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知青网合拍的纪录片《知青岁月》,昨天在北京四惠附近的国粹苑首播。这是一部北京知青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历50年岁月,讲述年过花甲的知青沉淀记忆后的真人真事。由知青本人亲口讲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再现当年那激情豪壮的岁月,也是深重苦难又艰辛挣扎的青春岁月。没有任何改编加工和演技,但真实的重锤,声声击打观众心扉,感人至深。放声大笑,感动落泪,鼓掌悲叹,知青观众的情感投入,心神倾注,与屏幕上的讲述人声情交汇了。
这次纪录片《知青岁月》首播的是《贺兰山下的记忆》,65年下到宁夏的北京知青集体口述,在贺兰山下农建13师难忘的人生历程。中国传媒大学的郭振元教授是总编导,北京知青网的千秋缘站长是这次知青聚会主持。
播映前宁夏知青代表何君倬的发言依然豪迈,令人难忘:
“我们是拼搏的一代!我们是忍辱负重的一代!我们1700万知青,手挽手,就是一座三峡大坝!我们站起来,就是一座喜马拉雅!
一位69届的知青代表,已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了,走上台,对着台下的65届老知青们依然动情地说:“我们69届下乡的毕业生,是你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步步长大的!”
片头曲是一代知青们都喜欢都唱过的《边疆处处赛江南》。这支美妙婉转的歌曲,承载了知青们太多的豪情,太多的苦难艰辛,太多难忘的记忆!歌声一起,我的思绪就回到了那一眼望不尽头的北大荒,面对一根直通到山脚下的垄,边锄玉米地,我们边唱的就是这支歌。
屏幕上的知青在口述,台下的知青记忆闸门就打开了!浸润着悲与欢,浮现着血和泪。
贺兰山下,腾格里大沙漠边就是我们的家。刚到几天,沙尘暴袭来,面对面几米看不见人,昏天黑地,女生们夜里用纱巾包住脸,睡着又让沙子呛醒,抖抖纱巾,一捧土!被子上身上脸上全黄的!第二天每个知青干的活就是都拿一个脸盆,到麦田里捧沙土,把沙土埋住的麦苗露出来。
最让人感动的是屏幕上一个叫潘永仪的知青,讲当年主动参与挖大沟的劳动竞赛:
“那天早上,我提着10个馒头,一大桶水,就上阵了。到地就全脱了,只穿一条短裤叉,挖一米五深沟,有人丈量,大太阳底下,汗不停流着,铁锹不停,中午饿了,吃了5个馒头,不歇,接着挖,要创纪录。最后那天我一人挖了32方土!”
他还讲了如何教几个同伴一起跳下火车,追赶连队汽车的趣事,也令人捧腹。
还有一个割麦子的经历:“我割不快,就想镰刀一定要快!头天晚上提前磨了5把锋利的镰刀,就用草绳子系住腰,后背插上锋利的5把镰刀,一溜儿,闪闪的,第二天大猫腰割麦子,用钝了一把,一扔,再从后背抄一把,接着割!”
当年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兵团工资全国几乎一样,无非24元,25元,28元上下。
我想,当年这些吃苦拼命的事,如今似乎听着很新奇,其实很多,正如林县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石头上,硬是凿出来一条盘山的红旗渠!全县几万农民,每天就供一斤粮食一斤半菜,自带工具,实际就是义务劳动啊!没有当年不计报酬的几亿人的奉献,哪有共和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原始积累!
昨天整看了一上午一下午,很真实很全貌很震撼很简洁很值得。比某些耗资上亿的烂片子有意思。
参加这次知青口述历史的,有当年北京各个中学毕业生,仅仅记下了几个学校:三十中,二十七中,四十一中,十中,二十三中,五十六中,国子监中学及钢院附中等,当年来到贺兰山下战天斗地的是大批初中生也有高中生,还有个别大学生知青。最小的才13岁,妹妹参加兵团时才未满15周岁,还带着红领巾呢!
约200名北京老知青在5月29号欢聚一堂。聚会间知青网代表,天津知青网代表,重庆知青网代表,廊坊知青网代表等上台接受了北京知青网赠送的大钟表并合影。
据说《知青岁月》计划要拍52集,期盼再现北京知青真实历史,了解在全国各地的北京知青那段难忘的辉煌,无论是黑龙江陕北山西内蒙还是新疆云南!
