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卡门的观后感500字汇聚96句

卡门的观后感500字汇聚96句

时间:2021-03-15 04:04

卡门的观后感篇一:歌舞剧《卡门》观后感

歌舞剧《卡门》观后感

这个学期,我在家中欣赏了歌舞剧《卡门》。这也是我除了在艺术鉴赏课上外第一次接触歌剧,第一次欣赏西方歌剧。我很感兴趣!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欣赏完如此精彩的歌剧《卡门》,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一些感想。现在,我就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卡门》的序曲介绍了三段音乐: 西班牙民俗风,斗牛士之歌与命运主题。第一曲敷设出西班牙热情而兼吉普赛风情的地域色彩。第二首斗牛士之歌活泼明亮,取材于西班牙的舞曲,点出了自由主题。第三首命运主题旋律低沉凝重,有如说话的平板腔调,时常以顽固的低音主题重现。卡门代表爱情的本质,正如她的出场歌 Habanera 的歌词所说,自由狂野,变动不居,有如吉普赛女郎,或是叛逆小鸟,没人能捕捉她,驯服她,限制她。

斗牛士之歌也是西班牙舞曲,卡门被斗牛士所吸引,斗牛士的音乐一扬起,她的心就随之起舞。一句口语说出的问句卡门在那里与紧接着出现的命运主题变奏带出了卡门的出场,以及她的Habanera之歌。最后一幕中,荷西手持利刃,在斗牛场外亲手杀死卡门一景的音乐,是斗牛士主题与命运主题交锋的尖锐时刻。斗牛士之歌在前景,但是每一乐句中断之际,命运主题隐隐浮现,渐渐的,命运主题在斗牛士之歌的句子中间切入,渐趋庞大。这好像两组力量并行,文字(命运)的力量与舞曲(自由)的力量相互拉扯,这两种力量争夺乐团内的空间,同时也织出一首更复杂的曲子。斗牛士杀死牛,场内响起欢呼之声时,恰好是荷西杀死卡门之时,两首曲子此刻已合而为一。此处讽刺性十分明显,卡门对斗牛士之爱情,卡门对自由的追求,正好带来她死亡的命运,像是那头被放入竞技场的野牛一般,她的命运早被注定。

我对主要演员卡门的扮演者印象很深刻,她丰满,高贵气质,有些放荡但并不过分,感觉上很狂野,这样的女人很符合卡门的原始剧情,演员Gertseva非常棒的演绎了一个很真实性格的卡门,其他主要演员从技巧上看,都完成和演绎的角色很透彻,很有力量,唯一我觉得不足的是群众演员有些凌乱,因为很多大型戏剧都是从当地招募临时群众演员,加上语言的问题,西方人明显在集体项目上不如中国人整齐,似乎过于自由了些,想想我们国人的大型舞蹈和戏剧,动作整齐流畅,这可能就是东方集体主义精神和西方自由主义精神的明显差别吧。

卡门的观后感篇二:歌剧《卡门》观后感

用音乐诠释人生

——歌剧《卡门》观后感 《歌剧》大致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漂亮泼辣而性格坚强的吉卜赛姑娘卡门爱上了士兵唐·霍塞并使其陷入情网,唐·霍塞因此舍弃了原来的情人米凯拉并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但这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艾斯卡米罗,于是霍塞与卡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唐·霍塞的苦苦恳求,因此激怒了唐·霍塞,终于死在唐·霍塞的剑下,故事最终以悲惨结局。

歌剧《卡门》以高超音乐技艺,叙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音乐色调的明亮与叙事内容的阴暗,两者间构成强烈反差,这种奇妙的品格成就了作曲家比才的不朽伟业。歌剧《卡门》的主要特色在于,它不仅保留了原小说的真髓,而且通过音乐的独特力量,从根本上转化和提升了原小说的艺术品质。普罗斯伯·梅里美的《卡门》充其量是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而乔治·比才的《卡门》则具有充分的资格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歌剧。自从梅里美的小说《卡门》问世以来, “卡门”这个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吸引各路英杰,经历了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不同媒介的诠释,但只有在歌剧《卡门》中,“她”才获得了充实饱满和有血有肉的真实再现。这是一个必须依靠音乐的魅力才能获

