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密集恐惧症静止观后感锦集100句

密集恐惧症静止观后感锦集100句

时间:2021-07-02 11:11

微世界观后感 篇1

我觉得呀,微观世界这个片子挺不错,就是呀,没有主角。主角要是一只毛毛虫,那我肯定就会这样写;有一天,一个毛毛虫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经历过了许多挫折,但是毫不退缩……要是主角是一只小小的蚂蚁,我就会这样写他;有一天,一个蚂蚁窝里出生了一个婴儿,他叫……虽然这片子没有声音,但却给我们表达了一个意义,那就是;“小的东西也有用处。”你们猜猜,小小的昆虫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设想一下,要是微观世界里没有小小的蚂蚁,那样片子也就不在好了。要是稻田里没有蚯蚓,那谁松土也不如他好。那么,要是世界上的虫子全部消失,那大自然的规律就受到了破坏。大自然的规律受到了破坏,庄家就会干枯甚至死掉,草地里也没有欢乐地歌声,牛的尾巴再也没有用处……微观世界里介绍了昆虫们的生活基本特征,像蚂蚁喝露水、两个我不认识的昆虫打架、所有的昆虫吃饭等等,都是它们的基本特征,那微观世界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是不是只表达了小东西也有大作用?或是什么也没表达?我觉得嘛,应该是表达了我们不要破坏昆虫世界吧。

我主要讲讲干旱的那一段,所有的毛毛虫挤在一个洞里死掉。几只幸存下来的小蚂蚁,拖着沉重的身子,来到了仅有的一点水的洞旁边,开始喝水。但有的虫子很不幸,都没有声响的死去了。几只小蚂蚁找到了仅有的一点食物,它们在荒凉的地带里找到了自己的家,把食物放进去。它们实在是太可怜了吧。

微观世界里真是变化多端,这也许就是微观世界里的微观顺序吧。

微世界观后感 篇2

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记录了很多细小生物的世界。

小昆虫们在我们看来还不到一个指尖大小,可是电影中的昆虫却占据了整个屏幕,昆虫的每一个细小的部位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昆虫的样子可谓千奇百怪,有的美丽,有的奇形怪状,有的虽然可怕却很好玩,各种样式层出不穷。

有些昆虫十分搞笑,一只酷似小野猪的昆虫比一粒豆子还小,可他的“脚”蹬着豆子大小的圆球食物,“手”扒着土,倒退着走,圆球食物插入了一个小树枝上,他推来推去怎么也推不动了,然后就转来转去去寻找问题所在,找到原因后,他左推右推,“手”推“脚”蹬,然后食物被拔了出来,继续前进。上坡时,连“球”带“人”滚了下来,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继续推,下坡时,他又翻滚了下去。从这只小虫子身上,我发现有很多需要我学习的地方。

从电影中我发现蚂蚁的触角动来动去,速度十分快,这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还有两种昆虫在打斗,他们斗着斗着从树枝上掉了下来,一切都看得那么清楚。影片还展现了花儿在快进中盛开的过程,蜜蜂采蜜的过程。蜈蚣的腿多得数不过来,看着蜈蚣走路十分别扭,总觉得要粘在一起打仗似的。还有很多虫子排着长长的队伍走路,一部分虫子竟然还插队,后来他们有围成了一个圈,就像在跳舞。下雨时,溅起的水珠对虫子们来说如同海啸一般,一滴水犹如一把利剑……这部电影就那样用画面无声地叙述着小昆虫们的生活细节,这都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情景,电影虽然没有解说,但是昆虫们的行动一目了然,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到一些昆虫的生活习性,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过以后也不一定能看到的昆虫。这部电影可以用昆虫的宝库来形容!