观《知青》有感
刚看完了梁晓声主编的45集电视剧《知青》,感触良多。
虽说是在那么苦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始终还是有很多真挚的感情的,这是最让人高兴的`。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终归还是有许多纯洁的。人们之间的善良本性始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不管条件多艰苦,生活多不易,社会多不正常,但他们始终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个时代的大环境主要是政治决定的,所以人们很少能够离开政治而独立存在。但无论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在小环境下,人们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东西始终会还是会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主要归功于其独立思考后的价值判断。要想准确的看清现实某些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看,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思考。
在那样一个疯狂的时代人们都怀着希望,都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相信可以改变命运,相信人们的善良。而在这个和平安稳繁华的年代,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真心呢,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感觉呢,有什么理由去违背自己的良心呢,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活得人模人样呢?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人们整天虚无、堕落、虚伪……让他们成为房子车子的奴隶,让他们毫无廉耻?也许是贪婪吧,也许是过去贫穷给他们留下深深的恐惧吧,也许是文化缺失,他们无所事事吧。
走着瞧电影观后感【篇一】
《走着瞧》是一部青春片,毫无疑问地我要把它当做近来我看过的最感动我的青春片来珍藏,回味但不研究,只一遍就把他记住,记住这部漂亮的电影。
电影开场,马杰躺在篱笆墙上的镜头,美得让我窒息,许久没有感受到镜头带给我的美感,烟雨蒙蒙的远山和背靠大山插队偷懒的两个人影,那个镜头让对这个电影一开始就有种期待。整部电影里这样美的镜头不多,但导演也没有吝啬,因为整部电影就很美,尤其是透过驴的眼睛看的那个没有色彩的世界,驴面前的那些自以为自己最有智慧的人的样子,驴眼中的马杰,那样的镜头都透着深邃,让人对电影的画面过目不忘。
当知青时候的马杰,是青春。捧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念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偷望这心爱的姑娘,和哥们儿偷懒,喊着口号说着表决心的话出着风头,那样的年代和那样真实而可爱的人,先进生产队里的生活都呈现得让我们现代的人嫉妒甚至是向往,向往那样的纯真年代,向往那样的无所顾忌,向往那样的说话方式和每一天都有贡献生活。
马杰的青春里是驴,黑六和黑七。黑六没有和马杰斗,黑六死的时候马杰是伤心的,他用砍刀是为了让黑六不用受更多的折磨地死去,作为一切的开始和马杰听到一声叫就认定是自己坐骑的驴,黑六却是杯具。
用马杰的话说,黑六“骄奢淫逸无所作为冒充皇帝一配种为生”,可队长说用二十个人都不能和黑六比,黑六能吃两鸡蛋马杰只能肯窝头,黑六多威风啊,那个铃铛就是黑六骄傲的象征,风光无限养尊处优,可在马杰嫉妒的那一鞭子下去之后,一切就开始急转直下,事情最后的发展会大大超出马杰的控制,最后还差点搭上马杰自己。
不能当皇帝的黑六成了太监的黑六,不能劳动,还因为黑六的行为让它自己断送了性命。这个时候的我多恨啊,恨马杰的那一鞭子,马杰自己也是有愧疚的,他的愧疚在黑六死了以后就没有提起,因为他忘记了远处看着他杀死黑六的黑七。所以黑六死后马杰又唱起了歌喝上了酒却差点葬身车棚。
说实话,我看到黑七啃木头的时候就开始血液上涌,因为我知道,黑七的报复开始了。从水井里上来后的马杰气不过,用滚烫来惩罚黑七,黑七就让马杰喝粪,马杰一个月都不敢看绿色。这个时候的马杰和看《卖花姑娘》时哭得稀里哗啦的马杰一样那么可爱,还是个纯真的马杰。可对彩凤的事,黑七就真的伤到马杰了,这个时候我惊讶得觉得黑七就是个神驴,简直不可思议。马杰看着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却只能坐在黑七的面前怒吼。
可这里,黑七仍然没有完成它的复仇,黑六的死,马杰要付出的代价不是从“愚公移山”的山壁上摔下来,也不是卖了黑七就能胜利的。最后胜利的一定是黑七,黑七用自己的生命来复仇。
