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说,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关注,错过的话会很可惜。下面是相关的入殓师
入殓师观后感【篇一】
诚实的说,很久没有看过如此干净而感人的电影。一开始我因著名字的恐怖固执的不敢涉足,看完以后才发现全片并没有一个惊悚的镜头。
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除了片头短短的入殓过程,整部影片完全采用顺序式叙述方式,却深刻的体现着生、死、爱、恨诸多主题。
影片一开头,是小林大悟在师父的指导下实施入殓过程。男主角娴熟的动作让我相信这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正如他专注自然的表演拉大提琴一般。一切都那么平静、庄重、自然。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一瞬间我有点恍惚,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后者多么的粗鄙。然而恰是这样的对比为大悟后来的思考埋下伏笔。
失业以后大悟和妻子搬回乡下居住,胡乱的工作寻找中大悟遇见了他的师父(我一直觉得影片里这个角色更像中国人眼里的师父而不仅仅是社长)。在高薪的诱惑下大悟接受了入殓师助手这一份工作。
接踵而来遇见的各种死亡促使大悟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为描绘这一过程中影片插入了大量大悟独自演奏大提琴的片段。在低沉流淌的提琴声伴奏中,跟随社长处理入殓事务的大悟逐渐意识到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然而在大悟真正接受并成为一个入殓师时,大悟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周遭人士的轻视眼光,反对他的甚至还有妻子。大悟动摇了,此时社长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大悟终于下定决心继续走下去。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好奇的百度了河豚鱼白,只因社长和大悟那一副好吃的无与伦比的表情,等我知道河豚的`剧毒以后又忍不住开始佩服导演的用心,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值得一提的是,社长、大悟与办公室另外一位同事(我始终觉得她扮演这一角色挺不容易--慵懒淡定中透着一丝哀怨忧伤)一同度过圣诞节的那一段描写,大口的咀嚼鸡肉似乎要表达顽强活下去的信念,而后如怨如诉的提琴演奏又勾起每一个人不愿回首的过往。简单到可以忽略的情节,简单的食物人物和音乐的组合,让我第一次为这部电影掉下眼泪。
大悟妻子的归来似乎是迟早的事,她在他们关于大悟工作的争执中妥协也在意料当中。当大悟欲为父亲入殓时刻,她轻轻的告诉殡仪馆工作人员:我的丈夫是入殓师--她终于接受了这一切并深深引以为荣。轻描淡写的一幕让人非常触动。
他们一起见证故人的逝去时,那位殡仪馆烧炉人的话,不仅在告诉他们死亡的意义,更促使每一个观看影片的人思考生命死亡的含义--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尽管影片重复了多次大悟实施入殓的过程,然而似乎每一次都让人感动,并不觉多余累赘。
影片的取景也大量的加入自然元素,不管是大悟独自拉琴的远山背景还是大悟与社长谈话的室内盆景。不知是否要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
因着故事情节的简单,片中铺设大悟对父母感情的支线时便已猜到结局,但即便这样,仍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要表达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信念吧,一切源于爱的恨都最终释然。
我们要做的只是更加宽容、慎重、珍惜的对待生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入殓师观后感【篇二】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泪点最多的电影,至少我是从开头不久一直到影片结束,用了四张纸巾。但只靠煽情,不能成就伟大作品,《入殓师》的强大也不在于此。
王小波曾说,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关注,错过的话会很可惜。
他说的没错,但这只是生命中轻的那个维度。还有重的维度 - 死亡。死亡意味着腐烂,僵硬,恶心,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触碰死者,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虽然人人不免一死。但假如人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逃避,这个活人的世界也将难以为继。
我们的粪便就是我们自己部分的尸体,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面对粪便,中国人和日本人具有不同的态度。你只要对比一下两个国家的厕所。当我刚知道潘石屹在甘肃天水的学校援建厕所的时候,我感叹道中国人终于关注人的尊严了。但后来看中央台的某个谈话节目,对那些厕所有个后续报道,说是几乎每个新厕所都因为缺水,缺电,缺纸而不能正常运转,我的心又凉了。在那期节目上,嘉宾们热衷于辩论,究竟在吃饭喝水都成问题的地方,使用干净整洁的厕所是不是浪费!
我想使用副词“竟然”,但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觉得突兀 - 孔子不是说,未知生焉知死吗?我们这些历史上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人,当然会这样想:吃饭喝水尚成问题,你丫有什么资格追求高级厕所?
我总是跟儒家对着干的,认为未知死焉知生。人在求生的活动中,根本找不到尊严 - 尊严是通过面对死亡而领悟到的 - 尊严就是关注污秽的排除,就是发明更高效的抽水马桶,就是设计私密通风均良好的单间...