微世界观后感 篇3

评价这部纪录片之前,真的想友情提醒一句:密集恐惧症者慎入啊。

说实话,在看这部纪录片前,我对昆虫是很排斥的,因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甲虫、飞蛾甚至是我们避之不及的蟑螂,这些都属于昆虫,平时看到会尖叫的生物,被这样近距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反而没有这么令人害怕了。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属于它们的世界,看到了它们为了生存繁衍后代而做出的努力。毛毛虫破茧成蝶的一段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因为全程竖着鸡皮疙瘩看完的,感叹于生命力的顽强,他们活在物竞天择的世界里,以微薄的一己之力来保全自己,他们小心翼翼地活在微观世界,生命却大多终止于我们的世界,一个于它们而言放大的世界。微距拍摄虽然能完整清晰地展现微观世界,但观看确实需要一定的心理能力。

这部电影和《迁徙的鸟》一样,都出自法国导演雅克贝汉,这部影片花了制作组20年的时间,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来之不易。从静态的观察到镜头的.移动,都是自然而顺畅的,电影的配乐和镜头的感觉、影片的内容总是那么好地结合起来,尤其是蜗牛缠绵的那一段。影片只有开头一段解说词,后面再也没有出现过,也让影片多了一份安静。

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们都不能理解昆虫的世界,甚至会谈其色变,但看过之后,觉得这些小生命并不可怕,并不像我们生活中看到就要尖叫而放大的那般恐怖,是我们未曾走近他们的世界,就像他们无法融入我们一样,也许,在它们眼中,我们更加可怕,所以,手下留情或者脚下留情,善待它们吧。

微世界观后感 篇4

这几天,老师给我们看了由雅克·贝汉导演的作品微观世界。

导演用不凡的拍摄技巧引领我们进入了昆虫的世界。出乎意料本片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森林下、草丛下的世界无数倍放大到你的面前,昆虫、草叶、水滴无不纤毫毕现。竟成为壮丽的奇观。本片获得

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

这张描绘昆虫世界的DVD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字幕,也没有解说,全靠画面本身来诠释。小小的昆虫,经过放大的镜头重现在屏幕上,原来竟是那么宏大,那么神奇,那么幽默。这要感谢本片的开发和拍摄者,是他们用了十几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和经费,日积月累、精雕细刻才把这部影片奉献出来。草原昆虫在他们的镜头下,逐一“粉墨登场”。从蜜蜂采花、蚂蚁搬家、甲虫大战、蝴蝶钻出蛹壳、蜘蛛吐丝缠裹猎物、蜗牛互相拥抱、孑孓变蚊虫飞出水面等场面,都十分细致生动地被捕捉下来。

通过这些精彩的画面,展示出大自然造物主的无穷奥妙。这部影碟不但具有迷人的观赏价值,也具有教学科研价值。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影展技术大奖,自在意料之中。看到一些没有见过的昆虫,我学到了许多。如果有机会我想推荐

微世界观后感 篇5

《微观世界》是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所拍摄的一部电影。拍了二十年,最后剪切至七十三分钟。从头到尾,所展现给我们的,是另一个世界:微小生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丛草变为森,小石头变为高山,小水珠变为汪洋大海······影片通过多个角度,展现了蜜蜂采花、蚂蚁搬家、甲虫大战、蝴蝶钻出蛹壳、蜘蛛吐丝缠裹猎物、蜗牛互相拥抱等有趣场景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生物的生活。他们相互合作,或团结起来共度难关。当然也有昆虫蜕变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另一种美,那就是生命之美。在看过这部影片后,我很惊讶,想想,也许原来在脚下所踩的,正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在看这部影片时,最令我惊叹的,是两只甲虫大战的镜头······在一大片茂密的热带雨林中,一只巨大的甲虫慢悠悠的,用它那细长的腿走在满是枯叶的树根旁。恰好还有一只甲虫也在向它的方向走着。它们都是一个品种,橘色的后背,布满了黑色的小点,两根黑得发亮的触角从头上射出去。一场大战不免要开始······当它们走到了一段空心的木头上时,因为路窄,只能过一只甲虫,而它们当中又没有一方愿意让路,居然打了起来。它们先是互相把触角架在对手身上,再试着向触角施加压力,想打倒对方。它们脸上的表情似乎有些绝决。有几次,触角从甲虫身上滑了下来,但它们却立马反击,坚决不给对手机会。经过一番艰难的战斗,有一只掉了下去,另一只则大摇大摆的离开了。

《微观世界》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小动物们的生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很值得一看。