第 1 页 共 3 页

得全部生命活力的人物形象,她的妖艳、狂放、热情和坚决,她全身的感官性魔力,几乎“本能地”召唤音乐的加入——因为音乐在所有艺术媒介中,是一种最有效的直刺神经的感官武器。以音乐塑造卡门,优势不言而喻。卡门似乎专门为音乐而生,而音乐也在期待着卡门。歌剧《卡门》中,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剧情的渲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音乐配置始终充满半音的诱惑和舞曲的节律,其音乐勾人魂魄的魅力否决了观众对她进行正统道德判断的可能。男主人公唐·霍塞既令人同情又让人唾弃,而《卡门》利用音乐的'色调变化充分展示了他的犹豫、无奈、情不自禁、痛不欲生、以及最后的歇斯底里。就连有点让人讨厌的斗牛士,《卡门》也通过一曲雄健豪放的《斗牛士之歌》,使这个没有多少戏剧分量的人物在观众脑海中打下深深印记。

歌剧《卡门》写的是爱情,但是不仅仅是在说爱情,或者说,《卡门》中的爱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它通写爱情,表达出了人生感性生命的不可预测与不可捉摸,也连带着揭示出了人生命运的乖戾、盲目和无情。卡门,一个吉普赛女郎,美貌泼辣,桀骜不驯。她是所有男人的猎物,又是所有男性的陷阱。唐·霍塞,一个普通士兵,循规蹈矩,恪尽职守。但他却不自觉的走入了卡门的圈套,厄运从此缠身,直至走向毁灭。这也就是爱情的本真原型——“讽刺、直白、残酷”。《卡门》揭示出了人生的正面价值(爱情与自由)与负面威胁(堕落与死亡)具有反讽意味的相辅相成。它以逼真的写实展现出人性的辩证悲剧,但绝无半分多余的浪漫氛围。这归功于作曲家能以超

第 2 页 共 3 页

然物外而又体贴入微的心态对待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情境。为此,比才在这部最后的作品《卡门》中获得了堪与相莫扎特媲美的成就,这大概也就是歌剧《卡门》成为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的主要原因吧。

第 3 页 共 3 页

卡门的观后感篇三:歌剧《卡门》的观后感

歌剧《卡门》的观后感

史梦瑶 我看了一部喜爱已久经典歌剧《卡门》。以前我只是知道这是法国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写的短篇小说,大致情节了解,但觉得并不独特。看过比才的歌剧《卡门》后,就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歌剧觉得精彩的部分当然是它的音乐。最为熟知的便是《斗牛士之歌》,那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崇拜他的人而唱的,那也算是西班牙斗牛的象征曲了。除此之外,卡门的咏叹调《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完完全全展现了一个大胆敢爱、豪情奔放的吉普赛女人的特质;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中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还有序曲等,音乐贯穿全剧,因为高兴而唱、对话而唱、预示悲惨结局而唱、诉说爱情而唱,便使得《卡门》在情节、艺术手法上有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特别喜欢我看的这个版本的卡门的扮演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歌剧中的卡门是个非常美的吉普赛人,美到只要让她看一眼你就会深深爱上她。是个奔放、不羁的女人。而扮演者虽说在美貌上差了些,但卡门的大胆,狂野,热情,忘情地舞蹈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本身就是一只跳动的音符,随着音乐为唐·豪塞翩翩起舞。她连回答审讯也用歌曲,甚至只是哼哼旋律而没什么词。就像《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中唱的她就是一只叛逆小鸟,没人能捕捉她,驯服她,限制她,即使最终因为自由而死。