如果黑六是杯具,那黑七就是壮烈。
这部电影里,驴比人伟大,人多渺小啊,还虚荣、幼稚、愚蠢、恶毒。
影片最后,马杰变成了马老师以后,他对动物的爱和付出其实我个人认为是电影没有写好的一段,本来是应该又个若干年后的,那这若干年后的点睛之笔却除了黄磊老师的让我兴奋不已的出场外没有给电影一个圆满的结尾。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东西远远比结尾要深刻得多。
还是要说说黄磊老师,文章真的长得超像,从《奋斗》我就一直这样觉得,而这次找来黄磊老师演“若干年后”的马老师也是一个亮点和惊喜。
电影里马杰的青春有很多的不理智不成熟,甚至有很多小邪恶,马杰对不起黑六,所以也对不起黑七,因为马杰是人,所以马杰最后肯定是有错的,就算黑六黑七都死了,驴还是赢过了人,赢过了马杰。所以这部电影不是斗争。这部电影是对青春的解读,有愧疚却没有后悔的青春,有教训却不愿离开的青春,让人嫉妒的青春,残缺得让人向往。看完以后我脑海里一直重复着马杰的脸,不是马老师,是马杰,稚气的脸,是青春的脸。和小四的脸,莲见的脸,卷毛、小悟的'脸,还有许许多多青春的脸一样,将成为我们说起青春时想起的样子。
走着瞧电影观后感【篇二】
王松的《双驴记》是个非常好看的短篇小说。70年代,北高村的知青马杰当了村饲养员,遇到了两匹“地主驴”的后代:黑六和黑七。作为种驴,黑六不耕地不拉车,吃香喝辣妻妾成群,这让伙食比驴还差的光棍马杰极为不满。不仅如此,黑六这头驴还狡猾得厉害,知道在大队书记大莲面前耍奸扮苦相,间接告马杰的状,让他挨批评。马杰也不是个好惹的主,耍得一手好鞭子的他背着人常用鞭子教训黑六,但没想到一次失了手,打坏了黑六的命根子。养尊处优惯了的黑六一下子失去了配种能力,没法接受从驴大爷到农民工的变化,倒霉得连命也赔上。本分老实的黑七将一切瞧在眼里,从此跟马杰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人跟驴,都被逼到死角,千钧一发。
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两层明显的含义。一是体制对个体的压迫。知青马杰的愤懑主要来自于大莲队长的的训诫:驴比人值钱;个人价值比较集体财产,反而一文不值。二是个体对体制的反抗:马杰反抗集体主义,黑七反抗马杰虐待。其中驴对人的反抗是故事的主体,幽默奇特,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暗中呼应人对体制的隐形反抗。除了这两层含义,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值得琢磨,就是人的降格。马杰作为体制的牺牲品,被迫下乡插队,他不满个人意志在集体生活中被磨灭,但又无力与体制对抗,便把一腔愤懑发泄到与他本无冤无仇的驴身上,强迫种驴黑六拉车,折磨暗中使坏的黑七。在这样的行动中,人从被侮辱被损害的个体降格为侮辱者与损害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本来正面的属于人的反抗精神却只能通过驴来表现,何其可悲。
将这样一个具有多重层次的寓言故事改编成电影,尤其要表现近乎神话的驴与人的斗争,增加画面效果的神秘色彩必不可少;否则以写实的角度出发,观众难免质疑驴种种行为的可能,削弱故事原本的说服力,更偏离主旨。
在述平编剧李大为导演的小说改编电影《走着瞧》中,唯一表现出神秘色彩的只有两个细节:一是北高村那颗孤零零的参天大树;二是马杰(文章饰)的梦境。其余的情节几乎完全照搬小说,但没下任何功夫的搁置在了一个极其写实的中国北方农村场景中。影片中几次表现驴的笑容,并没采取小说中“眼边鱼尾纹”的细节刻画法,而是仰角拍摄驴张嘴的镜头,并配以模仿笑声的嘶鸣。
相对于小说的丰满神秘,《走着瞧》则是一部极为干燥的电影作品,没能因为电影这样集视听于一体的综合媒体艺术而对原著有任何的提升,只是干巴巴的把情节翻译到了屏幕上;而相对于原著的短篇小说,电影本来是一种多能发挥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啊!就说“驴笑”这一个细节,稍微运用一下CGI技术,就可以创造出一个诡异而令人战栗的驴脸的细节;如果还能在某些段落略微偏离直板的平铺叙事,采用一定的蒙太奇影像重叠剪接,则又可把“驴笑”的诡异氛围与马杰个性受限情绪翻涌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其实《潘神的迷宫》早已为类似的寓言童话故事提供了一个极优良的范本,导演采取类似手法,把体制的冰冷与人心的躁动用色彩对比和影像交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不是多困难的创新。但可惜的是,除了马杰梦境那唯一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细节令人惊喜外,《走着瞧》整体严重缺乏想象力,照本宣科,仅仅达到了电视剧的简单视觉化叙事水准,何其遗憾。
不仅如此,故弄玄虚的电影结尾比较小说的倒叙结构则更突兀,文艺有余,关联不足,与“反抗”的中心更是十万八千,硬生生搞出来一个动物保护的公益分枝!如此缺乏铺垫的生硬过度进一步削弱了故事荒诞外衣下的本该丰盈精进的反抗精神。