《地球之盐》观后感一

《地球之盐》这部纪录片所回顾的就是萨尔加多在摄影之路上的故事。出生和成长于巴西的他因政治动乱而前往法国。在法国从事经济研究之际,因一次偶然的工作机会前往非洲的经历,使他放弃了曾经稳定的工作,并将自己的精力都倾注于摄影中。

第一次回到美洲拍摄,古老的民族有着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时间的缓慢,生活安逸,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有些部落的人将酗酒作为爱好,有些对乐器情有独钟,有些则酷爱跑步。这些肖像照使人了解照片中人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而真正再次返回巴西,是他关注焦点开始真正转变的时期。童年时期家乡的面貌已不复存在,当年父亲经营的供他和六个姐姐念书的农场也因侵蚀和风化而荒芜贫瘠,周围因疾病而死的孩子每天都有。

随后的一些拍摄项目中所目睹的苦难,使他对摄影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埃塞俄比亚的饥荒、传染病,就连夜晚对难民也是一种折磨,因为很多人挨不过长夜的寒冷。瘦骨如柴的孩子、面容苍老倦怠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命运似乎不存在任何反抗的可能,只剩下信仰才得以给人安慰。而与其说这种苦难的制造者是自然,不如说他们是政治相争的牺牲者。他拍摄在科威特石油大火中的场景,在因大火而一直处于黑暗中的天空下,只剩下世界各地过来的消防队员的战斗,逃不掉的家畜和无法飞动的鸟。在《出埃及记》摄影集中,1994年的卢旺达,曾经美丽的热带草原,如今却在发生惨不忍睹的屠杀和逃难。萨尔加多说:“从卢旺达回来,我的灵魂生病了”。创造了文明历史和奇迹的人类,变成了世界上真正的野兽。

萨尔加多和妻子蒂莉安回到巴西,开始了一项计划——使荒芜的山丘再次恢复生机。种植的过程并非顺利,但最终起了成效。大地治愈了塞巴斯蒂安一度绝望的心。四五百年之后,也许植树之人已经不在,种下的小树苗将成为参天大树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战争和灾害中消失的种族,资本控制下的人和权力斗争的集团,都是脆弱的易逝者,而承载了人类真正所有历史的自然,才是永恒的。

因而,他开启了另一个摄影计划——《创世纪》。这些作品不久前曾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他用八年的时间,探寻了许多世界上仍处于原初状态之地,他以一个单纯观察者的身份记录下南极冰山、非洲草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流域,海狮、鲸鱼、企鹅、海鸥、大象,西伯利亚游牧民族、穆尔斯人和苏尔玛人部族……这些作品非仅是风光摄影,而是萨尔加多在半生经历后,回望这个星球在创世纪之初的状态。他观察它们,也身处它们之中,因为他本也是自然中的一者。与曾经的纪实摄影相比,创世纪之所以成为萨尔加多最受瞩目的作品,因为这些“照片要展现淳朴的自然,展现我们必须保留和守护的自然,而非那些已经遭受破坏的。”这里的自然非仅是动植物,也包括了平衡的小生态系统中生存的族群。大地之盐即意味着高尚的人,现代意义的文明概念也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为摄影师的萨尔加多,是用他的镜头来实现他的一种救赎与自我救赎。影片像是一个流动的照片集,黑白照片虽然褪了色彩,却因光影的捕捉和分明的层次感,更具视觉的冲击性。因为每一张照片所拍摄过程都是等待捕捉最具表现性的时刻,所以瞬间性的画面中蕴含着生命的充沛的流动性。有人批评萨尔加多对处于痛苦中的自然和人的捕捉过于“唯美”。然而正如影片导演文德斯所言:“需要给被拍摄者一种尊严……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他拍照片是为了帮他们发声。”他展现它们而不是为了占有它们,描述它们而不是破坏它们,以此表达对我们所生活的星球的致敬,和对人类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他曾拍摄一组巴西金矿的矿工的图片,黑压压的人群聚集在矿脉淘金。他们并非是诺瓦利斯笔下发现自然感受自然的矿工,而是一些“奴隶”。他们都对这项工作充满执着的热情,他们的奴役来自对财富的渴望本身。每个工作的人都能拿一袋沙土回家,如果其中有幸蕴藏着黄金,他们将吃穿不愁。这是在一个偏远之地的现代社会的缩影。人们备受奴役,只因怀着未来将有一天获得自由的希冀。人们遗忘了,自然本身才是人真正的归处。没有了自然,或者当剩下被破坏了的自然,人类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对萨尔加多而言,生命的含义在于,那片重新栽种的土地上的森林,在他死后将恢复出生时的旺盛样貌。

