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智慧优秀读后感1
标题引用了此书中的一条格言。个人十分共鸣,并觉得适用于总结此书。书名多少有点博人眼球的嫌疑,但不妨碍其中内容。总得来说,是老少皆宜,既可调节消遣、又可从中有所收获的“笑话集”“寓言集”。且可一读再读,每一阶段会有不同的领悟,全在个人心境和积累。
此书为犹太人作为大背景,在扼要的交代了某些背景资料后引申出各类寓言、笑话、格言,其中不乏东西方不同国度中发人生省的小故事。是祖先智慧的展示,也是值得后人引以为戒、举一反三的明镜。不仅是犹太人智慧的提炼,同样适用其他各民族。人生观、世界观,为人处世以及生活哲学等,总是相互借鉴,大方向不变的。浮躁的生活需要笑话来缓冲,哈哈一笑之余更适合有平和的心态来思考笑话背后的真知灼见。本人是因拜读《圣经》,才想起关注犹太人的生活文化。此书中也有不少篇幅,对《圣经》中的某些经文有独到的见解及灵活的应用。
的确帮助我在某些方面有所豁然。犹太人的平均智商较高,是因其在长期的压迫下“条件反射”似的自我保护,惟有更坚毅更敏捷才能临危有所正确反应;又因其被压迫导致数次大规模移民,以致其后代多为混血儿,基因较为优良;犹太人又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不得不从事在当时视作下等工作的——商业,更使其需要活动脑筋。除此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信仰。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坚实的主心骨时,心境会开阔,心境开阔视野也会随之多角度吸收知识,见识的层次越高,对人的智商开发愈有益……
犹太人的智慧优秀读后感2
古人流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意思是:书就像是药一样,多读书能够治疗愚昧无知,《圣经》里也说读书的价值胜过珍珠。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使我品尝到了不少快乐,也收获到了很多启迪。
读了《犹太人的智慧》一书,被书中启蒙教育的母亲所折服。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聪明智慧民族。在每个犹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们的房子被大火烧了,你们的财产被人抢光了,你们将带着什么逃命?很多孩子少不更事,天真单纯,会回答说是金钱、钻石、财物。但他们的母亲会告诉他们,“孩子,你们带走的不应该是金钱,也不是钻石,更不是财物,”而是书籍,因为只有书籍里的智慧是不会被人抢走的,只要你们活着,书籍和智慧会永远跟着你。从故事中我收获到了,犹太人最早给孩子们的财富是书籍,以及书籍里面所赋予的智慧。这是多么宝贵啊!
读书可以让你品尝精神盛宴,闻着《唐诗宋词》的淡淡墨香,品味着《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陶醉在《安娜.卡列妮娜》悠悠的感伤,回味着《钢铁是怎样炼成》中战胜困难的毅力。
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我们要善于选取好书,从好书中获取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能提高我的写作水平,陶冶我的情操,使我眼界开阔,懂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来一起读一本好书吧!
犹太人的智慧优秀读后感3
教育在犹太文明中具有一种超然的地位。古老的拉比格言说“拥有知识,就拥有一切”,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是犹太人存活的秘诀”,视研习为犹太人生命的根和源泉。
早期的教育是在家庭进行的,父亲具有主要的责任。这正是希伯伦圣经中称祭司为“父”的由来。在早期的圣经教育中,由于书籍极为稀少,主要的媒介是父亲而不是典籍,老师的人格才是学生所读的文本。而且,犹太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是传授历史和道德,传递犹太文明的传统,教授“托拉”,也包括谋生技能。
希伯来文明对知识和智慧有着与众不同的透彻认识,他们认为对一件事有“知识”,不只是思考它,而是经验它。希伯来文动词的“知”的含义是亲密地相会、经验和分享。所谓“知道”,不是纯粹的脑力活动,而是“实行”,是行动。人要动用自己的整个存在才能“知道”一个对象,正如男女之间的恋爱。知识是行动的意义,也包括关怀他人。
希腊人认为知识是通往美德的'大路,头脑的能力是通过美善人生的途径。希伯来人则认为,上帝才是智慧的终极来源;他们倾向于认为智慧是实用的技能,手艺和技巧是智慧的侍女,如同好的讲道是教人如何将上帝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智慧是成功应对人生难题的日常能力,有智慧意味着在特定领域内具有技巧、技能去做好某件事,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智慧(hokhmach)的真义是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力或技术。”
希伯来系统是以上帝为起点,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是“认识上帝”;而希腊人的目标和宗旨是人,是“认识你自己”,它产生了西方文明主流的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分野,使犹太教育具有一种灵性的气质。
此外,犹太人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是人人有份的。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犹太人的智慧也令人瞩目。他们将写上字母的石板涂上蜂蜜,让开蒙的孩子舔食,使他们感知“知识是甜蜜的”。希伯来著名的教育箴言是“教养孩童,使他们走当行的道,到老也不偏离”。其中包含了这样的意义:家长必须仔细地观察孩子,提供机会给每个孩子用创意活出自己的人生,即帮助孩子去选择
正确的路,从而使学习成为甘甜可口、充满惊喜的过程,使孩子得以“完成自己的使命”。家长需要发现奥秘,但这个奥秘是在孩子那里,而不是在家长这里。家长的使命并不是告诉儿女应当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而“必须在他们的智慧面前谦卑下来
犹太人的智慧优秀读后感4
