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读后感1
稀缺,会占用你的一部分脑子,让你做其他的事的时候可能心神不宁。但不是所有让你心神不宁都是稀缺导致的。
你的错误决策会导致你陷入稀缺,比如在时间或者金钱充足的时候大肆挥霍,后面就陷入了稀缺,需要借入之后的资源
当遇到的确物资短缺,比如朝鲜,比如以前的大饥荒。砍掉那些因为比较形成的稀缺,那只是你脑子里的,砍掉了不影响实质生活。再好好规划,寻求帮助,再实在不行就是命运了。
在帮助穷人时,不要只补窟窿,因为穷会占据他一部分精力。首先,最低限度的补窟窿,现在农村会给贫困户
重要且紧急的最先,再重要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可以麻烦比尔,最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希望能够更好地安排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稀缺》读后感2
首先,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本畅销书,整体看下来,不是特别推荐,仅个人感觉
第一,整本书的逻辑基础,都建立在第一章的概念定义,为何稀缺,余闲,带宽等等新颖的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但是这真的很奇怪,如果读者对于他的所谓的基础界定和逻辑不认同,那么整本书都不认同,因为所有都是围绕一个点展开的
第二,为了验证所谓的理论的真实性,举了大量的例子(有很多,个人认为是编造的,而且无法说明问题),抛出了很多实验,但是看起来,不是那么可信,而且,整本书充斥太多的所谓的举例和实验了
第三,刨除掉他的.理论框架,就填充的内容来了,很多人会非常有认同感,但是这个是有迷惑性的,这个可能和整本书的机理没有任何关系,你跳出来也发现确实是这样的,而且这些东西就和星座解析一样,你会发现,哇哦,这个就是说的我,非常贴切,其实是总结和统计了大多数的特征,少部分不一样的就被你自然的忽略了
第四,灌输了心理和行为知识,但是把经济,心理,行为经济学杂糅在一起,也没有阐释清晰,反而绕来绕去,误导性比较强
第五,读完对自我认知有一定帮助,因为这本书的解决方案是,调整自己都心态,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资源(金钱或时间),这对任何人来说,可能都是适用的,但是实际上,你是穷人,你做好了这一切,你还是还个穷人,你终将陷入死循环,调整好心态就是默默的接受这一切
本书是一名经济学家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编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稀缺为何会导致贫穷,如何摆脱贫穷。
什么是稀缺
稀缺不是客观物质的稀缺,而是一种让人产生紧迫感的稀缺心态。短时间他会激励我们,让我们高产出工作,但长期来说,他是危害的,会把一个人拖向贫穷,进入一个匮乏的恶性循环
稀缺的危害
导致管窥效应:就是只注意明显的事情,忽略了最重要的。比如遇难的80%的消防员都死在去火场的路上,因为他们忽略了系安全带。
导致借用:选择透支未来,但又还不上债,只能新债抵旧债。比如裸贷的女大学生,毁了自己一辈子,或跳楼的人。
导致没有空余:权衡的思维过程太多,没有时间来调节自己。比如网购时会左挑右选,为了10元的小利用上半小时甚至更多。
导致带宽不足:带宽说的是计算能力,关注能力,决策能力等。比如在考试前灌输一些负面消息,考试的成绩往往就很差。
防止稀缺
省下时间,不要想着自己缺什么;再穷也拿出一部分去理财,或学习;设置提醒自己的.事情,不要把最重要的忘记了。
本书介绍完毕,我的观点,本书介绍了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的时间都花在怎么不穷上,但是做出的事情让自己更穷。如果没有很强的资本可以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空下来,或者不要为了挣钱透支自己的身体等。本书没有说怎么让我们变富有,只是不要让穷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阶级固化”这个词第一次在大脑中挥之不去是从大二时看了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开始,当时就一直在想这个社会莫非真如其中所描述的那样,每个阶级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维度空间,而生活于高维度空间的人永远掌控着低维度空间的人的生存命运,除非敢于打破固化的阶级屏障一步步向更高的阶级爬升,否则只能固守自身所处阶级,而甘当他人获取财富与自由的垫脚石。每每思之,总觉得残酷至极!心想我辈命运自当由自己掌控,岂能由他人操纵,虽满腔义愤,但随着对社会的体会加深,又往往生出许多无力之感。终究身处其中,且如今自身的能力尚且超脱不了自己的野心,思想仍未能摆脱所处环境的束缚,又怎么不静下心来细思解决之道呢?
“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乏。”
开篇的这一句话直击我的.心窝,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常常说自己很穷很忙碌,或许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的心智的匮乏呢?
由于“稀缺心态”的作怪,我们一方面对于当前所要完成的事情格外的关注,这给我们带来了“专注红利”;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太过于专注,我们容易陷入“管窥”,即关注一件事的同时又容易忽略其他事,这降低了我们的“带宽”,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因此变得低下,智商也随之拉低。
(这里对于认知能力要简单说一下,其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一个人经验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提高,所以我们不能自我设限。要认识到思想水平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的,也即IQ是可以提高的,并非完全由基因所决定,因此我们要敢于打破“宿命论”。)
因为“稀缺”,我们做事谨慎,不断的权衡利弊,用“权衡式思维”精打细算的生活。我们错误的以为自己精明能干,能将所具有的每一分资源用的恰到好处,殊不知却陷入了“短视”和“杂耍”的管窥心态中不能自拔。我们不停的“借用”,拆东墙以补西墙,没有长远的战略意识和眼光,总以未来的利益为牺牲代价,不断的透支着未来。我们忙碌而又幸苦的像一条狗,常常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却又收获甚少,也因此我们总愤世嫉俗,不断的埋怨社会不公!而对于“短视”背后的原因,我们又是否认真地去思考过呢?
“余闲”是和“稀缺”相对立的一个词,也是摆脱稀缺心理的唯一解决之道,只有拥有余闲,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容忍我们犯错和周转,才不至于被生活中“最后一根稻草”压倒。至于如何拥有余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生活的资本,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可以从现在起就开始学会投资和理财,给自己购买保险,通过投资实现财产的增值。
余闲(slack) 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书中对于穷人为什么穷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我们身处其中渴望摆脱贫穷的困扰但又难以寻求解脱之道,我们以为只要自己不断的辛勤劳作也许就能摆脱其对我们的束缚,为此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但也许我们都该好好的问问自己是否深受“稀缺心态”的毒害?又是什么造成我们产生这样的心态的呢?我们又如何摆脱它对我们的影响呢?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穷人的稀缺心态,是导致他们无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穷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他们的大脑中装满了稀缺,就没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了。穷人不仅缺钱,更缺带宽。反过来,带宽负担会致使他们的智力下降。穷人的无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贫穷本身。只要生存于贫困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