作品不仅仅是作品,其实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当歌剧《卡门》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时却遭到失败。一位批评界人士认为乐队的演奏“乱七八糟”;而另一位则评价说,乐曲缺少“创新和个性”。但在今天,《卡门》既获得了评论界的美誉,又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且成为19世纪能与旷世奇才莫扎特的作品相提并论的几部歌剧之一。这只能说明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样题材的歌剧而已。

的确,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敢爱敢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她愿意为了自由而牺牲所有,她敢于做男人才能做的事,她喜欢打情骂俏,自己挑选情人,并且玩弄和欺骗男人,最终又将他们抛弃。她随心所欲,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且总能赢。风流奢侈、自由奔放、放荡不拘。她不仅让女人们羡慕,更让男人们嫉妒,为爱她而付出一切,为失去她而伤心欲绝。在十九世纪那样一个环境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作者通过小说展现一种美好未来的假设呢?反正比才是用音乐、表演,用歌剧完美的体现了,这也是歌剧《卡门》历经百年依旧如此受到欢迎的原因吧。

 因为中考,这个暑假变得特别长。时间一长,便觉得无所事事,怀念起学校来。开始觉得闲在家中的自由,比不上被“围”在校园内的自由来的有真切感。

于是在某个冷气开的十足的夏夜,再次从书柜深处挖出了这本充满了自由味道的书自由是向往的主题。

卡门一直是一个向往自由的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少见的,至少在那个时代是。毋庸置疑,她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她的男人的,但她无法忍受被那样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那样的“罗姆”所禁锢。

“‘你知道吗?’她对我说,‘自从你正式成为我的丈夫之后,我对你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就没有以前你做我情人时那样强烈了。我不想被人纠缠,尤其不想听从别人的支配,我所需要的是自由!’”

这是卡门对约瑟最初的自由宣言,但约瑟不理解卡门,不理解波西米亚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他们这一民族来说,自由就是一切,他们会为了少做一天牢而不惜放火少掉整座城市”,他到最后也无法把波西米亚人就像生来就有的对自由崇尚溶入自己的生命,这也注定了他和卡门的结局——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的相遇也就注定了他们会有这样的结局,或者说他们是两条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过了这个交点又是两个世界。

卡门是鸟,而约瑟是一个漂亮的鸟笼。

鸟儿喜欢这只漂亮的鸟笼,但她忘了鸟笼会夺去鸟的自由

卡门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只鸟,漂亮鸟笼和飞翔她只能选择其一,她选择的是“自由”

“作为我的罗姆,你有权杀死你的罗密,但卡门永远是自由的……”

这是卡门最后的自由宣言。

飞翔是自由的主题。

卡门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他疯狂地崇尚着自由,就像卡门一样。他喜欢大声地喊着“tobetobetobetobetobe!!!!!!!”(tobe是日语中飞翔的意思),他写的文字中充满了“fly”、“sky”、“free”那样的字眼,“自由”这个词作为他生命中所追求的主题而存在在他的眉宇唇齿之间。虽然他所向往的自由和卡门有所不同,但那都叫做自由。

他的名字叫做“hide”——那个永远追寻自由永远不知道自由在哪里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那个想要借蝴蝶翅膀飞向粉红色天空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那个正在宇宙中翱翔着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他站在海边张开双臂站着,我在他落在深色沙滩上的影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看到了自由——就刻在那影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上,刻在他的骨髓里。

他的自由是他一直也是永远都在追寻的东西……

我想他从来就都没有后悔过去为了追寻自由而付出的生活付出的音乐付出的他的一切,他和我(也许是我们)一样,永远寻找着,所以永远自由着,正是因为找不到,才安心地竭尽全力地去寻找,顶峰之上总是空虚的,所以还是一直持续下去,

“他的自由是游离在挣脱束缚之间的一种进行中的状态,换言之,就是束缚存在在身边的时候,才最能体现出,也最让他感觉到自由,简单来说就是追寻大众意义上“自由”的这个过程——他将这个动态过程称之为“自由”——我想这就是他的自由了。(层面是属于生活的——“音乐”是手段或者说方法~——也就是“斗争中”的武器)”

没有人能找到自由,没有人能理解他人的自由,所以便各自追求各自的自由。

天空是飞翔的主题

我的自由,我要的自由是什么?