“你比西勒尔还穷吗?”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人说,我的年纪太大了还学什么?或者,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这对犹太人说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因此,犹太人认为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的故事,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犹太教则》。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完成心愿的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在几天之内,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让他感到难受的并不是饥饿,而是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学生们很纳闷,为什么那么暗。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身上积了一层白雪,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即使是一位最伟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犹太人一向认为肯学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直到今天,所有的犹太人仍秉持着这种信念。
犹太人的智慧优秀读后感5
你知道世界上最具有智慧的民族是哪个民族吗?是犹太民族。
犹太人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仅以获诺贝尔奖为例,截至2001年,获奖的犹太人已累计达129人。因为他们是世界上的少数人,但是却掌握了世界上庞大的资产;他们遭受了千年的凌辱,备受打击,四处流浪却惊人的富有;他们没有什么资本,但是却始终处于金钱的顶峰、权力的中心。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在犹太人的口里。”
可你知道他们成功的奥秘何在吗?
在犹太民族有这样一个风俗:孩子们头一次进教室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还会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都旨在告诉孩子们,知识是甜蜜的。而智慧比财富和地位更重要。当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前,他们的父母就会这样教育孩子:“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母亲问。一个孩子说:“钻石。”另一个孩子这样说。
“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母亲继续问。孩子们左思右想,却找不到答案。
母亲笑了,接下去说:“孩子,你们要带走的东西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都不会失去它。” 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而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长智慧。
犹太民族也非常看重学问,但是与智慧相比,学问也略低一筹,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犹太人看来,这种人即使有许多知识,也派不上用场。而且,知识必须为善,用知识做坏事,知识反而有害了。为此,犹太人认为,知识是磨炼智慧而存在的。假如只是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等于徒然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同样是一种浪费。
犹太人家教读后感1
《犹太家教智慧》这本书用通俗幽默的写作风格,描述出犹太民族的文化精神,书中内容包括:成功黄金律、生命教育、美德教育、健康教育、处世教育、享乐教育、婚姻观、金钱教育和公民教育……
犹太民族是全世界最聪明、最富有、最神秘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视教育如敬神的民族,教师的地位仅次于上帝,这也就是这个民族历经浩劫而不灭的真谛之一。
犹太人为什么会一直这么成功呢?一是因为犹太人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压迫,忧患意识使他们的能力充分地发挥;二是他们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
现在国内有许多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得到很好的教育,于是削尖脑袋,挖空心思,一心要把小孩往最好的学校里面送。但是,很多人却没有了解到家教的重要性。家教得好,对小孩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甚至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看了《犹太家教智慧》这本书之后,觉得很有收获。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如何教育小孩的书,里面很多的思想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可以引起我们自身的反思。让父母们知道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有能力好好地教育下一代。在家庭教育里,如果成人都没达到较高的思想层次,又怎么可能谈得上教育的提高。其实,家庭教育是小孩子教育里最要的一环,但是现在的很多人都忽略了。
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事例,让我们做家长的重新反思家教的重要性。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了更高的认识,明白了要使孩子成才,不能只依靠学校老师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最重要的。
犹太人家教读后感2
古人流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意思是:书就像是药一样,多读书能够治疗愚昧无知,《圣经》里也说读书的价值胜过珍珠。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使我品尝到了不少快乐,也收获到了很多启迪。
读了《犹太人的智慧》一书,被书中启蒙教育的母亲所折服。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聪明智慧民族。在每个犹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们的房子被大火烧了,你们的财产被人抢光了,你们将带着什么逃命?很多孩子少不更事,天真单纯,会回答说是金钱、钻石、财物。但他们的母亲会告诉他们,“孩子,你们带走的不应该是金钱,也不是钻石,更不是财物,”而是书籍,因为只有书籍里的智慧是不会被人抢走的',只要你们活着,书籍和智慧会永远跟着你。从故事中我收获到了,犹太人最早给孩子们的财富是书籍,以及书籍里面所赋予的智慧。这是多么宝贵啊!
