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 要 《社会学概论》课程因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越来越多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的开设课程,而高职院校因其独特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更对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在高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其更好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
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2]欧阳晓明.提高社会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2006(4).
作者简介:赵会鹏(1985-),女,河南郑州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D.《社会学原理》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B)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
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 年)。
A. 严复 B 章太炎 C 梁启超 D 孙本文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A. 涂尔干 B 韦伯 C 孔德 D 斯宾塞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
是(C)
A. 达尔文 B 涂尔干 C 斯宾塞 D 韦伯
5、严复将斯宾塞的(C)译作〈〈群学肄言〉〉。
A 社会学原理 B 社会静力学
C 社会学研究 D 社会学大纲
6、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D),得到迅速
和持续的发展。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A.19 世纪30 年代到19 世纪末 B。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C.20 世纪初至二战 D。二战以后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 C )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陈千秋
5、理论社会学又称( A )。
A.纯粹社会学 B、经验社会学 C、应用社会学 D、教育社会学
6、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需要层次论是( D )初次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8、“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9、“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B )
A、安全的 B、归属与爱的 C、自尊的 D、自我实现的
10、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C )。 A、阶级性 B、客观现实性 C、社会制约性 D、自然约束性
11、“镜中自我”的概念是( B )初次提出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1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 A )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3、“不同的社会成员或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 B )。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14、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的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D )。 A、复式角色 B、自致角色 C、实际角色 D、角色丛
15、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6、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17、以下( A )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 、家庭关系 C、地缘关系 D、 血缘关系
18、“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19、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 B )阶段。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20、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22、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23、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24、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B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25、下列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D )。
A、同事 B、军人 C、师生 D、儿童游戏群体
26、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 B )。 A、家庭的定义 B、家庭结构 C、家庭作用 D、家庭类型
27、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28、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29、注重对人的管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的管理思想属于( B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现代管理理论
30、体现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现代管理理论
31、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 C )。
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 B、能更快地实现社会效益 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
32、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D )。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33、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 A )最先提出的。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34、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或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35、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B )。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36、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 C )。 A、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 B、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 C、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D、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
37、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 A )。
A、血缘和地缘关系 B、血缘和业缘关系 C、地缘和业缘关系 D、人缘和地缘关系
38、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 A )。
A、城市社区 B、农村社区 C、郊区 D、城乡融合区
39、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中心的是( D )。
A、城市社区 B、郊区 C、城乡融合区 D、农村社区
40、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 C )。
A、超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41、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 C )。 A、米德 B、库利 C、韦伯 D、托马斯
42、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D )。
A、肉体上消灭 B、财产上全部消灭 C、让其自生自灭 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43、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 )。 A、专业化的程度 B、社会声望的高低 C、职务 D、报酬的高低 44、阶级的本质就是( B )。 A、压迫 B、剥削 C、掠夺 D、强权
45、产生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人制的建立的是( A )。 A、阶级 B、等级 C、种姓 D、阶层
46、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 B )。
A、剩余产品 B、私有制 C、公有制 D、封建制
47、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 D )。 A、阶层 B、等级 C、种姓 D、阶级
48、( D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A、1954 B、1949 C、1960 D、1956 49、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 D )阶层。
A、农民阶层 B、工人阶层 C、小资产阶层 D、知识分子阶层
50、整合作用是指( 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