《地球之盐》观后感二

大半年前的夏天,离开新加坡前最后一个礼拜的周末,百无聊赖的我走进national museum准备撞一下运气。

运气还不错,除了常设展览之余,还有个特色展览,叫“GENESIS”, 是一个叫Sebastio Salgado的摄影师的作品展。

迈入展厅之前,完全没想到,这个展览会给我如此大的悸动以至于我在新加坡燥热的夜晚里,第一次失眠了。摄影师用镜头记录告诉现代化发展的背后,地球上的未被破坏的浩瀚面貌,探讨人与星球之间种种因果寻律。

大半年后的今天,我走进香港文化中心的剧场,被扑面而来的冷气冻得打了一个冷颤,然后灯光开始暗下来。第一张巴西矿产万人坑的照片,熟悉的构图和招牌的黑白色调,我脑海里忽然就浮现出去年看的摄影展。

After all, peopl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然后电影开始娓娓道来,尽管还没有提及摄影师的名字,但是我心里已经笃定他们肯定是同一个人. 果然。

The photographer is literally somebody drawing with light. The man writing and re-writing the world with lights and shadows.

摄影师,顾名思义,就是用光影在绘制图案的人。

从South America到Workers, 再到触目惊心的Africa系列和向宇宙终极奥义致敬的GENESIS。大师在一旁生动的讲解着照片背后的人文故事。

眼前的景象,耳边的音乐,和脑海里的画面忽然重叠的一瞬间,轰,发出了巨大的共鸣。不知不觉中我竟然热泪盈眶。

我觉得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摄影师每一个拍摄选题都十分连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就似乎已经明白自己在寻找的是什么。 他是真正热爱这个星球,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他努力和每一个人,每一只动物建立起信任的关系,他一直是用温柔而坚定,感性而理性的目光在注视着这个世界,探索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宇宙间纯真而动态的奥秘。严肃而温柔。

直至在非洲直面难民和屠杀。死亡是审视和批判的,绝望的眼神和对体制的愤怒激怒了大师,他在反复多次进入非洲,亲眼目睹堆积成山的尸体和几十万难民之后,眼泪和叹息。

My soul is broken. I don‘t believe in human's rescue any more.

我的灵魂坏掉了,至此我再不相信任何人类的救赎。

然后发生了最美好的事情。大师因为机缘巧合回到荒芜的巴西,接手了家里的农场,在一片贫瘠的山丘上,开始种树。当看到温室里的小树苗长成一棵实实在在的树的时候,他被树苗带来的生机所治愈了,我也忽然明白了小学课本上看蒙田的那篇“敬畏生命”。也终于明白GENESIS的初衷。

恨和仇恨传播的速度远快过生命成长的节奏,我们要致敬的,是生命里那份永恒。这是需要在大悲大喜之后的大彻大悟,远远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年岁,超越了时间,变成了永恒。

电影节选片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个电影是讲述什么故事,只是单纯被标题吸引。没想到冥冥之中却有着这么奇妙的关联。很庆幸在观影之前就已经对摄影师和作品有了基本的认知,才能从浩瀚的景观中看到摄影师的初心。我相信,这也是一种缘分。

最后因为豆瓣影评不能贴图,建议大家Google搜索“genesis Sebastio Salgado”,和他TED的.演讲,叫“Sebastio Salgado: The silent drama of photography”。相信你会和我一样,震撼得久久说不出话。