读书可以让你品尝精神盛宴,闻着《唐诗宋词》的淡淡墨香,品味着《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陶醉在《安娜.卡列妮娜》悠悠的感伤,回味着《钢铁是怎样炼成》中战胜困难的毅力。
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我们要善于选取好书,从好书中获取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能提高我的写作水平,陶冶我的情操,使我眼界开阔,懂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来一起读一本好书吧!
犹太人家教读后感3
标题引用了此书中的一条格言。个人十分共鸣,并觉得适用于总结此书。书名多少有点博人眼球的嫌疑,但不妨碍其中内容。总得来说,是老少皆宜,既可调节消遣、又可从中有所收获的“笑话集”“寓言集”。且可一读再读,每一阶段会有不同的领悟,全在个人心境和积累。
此书为犹太人作为大背景,在扼要的交代了某些背景资料后引申出各类寓言、笑话、格言,其中不乏东西方不同国度中发人生省的小故事。是祖先智慧的展示,也是值得后人引以为戒、举一反三的明镜。不仅是犹太人智慧的提炼,同样适用其他各民族。人生观、世界观,为人处世以及生活哲学等,总是相互借鉴,大方向不变的。浮躁的生活需要笑话来缓冲,哈哈一笑之余更适合有平和的心态来思考笑话背后的真知灼见。本人是因拜读《圣经》,才想起关注犹太人的生活文化。此书中也有不少篇幅,对《圣经》中的某些经文有独到的见解及灵活的应用。
的确帮助我在某些方面有所豁然。犹太人的平均智商较高,是因其在长期的压迫下“条件反射”似的自我保护,惟有更坚毅更敏捷才能临危有所正确反应;又因其被压迫导致数次大规模移民,以致其后代多为混血儿,基因较为优良;犹太人又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不得不从事在当时视作下等工作的——商业,更使其需要活动脑筋。
除此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信仰。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坚实的主心骨时,心境会开阔,心境开阔视野也会随之多角度吸收知识,见识的层次越高,对人的智商开发愈有益……
犹太人家教读后感4
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现代的犹太人给世界带来了商业的高度繁荣。犹太人作为全世界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几千年来历尽艰辛和屠戮,掌握了丰富而系统的赚钱经验和生存智慧。犹太商人赚钱强调以智取胜。
犹太人认为,金钱和智慧两者中,智慧比金钱重要,因为智慧是能赚到金钱的智慧,也就是说,能赚钱方为真智慧。这样一来,金钱成了智慧的尺度,智慧只有化入金钱中才是活的智慧。他们对钱有着极其特殊的敏感,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商业领域具备敏锐的嗅觉。是财富让犹太人得以生存繁衍,是财富带来了犹太民族的勃勃生机。
其实,犹太人的成功并不只表现在经商上,他们在政治、科研、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优秀的犹太人具备一些走向成功的特质,正是靠这些特质,犹太民族在商业上才能够一枝独秀。更重要的是,犹太民族是一个善于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民族,用智慧去创造财富是犹太人的最大特征,这也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
犹太人的做事方式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他们做事极富效率。这首先基于犹太人看问题时独到的角度和眼光。千百年来的做事准则规范着他们的处世方式,能让他们看问题直指核心,做事情善走捷径。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但是犹太人的成功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本书对犹太人的成功背景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的犹太人特有的智慧要素适用于今天的每一个人,希望它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切实的帮助。
优秀的犹太人具备一些适合成功的特质,正是靠这些特质。犹太民族在商界才能够一枝独秀。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但是犹太人的成功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犹太人家教读后感5
短短的这五点,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但又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跟他们是接近的。接下来采用某件具体的事情来谈谈这五点。
一、鼓励孩子独立。
在园里,当两岁多孩子来到手工区,还不会使用剪刀但很想用剪刀工作,老师会先示范一刀剪的材料,让孩子先观察,然后引领他们使用剪刀,引领他们去一刀剪的材料,刚开始孩子还不会剪,如果拿连续剪或一张纸,孩子剪不下来,就会有挫败感,从而会放弃这项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到鼓励孩子去尝试,用剪刀剪一下就剪断了,让孩子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剪的工作感兴趣。让孩子知道我是可以自己做到的。
二、外表并不是一切。
户外的沙池是孩子们的天下,当孩子来到沙池,老师只是在旁边观察,当孩子发生冲突了,及时给予帮助。违反规则了,及时告知孩子在沙池工作的规则。老师不会去干预孩子玩沙时会弄脏衣物等一些事情。
还有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只是公告绘画材料,比如:在绘画时不要将颜料弄到身上或手上等一些约束孩子的词语,老师是不会说的。当孩子在操作时老师只是在旁边观察,老师只是静静地观察孩子动态,观察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发展。而并不是担心孩子会弄脏衣物。所以园里会提醒家长备一至两套衣物来园,弄脏了或弄湿了,供孩子换洗就可以了。
三、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园里有这样一条规则:星期一是零食分享日,星期二是玩具分享日,星期三是绘本分享日,星期四、五什么都不带。
孩子们执行得很好,即使有些宝贝星期二书包里有零食他们也不会拿出来吃的。因为规则已经给到孩子,孩子自然就遵守了。还有幼儿园里蹦蹦床,它的规则是一次只能进两个小朋友,第三个孩子自然地站在外面等,他还告诉第四个孩子:现在蹦蹦床已经有两个人了,我们需要等待,他们下来就是我和你了。只要把规则公告给孩子,并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自然形成啦!