一次在电视上听到椎名林檎的'《茎》,我听到了自由的声音。

脚步声,弦乐,还有各种不知名的乐器。

海鸥的叫声,扇动的翅膀,大段的贝司。

“秋天的芦苇塘,白色芦苇摇曳,风抚过皮肤带来酒精蒸发般的凉意,翅膀一下一下地扇动着,白色鸟儿从芦花中迎头飞向灰色的天……”

脑海中浮现这样的画面

我是相当喜欢梅里美所塑造的“卡门”这个疯狂的女人的形象的。卡门在追求自由,我也是,也许你也是,他也是,她也是,甚至它也是!

小时候是希望长大可以没人管,不被爸妈从起床“烦”到睡觉,其实也就是要自由;现在长大了就是希望能够喜欢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想做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总的说就是可以去完成自己的理想吧!拥有环游世界的梦想的女生,和吹嘘着自己曾骑车到上海的男生,大家想要的都是自由。

和很多人讨论过“自由”这个词,每个人的自由都是不同的,但大家的想法都不禁相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状态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存在的,连星星都是要按照轨道运行的。就是因为不存在,知道无法找到,所以才不听地去寻找吧!或者说自由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过程,一种追求“自由”的过程,当然还可能是一种心境。

“关键是自己的心中没有束缚就好了,人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圈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不要画地为牢不是就好多了吗?”这也是一种自由,摆脱心中的“黑洞”,不胡乱给自己施加压力,封闭自己,那得到的也是一种自由呢!

“受约束的是生命,不受约束的心情,受约束的是心情,不受约束的是生命”也有人这样着偶尔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回头看看,四下看看,也会觉得自己是自由的。

自由,这个笔画简单却相当复杂的词,就像童话故事中的青鸟,不断地被人追寻着。看看两个字,就像两扇窗,两扇自由的窗,我们透过玻璃向外看着,看到了天,便下了决心去追求那美丽的颜色。

早在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和她一起读过《不一样的卡梅拉》(第一季)这套书。如今再次阅读,又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与感悟。

《不一样的卡梅拉》出自法国作家、演员、导演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之手,第一季中,讲述了母鸡卡梅拉和她的儿女们卡梅利多、卡门的历险故事。卡梅拉家族里的每个动物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们勇敢坚强、善于幻想,更是敢于尝试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情节生动有趣、跌宕起伏,惊险中不失法式幽默。

阅读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卡梅拉也好,卡梅利多也好,卡门也罢,在这些小动物身上,都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在其他小鸡都去下蛋的时候,卡梅拉选择了去看看大海;当小鸡们都去睡觉的时候,卡梅利多却在仰望着闪烁的星空,去追寻坠落的流星……这样的人物构造、情节安排多有独特性,多么的与众不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这个小孩真听话,表现真好!如果把“听话”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那就有失偏颇了。很多“听话”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人云亦云,凡事随大流,缺乏自己的主观思考。一位在美国执教18年的教授,曾做过一项关于中国留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中美学生在写作能力、提出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问题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他说,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刻苦,布置的作业都会尽全力完成,然而答案都是老师讲的或者书上写的,缺少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中,我经常和女儿说:你瞧,卡梅拉的想法多么与众不同啊!我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思考,让她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含义。纵观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无不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的张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别人是撞了南墙才知道回头,而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想着如何把墙给拆了!正因为他与众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人生,成就了与众不同的自我。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他们需要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在努力把个体的心灵从群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成人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正视他们的天真本性,让这些在天分、个性、潜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得以充盈、生长。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