《地球之盐》观后感三

纪录片《地球之盐(The Salt of the Earth)》值得观看又耐人追寻,该片主创和导演之一的维姆·文德斯,好似艺术大师的收集者,通过他的光影表述,人们已经领略过了山本耀司、小津安二郎、皮娜·鲍什等大师的人生片段,并通过他的解读和自身的认知做了个有趣的比较。这次,文德斯诚意致敬的对象是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正是这位摄影大师极大地影响了文德斯的视觉语言。

喜欢玛格南图片的朋友,一定对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这个名字不陌生,事实上,不仅仅对本片导演文德斯而言,萨尔加多的摄影风格影响了很多人的视觉语言,他那些反应社会现状、人生苦难题材的作品,也曾无数次地击中那些哪怕最不敏感的人类的神经,而这部纪录片便巧致而深广地选取了他传奇人生的片段,并将这位七旬老者如今的思考和行动、回首和愿景融入其中。

伊始,这部纪录片就给观众以视觉上警示般的冲击——将1986年萨尔加多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拍摄的照片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在这副令大多数观者动容又部分令密集恐惧症者望而却步的图片中,人们看到了这世界上最艰苦也最危险的劳动场景——5万名淘金者接踵摩肩地挤在一个巨大的好似天坑的矿坑里,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在简易粗劣的木梯上冒险攀爬,随时都有一脚踩空摔下去直面死亡的危险。这张仿佛人间炼狱般的图片令很多人感知到了处于自身生活范围以外的世界,并为图片所呈现出的内涵和深思折服,这其中包括本片的导演维姆·文德斯。在这幅图片之后,纪录片便以既贴近又似保持着距离的视角,展开了对这位胸怀和才华都非同一般的摄影大师的印记的追述。

大抵因为萨尔加多的摄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缘故,影片采用了大量的他的黑白摄影,不论从构图光线、人物表现,到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图片都流露出很高的拍摄水准和很深的艺术造诣。偏爱拍黑白的萨尔加多其实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欢黑白,认为黑白影像具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照片则容易把观看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色彩缤纷的外表上,从而忽略了事物的内在本质,而萨尔加多显然是个能看到本质和内里的敏锐多思的人,也希冀经由他的图片,让更多的人看到内质。

曾经萨尔加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他和布列松的创作理念相同——“必须相信直觉,深入工作,将‘自我’搁置一旁”。他也回答了为何采取深入拍摄对象生活中的创作方式——因为“甘地。无论他去往何地,都能完完全全地融入到当地的社群中,这让我非常钦佩。”于是,不论萨尔加多深入到地球的哪个角落,不论面对着怎样的拍摄主题,他都能融于其中,在拍摄对象的生活日常中沉浸良久,体悟良久,并与镜头中的人喜乐共生,忧戚相关。

在片中,观众还可以发现萨尔加多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为了这个瞬间他愿意忍耐漫长的等待,承受时间的流逝,如片中所示的关于拍摄北极熊的段落。但当萨尔加多一旦感觉到这种决定性的瞬间出现时,便会以闪电般的速度抓拍,而他的艺术家的敏感度也让这个瞬间具有了一定的保障和深度,而促使他投入拍摄的则是信念——“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

该纪录片除了将萨尔加多的黑白摄影以交织有序“幻灯片”的方式来表述创作理念、再现工作成果之外,还以穿插其间的彩色影像讲述着这位摄影大师遍布地球的足迹和心路历程,从美洲到欧洲,从亚洲到非洲,在地球的每一个微小又充满内容的角落里,萨尔加多无处不在,他的游历、他的镜头本身就带有一种传奇色彩,而他拍摄的作品也被视为21世纪初最重要的纪实项目。

正所谓看见黑暗者也被黑暗所侵蚀,“他所目睹的那些苦难,彻底改变了他,也让他对摄影师这个角色有了新的认识。”而片名所谓的“地球之盐”恰恰指的是我们人类,长期以来,人类所造成的战争灾难和仇恨杀戮,几乎摧毁了摄影大师对人类的信念,在西非卢旺达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我们的大师深刻地感到“世间有一种野兽残暴至极,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这样的心理负荷致使大师身心俱疲,停止了探问地球村落的脚步。