四、信任是最好的回报。
我们每天中午会安排两位孩子做值日生,和老师一起打扫卫生,老师事先公告值日生的规则,擦哪些地方,然后各司其责,他们在打扫时,老师一边搞卫生一边观察,适时给予引导,但不会去干涉。还有每星期五的下午是我们的清洁日,老师也是一样公告今天要清洁的地方,然后大小组分开区域清洁卫生,老师边工作边观察,相信孩子会越做越好,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
犹太人家教读后感6
最近我拜读了《犹太人教子枕边书》,感受颇多。这是一部献给天下父母—的读物,同时更是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神奇之书。它荟萃了犹太人最具成果的育儿智慧,这些智慧一直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着千千万万有责任感的家庭。它给孩子们的伟大前程提供了一份行动的指南,也给父母们望子成材的希望带来了福音。看了这本书以后,它给我教育孩子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中国的父母总是在溺爱中教育孩子,结果使自己的孩子早期没有形成很好习惯和能力,到后来琢磨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问题。
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个商人有两个儿子。父亲宠爱大儿子,他想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留给大儿子。但是母亲很可怜小儿子,她请求丈夫先不要宣布分财产的事。她总是想找个办法让两个儿子平均一些。商人也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暂时没有宣布决定。
可是母亲想来想去还是不得法,于是坐在窗前哭泣起来。一路人看见走上前询问究竟后劝说她:“你的烦恼其实很容易解决。你只管让丈夫向两个儿子宣布,大儿子得到全部,而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但以后他们将各得其所。”
小儿子一听说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就离开家去谋生了。他在那里学会了许多手艺,增长了知识。而大儿子一直依赖着父亲生活,什么也不学,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富有的。父亲去世后,大儿子什么也不干,最后终于坐吃山空;而小儿子却在外面学会了挣钱的本事,变得富裕起来。
犹太人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们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才能“一鼓作气”,攀上顶峰。
犹太人认为: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该让他承担责任。自瞒自欺其实很容易,但是却无法逃离世人锐利的眼睛。因此,自己的责任一定要自己负!
犹太人认为: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父母对其进行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寻求救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也许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责任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形成的。平时把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安排好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在某一天突然变得有责任感,这无异于白日做梦。
《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还原了1937年那段如同梦魇般的历史记忆。相关
《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纪录片观后感1
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便是后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深入探究此事,写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文译本为《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日本人对南京的洗劫,是一个可怕的事件。集体屠杀士兵、杀缪并强暴数十万平民,兽行的发生违背了所有的全部战争法则与惯例。如果就其残忍程度与暴虐规模来说,也是世界历史上此类事件中排最前面的。
南京大屠杀一直保持一个模糊时间的状态,不同于在日本出现的原子弹爆炸,或是在欧洲上演的犹太人的大屠杀。南京屠城的恐怖景象,事实上很少被亚洲之外的人们所知晓。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的政治家、大学教师以及工业界的领袖们,他们不顾大量事实的`存在,死死地一口咬定,南京大屠杀不曾发生过。他们不想让西方国家知道他们丑恶的罪行,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历史别有用心的歪曲。他们数十年来系统地从他们的教科书中,肃清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参考书目,搬走了展览馆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照片,销毁原始的资源资料,而且从大众文化中去除任何有关此次大屠杀的痕迹。
任何想使记录不会掺水的尝试,必须遮住阳光,于是就见不到作为一个民族,在面对整个这一时期他们行为纪录的时候,日本人在想尽办法安排、培育和维护他们的集体"健忘症"。他们还在精心培育的神话中,把国家的角色伪装起来,声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受害者,而不是战火煽起人。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造成日本人民的大恐怖,帮助这种神话调换真相。
但是,想想看,我们难道就没有错吗?