甚至说得极端一点,尊严就是绝不苟且偷生。《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
我一向认为,生命之所以充满意义,就是因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个体生命都趋向无限,整个人类就是一群永恒荒谬的爬虫。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刺激着我们去热爱美好事物。小林在处理完那具高度腐烂的尸体之后难以遏止恶心,用力的搓澡,疯狂的亲吻抚摸妻子。而妻子也在这一刻感受到被爱的幸福。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绝不仅是因为美国人的猎奇,它和《卧虎藏龙》所标榜的中国神秘主义的不可理喻文化特质的卖点完全不同。日本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不再需要靠异国情调去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心理了。他们已经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普适价值并给出恰当的解答。
在网上无意间听了久石让的这张OST,然后寻找电影,发现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大大的好评吸引我。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充满了忧伤的大提琴声,是那样无比的温柔,巨大的孤独感,让我想到了日本的另一部作品《菊次郎的春天》。日本人对人性的感知和认识是如此细腻而深刻的,我们时刻都想安慰这个躁动的世界,抚平内心的脆弱,这样的一部电影,让我对“死亡生命”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记得在高考那年,我独自到北京参加
电影中三段对话记忆忧心:
第一段:小林和社长在公司楼上的那段对话。
那是我老婆5年前死了,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 ,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 ,把她弄得漂漂亮亮的 送走了她 ,她是我的第一个客人,她死后我就开始做这份工作 。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 对吧,它们倒是不同 ,不想死的话 就有吃 ,吃的话 好吃的才行 ,好吃吧 ,好吃 ,好吃吧 ,好吃得让人为难。
影片中运用“海鲜之冠”的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 告诉我们生命中的欢愉,享用鱼白是善待生命。这句“好吃得让人为难”也是别有深意,面对离开的人,我们的生活是有多奢侈。
第二段:在殡仪馆遇到一起洗澡的老爷爷,发现他是殡葬员。
死可能是一道门 ,逝并不是终结 而是超越 走向下一程 ,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 ,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 路上小心 总会再见的 。
感动我的是老爷爷对澡堂的老太太最后说的谢谢,这句看似轻重的话语,显露更深的情怀。或许是在有生之年我们能够遇到的人不多,使彼此的人生更加完美的人更加不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再见只是现在是老爷爷按下了那个沉重的绿色按钮,送她另一扇门。
第三段:小林在海边送给妻子一个石头。
以前,人类不懂得文字的很久以前,据说人们会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石头,送給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頭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對方的心意,比如,滑溜溜的石頭,表示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頭表示擔心對方。
这个关于石头的故事在片子的结局小林的爸爸手里紧握着这样的一刻石头,潜意识里是送给小林,最后小林将着石头送给了自己还没出生的孩子。
小林温柔的对待每一个离开的人,即使背负人们的嘲笑,依然内心平稳。让每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如此的静美,如此安详。每一个动作都是艺术,每一个动作都带有情感。泰戈尔有诗云: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即是生,亦是死,如何面对死亡,才能活的绚丽多彩。
从小对死亡感觉都是负面的,记得小时候上学的必经路上有个包子店,每天早上我都是拿着妈妈给的几毛钱在那里买了包子然后一路啃学校。可是忽然有一天包子店的招牌包着白布,铺子的后院隐约可以看见躺着白布覆盖的人形,无名的恐惧顿由心生,从此看见那家的包子我就恶心,上学经过都必定走个“凸”形绕开那家铺子。随着年岁增加,说我迷信也好,说我胆小也罢,虽然渐渐明白死亡是人必然的宿命,但也不愿正面地谈论。《入殓师》的男主角小林开始也是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城市里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如果不是所在的乐团解散生活负担加重也不会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乡下,更加不会因为一份“印错”的招聘广告进入入殓师这个行业。开始不可否认是为了可观的日薪,但慢慢的小林在社长的身上看见了那种对死亡的尊重!无论是已经死两周已经严重腐烂的独居穷苦老太还是得不到社会承认而自寻短见的变性人,在人生的最后一程里都得到了最高的礼遇——尊重!贯穿整个电影的一个情节就是帮死者进行最后的整理,无论是社长、小林都以规范而优美的手势来一次又一次的进行。随着他们的手,一副副惨白、狰狞的脸又恢复了往日的容颜,随着他们的手,送葬亲人朋友的脸部表情也由凝重变得释然。往日的点点滴滴、恩恩怨怨在这一刻都放下吧,让躺在这里的这个人带着大家的祝福安心的走吧……随着大提琴悠扬的乐声,影片穿插着一段又一段亲人们告别时的情景:有脸上印着全家几代女人唇印的老爷爷、有亲人在旁唱赞美诗的小男生、有在孙女帮助下穿长筒袜入殓的老奶奶……这些人在最后的`时刻得到了亲友最真、最纯、但决不是最后的爱!
电视报道一期关于我国殡葬行业的报道,里面说得最多的就是“死不起”!墓园一平方米七万,而且只能用二十年!骨灰盒造价几十却叫价几千!殡仪馆号称有为死者消毒擦身,但其实就是直接把衣服穿好送进火化炉!我们是怎么了?!难道真的因为中国人口太多所以故的人就变得廉价了么?如果人故后真的还有感觉知道自己已往就要离亲人而的话必定黯然神伤,若此时再被没有尊严的糊弄那恐怕就更加要孤独难过了 !
过杭州的人肯定知道那里的棺材做的非常著名,还有一档记录片就是专门介绍杭州的棺木的,记得记录片的结束语好像是这样说的“无论你生前在哪里逍遥自在,若能死在杭州就是有福之人!”其实不然,无论你躺的是五万、十万或是三十万的棺木,若你在通往天堂之路上得不到最后的尊重与祝福,那你迈往天堂的步伐也必定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