萨尔加多的自我治愈之路,也为这个日益干涸的星球做出了新的贡献,在此必须提及他的妻子,她似乎是他命定的导航灯,起初他拿起相机的契机就是因为她,当他对人类世界彻底失望,疲惫了,厌弃了,几乎奔溃地停止了探寻的步伐时,她动员全家在日益干涸的家族农场种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荒芜贫瘠的山间恢复了早年的勃勃生机。

萨尔加多也在进行一个名为“Genesis”的项目,以记录全球尚未被人类拍摄过的地理及物种,在看尽世间的各种沧桑涂炭后,大师最后的选择是归于自然,并自愿将恢复生机后的绿岭山谷奉献为国家森林公园,片末当萨尔加多立于苍翠葱茏之中说道:“在我过世后,这片重新栽种土地上的森林,将又恢复我出生时的旺盛样貌。这不失为一场漂亮的循环。”在此,不得不为一个如此博大而有益的灵魂喝彩。

《地球之盐》观后感四

《地球之盐》收藏了两个多月,终于在今天,一个睡饱了的周日下午,默默的欣赏完毕。

开篇的黑白照片瞬间冲击视觉,密密麻麻的人在贫瘠的山丘上上下下,衣衫褴褛,无法遮体,扛着巨大的麻袋步履蹒跚,或是双眼无神,直勾勾地盯着镜头,毛骨悚然。巴西巨坑五万掏金者的集体面相。旁白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也是导演,平静沉稳地讲述着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在哪里?”、“什么人?”、“做什么”、“为什么?”。往后黑白转为彩色,纪录片的主人公出现,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o Salgado)——巴西摄影师。

以摄影作品为时间轴,从行走苦难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点燃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杀,再到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塞巴斯蒂昂用镜头记录下他和他人在此间所经历的种种,黑白照片展现着一幅幅人间炼狱,世界暗黑角落,这些作品在为他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之时,却也给他带来了失望、创伤与怀疑。“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 尽管有文明,暴力却仍然存在。摄影师归乡休整之后,再重返给予他心灵创伤之地,试图帮助那些难民回到自己的家园,世事不尽人意,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摄影计划,以及质疑自己在这场人类的浩劫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卢旺达事件之后,自己究竟还能做什么?”

由人类纪实转向风光、动物摄影。大地治愈了塞巴斯蒂昂的心灵,丛林渐渐重生所带来的喜悦,重新点燃了他创作的热情。他决定拍摄一个新的主题:“关注生态环境”——向居住的星球致意,创世纪,Genesis。写给地球的情书。世界很大,自然很美,它不像人类想象的那么脆弱,它不需要人类的拯救,自然会重生会自愈会再次生机盎然。需要拯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过与众不同的生活,才会有不同的视角,也才会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摄影师年轻时主攻专业是经济学,想了解人类世界运转的规则,知天命后研习生物,由人类到自然万物,进阶的生活。前几天,看知乎,有个话题,大意是问:什么是人的格局?怎样才是大格局?看到《地球之盐》里的摄影师,我想,他的人生也算是大格局的一种。

世界很大,你应该看看,可光看不行,没有相应的思考与经历,你最多也就是从郑州走到了成都,感叹一下岁月静好,停下脚步,走不远了。曾经我也追随“穷游”的潮流,一个人旅游了一把,住不好的旅舍,吃难吃的泡面。啊,是的,我是看到了好多想看到的景色和人,但仔细想想,并没有得到太多的东西,最多就是和人侃大山时多一些吹嘘的资本,唯一印象比较深的是:名为穷游,实际上还是花掉了不少钱,心痛。一年后,在大三下期,看书时猛然想到,很多自己所“认为”的,所持有的“想法”,不过是被“教育”,被“灌输”的。我只是看了大众平常所看的风景所看的书籍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追求与众不同,其实就是一种“相同”。Sad and ashamed。一直看着主流之内的世界,被媒体主导着视角与方向,就算再博识,也难有大师之作吧。

读万卷书,不局限涉猎的范围;行万里路,不仅在你想看到的风景。能看到世界的黑白,但也要寻找其他的色彩。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