在一次被俘虏的过程中,我们有一支很强的武力--超过两个日本团,为什么一点也不曾尝试抵抗,就轻而易举地变成了俘虏?这么多部队的长官,他们都跑哪里去了。两个日本的军团,在我们7000名俘虏已经被解除了武装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决定奋起反抗,他们的部队就会消灭的!为什么我们不发起反抗?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投降?为什么我们要选择逃避!
如今日本人不但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而且教育他们。
《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纪录片观后感2
1937年的南京,仅仅用"浩劫"和"地狱"也难以形容那段血泪交加的历史。那是一段人人都不愿回忆,可人人都不得不提起的往事--那段梦魇的烟云,伴随着这座凝聚着太多复杂情感的石头城,永不湮灭。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作为中国90后崭新的一代,我们有理由不去拆开那历史的尘封,可恰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去
打开空白文档,几欲动笔--无从下手。因为看完影片后,波澜的情感早已充斥着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整部影片的导演,他无疑是残酷的。硬生生地揭开那些南京浩劫幸存者心灵的伤疤,让他们再一次想起那段,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可,他却又是无奈的,他仅仅想让世人了解那骇人的真相。相信他在剪辑影片的时候,心中一定也积蓄满了泪水。
在一组组镜头背后,我看到了政府的无能,百姓的凄惨,更体会到日军阴暗与魔鬼的一面。
可是,真正让人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那一组组穿插的胶片镜头,更是那一群在南京城最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外国人。
那红色的十字标记,让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感到了些许慰藉,那被外国人执着地划出的四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域",似乎是这些难民的,唯一的,也是共同的家。
看着平地上支起的无数简陋的帐篷,看着伤势各异的痛苦民众,联想到南京市长竟然可以抛下这么多黎明百姓,却将21万吨面粉,几十车盐等生活物资交付于几个外国人,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惆怅于愤怒。
在中国政府都无力回天的情形之下,一些西方人,却向中国伸出了他们的橄榄枝。他们中不乏传教士、教师、医生与商人。甚至还有德国纳粹的党员。究竟是何种力量支持着他们,我想,那一定是他们的良知与虔诚的心灵把!
他们的胸怀是博大的。他们甚至从未想到过退缩,犹然记得华群小姐的那番话:"那满手的鲜血,我用肥皂拼命地搓洗,甚至涂护手霜、擦香水,可仍旧难以除去那阵血腥,至今,我仍能闻到那股气味。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股味道了......"是啊,日军的行为,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永不消退的创伤与记忆,更玷污了他们自己的旗帜与心灵!
电影院内虽然座无虚席,可真的,所有人的心,也都满溢了呢?在这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之下,居然还有人能够说得出话,甚至笑得出声,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人,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行为呢?他们的心,究竟是何等的冷漠?!
记得有一幕是这样的叙述的,狂妄的日本军官到安全区,要求交出100名妇女,专供他们"消遣",这样他们才答应不去强暴其他妇女。本以为没有任何人会理睬这些无耻之徒,可没想到,这时,从人群中,竟主动站出了几十位妇女。我当时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倘使她们曾经沦为日军的"奴仆",可她们的灵魂却是最高洁的!
不禁将这次的屠杀与纳粹屠杀犹太人作比较,全然不同的态度。战后,德意志人民深刻的历史反思与勇敢承担战争后果的态度博得了欧洲人民的谅解。可直至今日,日本当局仍旧未给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甚至妄图掩盖这段历史,走着与德国相反的道路。我想,这应该也是至今抗日题材作品屡见不鲜的缘由之一把!
由此想到了前日军士兵东史郎先生的忏悔,正是他这种精神让人们原谅的他,他也因此含笑着离开了人世,洗清了自己生前所犯下的罪过。
曾经拯救过中国数万同胞的拉贝先生,在战后回国后受到了不公的待遇,陷入了极为贫穷的境地,然而欣慰的是,受到他救赎的人们自发地筹集了几千美金,并 陪伴他走过了生命最后的旅程。
这一刻,人性的光辉在闪耀着!拉贝先生他是我们心中的神与救世主,永远都是!
这是一段不灭的记忆,它像一盏长明灯,永远留在世人心头。
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关心过中国的人,以及给予人们关怀,并勇于揭露史实的人,他们才是真的英雄!
几个晚上,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种种画面,以及日军老兵接受采访时,那淫秽而又恶毒的话语。
我想,就让这罪恶,永远存在在那些不知忏悔的无耻之徒心中,伴随他们,一起深埋地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