我过世后,这片重新栽种土地上的森林,将又恢复我出生时的旺盛样貌。这不失为一场漂亮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